⑴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前一句是什麼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前一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
作者王維,原文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獨自一人流落他鄉成為異鄉客,每碰到傳統節日加倍思念親人。在遠方也知道兄弟們攀登高山,都采茱萸插戴頭上只有我沒有。
賞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首句寫身在異鄉的詩人每到佳節倍加思念故鄉的兄弟親人。起句一個「獨」字,造境突兀,既刻劃出了詩人舉目無親、孑然孤單的形象,又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涼的心境。兩個「異」字迭用,更加強了詩人的孤獨之感,為詩的畫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詩的詩眼和感情主線。
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這一特定時間的局限,使人體會到詩中之情醞釀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發只不過是碰到了重陽佳節這一導火索罷了,一個「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了平日思親之經常。這兩句詩著重在寫詩人節日的感受,由於詩題已經點明時值重陽佳節,埋下了熱鬧歡愉的節日場面的伏筆,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的遊子形象,更加鮮明。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親,想到親人節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從而更加深了詩人珍視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思。古時有重陽節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可以消災避邪之說。這里,詩人巧妙地通過兄弟重陽佳節佩茱萸囊登高這一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使兄弟思己之情具體化、形象化,用兄弟對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遺憾心情來反射出詩人思親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詩情真摯:委婉動人。
這首詩注重感受和細節的典型性,「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既是詩人日常感受的升華,又是長期客居異鄉的遊子節日感受的概括和總結,有相當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細節,體現了節日兄弟聚首的歡悅,同時也具有濃厚的時代和地方色彩。正因為這首詩注重感受、細節、時間、環境諸方面的典型選擇,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達了詩人具有典型意義的感情。因此千百年來屢經傳誦。
⑵ 請問在哪裡能下載到巴西文學史或者拉丁美洲文學史,感謝!!
推薦 二十世紀拉丁美洲文學 (小說)http://sunlaugh786.yculblog.com/post.673866.html
二十世紀拉丁美洲文學 (小說)
拉丁美洲新小說
拉丁美洲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近四個世紀之久,十九世紀殖民地各國紛紛獨立,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較其殖民祖國西班牙及北方的近鄰美利堅有如天壤之別,遑論被視為邊緣弱勢的文化文學事業。雖同以西班牙語寫作,而且自十九世紀以來,拉丁美洲印第安文學與黑人文學(奴隸文學)發展蓬勃,但是這個區域的文學創作受到國際的重視僅是近半世紀的事。在小說方面,最直接的肯定與刺激則是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瓜地馬拉的小說家阿斯圖里亞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1899-1974)及1982年頒給哥倫比亞的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8-)【先前有1945年及1971年頒給智利詩人蜜絲特拉爾(Gabriela Mistral,1889-1957)及聶魯達(Pablo Neruda,1904-1973),之後1990年頒給墨西哥詩人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盱衡二十世紀的國際文壇,拉美文學佔有舉足輕重之地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回顧本世紀拉美文學(小說)的發展至大放異采約莫可分為三個時段:1940年以前的傳統小說,1940-1975的新小說(爆炸時期),1975年後(後爆炸時期)轉型期。
1915-1929年間,雖然有零星的個人作品市場銷售成功的例子 (阿根廷小說家基拉德斯(Ricardo Güiraldes)的<<塞昆多?宋布拉先生>> (Don Segundo Sombra)及曾任委內瑞拉總統的小說家羅幕洛?加葉哥斯(Rómulo Gallegos)的<<芭芭拉夫人>> (Doña Bárbara),大體而言,並沒有太多傑出優秀的小說家。此時期文學創作一般稱為『區域文學』(鄉土或叢林文學)。
1. 1940年代: 傳統小說與新小說的分水嶺
上述的『區域文學』(鄉土或叢林文學)便是傳統小說(觀察小說)的類型,基本特點是民俗采風,寫實主義,自然主義…等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寫作風格。1926-1932年間傳統小說漸趨式微,1929年羅幕洛?加葉哥斯的<<芭芭拉夫人>> (是波赫士的作品及馬奎斯的<<百年孤寂>>銷售盛況前最暢銷的拉美小說)出版後,被視為傳統小說 (土地/鄉土主題小說:遠離城市在蠻荒之地創造文明)的結束,而此時阿根廷小說家馬葉亞(Eardo Mallea),阿爾特(Roberto Arlt)及瓜地馬拉小說家阿斯圖里亞斯等人創新風格小說嶄露頭角(1926年阿爾特的作品出版<<憤怒的玩偶>>(El juguete rabioso),1932年阿斯圖里亞斯的<<總統閣下>>(El señor presidente)初稿完成,但一直至1946才出版)。
新小說掘起的成因:
(1)1939年西班牙內戰結束,共和政權失敗,1940年起大批知識份子流亡拉丁美洲(主要為墨西哥和阿根廷),對拉美文化帶來新沖擊。墨西哥和阿根廷南北兩點也正是拉美文學中小說創作最鼎盛之地(人口眾多及出版事業的發達亦是因素)。爾今這兩國和歐洲的西班牙已成為西語出版連線的鐵三角。
(2)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文化機構、出版社的成立,新雜志、書籍的出版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新一代讀者的閱讀取向,有別於受歐、美文化薰陶的老一輩以閱讀英語及其他歐語書籍的選擇,以西班牙文撰寫,關注本土切身的內在問題及美洲意識追尋的作品成為新的閱讀導向。
(3)直至1930年以來流行的寫實風潮已現疲軟,而荒繆主義文學在戲劇的發展遠大於小說的表現,因此,拉美小說家融合喬伊斯,卡夫卡,福克納,貝克特…等大家精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阿根廷)受吳爾芙,卡夫卡的影響;歐內堤(Juan Carlos Onetti,烏拉圭),魯佛(Juan Rulfo,墨西哥)受福克納影響;沙特、卡謬影響薩巴多(Ernesto Sábato,阿根廷);喬伊斯影響柯達薩(Julio Cortázar,阿根廷)等】,佐以美洲大陸的神秘與神話色彩,形成受讀者喜愛的創作題材。
(4) 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前衛主義思潮中在空間及時間的影響最廣最深遠的便是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著重行為、夢的解析、人格分裂/雙重性格等方面的探討。打破時空的藩籬,生死可以齊觀,前世今生可以同在等詮釋手法。
1940-1950年間,新技巧嘗試的小說紛紛出版,如歐內堤的<<無人之地>> (Tierra de nadie,1941),<<就在今夜>> (Para esta noche,1943),<<短暫的一生>> (La vida breve,1950);波赫士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如<<歧路花園>> (El jardín de los senderos que se bifurcan,1941),<<虛幻故事>> (Ficciones,1943)及<<阿列夫>> (El Aleph,1949);阿斯圖里亞斯的<<總統閣下>>;雅內茲(Agustín Yáñez,墨西哥)的<<水流>> (Al filo del agua,1947);薩巴多的<<隧道>>(El túnel,1948);卡本迪爾(Alejo Carpentier,古巴)的<塵世王國>>(El reino de este mundo,1949)等知名作品。新技巧嘗試包括揚棄線性排列組和的時間順序和邏輯思考的模式,代以分析人物的心靈精神層面,刻劃人的隔閡與孤寂,宿命論天意的傳遞,解析事實的多重與非理性面,以想像的空間取代真實的空間,不再一味以第三人稱全知的觀點敘述,改以多位敘述者甚至敘述者角色模糊的技巧。
1960:爆炸時期(Boom)/拉美新小說躍登國際文壇
一般所稱拉美文學的『爆炸時期』乃指六O年代的文學旋風,其原因為:
