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分類 » 湖北新軍網路小說
擴展閱讀
小說免費下txt全文下載 2021-09-14 12:13:28
小說重生追美記百度雲 2021-09-14 12:11:58

湖北新軍網路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9-04 23:33:51

A. 四川保路運動,清政府為什麼要調湖北新軍鎮壓

保路運動又稱鐵路風潮。1910年(宣統二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為了向四國銀行團借款用來鎮壓革命,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四川修築鐵路的股金,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頒布 「鐵路國有」政策以後,收回了路權,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民間資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清政府為了鎮壓革命,不惜喪失國家主權,將鐵路收歸國有,且大肆派兵屠殺保路人士,通過此舉,全國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賣國求榮的本質。

B. 湖北新軍的種瓜得豆

張之洞一生浸潤儒學,著述豐厚,自然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視為終生政治抱負,不像袁世凱那樣一味追逐權勢,而是更加註重「為國求富強」。為此,面對內外交困之「世變」,他只有「竭蹶支柱」,以便為風雨飄搖中的清王朝支撐兩湖這一方天地,一心把湖北新軍營建成禦侮自強保國家的武裝力量。
兵源的新舊之別勢必影響到士兵的內在素質。舊軍「人皆烏合,來去無恆」,「里居不確,良莠難分」,「積習錮弊,一入膏肓」,由此改編的「新軍」必然帶有濃厚的舊軍積習。張之洞起初也曾嘗試改編舊軍,但在發現由武鎧左營改編的護軍中營「操練未見起色」後,即「令全行裁撤」。從此,他基本放棄改編舊軍,專心一意,「另募精壯」。招募新兵時,除要求身強體健外,皆規定須報明家口住址,族鄰保結,並拒收「素不安分、犯有事案者」。這樣募集的新兵必多是質朴強健的青年。也就是說,與半由舊軍改編的北洋新軍相比,基本由新兵組成的湖北新軍,士兵相對質朴,少成見無習氣。
張之洞訓兵重點強調忠君愛國、自強禦侮。這在他親撰並要求將士熟讀唱誦的「軍歌」中體現得最為直接而充分。該軍歌一方面以大量篇幅歌頌大清王朝的「深仁厚澤」,要求將士「立志要把君恩報」,一方面聯系中外興衰史例,反復陳說「自強」的必要性:「我國文弱外人多恥笑,若不自強瓜分豈能逃?請言印度國土並非小,為奴為馬不得脫籠牢。,請言日本區區三海島,威我強國全球敬且褒。不羨日本善用船與炮,只羨全國人心如漆膠。我國同種國民四百兆,何難發憤為雄展龍韜?欲保國家須有精兵保」,「同種固結外人難動搖」。如此鋪陳,可謂發人深省,亦可見作歌者的良苦用心:「以期感發其忠愛之忱,鼓勵其自強之志。張之洞要求將士具備這些品質:只有既忠君愛國,又自強禦侮,才能外御列強,內平「亂黨」。在張之洞的諄諄教導下,湖北新軍的思想觀念與北洋新軍相比進步得多。另外,張之洞力開「兵智」,即設法提高士兵的文化素質(新軍將領多來自近代軍事學堂,文化素質相對士兵較高)。募兵方面,張之洞把文化素質作為一項重要條件,不僅予以明文規定,而且逐漸提高要求。1898年,他在把工程隊擴充為工程營時,規定「專選二十歲以下兼能識字者方准收入」。1902年,又把「入營之兵必須有一半識字」列為「湖北練兵要義」第一條。兩年後,更要求新募之兵「實能識字寫字並能略通文理」。這些規定充分說明張之洞對新軍文化素質的高度重視和對知識青年的熱忱歡迎。湖北新軍也確實招收到大批知識分子,「秀士入營者頗多」。同時,張之洞也很重視士兵入營後的教育。1902年,張之洞在新軍各旗、營分設大、小「講堂」,辟設「閱報室」,這無疑有利於提高士兵的文化素質。特別是張之洞別出心裁,創設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於士兵中考選「文理通順」者,令其「晝則來堂講求學科,夜則歸營」,「更番畢業,更番入營」,從而「於練兵之中寓普及教育之意」。士兵文化水平大幅提高。文化素質較高的湖北新軍,思想觀念自然較為開放,理解接受能力相對較強。
由於湖北新軍將領多選自武備學堂學生和軍事留學生,士兵大部分系新招募,因而士兵相對質朴,將領比較開明,又加上有相對寬松的環境,湖北新軍在清末成為革命黨人開展宣傳與組織活動的良好舞台,換言之,湖北新軍沒有「軍閥」習氣,容易為革命黨人所爭取,這也是湖北新軍成為最早覺悟的清朝進步軍人的原因。
至辛亥武昌首義前夕,湖北新軍直接加入革命組織(主要是共進會與文學社)的已達2000多人,受其影響的4000多人,站在清方一邊的不足千人,成為了向清王朝打響「第一槍」的首義之師決非偶然。
張之洞編練新軍本是為了鞏固清王朝的統治,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湖北新軍後來反而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C. 民國小說主角姓王,出場時為某部新軍,在黃興的領導下進行了辛亥革命

