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 的讀書筆記
居易·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十九世紀末葉的重要作家,一八五0年八月五日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出生證上註明他生在法國諾曼底地區濱海塞納省的米羅梅尼爾堡,據考證就是現在塞納濱海省的首府費康。他的父親是個游手好閑的花花公子,由於吃喝嫖賭而將家產揮霍一空,後來到巴黎的一家銀行工作。一八五九年全家遷居巴黎,但是父親的婚外情導致父母分居,母親又帶著莫泊桑兄弟倆回到家鄉埃特勒塔鎮去了。這里地處海濱,平原開闊,莫泊桑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長大,也熟悉了農村的人情世態。一八六三年,他被送到伊沃托的教會學校去讀書。他從小受到頗有文學修養的母親的熏陶,無法忍受學校里的陰郁氣氛,於是開始練習寫詩。一八六八年,他因為寫了一首愛情詩而被教會學校開除,就到勒阿弗爾公立中學去讀書,得到了帕爾納斯派詩人路易·布耶的指導。一八六九年中學畢業後,他到巴黎攻讀法律,第二年普法戰爭爆發,他應征入伍,擔任文書和通訊工作。一八七一年九月退伍後,他先後在海軍部和公共教育部擔任小職員。
莫泊桑在此期間參加過著名詩人馬拉美的「星期二聚會」,同時在母親童年時的朋友、文學大師福樓拜的精心指導下開始文學創作,並且通過福樓拜的介紹結識了左拉。左拉是法國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領袖,他於一八七九年同於斯芒斯、都德、龔古爾兄弟以及俄國的屠格涅夫等人組成了自然主義的文學團體,莫泊桑是其中的重要成員。一八八0年,由該莫泊桑團體成員合作的短篇小說集《梅塘之夜》問世,莫泊桑以其代表作《羊脂球》一舉成名,從此專門從事創作,成為法國文壇上的一顆耀眼的明星。
莫泊桑終身未婚,在小職員空虛無聊的生活中,他繼承了父親的放盪習氣,早在一八七七年就身患梅毒,加上濫用麻醉葯,使健康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影響,以至發展到偏頭痛、視力受損。出現幻覺和精神錯亂而企圖自殺,最終在一八九三年七月六日過早去世,年僅四十三歲。然而他是一位極其勤奮和富有天才的作家,他的創作生涯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年,但是碩果累累,一共發表了《漂亮朋友》(1885)等六部長篇小說、三部游記和三百零六篇中短篇小說,其中以短篇小說的成就最為突出,它們精湛的藝術技巧使莫泊桑獲得了「短篇小說之王」的美譽,與契河夫和歐·亨利一樣被公認為世界短篇小說的大師。
莫泊桑最擅長的題材是他親身參加過的普法戰爭、長達十年的小職員生涯和青少年時代在諾曼底故鄉的生活,這三種環境為他的短篇小說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題材。這些作品歌頌了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表現了農村的習俗和世態,真實地反映了小職員的單調刻板的生活。它們在藝術上各有特色、並不雷同,猶如寶石上的各個校面,共同折射出燦爛的光芒。
趙少侯先生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開始發表譯作,尤以五十年代的成果最為豐碩。他的譯作除了一些長篇小說和莫里哀的劇本之外,以莫泊桑、法朗士和都德等的中短篇小說居多,其中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說選譯了二十二篇,它們基本上都是集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精品。
在關於普法戰爭的中短篇小說中,《瓦爾特·施那夫斯的奇遇》反映了敵軍士兵為了活著寧可當俘虜的厭戰情緒;《俘虜》描寫的是法國婦女機智擒敵的故事。其中內容最豐富、意義最深刻的作品,則是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小說的內容是一個妓女和一些有產者同乘一輛馬車離開德軍佔領區,大家對這個綽號羊脂球的妓女側目而視,但是在由於沿途耽擱而餓得發昏的時候,卻又厚著臉皮吃光了她的一大籃美味食品。馬車在路過一個小鎮時被攔住了,占據該鎮的普魯士軍官要求羊脂球陪他過夜,否則不予放行。車上的工業家、伯爵和商人等為了不影響自己的生意,千方百計地勸說羊脂球為他們作出犧牲,但事後又鄙視她,任憑她陷於孤獨和挨餓的境地。
小說里沒有硝煙彌漫的戰場,也沒有刀光劍影的搏鬥,然而它通過妓女羊脂球被迫向敵人獻身的遭遇,刻畫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別是勾勒了有產者們為了私利而不顧民族尊嚴的丑惡嘴臉。羊脂球自尊自強、不甘屈服,表現了愛國主義的凜然正氣,結果卻被那些偽善的同胞推人火坑。他們為了迫使羊脂球就範,個個巧舌如簧、軟硬兼施,就連道貌岸然的修女也沆瀣一氣。莫泊桑以真實的細節、精練的語言和爐火純青的技巧,使這篇小說構成了一幅戰爭時期法國的社會圖景。作品中的善與惡時時形成不露痕跡的對照,使讀者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戰爭的憎恨、對人民的同情和對所謂上等人的蔑視,因而不愧為在思想性和藝術性兩方面都堪稱楷模的名篇。
莫泊桑描寫小職員生活的短篇小說很多,例如《騎馬》和《項鏈》寫他們為了出風頭而弄巧成拙、自食其果,表現了他們可憐兮兮的虛榮心;《我的叔叔於勒》和《傘》諷刺了這類家庭的寒酸相和勢利眼;《散步》中的小職員數十年如一日地過著單調乏味的生活,最後意識到這一點時不禁悲憤地上吊自盡。這些作品揭露了世態炎涼的社會現實和官僚機構里腐敗昏聵的作風,諷刺了小職員的自私虛榮和爾虞我詐,同時又對他們的刻板生涯寄予了人道主義的同情。
莫泊桑有大量的短篇小說描繪諾曼底農村的生活,它們從各個方面反映了貧苦農民的悲慘遭遇,例如《瞎子》、《繩子》、《窮鬼》等等,其中的主人公都因備受欺凌而死去。《皮埃羅》諷刺了地主婆的吝嗇,《流浪漢》譴責了把好人逼成盜賊的社會風氣。《真實的故事》中的地主玩弄女傭,造成了女主人公絕望地死去的悲劇。也有一些作品表現了農民的狹隘,例如《老人》中的夫婦為了不耽誤農活而希望垂危的老人快點去世,《圖瓦》中的女主人公竟讓因肥胖而中風的丈夫孵雞蛋等等。
除了以上三種主要的題材之外,莫泊桑還從愛情和情慾的角度,描繪了人們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其中《月光》是反對禁慾主義的名篇,寫一個神父在皎潔月光下理解了愛情;《橄欖園》譴責了不負責任的放盪行為,《巴蒂斯特太太》則批判了歧視受辱女子的不良風俗。值得指出的是,妓女的題材在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說里佔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衣櫥》等都反映了妓女的悲慘生活。