(1)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各國文人與知識份子樂見其成,咸認卡斯楚的革命成功(推翻巴帝斯達(Fulgencio Batista)的軍事獨裁)可以帶動其他拉美國家的改革或革命;此外,古巴革命的另一項特色便是對文化問題的重視,特別創立一個文化機構『美洲之屋』(Casa de las Américas)及以此為名的雜志,舉辦各種研討會,文學獎以帶動文學創作風氣,因此,『美洲之屋』及<<美洲之屋>>雜志迅速成為文化革命的重鎮與文化宣傳媒體,最積極投入的核心人物包括阿根廷的柯達薩,墨西哥的福恩特斯(Carlos Fuentes),哥倫比亞的馬奎斯及秘魯的尤薩(Mario Vargas Llosa)。這些作家以文學為發展重點,對與其政治立場與理念不相同者未刻意排擠。(卡布列拉?因凡特1965年便選擇流亡之路)。
(2)1962年:『爆炸時期』(Boom,景氣)的形成與出版市場也有密切關系。西班牙出版社設法恢復因內戰(1936-1939)而失去的拉丁美洲市場。最佳的方法便是出版拉美作家的作品,且在西班牙造勢宣傳,再打進拉美市場。首先投入的是巴塞隆納的Seix-Barral (老闆是詩人巴拉爾Carlos Barral)出版社,並且專為拉美小說家特別設立一個『圖書文學獎(Biblioteca Breve)以茲鼓勵。1962年尤薩的<<城市與小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英譯<<英雄歲月>> (The time of heros)首先榮獲此獎,市場銷售勢如破竹,跌破專家眼鏡,造成出版界的震撼,也激發出版界的雄心,咸認遠景可待。例如柯達薩,他是第一個作品被重新出版的作家,1964年舊作重新付梓,一家於1959年成立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出版社,兩年多的時間賣出約一百五十萬本。此種一觸即發的轟動,無異『爆炸』現象,相對地也吸引其他歐、美出版社的注意與興趣,紛紛跟進,透過翻譯或將作品改編成電影,拉美小說的聲勢也隨之登上國際舞台。
(3)魔幻寫實:拉美文學的『爆炸時期』,新小說的大放異采設定在六O年代,除了上述兩個原因,另一個便是小說家運用『魔幻寫實』技巧的成熟代表作均在此時期面世。如歐內堤的<<造船廠>>(El astillero,1961),薩巴多的<<英雄與墳墓>>(Sobre héroes y tumbas,1961),卡本迪爾的<<光明時代/啟蒙世紀>>(El siglo de las luces,1962),福恩特斯的<<克魯茲之死>>(La muerte de Artemio Cruz,1962),柯達薩的<<跳房子>>(Rayuela,1963),秘魯阿爾格達斯(José María Arguedas)的<<所有的血>>(Todas las sangres,1964),古巴雷薩馬?利馬的<<天堂樂園>>(Paradiso,1966),尤薩的<<青樓>>(La casa verde,1966),多諾索的<<無垠之地>>(El lugar sin límites,1966)* ,馬奎斯的<<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1967),古巴卡布列拉?因凡特的<<三隻傷心老虎>>(Tres tristes tigres,1967)等。這些傑作不僅是彼時的暢銷書,迄今也是國際書市的長銷書。
『魔幻寫實』:1925年德國藝評家佛朗茨?羅(Franz Roh)詮釋德國後期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指稱乃是試圖抓住永恆的『新寫實』,一種變動又恆常,存在出現又消失(如同赫拉克里塔斯和帕美尼德斯兩人的理論),真實與魔幻空間並存的意境,而賦予『魔幻寫實』一詞。義大利作家蒙田貝利(Massimo Montempelli)則將『魔幻寫實』引申為超越未來主義的模式* ,藉以追尋另一種真實。拉丁美洲方面,1948年委內瑞拉小說家烏斯拉?皮耶德里(Arturo Uslar Pietri)在<<委內瑞拉文學與作家>>一書中用來解說委內瑞拉反寫實規范的小說潮流。此後,『魔幻寫實』不逕而走,迅速被廣為應用,名家相繼出版此類風格作品,成為拉美小說的特色標記。在『魔幻寫實』蔚為風尚前,1949年古巴小說家卡本迪爾在<<塵世王國>>出版序文中便提出『神奇寫實』一詞,解說他的創作特色,以示和彼時歐洲流行的思潮有所區別。他寫下:『看到海地舊時王宮的廢墟在時光隧道與大自然中存在的驚奇,我領悟到美洲本身便是神奇的存在…拉美的地理,歷史,人文便自然散發一種真實的驚喜與神奇』。一般在解讀卡本迪爾的作品時不免先用『神奇寫實』來詮釋,即使以『魔幻寫實』來研讀,也是相通。
『魔幻寫實』的特色為(1)將真實的歷史與神話融合 (2)將真實的時空與夢幻的意境交錯(3)荒誕與現實為一體兩面,皆是真實的呈現。
魔幻寫實若要尋根,歐內堤的<<井>>(El pozo) (1939年出版)應是『魔幻寫實』新小說的濫觴。 除了『魔幻寫實』,另一個通用的文學名詞是『虛幻敘述體』:懸疑、偵探、謀殺等題材亦在此列。若要刻意區分兩者,則可解說為,『魔幻寫實』表現的是美洲本質,將事實以奇特變形重現,與原始的美洲神秘色彩結合,(此類以阿斯圖里亞斯,卡本迪爾,阿爾格達斯,魯佛,馬奎斯等人為代表)。『虛幻敘述體』則是運用作家個人的想像力創造新的表達方式傳遞感觀感受不到的真實面,與科學理論相結合,如認識論,形而上學的永恆不定論(如波赫士,柯達薩,雷薩馬?利馬,福恩特斯,多諾索,烏拉圭小說家艾南德茲(Felisberto Hernández)等人)。概括而論,阿斯圖里亞斯與波赫士無疑是拉美『魔幻寫實』的宗師,尤其波赫士,古巴小說家卡布列拉?因凡特說:『今日從事寫作的拉美作家,沒有一個人可以自外於波赫士的影響』。
傳統小說與新小說的差異
傳統小說著重披露社會的不公加以批判,新小說更重挖掘人的境遇與問題,為人類找尋新的價值觀 (存在主義的思維)。如馬奎斯言:『一部好小說就是猜測世界的一個謎語』。
呈現人性與事實吊詭、非理性、奧秘的多面向,甚或以荒謬詮釋人類存在的意義。
從觀察摹擬事實的表現手法轉而以象徵涵義詮釋小說意旨。(人名,地名等命名的構思,馬奎斯稱魯佛(<<佩德羅?巴拉摩>>)對小說命名的用心最出色。)
『克里歐由主義』(在拉丁美洲出生的西班牙人/歐洲人或黑人),傳統鄉土土著文學題材式微,阿斯圖里亞斯的新印第安主義(新鄉土文學,嵌入神話傳奇異事)興起;描寫的地理背景范疇更寬廣。
懷疑主義與悲觀意識的呈現:
愛的觀念動搖,不認為是存在的支柱,強調個人的孤寂、隔閡;死的觀念與價值改變,直認為人類生存的世界即是地獄的化身。悲劇收場的情節。
打破道德的價值觀,尤其是宗教和性的禁忌。墨西哥小說家艾利桑多(Salvador Elizondo)說:『世界豐富之處恆常隱藏在人類不為人知的秘密生活的暗處』。
政治/社會批判:對獨裁者的控訴(拉丁美洲共同的歷史沿革)阿斯圖里亞斯的<<總統閣下>>,馬奎斯的<<獨裁者的秋天>>(El otoño del patriarca),魯佛的<<佩德羅?巴拉摩>>,羅亞?巴斯多斯的<<人之子>>(Hijo de hombre),<<唯我獨尊>>(Yo,el supremo)<<檢察官>>(El fiscal)等三部曲,卡本迪爾的<<耍手段>>(El recurso de método),卡布列拉?因凡特的<<和平像戰爭>>(Así en la paz como en la guerra),尤薩的<<大教堂的對話>>(<<酒吧夜話>>)等。
幽默(嘲諷)與情色--- 藉諷喻揶揄社會現象與人生百態以抒解人類的苦悶。波赫士 的<<阿列夫>>,柯達薩的<<跳房子>>,馬奎斯<<大媽的葬禮>>(」Los funerales de la Mamá Grande」),尤薩的<<城市與小狗>>,<<龐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等作品。
---性與色,除了一般性愛的描寫外,性行為的分析與描述更露骨。
---亂倫:如魯佛的<<佩德羅?巴拉摩>>,薩巴多的<<英雄與墳墓>>,馬奎斯的<<百年孤寂>>。
---同性戀(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尤薩的<<大教堂的對話>>(<<酒巴夜話>>(Conversación en la Catedral),多諾索的<<無垠之地>>,雷薩馬?利馬的<<天堂樂園>>,普易(Manuel Puig, 阿根廷)的<<蜘蛛女之吻>>(El beso de la mujer araña)等。
---肛交:古巴薩爾度(Severo Sary)的<<馬伊特雷亞>>(Maitreya),福恩特斯的<<膚色的變化>>(Cambio de piel),柯達薩的<<馬奴葉之書>>(El libro de Manuel)
---性虐待:艾利桑多的<<法拉貝夫>>(Farabeuf)
---手淫:柯達薩的<<獎>>(Los premios),尤薩的 <<城市與小狗>>
---妓院:多諾索的<<無垠之地>>,尤薩的<<青樓>>,歐內堤的<<與屍為伍>>(Juntacadáveres,<<屍社>>),作為拉美生活的象徵。
拉美作家並非刻意藉情色題材嘩眾取寵,或是預測此種題材必然盛行的趨勢,抑或想要彰顯此題材藉以達到」色情民主化的目的」。情色問題的凸顯正是和傳統小說不同的特色,它有幾方面的作用:薩巴多說:」性終於透過文學達到形而上的意義,傳統行為規范的瓦解與樂觀主義的危機…顯示性與孤寂問題的存在,…藉著肉體達到溝通的功能,此種情感交流如同領聖體儀式般神聖。」這個銓釋正也是呈現人類心靈孤寂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有透過性達到發覺自我,解放自我的目的。墨西哥小說家薩因茲(Gustavo Sáinz)在<<羅伯教父/狼同志>>(Compadre Llobo)中將性化為與一切規范抗衡的手段,征服黑夜的壯舉。(」黑夜來臨,一切陷入荒謬境地,所有規范喪失意義,無事可為;激情盪漾,縱欲使性,恣意而為是反抗黑夜(/反抗規制)最好的對策」)。貪婪縱欲變成抒解壓力的方式及掩飾其他方面無能為力的憑藉。而手淫、性暴力的批露則是對頹廢惰落的社會問題的批判,影射社會的壓制,反應男性的獸性行為與蠻橫。尤薩的<<城市與小狗>>,普易的<<蜘蛛女之吻>>皆有此涵意。當然,性問題的探討除了是關注人的境遇的新觀點,也是承襲傳統中由來已久對社會的抗議怒吼,如薩因茲言:『我們如果無法挑起社會革命,我們就從道德革命著手』。
1975-:後爆炸時期
爆炸時期結束年代為1971年左右,主因是卡斯楚上台後,為鞏固其政權,更行個人軍事獨裁,古巴詩人帕迪亞(Heberto Padilla)1969年出版詩集<<游戲之外/退出遊戲>> (Fuera de juego),強烈批判卡斯處政權,被擁卡斯楚派視為反革命份子,且被迫公開修正其言論悔過輸誠,此舉引起歐美諸多知識份子的聲援,也有不少不諒解其作為,帕迪亞最後流亡美國。而原來的核心人物也不再堅持初衷,漸趨解體,拉美的『爆炸時期』也跟著平息。