偶有哦 辛亥革命作為一場近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引人關注的事件,讓人不得不有所感觸.一方面,辛亥革命是一場相對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來,是成功的革命事件,這為以後的新文化運動、對國民性進行改造的思想觀念的提出,包括三民主義、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都創造了較寬松的社會環境,是對舊有的社會體制的改觀,是對鴉片戰爭以來,陷入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壓迫的深重痛苦中的中國人帶來了一點希望的曙光。另一方面,也是最被詬病的,辛亥革命是場不徹底的革命,對舊有的社會提出病症,卻沒有好的葯方來治癒,對舊有的社會批判改造不徹底,新社會的思路不清晰、觀念不明確,沒呈現出良好的一貫性、完整性、規范性,這從孫中山被憲政議會選為大總統不久,就在袁世凱恫嚇加利誘的威脅中竊取了革命果實可以作證。雖然領導辛亥革命的國民黨也有綱領目標,但它政治適應性差和社會基礎不牢固,導致了它的失敗,以至於隨後提出的新三民主義,也無法挽回其政治命運的毀滅走勢。歷史註定了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的新中國建立這段時期是新舊交替的時期,不是決定歷史局面的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表現尤其與眾不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在吸取了歷史教訓,當然也有辛亥革命以來的教訓,對舊有的社會進行徹底的改造,並實施了新的措施,並取得了根本性的效果。不是簡單的由『槍桿里出政權』里逐步在軍隊基層建立起黨的組織,取得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進一步取得政治的領導權,更是發動經濟領域的土地革命,和發動群眾的社會運動。這三點就是毛澤東提出的三大路線,前一點是主線、重點,這和辛亥革命一樣,始終是決定中國政治命運走向的關鍵,社會進程也是主要圍繞政治斗爭進行,矛盾體現在政治上非常激烈,生死存亡,休戚相關。後二點是要說的。土地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不僅涉及經濟,更是設計政治、社會,也是辛亥革命不徹底、沒涉及的要害。發動群眾也不僅是幫助解決生活困難、促進生產發展,更是響應人的心聲、渴望,提高人的覺悟、文化的一項公共事業活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社會人權的一種體現,其意義可想而知,要有多大就有多大。而發動辛亥革命的國民黨,在這三方面,要不是沒做,要不做了沒做好做到,要不做到做好是只有少數個人受益,沒有根本性的社會效果。相比較來,共產黨做了,還做得好,效果都是徹底地有效果。把最決定的事情做成和實現了,哪怕是從窮鄉僻壤里的山溝里走出來的,也能打敗有美援,有軍事優勢,受到國際認可的現政權。