在福樓拜的指導和幫助下,莫泊桑形成了逼真、自然的寫作風格。他不追求離奇的效果,只描寫那些司空見慣的平凡小事,敘述的筆調幾乎到了白描的程度。不過他的敘述看似自然流暢、不著痕跡,其實都是經過了巧妙的構思,留下廠一處處為情節發展所需要的伏筆。莫泊桑的天才在於他既敘述生動又惜墨如金,寥寥數筆就使環境的氣氛躍然紙上,幾句對話就使人物的形象活靈活現。他的描寫用詞准確、言簡意賅,稱之為字字珠璣並非過譽。他具有獨特的視角,能見他人之所不見,以平淡的情節塑造人物,以真實的細節凸現性格,從而使小說既有反映現實的思想內容,又是引人人勝的藝術精品,因而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他雖然是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重要成員,但是從來沒有露骨庸俗的細節描繪,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莫泊桑是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
在趙少侯先生的譯著再版之際,我很高興能為之作序,因為這是對這位法國文學翻譯界前輩的最好的紀念。
⑵ 《莫泊桑短片小說》
論 瑪 蒂 爾 德
——《項鏈》導讀
在一間低矮的小閣樓上,一位容貌衰老的「勞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獨自坐在窗前凝神遐思,她回想起十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回想起十年前那個給她帶來深刻變化的舞會,回想起當年編織的夢的追求……想到此,她感慨萬千,不能自已——
一
這位名叫瑪蒂爾德的女子本來不應是城市平民的一員,她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裡,完全可以象其他中產階級婦女一樣:嫁給一個同等地位的小職員,建立起溫馨的小家庭,承擔起社會賦予她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事實上,在瑪蒂爾德成為路瓦載夫人後,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邏輯自然向前延伸。
她婚後的生活就是如此:差強人意的住宅,「好香的肉湯」,有一個小女僕「替她做瑣碎家事」;還有一萬八千法郎的遺產……因此,這位不需要任何勞作的少婦風采依然,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保養她那美麗的容貌、「粉嫩的手指」和作種種「狂亂的夢想」。
命運為她安排了這種舒適的生活,但她卻對此毫不知足,不屑一顧,統統以「寒傖」、「窮酸」而鄙視之。
她憑什麼不守本分、想入非非呢?
「她是一位美麗動人的姑娘。」這可不是每個女子都具備的條件。假若穿上一件漂亮的長衣裙,再戴上一掛精美的鑽石項鏈,出現於上流社會的喜慶宴會,足使那些自視為高貴無比的太太小姐們黯然失色!——夜會上動人的一幕證明瑪蒂爾德對此有著充分的自信。
她又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教會女校是貴婦人的搖籃,它賦予瑪蒂爾德以高雅的氣質和溫柔的性情,這位「天生聰明」的瑪蒂爾德當初無疑是一位優秀的學生。
更為糟糕的是,她竟然異常熟悉上流貴婦人的生活方式!與那位佛萊思節夫人——一位典型的貴婦人——的交往讓瑪蒂爾德得以親眼目睹這些令人心動神搖的場面:寬敞的客廳,東方的帷幕,古式的壁衣,珍奇的古玩,粉紅色的鱸魚和松雞的翅膀……還可以在幽靜的廳堂里,帶著迷人的微笑,「跟那些一般女人所仰慕最樂於結識的男子閑談」。
瑪蒂爾德的自身素質與上層貴婦人相比毫不遜色。她具備了躋身於貴族階層的全部條件--家景的貧寒和地位的低微除外!因此,「她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和奢侈的生活」,並為此而「不斷地感到苦惱」。
於是,悲劇發生了。
假若瑪蒂爾德容貌平平,假若她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粗俗不堪,假若她沒有交結"有錢的女朋友"而對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一無所知,那麼,一切都不會發生,瑪蒂爾德將會安分守己地充當路瓦載夫人而毫無怨言。
假若瑪蒂爾德出生高貴,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她將成為貴夫人中一朵鮮艷無比的花朵,交際場上一顆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不是嗎?那個難忘的星期一的夜晚,發生在教育部禮堂的動人一幕充分展現了她的無比魅力!
二
但這都僅僅是假設。現實是:她丟失了項鏈!當她正向理想王國邁進,似乎將要叩開大門之時,忽然跌落到社會的最底層--連原先中產階級的地位都無法保全,而成為一個普通的下層勞動婦女。
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
可憐的瑪蒂爾德當然無法預測未來的命運,可常識告訴她:丟失項鏈將是災難的降臨,在未來的歲月中必須為此付出及其沉重的代價!
夜會上,瑪蒂爾德的迷人風采降服了所有的男賓,他們「都注視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部里機要處的人員(白領階層!)都想跟她跳舞,部長也注意她了」。
多少年來朝思暮想、縈繞於懷的就在於此,還有什麼比得到上層男子青睞,統統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更令人陶醉的嗎?至於貴婦人的羨妒的目光則讓其感奮不已!虛榮心得到極度滿足的直接後果必然產生更為強烈的慾望,去尋找機會再顯身手。無論如何,她已不可能回復到原先那種單調、寂寞和貧寒的「路瓦載夫人式」的生活。夜會的成功意味著潘多拉盒子被打開,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因此,夜會後的瑪蒂爾德不可避免地命運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某位上層男子不顧世俗偏見,與她傾心相愛,娶其為妻;一是瑪蒂爾德投入某個男人的懷抱,成為他的情婦,手中的玩物。
在十九世紀後期的法國,資本主義制度已得到相當的發展,社會秩序的確立導致等級森嚴的社會關系,而中世紀以來溫情脈脈的道德觀念則已被銅銹蝕得面目全非,白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成了徹頭徹尾的童話。那些自視高貴的正人君子們極少有勇氣或者說犯不著與傳統觀念決裂,聯姻本身是一種鞏固社會地位和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如果他尚不能將個人的前途置之度外的話,至於所謂的「愛情」生活則完全可以通過聯姻之外的方法得以補償。既然在婚前她無法"讓一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婚後的路瓦載夫人——將永不可能成為豪門貴族家庭的女主人。
那麼,「假若沒有丟失項鏈」,答案不是顯然的么?瑪蒂爾德丟失了項鏈,但人性得以復歸,客觀上遏止了其在墮落的道路上的迅速下滑。從這個意義上講,項鏈的丟失拯救了一個人的靈魂。於是,瑪蒂爾德開始了真正有意義的充實的生活——城市平民的生活。
這是一場人生的悲喜劇。
三
另一個極端亦會導致墮落。
在生活中不乏一些女子經受不住貧困和債務的重壓而走向墮落,她們可以去偷、去搶、去騙、去賣身——只要瑪蒂爾德願意,她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是她們的出身」。
我們來看看這對夫婦陷入什麼樣的困境:家中可憐的一點積蓄和丈夫繼承的一筆遺產賠償殆盡,外加一萬八千法朗的可怕債務,還有不能如期償還債務而面臨破產或坐牢威脅的巨大精神壓力--他們瘦弱的肩膀上承受得了這付重擔嗎?