爆炸時期的作家年齡層不一,有的爾今凋零歸塵(波赫士、柯達薩、魯佛、阿斯圖里亞斯、卡本迪爾、歐內堤、雷薩馬?利馬、普易…等人),其餘仍繼續耕耘* ,也繼續主宰拉美文學的走向與市場(馬奎斯、尤薩、多諾索、羅亞?巴斯多斯、卡布列拉?因凡特,但漸脫離魔幻寫實的風格,回到寫實的路子。小說結構不若爆炸時期的作品復雜(<<跳房子>>,<<三隻傷心老虎>>,<<佩德羅?巴拉摩>>都是結構復雜的典型)。
以馬奎斯為例,<<愛在瘟疫蔓延時>>,<<異鄉客>>,<<愛與魔鬼>>布局都比先前作品來的簡潔。報導文學也是作家樂於經營的題材,內容仍以追溯歷史和社會事件為主軸。
後爆炸時期頭角崢嶸的作家如智利的阿言德(Isabel Allende),智利的史卡梅達(Antonio Skármeta,電影<<郵差>>原著),秘魯的布里西?艾契尼格(Alfredo Bryce Echenique),哥倫比亞的慕地斯(Álvaro Mutis), 阿根廷的索利亞諾(Osvaldo Soriano)……等。
結語
台灣出版界與讀者對拉美文學的喜好與取捨深受美國商業化宣傳及改編小說為電影劇本的潮流影響,語言的隔閡也是造成接觸斷層(或接觸不良)的原因。阿言德(<<金色豪門>>原著)和墨西哥的艾絲姬維兒(Laura Esquivel,<<巧克立情人>>原著作者)是較明顯的兩個例子。
卡布列拉?因凡特說:『下一個傑出的西語作家將是西班牙人』,似乎也道出拉美文學的發展到一個需力求突破的瓶頸。 如多諾索在<<大象葬身之地>>(Donde van a morir los elefantes)中隱約期許,希盼拉美再創另一個『爆炸時期』。
拉丁美洲文學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s
拉丁美洲全部國家和地區以印第安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英語等寫作的文學。主要可以分為3個系統:西班牙美洲文學,巴西文學,安的列斯文學。
這些國家和地區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有許多共同的因素和內在的聯系,它們的文學也表現出許多共同的性質。當代拉丁美洲的文學史家已經把拉丁美洲文學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加以研究,一般認為可以分為:
①史前時期。歐洲殖民者來到之前,中亞美利加洲和南亞美利加洲的印第安民族已經建立了高度發達的文化,但是在被征服的過程中完全被摧毀,只能從倖存的少數幾部作品中看到古代印第安文學的面貌。這少數幾部作品就是拉丁美洲文學的淵源。
②殖民地時期。主要處在宗主國文學的影響之下。17世紀流行於西班牙、葡萄牙的巴羅克文學和貢戈拉主義,也流傳到拉丁美洲。同時,人文主義思想和啟蒙運動也開始波及。民族文學已經萌芽。這是拉丁美洲文學的古典主義時期。18世紀末,克里奧約(即土生白人)要求擺脫宗主國的束縛而獨立的思潮興起,稱為克里奧約主義。反映在文學上,則表現為要求描寫殖民地本土題材的美洲主義。
③獨立革命時期。民族文學誕生,在獨立革命運動浪潮推動下,主要傾向為浪漫主義。其中以印第安人為題材的稱為印第安主義;以某一地區生活為題材的稱為地區主義,加烏喬文學為其最有特色的代表;以風尚習俗為題材的稱為風俗主義。地區主義文學和風俗主義文學往往帶有現實主義的因素。
④民族文學繁榮時期。民族文學在繼續發展中要求創新,形成現代主義。現代主義文學浪潮遍及拉丁美洲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主要表現在詩歌方面。20世紀初,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小說開始興起,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反映印第安民族生活的,稱為土著主義。黑人題材則在詩歌方面得到表現,稱為黑人派詩歌。
⑤當代文學。各國、各地區的民族文學繼續發展,逐漸顯示出各自的特點。60年代,小說方面形成一個高潮,出現魔幻現實主義,影響正在擴大。
拉丁美洲文學
拉丁美洲詩的創作
現代主義?魯本邊_里歐(Rubén Darío, 1867-1916)
現代主義與前衛主義之轉型期?蜜絲特拉爾/米斯特拉爾(Gabriela Mistral, 1889-1957)
前衛主義(創造主義與極端主義)發展雛型?烏依多布羅(Vicente Huidobro, 1893-1948)與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
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之發皇?返樸歸真?聶魯達(Pablo Neruda, 1904-1973)
超現實主義之顛峰代表?帕斯(Octavio Paz, 1914-1998)
拉丁美洲的小說
1940年代: 傳統小說與新小說的分水嶺
1940-1950年間:新技巧嘗試的小說紛紛出版
1960:爆炸時期/魔幻寫實(boom / magic realism)/拉美新小說躍登國際文壇
1975:後爆炸時期:爆炸時期結束年代為1971年左右?帕迪亞(Heberto Padilla)事件
後爆炸時期作家:情色,歷史,寫實。史卡梅達(Antonio Skármeta, 1940-);阿言德(Isabel Allende, 1942-);艾契尼格(Alfredo Bryce Echenique, 1939-);索利亞諾(Osvaldo Soriano, 1943-1997)
、拉美女性作家
阿古絲汀妮(Delmira Agustini, 1886-1914, 烏拉圭)
夢芭爾(María Luisa Bombal, 1910-1980, 智利)
卡布列拉(Lydia Cabrera, 1899-1991, 古巴)
卡斯提亞諾(Rosario Castellanos, 1925-1974)
帕拉(Teresa de la Parra, 1891-1936, 委內瑞拉)
伊芭波路(Juana Ibarbourou, 1892-1979, 烏拉圭)
費蕾(Rosario Ferré, 1938, 波多黎各)
加西亞伂旇雌?/FONT>(Fina García Marruz, 1923, 古巴)
加蘿(Elena Garro, 1920-, 墨西哥)
歐坎波姐妹(Silvina Ocampo, 1906-1993/Victoria Ocampo, 1890-1979, 阿根廷)
貝莉羅西(Cristina Peri Rosi, 1941, 烏拉圭)
芭蓮瑞拉(Luisa Valenzuela, 1938, 阿根廷)
向徐小饅大師致敬:拉丁美洲文學
拉丁美洲文學
拉丁美洲是美國以南所有美洲地區的通稱,包括中
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的整個地區。拉丁美洲的命名,
是由這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長期歷史發展
的共同性決定的。其中主要使用西班牙語的國家,稱為
「西班牙美洲」;把巴西包括在內的時候,則稱為「伊
比利亞美洲」。拉丁美洲則是其總稱。除了上述以拉丁
語系的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和
地區外,還包括使用英語的國家和地區。
拉丁美洲文學,其范圍包括拉丁美洲全部國家和地
區以印第安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英語等寫
作的文學。主要可以分為3個系統:西班牙美洲文學,巴
西文學,安的列斯文學。
這些國家和地區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有許多
共同的因素和內在的聯系,它們的文學也表現出許多共
同的性質。因為:
1. 文學藉以表達的工具——語言,是共同的,許多
國家使用西班牙語,其次是葡萄牙語、法語、英語。
2. 文學所反映的社會內容,是相似的,歷史上都長
期處於殖民統治之下,獨立以後,經濟得不到充分發展,
目前仍多數處於不發達狀態。
3. 文學所經歷的發展道路,大體上是一致的,都存
在著一個努力建立民族文學的問題。
4. 各國、 各地區文學相互之間有直接的聯系和影
響。例如現代主義運動,幾乎遍及拉丁美洲所有的國家
和地區。
當代拉丁美洲的文學史家已經把拉丁美洲文學作為
一個完整的體系加以研究,一般認為可以分為:
1.史前時期 歐洲殖民者來到之前,中亞美利加洲
和南亞美利加洲的印第安民族已經建立了高度發達的文
化,但是在被征服的過程中完全被摧毀,只能從倖存的少
數幾部作品中看到古代印第安文學的面貌。這少數幾部
作品就是拉丁美洲文學的淵源。
2.殖民地時期 主要處在宗主國文學的影響之下。
17世紀流行於西班牙、葡萄牙的巴羅克文學和貢戈拉主
義,也流傳到拉丁美洲。同時,人文主義思想和啟蒙運
動也開始波及。民族文學已經萌芽。這是拉丁美洲文學
的古典主義時期。
18世紀末,克里奧約(即土生白人)要求擺脫宗主
國的束縛而獨立的思潮興起,稱為克里奧約主義。反映
在文學上,則表現為要求描寫殖民地本土題材的美洲主
義。
3.獨立革命時期 民族文學誕生,在獨立革命運動
浪潮推動下,主要傾向為浪漫主義。其中以印第安人為
題材的稱為印第安主義;以某一地區生活為題材的稱為
地區主義,加烏喬文學為其最有特色的代表;以風尚習
俗為題材的稱為風俗主義。地區主義文學和風俗主義文
學往往帶有現實主義的因素。
4.民族文學繁榮時期 民族文學在繼續發展中要求
創新,形成現代主義。現代主義文學浪潮遍及拉丁美洲
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主要表現在詩歌方面。
20世紀初,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小說開始興起,出
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反映印第安民族生活的,稱
為土著主義。
黑人題材則在詩歌方面得到表現,稱為黑人派詩歌。
5.當代文學 各國、各地區的民族文學繼續發展,
逐漸顯示出各自的特點。60年代,小說方面形成一個高
潮,出現魔幻現實主義,影響正在擴大。
參考書目
Luis Alberto S□nchez,Historia Comparada de
las literaturas americanas,Buenos Aires,1976.