辛亥革命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積著的憤怒和仇恨的大爆發。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壓迫的加重,使中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趨激化,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因而不斷高漲。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用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進行前仆後繼,英勇不屈的斗爭。在革命斗爭中,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充滿著勝利和失敗,前進和暫時的後退。近代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的准備,後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繼續和發展。一切為中國獨立、民主、富強而奮斗犧牲的烈士都永垂不朽,一切為中國革命作出過貢獻的人都受到人民的崇敬和懷念。
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豐富多彩,可歌可泣。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農民階級為了反抗清朝封建專制的殘酷統治和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這些斗爭的高峰,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義和團運動。19世紀80—90年代,中國年輕的資產階級,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不得不倉促地走上歷史舞台,勇敢地領導了救亡運動——發動了戊戌維新運動。但這些斗爭都沒有避免失敗的結局。中國歷史的發展充分說明,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強大壓迫下,舊式的中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都不能挽救中國的民族危機。只有通過革命,打碎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枷鎖,才能取得民族的獨立,也只有沖垮封建主義的桎梏,才能開拓社會發展的道路。民主革命,唯有民主革命,才是中國擺脫帝國主義奴役、封建主義專制和國家貧窮落後,使中華民族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的必由之路。
中國的民主革命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階段。辛亥革命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繼續和發展,但它又不同於此前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革命,它是在中國出現了新的社會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和新的社會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因此,資產階級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導力量。民族資產階級下層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提出用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去替代舊的生產方式,而且還要用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去代替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所以它具有更新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重大意義。
毛澤東說過:「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孫中山開始革命是以他在19世紀90年代建立興中會作為標志的。興中會的建立是中國正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端,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到1913年「二次革命」結束,辛亥革命失敗,這場革命運動歷經了近20年,大致可分為兩大時期和6個階段。
兩大時期為:
1912年前興中會和同盟會發動和領導革命時期;
1912年後組建中央政府和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時期。
6個階段為:
從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起至1900年11月興中會領導的惠州起義失敗,此為辛亥革命的最初醞釀階段;
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到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前,是辛亥革命運動的興起階段;
從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至1911年10月武昌首義前夕是辛亥革命運動的發展階段;
從1911年10月武昌首義至11月下旬革命風暴席捲全國,各省區宣布起義或獨立,為辛亥革命運動的高漲階段;
從1911年11月下旬,光復的各省都督代表在漢口舉行會議籌組臨時政府至1912年4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解散之前,為辛亥革命運動的勝利階段;
從1912年4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解散至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敗,是辛亥革命運動由勝利到失敗的階段。
從整個革命運動的進程看,斗爭是異常復雜和曲折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有過勝利的亢奮和喜悅,更有失敗的悲憤和痛苦。勝利和失敗都來得很迅速,說明當時中國革命與反革命,進步與反動,愛國與賣國兩種勢力、兩條道路、兩種前途的斗爭極其尖銳和激烈。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不成熟,革命派的力量十分軟弱,不能在極端復雜和困難的環境下戰勝敵人,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後未能把政權鞏固起來。革命的果實被大地主大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袁世凱篡奪,革命以失敗告終。然而,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偉大事件。作為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它的歷史功績是永存的。
辛亥革命簡介

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該年以干支計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領導這次革命的是中國資產階級的政黨 同盟會 及其領袖 孫中山 。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革命的准備

1894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開始。

20世紀初,留日學生創辦的刊物首先出現排滿字樣,有的刊物明確主張顛覆清政府。1903年,東京留學界思想愈益活躍,宣傳民族主義、民權學說的刊物相繼出ban。上海知識界也出現了新氣象,公開倡言革命。組織革命團體,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個重要標志。1903年11月,黃興建立華興會。以後,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為會長的光復會,江蘇、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團體。

1905年7月,孫中山、黃興、 陳天華 等70餘人在東京集hui,決定成立中國同盟會,作為全國的革命領導中心。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以及其他小團體的成員陸續加入。8月中旬,孫中山在留學生歡迎會上發表了《中國應建設共和國》的演說。同月20日,同盟會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被推為總理,黃興被推為執行部庶務,會議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16字綱領。11月,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出ban,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內容的三民主義。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 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號召。《民報》創辦後即同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展開論戰。辯論結果,革命派占據上風,改良派的政治影響大為衰落。