然而,瑪蒂爾德「一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慨,毅然決然打定了主意」,迎接十年艱苦生活的嚴峻考驗!
是什麼原因導致她沒有墮落而勇敢面對現實,接受生活的挑戰呢?
在賠項鏈,還債務過程中所作的種種努力以及貫穿全文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明顯感到小職員的謹小慎微和誠實、天真的性格在瑪蒂爾德身上是統一的--她畢竟有別於缺乏良好教育的下層平民和充滿了虛偽、道德淪喪的資產階級的。此外,對自己理想的執著追求精神亦證明她是一個性格堅強的人。
可是這並不是瑪蒂爾德鼓起勇氣承受十年艱苦生活磨難的根本原因。
我們還是來看看瑪蒂爾德十年後的形象吧。當初引起她「狂亂的夢想」的所有資本--高雅、美麗和溫柔盪然無存,「她胡亂地挽著頭發,歪斜地系著裙子,露著一雙通紅的手,高聲大氣地說著話……」此刻,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真正的「窮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既不是中產階級的小家碧玉,也不是珠光寶氣的貴婦人。
但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對上層資產階級生活的熱烈嚮往,這種至死不渝的努力追求在十年磨難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即對這個夜會的美好的回憶:
有時候,她丈夫辦公去了,她一個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當年那個舞會來。那個晚上,她多麼美麗,多麼讓人傾倒啊。
一夜風流,十年艱辛。值,還是不值?瑪蒂爾德的回答是肯定的。這個夜會是她一生中唯一的高潮,是她自身價值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體現,是她暗淡無光的人生經歷中留下的光輝亮點。一生中能有那麼一次就足夠了,對這個夜會的永恆的回憶是這十年來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
她是一位虛榮心達到極點的女人!
四
小說的結尾是這篇精美作品中最精美的一筆。多少年來,多少人想把它作為另一故事的開端,寫出一部「《項鏈》第二」。其實以我愚見,大可不必勞神。因為小說情節乃至女主人公的命運發展至此已達極限,並無太多的發揮餘地。
但畢竟作者給我們留下了玩味的餘地。
佛萊恩節夫人告知這掛項鏈的真正價值,就意味著瑪蒂爾德一瞬間成為一個擁有三萬六千法朗的「富婆」,她可以藉此舒舒服服地度過後半生,把十年來的巨大損失彌補回來,甚而至於可以在這個金錢萬能社會中獲得一席之地,成為一位資產階級婦女。
但是,有一點是永遠不會尋找回來的,那就是昔日躊躇滿志、躍躍欲試的那份企求,那份夢想。從項鏈丟失的第一天起,瑪蒂爾德就明確地意識到今生已與「高雅而奢華的生活」無緣,而此時的她更是面目全非,人老珠黃,已不可逆轉地成為一個城市平民——無論是外貌還是氣質。
十年來,所有的艱難困苦都是為那個的成功的夜會所付出的代價,所謂「三萬六千法朗」只是這一代價的「物化」而已,正因為一夜的風流是以十年艱辛和三萬六千法朗為代價,才顯得它的價值彌足珍貴。對夜會的美好回憶使其心理獲得平衡,虛榮心得以滿足,於是瑪蒂爾德勇敢地承受所有的苦難。
要是瑪蒂爾德終身不知那掛「精美的鑽石項鏈」的真正的價值,那末她仍將「陶醉在幸福的雲霧里」,內心異常充實地度過餘生。
可是現在,無可追回的青春,一生孜孜以求的希望全部被一場誤會所葬送,「栽」在一掛僅值五百法朗的贗品上,這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鐵的事實。瑪蒂爾德要接受這一嚴峻的事實遠比接受十年艱辛要痛苦得多。
「我可憐的瑪蒂爾德,那掛項鏈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朗!……」佛萊思節夫人此話無異於在流血的傷口上放把鹽,其效果卻不遜於《祝福》中四嬸的「你放著罷,祥林嫂!」瑪蒂爾德很難因意外得到三萬六千法朗而驚喜若狂——假若她果真會因此發狂的話,結局只有一個:精神的徹底崩潰。
盡管作者本人對產生瑪蒂爾德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認識不足,而歸結為偶而丟失項鏈之使然,盡管作者對女主人公抱有同情之心。但是,莫泊桑對她虛榮心的揭露是徹底的。從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強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描寫了許多中下層青年為改變命運而抗爭,最終失敗的悲劇性事件--當然並不是都遇上丟失項鏈之類倒霉事。德萊塞筆下的嘉羅琳·米貝(嘉莉妹妹)就沒有丟失項鏈,於是她成了赫斯渥之流的情婦;而《紅與黑》中的於連·索黑爾則已成功地獲得一紙驃騎兵中尉的委任狀,但最後仍不容於貴族階級而被推上斷頭台。我們來聽聽他在法庭上的慷慨陳詞吧:
先生們,我沒有這個榮幸屬於你們的階級,在你們眼裡,我是一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農民……有些人要用我來殺一儆百,使這樣一種年輕人永遠喪失勇氣,他們出生一個卑賤的階級里,可以說是受著貧困的煎熬,但是他們在幸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大膽地混入有錢人高傲地稱為上流社會的圈子裡。
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們,它將受到格外嚴厲的懲罰……
於連只有說對一半,社會對人性的扼殺是外在的因素,而資產階級思想對他的毒害使其性格的扭曲則是真正的原因。如若不然,社會上不過少了一些正直、善良、勤勞的中下層人民,而多了一批奸詐卑劣的紳士和寡廉鮮恥的貴婦人而已。
一 《項鏈》的主題
傳統的看法是,這篇小說尖銳地諷刺了小資產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結尾加深了這種諷刺,又帶有一絲酸楚的感嘆——其中有對瑪蒂爾德的同情。
這種看法的根據是,小說中盡管沒有一句譴責瑪蒂爾德的虛榮心的話,但在人物描寫和情節安排中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態度。比如,開頭寫瑪蒂爾德如何把大 資產者的奢華生活當理想,後來寫她收到請帖後如何費盡心機摳出丈夫的積蓄,這一系列描寫表現出這個小資產階級婦女靈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寫瑪蒂爾德的一個 晚上的滿足帶來十年的艱辛,這是對她的虛榮心的懲罰。小說最後寫到十年艱辛不過是為了一件贗品,這又是對她的辛辣的諷刺。
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於辛苦勞動而得以糊口的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窮苦的人,一心想上 升為大資產者,而且希望走捷徑,借僥幸的機會發跡,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現。當然,只有少數小資產者獲得了成功,而大多數小資產者在競爭中淪落到更加悲慘的 境地。《項鏈》嘲諷了階級社會這種追求虛榮的可鄙風氣,而且幫助我們去認識產生這種風氣的社會原因。
另外一種看法是,作者無意對人物作明確的價值判斷;他所感興趣的,或者說發生在人物身上的這種戲劇性的變化引起心靈震撼與深思的,是人自身對於這種變化的無能為力。