二十世紀拉美文學發展概況
拉丁美洲是墨西哥及其以南所有美洲地區的統稱,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這些地區自15世紀末陸續淪為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法國的殖民地,直到19世紀初才獲得獨立。300多年的殖民統治使拉美地區西葡文化與印第安文化、非洲黑人文化互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混合體,這構成了現代拉美文學的文化基礎。獨立革命時期,拉美文學出現繁榮的局面,產生了地方民族特色的加烏喬文學和利薩爾迪(1776-1827)的《癩皮鸚鵡》(1813)這樣的傑作。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盛行於拉美各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拉美文學出現了第二個高潮:詩歌中的現代主義和小說中的現實主義。
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先驅是古巴
⑶ 《《澳洲往事》異鄉客》最新txt全集下載
《澳洲往事》異鄉客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2007年的時候,中國沒開始用電子票,那時坐飛機都會有張紙質機票。此時,我決定出國留學,目的地,澳洲,布里斯班。
經過2小時的飛行,到達了香港機場。先看到的是海面,但是灰濛蒙的,一個臨海的機場,這是香港機場給我的第一面。香港機場很亂,不,是乘客很多,人來人往,很多的登機口,很多的商店,讓人眼花繚亂。LV,Gucci,Prada……都是有的,只是我那時還不認識。Timezone, Disney, levin』s這些少男少女愛的也有。來了香港不購物?這完全不可能。機場很大,至少比大陸的很多機場大,第一次出國的人不仔細的話,少有人知道,原來機場不止一個航站樓。哪怕你在國內坐了無數次的飛機,你也只用在機場里找登機口就行了。迷迷糊糊的跟隨著人群做了輕軌來到另外一個航站樓,那時我還不知道自己坐著輕軌來到了機場的另一端。但是如果不是隨大流的到了另一航站樓,可能這次的旅行會更讓我惶恐吧。
我拿著機票問一個工作人員,去澳洲的登機口。好吧,我們應該理解即使香港回歸……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⑷ 美文積累 200字以上德 適合初三的 越多越好
月亮嫣然雨
幾卷琴箏念嬌,墨香繾綣,驀然淚痕。
綉花嫣然,桃紅嫩容,案上交迭的墨色,淡開了殘箋上的孤獨。掭筆洋墨,又見江南雨紛,月啼蕭瑟。
明月融不盡我的相思,歲月堆砌的古老,詩化的文字被你裁碎的牧笛聲。臨帖的心思,如見你姻緣的嬌呤,一線涼風將硃砂撒紅庭閨。夢里沉睡的水鄉,默守著那些亘古的時光,濺濕的愛情,就在我們的身邊流淌。
瘦瘦的月光剪不斷冰冷,行書流雲,難現幽幽夜雨。北風失了了解,在湖面親飲輪回,繁華依舊簇生寂寞。紅塵怎敵伊人憔悴,一顰一笑的寂寞在深院凝落,睡一聲地老天荒。凄美的回憶,在眼淚里濕潤著皎潔的月光,恨與誰,尤憐江雨跌宕,離別蒼老。
千重蝶唱,我在月光下細溫你絕色的呼吸,用悲涼漸溫鴛鴦枕,弄不盡牡丹淚,朝朝韻露紅。纖雲綉雨,遮不住含苞欲放,月幕羞羞。前朝案香,暈開銅綠千迭,再生回我該怨誰?瀟瀟雨幕,扣在了月華的平淡里,兩廂凄美,美人淚光凄笑。
我站在月亮的身邊,預言沾濕了伏筆,掬起你出現過的臉,在歲月遠走的路上睡在了你的香味里。
幾番不眠,墨蘊生宣,邀明月怨寫冷雨。千針雨絲,縫不住濃情蜜意,翠竹淚泣。細膩你枕帕上的胭脂味,落紅不對,不見風雪傳說。過往淺顰,躍然濕夜,淚落悲傷兩岸。
思念惆悵,杳杳難音,怎堪念你當年清風舞袖,一竿江月,冷對綿雨。
你說的故事被吹散在古老里,月亮沉澱的完美,在蒼然的夜幕凝結。
心泉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靈魂,滋潤著你的生命。只是因為日常的瑣碎生活的紛雜,才掩蔽了她的環佩妙音,朦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闌人靜,天籟無聲。每逢這個時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園的柵欄,真實地審視自己,在生命的深處,你終於傾聽到一絲悠然的脆鳴。這是一首真善美的詩。像甘霖,像春風,柔慢而雋永。
月隱星現,露重風輕。每逢這個時候,你才能正視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箱,在靈魂的高處,你終於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動。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陽,淡泊而寧靜。
逆風逆旅的你,每當回望身後的坎坷與泥濘,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湧……終於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淚,失敗也並不意味著扼殺成功!世上沒什麼永恆的僥幸讓你永遠的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麼永恆的不幸讓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生命的輝煌,拒絕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以春風得意時多些緬想,只要別背叛美麗的初衷;窘迫失意時多些憧憬,只要別虛構不醒的苦夢!
用心泉熄滅如火的嫉妒,用心泉沖盡如塵的虛榮,生命才會獲得無限的輕松。絮絮低語的心泉明白地告訴你:人心並不是你想像得那樣險惡叢生,生活也不像你渲染得那般黯淡沉重!
秋天的風雨
我好想淋雨,好想讓雨沖走那段回憶。也許,雨會讓我清醒。雨點打在臉上的感覺,可以讓人分不清是淚還是雨,於是,我可以說:男孩不哭!
雨水輕輕的、柔柔的灑在大地上,沖洗掉人間地面上一切臟亂的灰塵,給人們帶來清潔干凈的感覺,然而冰冷的雨水卻不能沖洗掉我身上灰色的心情!我從喧鬧的街心走出來,那燈光的世界距我是那樣的遙遠。我走到那條林蔭道中央,站在那裡,前後只有雨聲,人們不知藏到哪兒去了。這樣真好!撐著一把傘,心中有一種柔軟而又溫馨的幾乎不敢呼吸的感覺。曾經有過的一幕一幕,一個又一個鏡頭彷彿早就商量好,慢慢地從我雨中的眼前走過,慢慢地走過……
雨從天上落在傘上,從傘上濕進我漸冷的身子,我只是站著,不知道站了多久,也不知道是不是累了。我再也無從選擇的用這樣的一種眼神憂傷地凝望著你,這樣的我,幸福的感覺已變成一種心痛!這雨,看不清是橫的還是斜的,我的傘,也不知道該遮向哪一個方向。一把傘,一個人,走在風雨中的感覺是那麼的落寞!然後默默的轉身,離開那個角落。雖然是匆匆的一瞥,已經足夠我回味一整天了。
雨慢慢停了,蕭瑟的秋風吹過,吹散了滿地金黃的楓葉,點點成淚,飄去遠方,化作一片雲。心丟掉,隨蕭然秋風去追卻無處可尋!落地,成塵。誰,直到何時,抬頭看天才可見彩虹,回頭望風而不見砂塵;也許水長向東,物是人非;也許緣本擦肩,回首已逝!