革命派積極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使同盟會的精華遭到重大損失,但有力地沖擊了清王朝的統治,擴大了革命影響。與此同時,自發的群眾斗爭蓬勃發展,多達千餘次。民族資產階級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與帝國主義發生矛盾,參加並領導了收迴路礦權運動和抵制美貨運動 。

為了消弭革命,拉攏資產階級,清政府被迫作出一些開明的姿態。1905年7月,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宣布 預備立憲 。1907年9、10月,下詔籌設資政院和咨議局,允許資產階級可以通過選舉取得向清政府提出建議等部分權力。上層資產階級從中看到了希望,紛紛成立各種立憲團體,從事君主立憲活動,准備參預政權。但是滿洲親貴們對立憲並不熱衷。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大清帝國萬世一系,同時宣布預備立憲以9年為期。不久,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去世,3歲的溥儀繼承皇位,改元宣統。攝政王載灃採取集權措施,積極推行由皇族獨攬國家大權的政策,滿洲親貴和漢族官僚之間的矛盾加深,1910年,國會請願同志會在北京連續發起 國會請願運動,要求清政府速開國會。1911年5月(宣統三年四月),清政府發布內閣官制,成立以慶親王奕為總理的皇族內閣。立憲派分享政權的希望完全落空,少數人拋棄立憲的幻想,對革命活動開始表示同情。革命的形勢愈益成熟。

革命的爆發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國主義之命是從,將從中國人民手中奪得的權利拱手獻給帝國主義,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與鐵路國有直接相關的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省人民強烈反對出賣路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尤為波瀾壯闊。9月,保路風潮擴展為全省抗糧抗捐,群眾暴動接連發生。四川總督趙爾豐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會和川路股東會的負責人,並槍殺請願群眾數十名,造成流血慘案。同盟會員龍鳴劍等和哥老會組成保路同志軍進圍成都,轉戰各地,攻城奪地,猛烈沖擊清政府在四川的統治。四川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在清政府全力應付四川保路運動的時候,湖北新軍中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乘機發動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轟轟烈烈的一幕。9月下旬,革命黨人感到形勢緊迫,決定於10月6日(中秋節)發動起義,後由於形勢瞬息變化,起義推遲。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在預定起義的那一天,共進社負責人孫武在漢口裝配炸彈時不慎爆炸,湖廣總督下令閉城搜查,漢口和武昌的起義指揮機關遭到破壞,一些起義領導人被捕、被殺或避匿。在這種情況下,新軍各標營中革命士兵開始主動行動。10日晚7時,武昌城外塘角的輜重營和城內工程第八營幾乎同時發動,各標營繼起,經一夜苦戰,11日晨革命軍佔領總督署,全城光復,首義成功。漢陽、漢口也先後為革命軍佔領。11日,起義士兵聚集到湖北咨議局,在咨議局議長湯化龍等人的參與下,宣布成立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革命黨的領袖們未親身參加起義,缺乏政治經驗的起義士兵對自己掌握政權沒有信心,清湖北新軍協統 黎元洪 在革命士兵的槍口逼迫下任湖北軍政府都督。軍政府發布文電,號召各省為推翻清朝建立民國而奮斗。11月,湖北軍政府公布《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它是全國第一個按照資產階級民主原則擬定的地方憲法。

武昌起義的勝利,在全國得到了連鎖反應,各省革命黨人紛紛行動起來。至11月底,全國宣告獨立、脫離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獨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統治較強,如直隸、山東、河南;有的遠在邊陲,革命黨勢力較弱,如新疆、奉天。這些省份也不平靜,革命黨仍然組織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武昌起義之後,立憲派紛紛表示贊成革命,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潰。廣大人民群眾在各省起義過程中表現了高昂的熱情。新軍士兵、會黨群眾、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城市貧民、海外華僑、愛國士紳、少數民族都作出了貢獻。中國的政治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沸騰局面。