這種看法的根據是,第一,在瑪蒂爾德看來,每個人都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何況「人」活著就是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種種貧 困與醜陋,不能因此而指責她有虛榮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這指責背後隱藏著「安貧樂道」的價值標准,而這種將貧困道德化的價值觀是十分可疑的。第二,作者 對一心追求享樂生活並沒有批判,對以十年艱辛還清債務也沒有贊頌,對二者沒有做出明確的傾向性選擇,只是說:「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 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
我們的看法是,《項鏈》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賠償一條借來的假項鏈的悲劇故事。作者對女主人公雖有美好的姿色卻無 力打扮自己的無奈處境表示遺憾;對她為一條假項鏈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對她和她丈夫償還項鏈的誠實品德和奮斗精神進行了 肯定。小說也對女主人公的虛榮心進行了批評。同時,對貴族階級的窮奢極欲和不惜弄虛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擊和暴露。
二 《項鏈》的精巧構思
作者為了突出主題,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從逆境到順境,然後再墜入逆境的曲折經歷。起初,瑪蒂爾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 部長舉辦舞會的請帖,給她打開了希望之門。舞服和首飾的解決,使她更接近成功。舞會上大出風頭,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丟失了項鏈,使她再次墜入了厄 運。這樣,逆境——順境——逆境的轉換,使人物的境遇越發顯得悲慘,主題因此而更加突出。
《項鏈》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節。小說寫女主人公一直嚮往上流社會,可是接到部長舞會的請帖後,卻「懊惱」「發愁」。她在舞會上大獲成功,眼看 要時來運轉,卻又丟失項鏈。賠了項鏈,最後才得知項鏈是假的。這些情節看似出人意料,卻又合乎情理,這與作者作了一系列鋪墊是分不開的。小說開端,作者大 段大段介紹瑪蒂爾德嚮往過上流社會生活的心理,這就為下面描寫人物懊惱發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據。小說還提到女主人公與她的朋友佛來思節夫人的關系,看來 無足輕重,卻是下文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還債務、發現項鏈是贗品,都與此有關。在借、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毫不在意, 這蘊藏著一個暗示,項鏈不是值錢的東西。小說最後點出項鏈是假的,讀者想到上文的暗示,會恍然大悟。
三 《項鏈》的心理描寫
《項鏈》的心理描寫細膩、深刻。作者極善於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望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 追求」,表現她希望擺脫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於上流社會,成為生活優裕、受人奉承的高貴夫人的夢想;通過「她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表 現她自覺頗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進上流社會的資本的自信心。這種虛榮心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預示了瑪蒂爾德悲劇的必然 性。
⑶ 導讀莫泊桑的短篇小說
論 瑪 蒂 爾 德
——《項鏈》導讀
在一間低矮的小閣樓上,一位容貌衰老的「勞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獨自坐在窗前凝神遐思,她回想起十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回想起十年前那個給她帶來深刻變化的舞會,回想起當年編織的夢的追求……想到此,她感慨萬千,不能自已——
一
這位名叫瑪蒂爾德的女子本來不應是城市平民的一員,她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裡,完全可以象其他中產階級婦女一樣:嫁給一個同等地位的小職員,建立起溫馨的小家庭,承擔起社會賦予她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事實上,在瑪蒂爾德成為路瓦載夫人後,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邏輯自然向前延伸。
她婚後的生活就是如此:差強人意的住宅,「好香的肉湯」,有一個小女僕「替她做瑣碎家事」;還有一萬八千法郎的遺產……因此,這位不需要任何勞作的少婦風采依然,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保養她那美麗的容貌、「粉嫩的手指」和作種種「狂亂的夢想」。
命運為她安排了這種舒適的生活,但她卻對此毫不知足,不屑一顧,統統以「寒傖」、「窮酸」而鄙視之。
她憑什麼不守本分、想入非非呢?
「她是一位美麗動人的姑娘。」這可不是每個女子都具備的條件。假若穿上一件漂亮的長衣裙,再戴上一掛精美的鑽石項鏈,出現於上流社會的喜慶宴會,足使那些自視為高貴無比的太太小姐們黯然失色!——夜會上動人的一幕證明瑪蒂爾德對此有著充分的自信。
她又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教會女校是貴婦人的搖籃,它賦予瑪蒂爾德以高雅的氣質和溫柔的性情,這位「天生聰明」的瑪蒂爾德當初無疑是一位優秀的學生。
更為糟糕的是,她竟然異常熟悉上流貴婦人的生活方式!與那位佛萊思節夫人——一位典型的貴婦人——的交往讓瑪蒂爾德得以親眼目睹這些令人心動神搖的場面:寬敞的客廳,東方的帷幕,古式的壁衣,珍奇的古玩,粉紅色的鱸魚和松雞的翅膀……還可以在幽靜的廳堂里,帶著迷人的微笑,「跟那些一般女人所仰慕最樂於結識的男子閑談」。
瑪蒂爾德的自身素質與上層貴婦人相比毫不遜色。她具備了躋身於貴族階層的全部條件--家景的貧寒和地位的低微除外!因此,「她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和奢侈的生活」,並為此而「不斷地感到苦惱」。
於是,悲劇發生了。
假若瑪蒂爾德容貌平平,假若她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粗俗不堪,假若她沒有交結"有錢的女朋友"而對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一無所知,那麼,一切都不會發生,瑪蒂爾德將會安分守己地充當路瓦載夫人而毫無怨言。
假若瑪蒂爾德出生高貴,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她將成為貴夫人中一朵鮮艷無比的花朵,交際場上一顆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不是嗎?那個難忘的星期一的夜晚,發生在教育部禮堂的動人一幕充分展現了她的無比魅力!
二
但這都僅僅是假設。現實是:她丟失了項鏈!當她正向理想王國邁進,似乎將要叩開大門之時,忽然跌落到社會的最底層--連原先中產階級的地位都無法保全,而成為一個普通的下層勞動婦女。
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
可憐的瑪蒂爾德當然無法預測未來的命運,可常識告訴她:丟失項鏈將是災難的降臨,在未來的歲月中必須為此付出及其沉重的代價!