人生如茶
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凈化,濾去浮躁,沉澱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欲笑還顰的憂傷;一種「千紅一杯,萬艷同窯」熱鬧後的落寞。
茶是對春天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飲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懶的陽光。坐在一個人的房間,倒上一杯茶,看著茶葉的翻卷也常會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後才有濃香,人生也要歷經磨煉後才能坦然。無論是誰,如果經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濃香。你看那茶時,剛沖入水的時候,在水裡來回翻滾,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們嗎?到處碰壁,遍體鱗傷。
如是,我愛喝茶。說行隨心性也好,說附庸風雅也罷,雖至今仍不敢稱「品」而只稱「喝」,卻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澀,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如今已到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
無茶的日子,真的覺得平淡、索然無味。
於我而言,最喜歡在一個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獨坐在窗前,看落葉飄零,聽雨敲窗欞,在氤氳的茶霧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淺淺的苦澀,想濃濃淡淡的心事……
輕輕晃動手中的茶杯,看淡綠色的茶或針或片,忽上忽下,簇擁著,沉沉浮浮,變換著不同的位置,試圖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最佳平衡點。心急的我常常等不得茶泡好,就輕吹杯口,帶動一漾一漾的茶渦,看茶葉聚聚散散,無奈分離。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淺淺的苦澀在舌間盪漾開來,充溢齒喉。之後,深吸一口氣,余香滿唇,在肺腑間蔓延開來,滌盡了一切的疲憊冷漠。
理想與信念
選擇自信,就是選擇豁達坦然,就是選擇在名利面前巋然不動,就是選擇在勢力面前昂首挺胸,撐開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破搏擊的風采。
信念的力量在於即使身處逆境,亦能幫助你鼓起前進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於即使遇到險運,亦能召喚你鼓起生活的勇氣;信念的偉大在於即使遇到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靈。
耐力,是一種不顯山露水的執著;是一種不懼風不畏雨的堅忍;是一種不圖名不圖利的忠誠。
大廈巍然屹立,是因為有堅強的支柱,理想和信念就是人生大廈的支柱;船艙破浪前行,是因為有指示方向的羅盤,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航船的羅盤;列車賓士千里,是因為有引導它的鐵軌,理想和信念就是人生列車上的鐵軌。
風雨過後,眼前會是鷗翔魚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荊棘,前面就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登上山頂,腳下便是積翠如雲的空濛山色。在這個世界上,一星隕落,黯淡不了星空燦爛;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
信念之於人,猶翅膀之鳥,信念是飛翔的翅膀。
有了執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鋪成一片藍天;有了執著,孤單可以演繹成一排鴻雁;有了執著,歡樂可以綻放成滿園的鮮花。
在浩瀚的大海航行,迷失方向,水手將葬身海底;在茫茫的隔壁中跋涉,迷失方向,旅著將暴屍荒野;在無邊的探索中尋找希望之光,迷失方向,你將會與成功擦肩而過,抱憾終生。
只有啟程,才會到達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會獲得輝煌的成功,只有播種,才會有收獲。只有追求,才會品位堂堂正正的人生。
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欋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
談生命
我不敢說生命是什麼,我只能說生命像什麼。
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他從最高處發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許多細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濤,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過了懸崖峭壁,沖倒了層沙積土,挾卷著滾滾的沙石,快樂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著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時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憤激地奔騰了起來,怒吼著,迴旋著,前波後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過了,沖倒了這危崖他才心平氣和的一瀉千里。有時候他經過了細細的平沙,斜陽芳草里,看見了夾岸紅艷的桃花,他快樂而又羞怯,靜靜地流著,低低的吟唱著,輕輕地度過這一段浪漫的行程。
有時候他遇到暴風雨,這激電,這迅雷,使他心魂驚駭,疾風吹捲起他,大雨擊打著他,他暫時渾濁了,擾亂了,而雨過天晴,只加給他許多新生的力量。
有時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帶些幽幽的溫暖:這時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進的力量,仍催逼著他向前走……
終於有一天,他遠遠地望見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終結,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頭,她多麼遼闊,多麼偉大!多麼光明,又多麼黑暗!大海庄嚴的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地流入她的懷里。他消融了,歸化了,說不上快樂,也不有悲哀!
也許有一天,他再從海上蓬蓬地雨點中升起,飛向西來,再形成一道江流,再沖倒兩旁的石壁,再來尋夾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相信來生!
生命又像一顆小樹,他從地底聚集起許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潤濕的泥土中,勇敢快樂的破殼出來。他也許長在平原上,岩石上,城牆上,只要他抬頭看見了天,呵!看見了天!他便伸出嫩葉來吸收空氣,承受陽光,在雨中吟唱,在風中跳舞。
他也許受著大樹的蔭遮,也許受著大樹的覆壓,而他青春生長的力量,終使他穿枝拂葉的掙脫了出來,在烈日下挺立抬頭!他遇著驕奢的春天,他也許開出滿樹的繁花,蜂蝶圍繞著他飄翔喧鬧,小鳥在他枝頭欣賞唱歌,他會聽見黃鶯清吟,杜鵑啼血,也許還聽見梟鳥的怪鳴。
他長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蓋的濃蔭,來蔭庇樹下的幽花芳草,他結出累累的果實,來呈現大地無盡的甜美與芳馨。秋風起了,將他葉子,由濃綠吹到緋紅,秋陽下他再有一番的庄嚴燦爛,不是開花的驕傲,也不是結果的快樂,而是成功後的寧靜和怡悅!
終於有一天,冬天的朔風把他的黃葉干枝,卷落吹抖,他無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嚴的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的落在她的懷里。他消融了,歸化了,他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
也許有一天,他再從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來。又長成一棵小樹,再穿過叢莽的嚴遮,再來聽黃鶯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信來生。
宇宙是個大生命,我們是宇宙大氣中之一息。江流入海,葉落歸根,我們是大生命中之一葉,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們是多麼卑微,多麼渺小,而一滴一葉的活動生長合成了整個宇宙的進化運行。要記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於水道要經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過常變的四時。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我曾讀到一個警句,它說「願你生命中有夠多的雲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生活因挫折而精彩
我愛好民樂,喜歡琵琶。剛學它時,我遇到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挫折。這些挫折幾乎將我打倒,一度我准備放棄琵琶。當我心灰意冷時,一次成功的登台演出,使我得到了許多人的好評。
我笑了,這次成功使我懂得了挫折的美麗,明白了如果生活中沒有挫折,生活就平淡得好似一杯白開水;如果生活中沒有挫折,像一望無垠的沙漠,沒有一點起伏,那麼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
也許,你還在搖頭,說這些並不能說服你,那麼請看貝多芬。貝多芬雙耳失聰,要知道,音樂家失去了聽覺就像駕駛員失去了眼睛。但他卻忍受著病痛的折磨,以一句「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讓命運使我屈服」激勵著自己,繼續在音樂領域里奮斗,他創作出了不朽名曲《第九交響樂》。這不僅使他的生活有了美妙的旋律,也為全世界喜歡音樂的人們帶去了精彩的生活與美的感受。
司馬遷獄中寫《史記》;吳承恩在科舉中屢遭挫折,但他並沒有放棄,寫出了《西遊記》;一生不得志,生活貧困的蒲松齡創作出了中國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魯迅在黑暗勢力的迫害下,仍能寫出眾所周知的《彷徨》《吶喊》還有全身癱瘓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當這一個個活生生的實例展現在你面前時,你還搖頭嗎?其實,生活似大海,挫折就似大海中的波瀾,賦予大海以壯麗與神秘;生活如藍天,挫折如藍天中的白雲,星星點點,卻布滿天空;生活像一張白紙,挫折則像一支支畫筆,為生活這張白紙描繪出美麗的圖畫;生活是一個樂章,挫折則是這樂章中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奏響的優美樂章……
假如你選擇了藍天,就不要渴望風和日麗;假如你選擇了陸地,就不要渴望大陸平坦;假如你選擇了海洋,就不要渴望一帆風順。讓我們勇敢地面對挫折,生活因為有了挫折而更加精彩!
雪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彷彿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於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塗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於獨自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適明的水晶模樣;邊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麼,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為屋裡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無人喝彩
無人喝彩的人生,就似沒有花香的小徑。
人生的賽場常常是這樣開始的:兩旁是朋友助威的吶喊,身後有親人關注的目光。我們大多數人的生命是在這親朋們的贊美與喝彩中長成的,那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快樂的源泉。
但是,既然我們要前行,就總有一天會遠離朋友吶喊的范圍,走出親人關注的視野。當生命孑然獨行於荒野,可經受得住孤獨和痛苦的煎熬?
甚至,在你蹣跚的身影之後還有無數的誹謗和嘲諷,你是否仍能堅守?沙灘能讓洶涌澎湃而來的海浪心平氣靜地退去,並且留下些珍珠和貝殼,是因其胸襟的坦然與博大。
那些只習慣於繁華錦簇的春天的生命,如何度過群芳凋零的冬天?那些被眾星捧月般擁戴和歡呼的人們,不經受孤獨和冷落,如何積蓄一種於困境中自信從容的人生大氣?
==>> 四 季 的 帆 <<==
作者:李佩芬
是誰灑下了一季的亮麗與一時節的燦爛?是誰拋滿了一地的紫花與一原野的翠綠?
每當天際響起一陣陣如洪鍾般的春雷,每當天上飄起一絲絲如銀針般的春雨,每當天邊帶來了燕子的影子……春,就輕輕悄悄地來了!我愛春,愛她帶來了溫暖與和煦,更捎來了生機的訊息。
看那春雨過後,如穹廬般的春天掛了一彎七彩的橋,有如人臉上的微笑,使人迷醉。春神,你是否就是從這橋上姍姍而來?聆聽那山泉的回響,琤琤淙淙的樂聲,不是很像那會自動奏出美妙旋律的白鵑嗎?瞧那在樹梢上的啾啾合唱團,此起彼和,正贊頌著這可人的春天,放眼望那蔚藍的天空之中,點綴著幾朵潔白悠悠的白雲 朋友,何不「拋開憂郁,忘了那不如意;走出戶外,讓我們看雲去」?
俗說:「一花一生命,一草一永生。」就讓心扉敞開,溫暖你天使般的心靈!
夏之戀
不知為什麼,一直很喜歡「仲夏夜之夢」這首曲子,除了那飄揚的音符深深地吸引我之外,尤其是曲名,給我夢幻而又夢似霧的感覺,特殊而熟悉……好遙遠好遙遠……
在炎炎的夏季里,流連在碧藍海邊,是一種至高的樂趣和享受,海,這千變萬化而變幻莫測的自然奇景,安靜得出奇:金黃的陽光灑在平靜的海面上,有如一湖灑滿金粉的湖水,耀眼而奪目:有時波濤洶涌的巨浪,夾著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有如一頭發威的猛虎,正在撲擊一弱小的羔羊,那猛厲的攻勢與一聲聲的長嘯,使人不寒而慄!而每當金鳥西附,天空仍抹有一胭雲彩時,海天交映,海底深處也似乎發出一串串的低吟,海啊!你到底是在詠嘆什麼?