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革命的勝利發展使清政府極為震驚。10月27日,清廷起用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授予指揮湖北軍事的全權。11月1日,清軍攻陷漢口。同日,攝政王載灃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交出全部軍政大權,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 **洪和黃興、宋教仁等過高估計了袁世凱的力量和自身的困難,企圖利用袁世凱和清朝貴族之間的矛盾,以大總統的位置動員他倒戈,把最終推翻清朝的希望寄託於袁世凱。11月27日,漢陽為清軍攻陷。12月1日,雙方議訂停戰3日。此後又擬定雙方派出代表討論大局。停戰是辛亥革命從武裝斗爭走向政治妥協的一個重要轉折。

12月18日,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和革命軍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開始和談。11月下旬,各省代表議決承認武昌為中華民國中央軍政府,以鄂督執行中央政務。接著14省代表會議在漢口英租界召開,籌備成立中央臨時政府。12月2日,江浙聯軍攻克南京,代表會議決定以南京為中央臨時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隨即自武漢齊集南京。25日,同盟會總理孫中山自海外歸來。29日,17省代表會議以16票的絕對多數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到南京就職,發布《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告全國同胞書》等文件,正式宣告中華民國的誕生。1月2日,通電改用陽歷。3日,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確定臨時政府組成人員,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28日,又成立南京臨時參議院。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包括革命派、立憲派和舊官僚3種政治勢力。獨立各省的軍政府多數為立憲派和舊官僚所操縱,南京臨時政府和身為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對它們事實上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權力。革命派自身的弱點也更多地暴露出來,孫中山的許多正確主張都遭到反對。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袁世凱感到大總統的位置難以到手,立即撤銷和議代表,造成談判破裂的形勢,迫使革命勢力妥協。帝國主義列強拒不承認南京臨時政府,並且製造外國干涉的空氣。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孫中山被迫退讓。1月22日,孫中山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即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得到孫中山的保證後,加緊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朝皇帝終於接受中華民國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正式退位。這樣,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也隨之結束。2月13日,袁世凱向臨時政府正式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辭職。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因實力在北方,拒絕南下就職。孫中山派蔡元培為專使北上迎接,袁世凱暗中指使親信部隊在北京、天津、保定製造兵變;帝國主義也乘機調兵入京,製造緊張空氣,以支持袁世凱。南京臨時政府再次退讓。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次日,孫中山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個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的創舉。25日,唐紹儀到南京接收臨時政府,組織新內閣。該內閣中內政、陸軍、海軍、財政、外交等部均由袁世凱的親信或擁護者擔任,同盟會只分配到教育、農林、工商等幾個點綴性的席位。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5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和該院遷往北京。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所篡奪。辛亥革命失敗了。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中國人民長期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i貼吧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QQ空間
人人網
豆瓣
MSN

對我有幫助
19回答時間:2011-7-30 21:20 | 我來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黑白世界的雨 | 七級採納率:37%

擅長領域: 真三國無雙 小說 電腦/網路 文化/藝術 學習幫助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謝謝啊,知音啊
相關內容
2011-4-26 辛亥革命的文章幫忙查一下有急用 2010-9-14 如何寫辛亥革命的文章 2010-6-18 反映辛亥革命的文章,需為當時的作品。 僅為文章或詩歌,不是小說。 14 2010-5-24 要寫一篇關於辛亥革命的文章 怎麼寫? 6 2008-5-15 關於辛亥革命的文章,3000字左右 更多關於辛亥革命文章的問題>>
等待您來回答del0回答人生值得品味文章del0回答5文章定位決定成敗中 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舉例...del1回答15一篇用環境來表達心情的文章150字即可。del0回答時下的校園 150字的作文 速度 謝謝del0回答聽,那沉默的聲音作文提綱不要那兩個del2回答5小學6年級我愛祖國作文 300字del0回答清新的空氣為題作文del1回答求表揚自己作文開頭更多等待您來回答的問題>>沒有感興趣的問題?試試換一批
其他回答 共1條
辛亥革命作為一場近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引人關注的事件,讓人不得不有所感觸.一方面,辛亥革命是一場相對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來,是成功的革命事件,這為以後的新文化運動、對國民性進行改造的思想觀念的提出,包括三民主義、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都創造了較寬松的社會環境,是對舊有的社會體制的改觀,是對鴉片戰爭以來,陷入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壓迫的深重痛苦中的中國人帶來了一點希望的曙光。另