夜會上,瑪蒂爾德的迷人風采降服了所有的男賓,他們「都注視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部里機要處的人員(白領階層!)都想跟她跳舞,部長也注意她了」。
多少年來朝思暮想、縈繞於懷的就在於此,還有什麼比得到上層男子青睞,統統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更令人陶醉的嗎?至於貴婦人的羨妒的目光則讓其感奮不已!虛榮心得到極度滿足的直接後果必然產生更為強烈的慾望,去尋找機會再顯身手。無論如何,她已不可能回復到原先那種單調、寂寞和貧寒的「路瓦載夫人式」的生活。夜會的成功意味著潘多拉盒子被打開,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因此,夜會後的瑪蒂爾德不可避免地命運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某位上層男子不顧世俗偏見,與她傾心相愛,娶其為妻;一是瑪蒂爾德投入某個男人的懷抱,成為他的情婦,手中的玩物。
在十九世紀後期的法國,資本主義制度已得到相當的發展,社會秩序的確立導致等級森嚴的社會關系,而中世紀以來溫情脈脈的道德觀念則已被銅銹蝕得面目全非,白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成了徹頭徹尾的童話。那些自視高貴的正人君子們極少有勇氣或者說犯不著與傳統觀念決裂,聯姻本身是一種鞏固社會地位和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如果他尚不能將個人的前途置之度外的話,至於所謂的「愛情」生活則完全可以通過聯姻之外的方法得以補償。既然在婚前她無法"讓一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婚後的路瓦載夫人——將永不可能成為豪門貴族家庭的女主人。
那麼,「假若沒有丟失項鏈」,答案不是顯然的么?瑪蒂爾德丟失了項鏈,但人性得以復歸,客觀上遏止了其在墮落的道路上的迅速下滑。從這個意義上講,項鏈的丟失拯救了一個人的靈魂。於是,瑪蒂爾德開始了真正有意義的充實的生活——城市平民的生活。
這是一場人生的悲喜劇。
三
另一個極端亦會導致墮落。
在生活中不乏一些女子經受不住貧困和債務的重壓而走向墮落,她們可以去偷、去搶、去騙、去賣身——只要瑪蒂爾德願意,她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是她們的出身」。
我們來看看這對夫婦陷入什麼樣的困境:家中可憐的一點積蓄和丈夫繼承的一筆遺產賠償殆盡,外加一萬八千法朗的可怕債務,還有不能如期償還債務而面臨破產或坐牢威脅的巨大精神壓力--他們瘦弱的肩膀上承受得了這付重擔嗎?
然而,瑪蒂爾德「一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慨,毅然決然打定了主意」,迎接十年艱苦生活的嚴峻考驗!
是什麼原因導致她沒有墮落而勇敢面對現實,接受生活的挑戰呢?
在賠項鏈,還債務過程中所作的種種努力以及貫穿全文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明顯感到小職員的謹小慎微和誠實、天真的性格在瑪蒂爾德身上是統一的--她畢竟有別於缺乏良好教育的下層平民和充滿了虛偽、道德淪喪的資產階級的。此外,對自己理想的執著追求精神亦證明她是一個性格堅強的人。
可是這並不是瑪蒂爾德鼓起勇氣承受十年艱苦生活磨難的根本原因。
我們還是來看看瑪蒂爾德十年後的形象吧。當初引起她「狂亂的夢想」的所有資本--高雅、美麗和溫柔盪然無存,「她胡亂地挽著頭發,歪斜地系著裙子,露著一雙通紅的手,高聲大氣地說著話……」此刻,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真正的「窮苦人家的粗壯耐勞的婦女」,既不是中產階級的小家碧玉,也不是珠光寶氣的貴婦人。
但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對上層資產階級生活的熱烈嚮往,這種至死不渝的努力追求在十年磨難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即對這個夜會的美好的回憶:
有時候,她丈夫辦公去了,她一個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當年那個舞會來。那個晚上,她多麼美麗,多麼讓人傾倒啊。
一夜風流,十年艱辛。值,還是不值?瑪蒂爾德的回答是肯定的。這個夜會是她一生中唯一的高潮,是她自身價值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體現,是她暗淡無光的人生經歷中留下的光輝亮點。一生中能有那麼一次就足夠了,對這個夜會的永恆的回憶是這十年來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
她是一位虛榮心達到極點的女人!
四
小說的結尾是這篇精美作品中最精美的一筆。多少年來,多少人想把它作為另一故事的開端,寫出一部「《項鏈》第二」。其實以我愚見,大可不必勞神。因為小說情節乃至女主人公的命運發展至此已達極限,並無太多的發揮餘地。
但畢竟作者給我們留下了玩味的餘地。
佛萊恩節夫人告知這掛項鏈的真正價值,就意味著瑪蒂爾德一瞬間成為一個擁有三萬六千法朗的「富婆」,她可以藉此舒舒服服地度過後半生,把十年來的巨大損失彌補回來,甚而至於可以在這個金錢萬能社會中獲得一席之地,成為一位資產階級婦女。
但是,有一點是永遠不會尋找回來的,那就是昔日躊躇滿志、躍躍欲試的那份企求,那份夢想。從項鏈丟失的第一天起,瑪蒂爾德就明確地意識到今生已與「高雅而奢華的生活」無緣,而此時的她更是面目全非,人老珠黃,已不可逆轉地成為一個城市平民——無論是外貌還是氣質。
十年來,所有的艱難困苦都是為那個的成功的夜會所付出的代價,所謂「三萬六千法朗」只是這一代價的「物化」而已,正因為一夜的風流是以十年艱辛和三萬六千法朗為代價,才顯得它的價值彌足珍貴。對夜會的美好回憶使其心理獲得平衡,虛榮心得以滿足,於是瑪蒂爾德勇敢地承受所有的苦難。
要是瑪蒂爾德終身不知那掛「精美的鑽石項鏈」的真正的價值,那末她仍將「陶醉在幸福的雲霧里」,內心異常充實地度過餘生。
可是現在,無可追回的青春,一生孜孜以求的希望全部被一場誤會所葬送,「栽」在一掛僅值五百法朗的贗品上,這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鐵的事實。瑪蒂爾德要接受這一嚴峻的事實遠比接受十年艱辛要痛苦得多。
「我可憐的瑪蒂爾德,那掛項鏈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朗!……」佛萊思節夫人此話無異於在流血的傷口上放把鹽,其效果卻不遜於《祝福》中四嬸的「你放著罷,祥林嫂!」瑪蒂爾德很難因意外得到三萬六千法朗而驚喜若狂——假若她果真會因此發狂的話,結局只有一個:精神的徹底崩潰。
盡管作者本人對產生瑪蒂爾德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認識不足,而歸結為偶而丟失項鏈之使然,盡管作者對女主人公抱有同情之心。但是,莫泊桑對她虛榮心的揭露是徹底的。從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強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描寫了許多中下層青年為改變命運而抗爭,最終失敗的悲劇性事件--當然並不是都遇上丟失項鏈之類倒霉事。德萊塞筆下的嘉羅琳·米貝(嘉莉妹妹)就沒有丟失項鏈,於是她成了赫斯渥之流的情婦;而《紅與黑》中的於連·索黑爾則已成功地獲得一紙驃騎兵中尉的委任狀,但最後仍不容於貴族階級而被推上斷頭台。我們來聽聽他在法庭上的慷慨陳詞吧:
先生們,我沒有這個榮幸屬於你們的階級,在你們眼裡,我是一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農民……有些人要用我來殺一儆百,使這樣一種年輕人永遠喪失勇氣,他們出生一個卑賤的階級里,可以說是受著貧困的煎熬,但是他們在幸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大膽地混入有錢人高傲地稱為上流社會的圈子裡。
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們,它將受到格外嚴厲的懲罰……