望著漸變黝黑的大海,想銀河的浩瀚,想宇宙的奧秘,想人生的目的,想人類最後的歸處……唉!睡吧!仲夏夜之夢應是甜美的!
秋之思
曾為《秋之思》這首曲子而迷惘:「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也曾為馬致遠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而飲泣。秋,是怎樣蕭瑟的一個季節啊!
在蒼涼的秋夜,尋一輪明月,覓一林幽謐 寄語遠方的友人:你曾說「友誼,像不凋的花,似永恆的燭光」,然而,年復一年,為何夢里仍尋不著你的音訊?片片楓葉蘊含了我的無限思念,且讓水晶似的船,載給你一個水晶似的祝福!
寄語白雲後的故鄉:那開封城琉璃塔的晶瑩,那洛陽城牡丹花的艷麗與白馬寺的壯觀,那龍門千佛岩的古色古香遺跡……往往在我夢中回瑩夢轉。只是,我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目睹你飛揚的神采?
冬之盼
高掛在天上的是孤獨,墜落在人間的沉寂冬,灑滿了一山的柳絮,送來了寒瑟的北風,有句話說:「歲月如流成枯枝,日月如梭韶華逝。」冬啊!我該恨你的早降,還是該怨春的遲臨?
成長的過程是苦澀的,但我們實毋須害怕,因為在每一次哀傷的背後,都有一份成長的喜悅,就如松柏凌霜雪而彌勁,春天總是伴隨在嚴冬之後。
有人曾說:「群鷗碌碌,知飛行意義有幾?芸芸眾生,知生命真諦有幾?」不知他是否找到了真切的答案?但是我相信:生命的真諦在自然里,人生的意義在四季中,且讓我揚起四季的帆,航向那希望的明天!
雨
雨,好像是千萬支魔指,好像是千萬條琴弦,彈出了千變萬化的聲音。
春雨柔軟,夏雨粗獷,秋雨蒼涼,冬雨肅殺;因季節變化,情調各異。但是,雨色一樣美麗,雨聲一樣動聽。
在圖畫音樂和詩歌里,有許多描寫雨的佳作。線條色彩和音樂旋律,空靈剔透。
輕細的雨花,像飄忽的霧,白茫茫的,輕吻著人的臉,微微覺著癢;又輕輕濡濕著衣裳。雨傘彷彿是風帆,在雨色蒙溕中載浮載沉;也像一隻只大翅膀,東南西北,無邊無垠,因風四處飄航。
沉默的雨,無聲勝有聲;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悅。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戶外躑躅漫步,雨似蜜似酒,滋潤著心靈。
——這夢幻似的雨,這奇異的雨,夢幻似的教人幻想。
記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點敲打著船蓬,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記得西湖的夏雨,元氣淋漓,滿湖荷葉被打的篤篤地響。記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霧深鎖,萬木蕭蕭,撐天的松柏經雨洗滌,顯得格外蒼勁。記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訴,兩岸茅屋炊煙陰陰沉沉,像一幅染濕了的鉛筆畫。
細雨微風的夜,適宜讀詩和散文。狂風暴雨的夜,則宜恐怖神怪小說。要不然,便邀幾位知己,泡幾杯濃茶,買一包花生米,點上一支洋燭,又當另有一番情趣。風雨更宜懷人,懷人常不寐;一聲風一聲雨,都似離人低訴。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閣小坐。那時候,菱角已經成熟,蓮池潭上,鄉人駕著小船,忙於採摘;天空的白雲,和水面的白鷺相映成趣。陣雨驟來,如萬馬奔騰;半屏山忽然不見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地替蓮池掛上了珠簾。陣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從容地游移搖盪。船上的人連蓑衣也不穿。
台灣南部雨量不多。尤其是高雄,灰土漫天;樹枝樹葉上厚墩墩地堆積著塵埃,經陣雨一淋,蒼翠碧綠,煥然一新。雨後的壽山,嫵媚地俯視默默的愛河;銀鱗似的水波也被青青的山染綠了。
河堤上,那一排水泥柱上,那一排路燈的瓷罩,白玉球似的鑲嵌在山水之間,依稀是西湖的景色。
「春雨樓頭尺八蕭,何時歸看浙江潮?」
異鄉聽雨
雨,無論是何處的雨,總是那樣清麗;雨聲,無論是何時的雨聲,總是那樣的引人遐想。有時,它是那麼歡快,在瓦礫上敲出一片歡聲笑語;有時,它又是那麼憂愁,在樹枝間輕攏慢捻出一串思念。
去年夏天,我去北京參加一場比賽,在近郊的一家小旅館里住宿。夜晚,我躺著,雨滴淅淅瀝瀝地敲著窗戶。從未想過,北方的雨竟也如此頻繁。每天傍晚時分,風卷著雨滴,毫無徵兆地開始在空中旋起一陣陣涼氣,簌簌的雨聲,便在窗上響起。這是北方人的熱情好客,還是想勾起異鄉客的綿綿鄉情?我的耳畔不禁響起了家鄉小鎮迷霧中密密的雨聲。
在家鄉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兩三天,彷彿是戀人時刻不停的親吻。雨聲,彷彿也沾染了人的情感,綿綿的、像婉轉悠揚的笛聲。小時侯常伏在窗檯上,看蒙蒙的雨幕給世界遮上了一層面紗,雨聲透過雨幕,彷彿也有一絲神秘。窗檯後的我,聽著這遙遠的天籟,彷彿看到無數的雨絲在樹葉上輕盈地跳動,自然的音樂,給了年輕的心多少幻想……
故鄉的雨韻,使人浮想聯翩,而異地的雨點,卻又是這樣的匆匆。當我想捕捉北方雨聲的靈魂時,方才回過神來:窗外的雨,已停了。不留一絲吝情,這就是北方小伙的豪爽?郁達夫說,這北方的雨,彷彿也下得離奇,更有味,而我的耳畔,卻又幻化出故鄉雨後的笙簫。
靜謐,是故鄉雨後的神韻。雨停了,雨氣卻還在;雨聲停了,旋律卻還在。你聽:水向泥土縫隙更深處前進,樹葉的每一個毛孔正悠閑地呼吸著水氣。不絕如縷,餘音還在演奏,還在繼續。彷彿奏著遊子的鄉音。
耳畔故鄉的天籟綿延不絕,旅店窗外月色已經漫開,身在異鄉,心中的弦卻連著故鄉的雨,每一次的顫動,迷濛中熟悉的天籟,都牽出我的無盡的思念。
以上這些我綜合了幾個地方才貼上來的,都是比較簡短的,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要求,希望可以幫到你吧~~~~~~
⑸ 《客中作》 譯文 解釋
作品名稱:客中作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編輯本段]
作品原文
客中作(1)
[《客中作》詩意畫]
《客中作》詩意畫
蘭陵美酒鬱金香,(2)
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3)
不知何處是他鄉。[1]
[編輯本段]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客中:指旅居他鄉。
(2)蘭陵: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
鬱金香:散發香氣的鬱金。鬱金,一種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後呈金黃色。
(3)但使:只要。[2]
作品譯文
蘭陵的確是個好地方,盛產美酒,顏色金黃,芳香撲鼻。
鬱金香的美酒要用玉碗來盛裝,色澤如琥珀,熠熠自生光。
只要主人用這美酒來殷勤招待,讓我這個作客在他鄉的人喝醉了酒,
那麼我只覺得快樂無比而不再感到什麼地方是異客他鄉了。[2]
[編輯本段]
創作背景
李白於天寶初年(註:天寶年間為742年——756 年)長安之行以後,移家東魯。這首詩作於東魯蘭陵,而以蘭陵為「客中」,則應為詩人入京前(開元年間)的作品。在繁榮的社會背景中,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愛游歷祖國的河山景緻。這些,在他的心中都充滿了美麗。這首詩表現了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和盛唐的繁榮景象。[1]
[編輯本段]
作品賞析
這首詩一反遊子羈旅鄉愁的古詩文傳統,抒寫了詩人身雖為客,卻樂而不覺身在他鄉的樂觀情感。[1]
抒寫離別之悲、他鄉作客之愁,是古代詩歌創作中一個很普遍的主題。然而這首詩雖題為客中作,抒寫的卻是作者的另一種感受。「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蘭陵,點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聯系起來,便一掃令詩人沮喪的外鄉異地凄楚情緒,而帶有一種使詩人迷戀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蘭陵美酒,是用鬱金香加工浸制,帶著醇濃的香味,又是盛在晶瑩潤澤的玉碗里,看上去猶如琥珀一樣光艷。詩人面對美酒,流露出了愉悅興奮之情。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這兩句詩,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說在人意中,因為它符合前面描寫和感情發展的自然趨向;說出人意外,是因為「客中作」這樣一個似乎是暗示要寫客愁的題目,在李白筆下,完全是另一種表現。這樣詩就顯得特別耐人尋味。詩人並非沒有意識到是在他鄉,當然也並非絲毫不想念故鄉。但是,這些都在蘭陵美酒面前被沖淡了。一種流連忘返的情緒,甚至樂於在客中、樂於在朋友面前盡情歡醉的情緒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發展到樂而不覺這個地方是他鄉,正是這首詩不同於一般羈旅之作的地方。[3]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
[李白畫像]
李白畫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少年時居住在四川,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游,先後居住在安陸、魯郡。在此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後來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讒言出京,漫遊各地。安史之亂起,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軍幕僚;後來永王為唐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而被流放夜郎。遇赦東歸,投奔族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因寫詩而聞名,為當時的人們所激賞,稱贊他的詩可以 「泣鬼神」。他以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4][5]
⑹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的原文和翻譯
作品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話譯文: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6)短篇小說異鄉客譯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
作品鑒賞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
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⑺ 棘人遠在異鄉客是誰的詩
是一個叫袁戈的人寫的詩。全詩為:
懷念母親
棘人遠在異鄉客, 訣別娘系已五期。 淮岸濮山空繾綣, 巴陵湘水共傷悲。
西風回轉相愁絕, 血雨冰心同淚飛。 今跪地門三叩首, 連天春草也凄凄。
⑻ guests of the nation 中文翻譯
異鄉客。
例句:
shortstory writtenbyFrankO' Connor.