D. 清末湖北新軍為什麼會倒向革命:軍隊政治不中立(

由於湖北新軍將領多選自武備學堂學生和軍事留學生,士兵大部分系新招募,因而士兵相對質朴,將領比較開明,又加上有相對寬松的環境,湖北新軍在清末成為革命黨人開展宣傳與組織活動的良好舞台,換言之,湖北新軍沒有「軍閥」習氣,容易為革命黨人所爭取,這也是湖北新軍成為最早覺悟的清朝進步軍人的原因。

E. 武昌起義前!深入湖北新軍的團隊

湖北革命黨人深入新軍,宣傳革命,在士兵中發展革命組織,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工作,直到武昌起義前夕,新軍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參加了革命組織,成為起義的主力軍。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以後,同盟會領導人決定把革命的重心轉移到長江流域,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實現了湖北地區革命組織的大聯合。夏天爆發的四川保路運動,預示著全國革命風暴的到來。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統治者的武力減弱,武昌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舉行聯席會議,推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制定了起義計劃。但實際起義並沒有按預定計劃進行。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革命總機關趕制炸彈時不慎爆炸,文件全被俄國巡捕搜走,機關暴露。蔣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緊急會議,決定當晚起義。但因命令未能及時送到,起義沒有實現。湖廣總督瑞澄下令搜捕黨人,武昌機關遭到破壞。10月10日,瑞澄繼續按冊捕人,形勢十分嚴重。在這緊急關頭,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動聯絡。當晚7時過後,由於金兆龍過於緊張導致步槍走火,工程第八營革命黨的總代表、後隊正目(相當班長)熊秉坤決定領導該營首先發難。他率領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軍械庫,守庫的本營左隊士兵鳴槍配合,順利地佔領了楚望台。工程營左隊隊官(相當連長)吳兆麟被推為臨時總指揮。當天夜裡11時左右,革命軍以工程營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發起猛攻,督署守兵千餘人以強大火力阻擊,各路大軍均不得手。午夜時分,發起了第二次進攻,瑞澄聞炮喪膽,從督署後牆鑿洞逃遁。次晨2時,革命軍再次發動進攻,終於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義勝利了!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軍先後佔領漢陽、漢口,武漢三鎮完全光復。這是孫中山領導革命起義以來第一次取得的勝利。消息傳出,全國和全世界為之震動。武昌起義導致了中國2000多年來封建王朝統治的結束,它的歷史意義是不能抹煞的。

武昌起義
辛亥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農歷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犟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為「皇族內閣」。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參加了革命黨。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後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其中四川最為激烈。
前期准備
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開展革命宣傳工作,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積極准備起義。
起義經過
清廷為撲滅四川的人民起義,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清軍在湖北防禦力量減弱,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1911年9月14日,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聯合反清。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10月6日發動起義。革命黨人的活動被湖北當局察覺,處處提防,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延期。
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等,秘密泄露。湖廣總督瑞澄下令關閉四城,四處搜捕革命黨人。情急之下,革命黨決定立即於10月9日晚12時發動起義。但武昌城內戒備森嚴,各標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絡,當晚的計劃落空。
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約定以槍聲為號於10月10日晚發動起義。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動了起義,並向楚望台齊集。武昌城內的29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沖出營門,趕往楚望台;爾後,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台。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司令部。並命已入城之炮8標則在中和門及蛇山佔領發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犟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缐,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志,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炮轟擊。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領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三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F. 北洋軍和湖北新軍同時編練,為何前者成袁私軍,後者發動武昌首義