於連只有說對一半,社會對人性的扼殺是外在的因素,而資產階級思想對他的毒害使其性格的扭曲則是真正的原因。如若不然,社會上不過少了一些正直、善良、勤勞的中下層人民,而多了一批奸詐卑劣的紳士和寡廉鮮恥的貴婦人而已。
一 《項鏈》的主題
傳統的看法是,這篇小說尖銳地諷刺了小資產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結尾加深了這種諷刺,又帶有一絲酸楚的感嘆——其中有對瑪蒂爾德的同情。
這種看法的根據是,小說中盡管沒有一句譴責瑪蒂爾德的虛榮心的話,但在人物描寫和情節安排中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態度。比如,開頭寫瑪蒂爾德如何把大 資產者的奢華生活當理想,後來寫她收到請帖後如何費盡心機摳出丈夫的積蓄,這一系列描寫表現出這個小資產階級婦女靈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寫瑪蒂爾德的一個 晚上的滿足帶來十年的艱辛,這是對她的虛榮心的懲罰。小說最後寫到十年艱辛不過是為了一件贗品,這又是對她的辛辣的諷刺。
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於辛苦勞動而得以糊口的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窮苦的人,一心想上 升為大資產者,而且希望走捷徑,借僥幸的機會發跡,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現。當然,只有少數小資產者獲得了成功,而大多數小資產者在競爭中淪落到更加悲慘的 境地。《項鏈》嘲諷了階級社會這種追求虛榮的可鄙風氣,而且幫助我們去認識產生這種風氣的社會原因。
另外一種看法是,作者無意對人物作明確的價值判斷;他所感興趣的,或者說發生在人物身上的這種戲劇性的變化引起心靈震撼與深思的,是人自身對於這種變化的無能為力。
這種看法的根據是,第一,在瑪蒂爾德看來,每個人都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何況「人」活著就是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種種貧 困與醜陋,不能因此而指責她有虛榮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這指責背後隱藏著「安貧樂道」的價值標准,而這種將貧困道德化的價值觀是十分可疑的。第二,作者 對一心追求享樂生活並沒有批判,對以十年艱辛還清債務也沒有贊頌,對二者沒有做出明確的傾向性選擇,只是說:「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 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
我們的看法是,《項鏈》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賠償一條借來的假項鏈的悲劇故事。作者對女主人公雖有美好的姿色卻無 力打扮自己的無奈處境表示遺憾;對她為一條假項鏈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對她和她丈夫償還項鏈的誠實品德和奮斗精神進行了 肯定。小說也對女主人公的虛榮心進行了批評。同時,對貴族階級的窮奢極欲和不惜弄虛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擊和暴露。
二 《項鏈》的精巧構思
作者為了突出主題,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從逆境到順境,然後再墜入逆境的曲折經歷。起初,瑪蒂爾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 部長舉辦舞會的請帖,給她打開了希望之門。舞服和首飾的解決,使她更接近成功。舞會上大出風頭,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丟失了項鏈,使她再次墜入了厄 運。這樣,逆境——順境——逆境的轉換,使人物的境遇越發顯得悲慘,主題因此而更加突出。
《項鏈》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節。小說寫女主人公一直嚮往上流社會,可是接到部長舞會的請帖後,卻「懊惱」「發愁」。她在舞會上大獲成功,眼看 要時來運轉,卻又丟失項鏈。賠了項鏈,最後才得知項鏈是假的。這些情節看似出人意料,卻又合乎情理,這與作者作了一系列鋪墊是分不開的。小說開端,作者大 段大段介紹瑪蒂爾德嚮往過上流社會生活的心理,這就為下面描寫人物懊惱發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據。小說還提到女主人公與她的朋友佛來思節夫人的關系,看來 無足輕重,卻是下文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還債務、發現項鏈是贗品,都與此有關。在借、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毫不在意, 這蘊藏著一個暗示,項鏈不是值錢的東西。小說最後點出項鏈是假的,讀者想到上文的暗示,會恍然大悟。
三 《項鏈》的心理描寫
《項鏈》的心理描寫細膩、深刻。作者極善於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望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 追求」,表現她希望擺脫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於上流社會,成為生活優裕、受人奉承的高貴夫人的夢想;通過「她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表 現她自覺頗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進上流社會的資本的自信心。這種虛榮心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預示了瑪蒂爾德悲劇的必然 性。
⑷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的簡要概括
1、莫泊桑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短篇小說大師,1880年《羊脂球》的發表使他一舉成名,該篇亦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2、作者將處於社會最底層、受人歧視的妓女——「羊脂球」與形形色色、道貌岸然的所謂上層人物做對比,充分顯示出前者極富正義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心靈以及後者極端自私、寡廉鮮恥的丑惡靈魂。
3、在世界文壇上,莫泊桑創作的卓越超群的短篇小說,具有某種典範的意義。俄國文學巨匠屠格涅夫認為他是19世紀末法國文壇上「最卓越的天才」,左拉曾預言他的作品將被「未來世紀的小學生們當作無懈可擊的完美的典範口口相傳」,法朗士稱譽他為「短篇小說之王」。描繪普法戰爭眾生相、可悲可憐的公務員群相、五彩斑斕的諾曼底風土人情等短篇小說是莫泊桑短篇小說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篇目。
⑸ 求莫泊桑短篇小說 愛情 全文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法國作家。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
莫泊桑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莫泊桑在諾曼底的鄉間與城鎮度過了他的童年,只是在1859年至1860年隨父母到巴黎小住就讀於拿破崙中學,後因父親無行、雙親離異而隨母又回到諾曼底。故鄉的生活與優美的大自然給莫泊桑的影響很深,成為了他日後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源泉。