《異鄉客》是愛爾蘭的短篇小說大師弗蘭克·奧康納的經典之作。
重點單詞guest的用法
1、讀音 /ɡɛst/
2、釋義
n. 客人,賓客;顧客
vt. 款待,招待
vi. 作客,寄宿
adj. 客人的;特邀的,客座的
3、例句
You,ratherthanshe,aremyguest.
你是我的客人,而不是她。
(8)短篇小說異鄉客譯文擴展閱讀
1、honored guest
1)釋義:貴賓
2)例句
Youwill betreated withrespectas anhonoredguest.
你將作為光榮的客人受到尊重的對待。
2、special guest
1)釋義:特別來賓;貴賓
2)例句
Let's today.
讓我們向今天的特別來賓表達我們的感激。
3、guest list
1)釋義:客戶名單
2)例句
.
她把我們的名字從賓客名單中刪去了。
⑼ 馬克吐溫的哪篇小說揭露在美國當苦力的勞工所遭受的非人待遇
作者:馬克·吐溫
按:以下幾封信里記載的生活經驗無須虛構。一個僑居美國的中國人的經歷不需要運用幻想加以渲染。樸素的事實就足夠了。
第一封信
秦福兄:
一切都已准備停當,我就要離別這備受壓迫和災難深重的祖國,渡洋去那高尚的國度——美國!那裡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無人受氣挨罵。能自稱是自由之地和勇敢之家,這是美國獨享的珍貴特權。我們和我們身邊所有的人都如飢如渴地瞭望著海面,將我們故鄉的貧困凋敝與那幸福的庇難所的富裕舒適作一番對照。我們知道美國曾經怎樣歡迎德國人、法國人以及落難悲傷的愛爾蘭人,我們知道它怎樣供給他們麵包、工作和自由,而他們又是怎樣感恩戴德。我們知道美國准備歡迎其他一切受壓迫的人民,對所有前來投奔的人都傾囊相助,不問其民族、信仰或膚色。而且,不用別人告訴,我們知道那些由它從壓迫和飢餓中拯救出來的外國難民都是最熱切地歡迎我們的,因為他們受過苦,自然知道受苦的滋味;他們得到過慷慨的救助,自然渴望自己也能慷慨地對待其他不幸者,以此表明他們沒有虛受美國的寬宏大量。
艾送喜
一八××年於上海
第二封信
秦福兄:
我們現在是在遙遠的大海上,在通往美麗的自由之地和勇敢之家的航途中。我們很快就要到達人人平等和不知憂愁的地方了。
招收我去美國的那位仁慈的美國人講定每月支付我12美元。你要知道,這是一筆巨額薪水,相當於我們在中國所得的20倍之多。我乘船的盤纏相當可觀,真的,抵得上一筆資產。這筆錢我最後是要付清的,不過現在先由東家墊著,他允許我日後從從容容地分期償還。僅僅作為一種手續,我已把我的老婆、兒子和兩個女兒轉交給我東家的同夥,作為償還船費的擔保。不過,我東家說他們沒有被賣掉的危險,因為他知道我會忠實於他,而這一點是最牢靠的擔保。
我原以為我能帶著12美元到美國開始生活,但美國領事要我辦理乘船執照,拿去了其中的兩美元。他是沒有權利這樣做的,他只能向這條船收兩美元,因為這條船連同船上全部中國乘客只需要一張執照就行了,但他決意強迫中國人按人頭辦理執照,把所有的美元落進自己腰包。這條船上有我國同胞1300人,這位領事收了2600美元的執照費。我的東家告訴我,華盛頓政府知道這種敲詐行為,嚴厲反對這種弊病的存在,極力要求上屆議會將這筆敲詐——我的意思是這筆執照費合法化。但由於這個議案尚未通過,這位領事仍將不得不敲詐這筆執照費,直到下屆議會使它合法為止。這是一個偉大、仁慈和高尚的國家,痛恨一切形式的營私舞弊。
我們的艙位是一向為我國同胞保留的那部分。它叫做統艙。我的東家說,它是專留給我們的,因為它不受氣溫變化的影響,也沒有危險的穿堂風。這不過是美國人仁慈無私的寬待一切外國難民的又一例。統艙是有點兒擠,而且相當悶熱,但無疑這種安排對我們是最合適的。
昨天,我們自己人中間發生了爭吵,船長朝他們放了一通滾燙的蒸汽,燙傷了七、八十人,傷勢有輕有重。有些人身上的皮燙得一片片、一條條掉下來。艙裡面狂呼亂叫,東推西撞,但蒸汽籠罩著這慌作一團的人群,結果有些沒被燙傷的人也被踩傷。我們沒有抱怨,因為聽我東家說,這是平息船上騷亂的通常辦法,在美國人的二等艙里每一、二天也要來這么一次。
秦福,恭喜我吧!再過十天,我就要登上美國大陸,受到它的襟懷博大的人民的接待;我將昂首挺胸,感到我是生活在自由人中間的一個自由人。
艾送喜
一八××年於海上
第三封信
秦福兄:
我喜氣洋洋地上了岸!我想要跳舞,叫喊,歌唱,向這慷慨大度的自由之地和勇敢之家頂禮膜拜。但是,當我走下跳板時,後面有個穿灰制服的人狠狠踢了我一腳,叫我留心點——這話是我東家翻譯給我聽的。我一轉身,另一位穿灰制服的長官用一根短棍揍了我一下,也吩咐我留心點。我正要拿起我這一頭的扁擔,扁擔中間搭著我和洪五的網籃和鋪蓋卷,這時,又有第三個長官用短棍揍了我一下,意思是叫我放下扁擔,然後又踢了我一腳,意思是對我的反應靈敏表示滿意。馬上來了另一個人,搜查我們的網籃和鋪蓋卷,把每件東西都抖落在骯臟的碼頭上。然後,這個人和另一個人搜我們倆身上,上上下下搜個遍。他們搜出了洪五縫在辮子假發里的一小塊鴉片。他們沒收了鴉片,將供五逮捕,交給另一位長官押走了。因為洪五犯了罪,他們也沒收了他的行李,而我們倆的行李是混在一起的,他們分辨不出哪是他的,哪是我的,就一古腦兒全沒收了。我提出幫他們把我的行李分出來,他們踢我,希望我留心點。
現在,沒有了行李,沒有了同伴,我跟我東家說,如果他同意,我想就近溜達溜達,看看這里的風土人情,一見他招呼就馬上回來。我不願流露出對我在這仁慈的庇難之地所受到的接待感覺失望,因此說話的時候竭力裝出快活的樣子。但他叫我等一下,說我必須種痘以防出天花。我微笑著說,我已經出過天花,這由我臉上的麻子可以看出,所以不必等候「種痘」。但他說,這是法律規定的,我無論如何必須種痘。醫生決不會放過我,法律責成他給每個中國人種痘,每人收費十美元。而且說我可以肯定,作為這條法律的忠僕,沒有哪個醫生會遷就任何一個情願在異國出天花的傻瓜蛋而讓一筆酬金從他的指頭滑掉。立刻,醫生來了,行使了他的職責,搜颳走了我的每個銅板——我的十美元,這是我大約一年半受苦受累的血汗積蓄。哎,倘若立法者們知道這個城裡有許多醫生樂於給人種一次痘收費一、二美元,那他們就決不會規定向窮困的、無親無友的愛爾蘭人、義大利人或中國人收這么高的費,這些難民正是為了躲避飢餓和艱難時世才來投奔這福地的。
艾送喜
一八××年於舊金山
第四封信
泰福兄:
我在這里呆了已將近一個月,每天學一點美國話。我的東家把我們招往這個大陸東端的種植園的計劃已經落空。他的事業遭到挫敗,不得不把我們全部解散,只是讓我們簽字畫押保證償還他墊付的船費。我們必須把在這里掙得的頭幾個月的工資償還他。他說每位六十美元。
我們到達這里才兩個星期,就這樣被打發了。在此之前,我們大家一直擠在一間小屋裡等候消息。這以後,我只得自己邁開雙腳碰運氣了。我開始在異鄉客地過陌生人的生活,無親無友,分文不名,只有這身上穿著的一身衣服。在這兒的世界,我這方面沒有任何有利條件——沒有一個,除了身體硬朗,另外,不必費時或費心看管我的行李。不、不,我忘了。我想起較之寄居別國的難民,我有一個特殊的有利條件——我是在美國!我是在老天爺為塵世間受壓迫的落難之人安置的庇難所!