因為這是兩只不同的隊伍,所以在當時針對的歷史事件也是不相同的。

G. 湖北新軍的介紹

湖北新軍為清末張之洞於湖北訓練的「新式」軍隊,編成張彪任統制的陸軍第八鎮與黎元洪任協統的第二十一混成協。 武昌起義就是由湖北新軍參與的革命軍率先發難的。

H. 湖北新軍是何

新軍的概念:1894年,清廷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湘軍、淮 軍、防軍、練軍又相繼腐敗不堪用,於是又有「新建陸 軍」、「自強軍」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裝備全用洋槍洋 炮,編制和訓練盡仿西方軍隊,故稱新軍。《辛丑條約》 簽訂後,清政府決定進行軍事制度改革,在中央設練兵 處,在各省設督練公所,並計劃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以 北洋新軍作為中央軍(亦稱國軍),以各省新軍為地方 軍,將原有的防軍、練軍和其他舊軍(旗兵除外)汰弱 留強,一律改為巡防營。新軍以鎮為基本建制單位,每 鎮官兵定額12512人,由步、馬、炮、工、輜重等兵種組 成,設統制率領。鎮下分協、標、營、隊、排、棚,分 由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和正、副目率領。平 時以2鎮為1軍,戰時則根據情況,或以3鎮為1軍,或合 數軍為 1大軍,由總統或軍統率領。新軍的中、下級軍 官多為國內武備學堂畢業生充任,間有少數學習軍事的 留學生。集兵方式採用募兵制,在體格、嗜好及文化程 度上有嚴格規定。新軍的品德教育以「忠義要旨」為中 心,技術訓練「以實用易學為主」。清政府本想通過軍 事制度改革收回全國兵權,但召募、發餉等操於將帥手 中,武器裝備有賴於外國,軍隊的私屬性質毫無變更。至 宣統末年,新軍只練成13鎮,由於辛亥革 命爆發,便隨清亡而終。 (參考:http://ke..com/view/53625.html?wtp=tt)
湖北新軍,就是駐扎在湖北的新軍。
清末,除北洋新軍外,各地新軍中只有湖北新軍初具規模,有17000多人,核心是第八鎮(師)、第二十一混成協(旅),其中三分之一參加了革命組織或傾向革命,成為武昌起義的主力

I. 湖北新軍中兩個革命團體決定聯合行動 在武昌舉行起義,這里那個個團體是什麼

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革命黨人長期的宣傳組織工作在新軍中大了良好基礎,至辛亥武昌首義前夕,湖北新軍一鎮一混成協(即一個師、一個獨立旅)共一萬五千人,直接加入革命組織(主要是共進會與文學社)的已達兩千多人,受其影響的四千多人,站在清方一邊的不足千人,其餘一半人處在中間狀態。辛亥武昌首義因這樣一支新式正規軍隊徹底嘩變而發動,也就決非偶然了

J. 辛亥革命爆發前,長期深入湖北新軍做宣傳組織工作的是

辛亥革命爆發前,長期深入湖北新軍做宣傳組織工作的是文學社和共進會。

文學社最早在1904年即出現,當時的名稱是科學補習所、日知會等,到1911年才轉為文學社,這些團體比共進會更早進入湖北。

1911年中,廣州起義失敗,共進會與文學社兩組織開始商討合並,期發動革命,合並使得共進會得以增加了在新軍下層士兵中的影響力,促成了其後武昌起義的成功。

至辛亥武昌首義前夕,湖北新軍直接加入革命組織(主要是共進會與文學社)的已達2000多人。



(10)湖北新軍網路小說擴展閱讀

文學社與共進會聯盟

1911年的廣州起義和四川保路運動,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爭意志,革命形勢一片大好。湖北革命黨人決定利用這個天賜良機,在武漢發動起義。

為了加強對武漢地區革命力量的領導,共進會和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斡旋下決定聯合行動,於9月24日組成統一的起義領導機構,推舉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為湖北革命軍總指揮,共進會領導人孫武為參謀長,兩團體的重要骨幹劉堯澄、彭楚藩等為軍事籌備員。

他們擬定了起義的詳細計劃,推定了武裝起義後軍政府的負責人,草擬文稿,派人到上海迎接同盟會領導人來鄂主持大計,同時和臨近各省進行聯系,策動響應。武昌起義之前,湖北革命黨人是作了比較周密的部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