莫泊桑的母親夢爾·勒·普阿特文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學修養的婦女,莫泊桑從小就深受她的熏陶,而夢爾的哥哥在青年時期曾是著名作家福樓拜以及巴拉斯派詩人路易·布耶的同窗好友,深遠的世交使莫泊桑在盧昂城高乃依中學念書的時候,就結識了舅舅的這兩位好友。這是他早已是一個喜愛文學並已開始詩歌創作的青年。他從這兩個前輩那裡聽到了「簡明的教誨」,獲得「對於技巧的深刻認識」與「不斷嘗試的力量」。可惜的是路易·布耶於1869年去世了。同年,莫泊桑來到巴黎大學改修法律,不久普法戰爭爆發,莫泊桑被征入伍。在軍隊里擔任過文書與通訊工作。在這場災難中,他目睹了法軍可恥的潰敗,當權者、有產者的卑劣,普通人民愛國主義的熱情與英勇抗敵的事例,感觸很深,日後成為了他文學創作的又一個重要源泉。
戰後退伍,由於家庭經濟的拮據,莫泊桑於1872年3月開始在海軍部任小職員,7年之後,又轉入公共教育部,直到1881年完全退職。在小職員空虛無聊的生活中,莫泊桑不幸染上了無行的惡習,私生活放盪,這種下了他過早身亡的禍根。但另一方面。他又勤奮寫作,並且以福樓拜為師,在他的具體指導下刻苦磨礪達十年之久。在此期間,他於1876年又結識了阿萊克西,瑟阿爾、於斯曼等作家,他們都共同以左拉為崇拜對象,經常在左拉坐落在巴黎郊區的梅塘別墅聚會,是為「梅塘集團」。1880年,「梅塘集團」六作家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合集《梅塘之夜》問世,其中以莫泊桑的《羊脂球》最為出色,這個中篇的輝煌成功,是莫泊桑一夜之間即蜚聲巴黎文壇。
除了《羊脂球》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3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共創作了6部長篇:《一生》(1883)、《俊友》(又譯《漂亮朋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其中前兩部已列入世界長篇小說名著之林。
莫泊桑早就有神經痛的徵兆,他長期頑強的與病魔斗爭,堅持寫作,巨大的勞動強度與未曾收斂的放盪生活,使他逐漸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進行寫作,在遭受疾病殘酷的折磨之後,終於在1893年7月6日逝世,享年僅43歲。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莫泊桑出身於一個沒落貴族之家,母親醉心文藝。他受老師、詩人路易·布那影響,開始多種體裁的文學習作,後在福樓拜親自指導下練習寫作,參加了以左拉為首的自然主義作家集團的活動。他以《羊脂球》
(1880)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
10年間,他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一生》(1883)、《俊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我們的心》(1890)。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莫泊桑還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盼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2612616.html?si=1
⑹ 莫迫桑短篇小說每篇小說簡介
莫泊桑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短篇小說大師,1880年《羊脂球》的發表使他一舉成名,該篇亦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由於莫泊桑作品過多,只選擇其代表性作品來介紹:
莫泊桑講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人物,有諾曼底狡猾的農民、慷慨的工匠、受欺凌的女傭、小職員、小店主、小市民,也有比市民還世俗的破落貴紳、富商、工廠主,以及野心勃勃的政客。例如《項鏈》中因愛慕虛榮而毀了一生的小市民,《羊脂球》中,有愛國骨氣的妓女和軟骨頭的富商與鄉紳,在敵人面前的不同表現,《一家子》中為爭取遺產而大打出手的一家人,《兩個朋友》中寧死也不肯將通行口令告訴敵人一對友人,《莫蘭這只公豬》中好色而愚蠢的服裝店老闆……
《瓦爾特·施那夫斯的奇遇》反映了敵軍士兵為了活著寧可當俘虜的厭戰情緒;《俘虜》描寫的是法國婦女機智擒敵的故事。其中內容最豐富、意義最深刻的作品,則是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小說的內容是一個妓女和一些有產者同乘一輛馬車離開德軍佔領區,大家對這個綽號羊脂球的妓女側目而視,但是在由於沿途耽擱而餓得發昏的時候,卻又厚著臉皮吃光了她的一大籃美味食品。馬車在路過一個小鎮時被攔住了,占據該鎮的普魯士軍官要求羊脂球陪他過夜,否則不予放行。車上的工業家、伯爵和商人等為了不影響自己的生意,千方百計地勸說羊脂球為他們作出犧牲,但事後又鄙視她,任憑她陷於孤獨和挨餓的境地。
小說里沒有硝煙彌漫的戰場,也沒有刀光劍影的搏鬥,然而它通過妓女羊脂球被迫向敵人獻身的遭遇,刻畫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別是勾勒了有產者們為了私利而不顧民族尊嚴的丑惡嘴臉。羊脂球自尊自強、不甘屈服,表現了愛國主義的凜然正氣,結果卻被那些偽善的同胞推人火坑。他們為了迫使羊脂球就範,個個巧舌如簧、軟硬兼施,就連道貌岸然的修女也沆瀣一氣。莫泊桑以真實的細節、精練的語言和爐火純青的技巧,使這篇小說構成了一幅戰爭時期法國的社會圖景。作品中的善與惡時時形成不露痕跡的對照,使讀者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戰爭的憎恨、對人民的同情和對所謂上等人的蔑視,因而不愧為在思想性和藝術性兩方面都堪稱楷模的名篇。
莫泊桑描寫小職員生活的短篇小說很多,例如《騎馬》和《項鏈》寫他們為了出風頭而弄巧成拙、自食其果,表現了他們可憐兮兮的虛榮心;《我的叔叔於勒》和《傘》諷刺了這類家庭的寒酸相和勢利眼;《散步》中的小職員數十年如一日地過著單調乏味的生活,最後意識到這一點時不禁悲憤地上吊自盡。這些作品揭露了世態炎涼的社會現實和官僚機構里腐敗昏聵的作風,諷刺了小職員的自私虛榮和爾虞我詐,同時又對他們的刻板生涯寄予了人道主義的同情。
莫泊桑有大量的短篇小說描繪諾曼底農村的生活,它們從各個方面反映了貧苦農民的悲慘遭遇,例如《瞎子》、《繩子》、《窮鬼》等等,其中的主人公都因備受欺凌而死去。《皮埃羅》諷刺了地主婆的吝嗇,《流浪漢》譴責了把好人逼成盜賊的社會風氣。《真實的故事》中的地主玩弄女傭,造成了女主人公絕望地死去的悲劇。也有一些作品表現了農民的狹隘,例如《老人》中的夫婦為了不耽誤農活而希望垂危的老人快點去世,《圖瓦》中的女主人公竟讓因肥胖而中風的丈夫孵雞蛋等等。
除了以上三種主要的題材之外,莫泊桑還從愛情和情慾的角度,描繪了人們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其中《月光》是反對禁慾主義的名篇,寫一個神父在皎潔月光下理解了愛情;《橄欖園》譴責了不負責任的放盪行為,《巴蒂斯特太太》則批判了歧視受辱女子的不良風俗。值得指出的是,妓女的題材在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說里佔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衣櫥》等都反映了妓女的悲慘生活。
⑺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中幸福的概括
這篇小說講述的是為了愛情拋棄榮華富貴的女主人公——蘇珊娜。蘇珊娜心甘情願的離開養育自己的親人,鍾愛自己的親人,跟著一個窮小子去到蠻荒的山谷上生活。無論富貴平賤,無論生老病死都會對那個愛他的男人不離不棄。一個破屋凝聚了幸福、一張簡陋的小床有著無數的愛。只要他在身邊那就是幸福,只要有了他那就是一切。愛情的力量竟如此之大。蘇珊娜什麼都可以不在乎,唯獨只在乎他。愛沒有千言萬語,愛只有三個字,那就是「在一起」。他不惜放棄一切只為和他在一起,多麼為大的愛情!