正當這個令人寬慰的念頭掠過我腦子的時候,一幫青年放出一條凶狗朝我撲來。我盡力抵擋,但招架不住。我退到一座大門關著的門道里;在那裡,這條狗完全控制了我,咬我的喉嚨、面孔以及我身體的一切裸露部分。我大聲呼救,但這幫青年只是取笑逗樂。兩個穿灰制服的人(他們的官銜是警察)朝我望了兩眼,懶洋洋地走開了。但是,有個人攔住了他們,把他們領了回來,說見難不救是一種恥辱。於是,這兩個警察用短棍打跑了那條狗。盡管我當時從頭到腳衣衫稀爛,鮮血淋漓,但擺脫了那條狗畢竟令我欣慰。領回警察的那個人責問這些青年為什麼要那樣欺侮我,而這些青年希望他不要多管閑事。他們對他說:「這些中國魔鬼到美國來,從我們高貴聰明的白人嘴裡奪取麵包,當我們起而保衛自己的權利時,卻有人還要大驚小怪。」
他們開始威脅我的恩人,而他看到這時聚攏過來的面孔都不懷善意,只得自管自走開了。當他離開時,還挨了不少詛咒。這時警察通知我,我已被逮捕,必須跟他們走。我問其中一個警察,我對誰犯了什麼罪,要遭到逮捕,他只是用短棍揍我,命令我「閉上狗嘴」。這時已有一群取笑起鬨的街頭頑童和二流子跟在我後面,我被帶到一條小巷,送進一座石頭鋪路的監獄;沿著它的一邊有一長排牢房,都上著鐵門。我站在一張桌子旁,桌子後面的一個人在一塊石板上寫下一些關於我的事。逮捕我的一個警察說:「記下這個中國人的罪狀是擾亂社會治安。」
我想張口說話,但他說:「閉嘴!你現在最好老實點,我的伙計!你他媽的傲慢無禮已經有兩三次了。在這里容不得你頂嘴。現在該是你冷靜的時候,如果你還不安分,我們倒要看看是不是拿你沒辦法。你叫什麼名字?」
「艾送喜。」
「別名什麼?」
我說我不明白什麼意思。他說他想要知道我的真名,因為他猜想我這個名字是上次偷了小雞之後換了的。說完,他們全都哈哈大笑起來。
然後,他們搜我的身。當然,搜不到什麼東西。他們看來十分光火,問我打算請誰「保釋或付罰款」。他們向我解釋這些事情時,我說我沒有傷害任何人,為什麼要取保或付罰款?他們兩個踢我,警告我說,懂點規矩對我有好處。我頂嘴說我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於是他們中的一個把我拉到一邊,說:「喂,伙計,放聰明點,跟我們裝傻充楞是全然沒用的。你要知道,我們這是在辦公事。你盡快給我們弄到五塊錢,你就立即可以擺脫數不清的麻煩。少於五塊辦不到。你有哪些朋友?」
我告訴他,我在全美國沒有一個朋友,我遠離家鄉,走投無路,窮得可憐。我乞求他們放了我。
他一把揪住我的衣領,使勁地又拉又推,把我拖到監獄,打開一扇鐵牢門,一腳把我踢了進去,說:「你就呆在裡面發霉吧,你這個外國畜生,叫你明白美國沒有你這種傢伙、你們這種民族呆的地方。」
艾送喜
一八××年於舊金山作者介紹:
馬克吐溫(Mark Twain l835~1910),美國作家。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出生於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 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營過木材 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 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他 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 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 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 族歧視。《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 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並歌 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 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 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
⑽ 馬爾克斯的流光似水,作品講的是什麼
《流光似水》的主要內容:
馬德里沒有海。但是父母說了給孩子買船,那就買;說了買潛水用品,那就買。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呢?因為「我」說:「光就像水,你一扭開龍頭,它就出來了。」孩子們航行在水光之間,興趣盎然。但結局卻是如此駭人:兩個班的學生全部淹死在了公寓裡面——淹死在了那美好的流光裡面。
附《流光似水》全文
流光似水
作者:[哥侖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宋碧雲譯
聖誕節男孩子們又要求一艘劃艇。
他們的爸爸說,「沒問題。我們回卡塔古娜再買。」
九歲的托托和七歲的喬爾遠比父母想像中來得堅決。
他們齊聲說,「不,我們現在就要。」
他們的母親說,「首先,這兒只有淋浴間的水可以劃船。」
她和丈夫的話都沒有錯。他們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個帶海灣船塢的院子,還有一個可容兩艘大遊艇的棚舍。反之,他們在馬德里這邊是擠在卡斯特拉納街四十七號的五樓公寓里。可是他倆曾經答應孩子們:如果他們在小學得到全班第一名,就送他們一艘有六分儀和羅盤針的劃艇,而他們辦到了,所以到頭來父母雙方都無法推拒。於是做爸爸的把這些都買來,沒跟太太說半句,太太是比他更不願意還賭債的。那是一艘美麗的鋁艇,吃水線有一道金色條紋。
午餐的時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車庫。問題是,沒有辦法由電梯或者樓梯把它搬上來,車庫也騰不出多餘的空間了。」
可是下一個星期六下午,孩子們請同學來幫忙把小艇搬上樓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傭房。
爸爸說,「恭喜。現在呢?」
男孩子們說,「現在沒怎麼樣啊,我們只是要把小艇擱在房間里,現在已經放進來啦。」
星期三爸爸媽媽照例看電影去了。孩子們成了家裡的大王兼主子,他們關上門窗,打破客廳里一盞亮著的電燈燈泡。一股清涼如水的金光開始由破燈泡流洩出來,他們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後開了電燈,拿出劃艇,就在屋內的小島之間隨意航行。
這次荒誕的奇航是我參加一次家用品詩歌研討會,說了幾句玩笑話的結果。托托問我為什麼一碰開關燈就會亮,我沒有勇氣多思考。
「光就像水,你一扭開龍頭,它就出來了。」我說。
於是他們每星期三晚上繼續行船,學習使用六分儀和羅盤針,等他們的父母看完電影回家,總發現他們在乾乾的陸地睡得像天使。幾個月後,他們渴望走更遠,就要求全套的潛水裝:包括面具、鰭狀肢、氧氣筒和壓縮空氣槍。
他們的父親說,「你們把一艘不能用的劃艇放在女傭房間已經夠糟了。現在你們還要潛水裝備,豈不更糟糕。」
「如果我們第一學期贏得金梔子花獎呢?」喬爾說。
他們的母親惶然說,「不,已經夠了。」
他們的父親責備她太強硬。
她說,「這兩個孩子該盡本分的時候,連根釘子都贏不到。可是為了得到他們要要的東西,他們什麼獎都拿得到, 連老師的職位都能搶到手。」
最後父母既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可是到七月,托托和喬爾各獲得一個「金梔子花獎」,且獲得校長公開表揚。那天下午,他們沒有再開口,就在卧室里發現兩套未拆封的潛水用具。於是下一個禮拜三,他們的父母在電影院觀賞《巴黎最後探戈》的時候,他們把公寓注滿了深遠兩尋(約十二尺)的金光,像溫馴的鯊魚在床鋪等傢具底下潛游,從光流底部打撈出不少幾年來迷失在黑暗裡的東西。
在年終頒獎大會上,兩兄弟被贊譽為全校典範,獲頒傑出獎狀。這次他們用不著開口,父母主動問他們要什麼。他們非常講理,只要求在家個開宴會招待同班同學。
他們的爸爸和妻子單獨在一起的時候,滿面春風。
「這證明他們成熟了,」他說。
下一個禮拜三,他們的父母正在觀賞《阿爾及爾戰役》時,卡斯特拉納街的行人都看見一道光瀑從一幢樹影掩映的老建築流洩下來:溢出陽台,一股一股沿著房屋正面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區,直亮到瓜達拉巴。
救火隊為應付這個緊急狀況,撞開五樓的門,發現公寓滿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發和安樂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鋼琴間高高低低漂浮著,鋼琴上的馬尼拉罩巾載浮載沉,像一條金黃色的軟骨魚不停地搧動。家用品詩意盎然,自己長了翅膀在廚房的天空飛翔。孩子們跳舞用的軍樂隊樂器,在母親水族箱里游出來的彩色魚兒間漂來漂去,那些魚是浩瀚的金光沼澤里惟一活生生而且快快樂樂的動物。每個人的牙刷、爸爸的保險套和媽媽的面霜及備用假牙狀都浮在浴室里;主卧室流出來的電視機則側浮著,畫面上還在播午夜電影的最後一段情節。
大廳那一頭,托托戴著潛水面具和僅夠抵達港口的氧氣,坐在船尾,隨浪潮擺動,手握緊雙槳,正在找燈塔;喬爾浮在船頭,還在用六分儀尋找北極星;滿屋子漂浮的是他們的三十七個同學,有的正在窺視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詞來嘲弄校長的校歌,有的正從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蘭地酒,就這樣化為永恆。他們同時扭開太多燈,公寓泛濫成災,醫院傳教士聖茱麗安紀念小學的整整兩個班學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四十七號五樓——在西班牙的馬德里,一個夏天像火燒、冬風冷如冰、沒有海洋也沒有河流、內陸根性的居民永遠學不會光海航行術的遙遠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