蘇珊娜,一個具有高尚品質的人物。它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那樣普通的人物,但是她是一個並不多見、難能可貴的普通人;她既是平凡人,但卻有著非凡的特點。莫泊桑在小說中塑造了人物形象的自然化與英雄人物的平凡化。沒有加上神聖的光圈,沒有賦予格外堂皇的外貌,比普通人更普通;比平凡人更平凡的形象。
閱讀完《莫泊桑短篇小說集》之《幸福》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一個為愛放棄一切金錢、地位、榮耀……只為和心愛的人在一起的人是甘願為他付出所有的。一個多麼偉大又感人的愛情故事
⑻ 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句子賞析。
《莫泊桑短篇小說選》經典語錄/名句賞析:
1、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 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莫泊桑 《一生》
2、 生活永遠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是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莫泊桑 《一生》
3、 人生活在希望之中,舊的希望實現了,或者泯滅了,新的希望的烈焰隨之燃燒起來。如果一個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麼希望也沒有,他的生命實際上也就停止了。 ——莫泊桑
4、 天才不過是不斷的思索,凡是有腦子的人,都有天才。 ——莫泊桑
5、 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莫泊桑 《羊脂球》
6、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成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莫泊桑
7、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好,也不是那麼壞。 ——莫泊桑
8、 真實有時可以不像真的 ——莫泊桑
9、 才能是來自獨創性。獨創性是思維、觀察、理解和判斷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莫泊桑
10、 世上真不知有多少能夠成功立業的人,都因為把難得的時間輕輕放過而致默默無聞。 ——莫泊桑
11、 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莫泊桑 《一生》
12、 床陪伴我們終生,我們生在上面,長在上面,最後將死在上面 ——莫泊桑
13、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糟 ——莫泊桑
14、 彗星的光芒不會永遠那麼耀眼,世界上的一切都會衰老。 ——莫泊桑 《蛋糕》
15、 大藝術家就是那些將個人的想像力強加給全人類的人們 。——莫泊桑
16、 大自然和人類的殘酷的暴行,令我們發出恐懼和憤怒的吶喊,但是絕不會刺痛我們的心,絕不會令我們像看到某些讓人感傷的小事那樣背上起雞皮疙瘩。 ——莫泊桑 《小舞步》
17、 河水這一成不變的運動比大西洋的驚濤駭浪更可怕。 ——莫泊桑 《在河上》
18、 一個人可能遭受的最大痛苦,莫過於母親失去孩子,孩子失去母親了。這種痛苦很強烈、很可怕,它可以動天地泣鬼神,撕肝裂肺。但是這種打擊就像流血的傷口一樣,傷口再大也可以癒合 。然而,有些 偶逢乍遇,有些偶爾冷不丁看到或者猜到的事,有些命運的撥弄,卻會激起我們無計其數的痛苦的思想,向我們突然微啟那神秘的大門,向我們揭示許許多多錯綜復雜、無可救葯的精神上的傷痛。這些精神上的傷痛,看上去是輕症,也就更為嚴重;幾乎難以察覺,也就更加危險;給人虛構的印象,也就更加頑固,在我們心頭留下一道悲哀的疤痕,一種苦味,一種讓我們久久不能擺脫的幻滅的感覺。 ——莫泊桑 《小舞步》
19、 男人都認為愛情猶如疾病,可以不止一次地侵襲同一個人,如果愛情之路遇到什麼障礙的話,甚至可以置其於死地;女人則認定:真正的愛情,偉大的愛情,一生只能有一次降臨於一個生靈 ;這愛情,就 如同霹靂,一旦讓它擊中,就會被它掏空、摧毀、焚燒,任何其他愛情,無論有多麼強烈,都無法重新萌生。 ——莫泊桑 《修軟墊椅的女人》
20、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為著疏懶誤了自己的人生。奮發,活動。做事,談話考慮問題之類,對某種人是很困難的事。 ——莫泊桑
21、 他竟沒有感覺到自己這一生是怎麼過去的,因為他出了中學大門。就直接跨進了辦公室,只不過從前望而生畏的學監,如今換成了他怕得要命的上司。 ——莫泊桑 《一家人》
22、 只要有一種無窮的自信充滿了心靈,再憑著堅強的意志和獨立不羈的才智,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莫泊桑
23、 唯有死亡是確鑿無疑的。 ——莫泊桑 《漂亮朋友》
24、 無論是地震覆滅了整個民族,江河決口沖走落水的農民連帶著牛的屍體和倒塌的樑柱,還是打了勝戰的軍隊屠殺.俘虜那些自衛的人,又用刀神的名義實行搶劫並且用炮聲向神靈表示謝意,都 同樣是讓人 恐懼的大災難,同樣破壞了我們對於永恆公理的信仰,破壞了我們對上帝的保佑和人類理性的依賴。 ——莫泊桑 《羊脂球》
25、 生活,從來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美好,也不是想像的那樣不幸。 ——莫泊桑
26、 感官的結合不過是心靈結合的印記 ——莫泊桑
⑼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 摘抄
你隨便挑一段
《一生》描寫了心地善良的貴族少女霞娜坎坷不幸的生活。她嚮往純真的愛情和幸福的夫妻生活。婚後發現丈夫是個卑鄙無恥之徒,先與女僕私通,繼而又去勾搭鄰居的妻子,終於不得善終。失望和痛苦之餘,霞娜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但兒子步步墮落,使她心灰意冷。最後在女僕的救助下,她才得以苟延生命。小說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和生活風尚,歌頌勞動人民善良的品質。
《俊友》是莫泊桑長篇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故事發生在巴黎。主人公杜洛阿從軍隊退職後,來到巴黎。他野心勃勃,一心要出人頭地。先就業於報館,後靠勾引上流社會的女人來獲得金錢與地位,為了飛黃騰達又向老闆夫人獻殷勤。最後竟拐帶老闆女兒,迫使老闆把女兒嫁給他,並使他獲得報刊總編輯的高位。小說直接觸及資產階級上層社會,無情揭露了顯赫的政治人物的丑惡嘴臉,是莫泊桑最富於社會諷刺才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與鮮明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