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分類 » 鄧稼先這篇課文是短篇小說嗎
擴展閱讀
小說免費下txt全文下載 2021-09-14 12:13:28
小說重生追美記百度雲 2021-09-14 12:11:58

鄧稼先這篇課文是短篇小說嗎

發布時間: 2021-09-05 23:20:13

① 王振寧《鄧稼先》是什麼文學體裁

《鄧稼先》一文的體裁是記敘文,也是一篇典範的人物傳記。

作品簡介:

《鄧稼先》一文介紹了鄧稼先光輝的一生,高度評價並贊揚了鄧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愛國品質。

人物簡介:

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他的祖國中國的強盛,為了中國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

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是最具有農民朴實氣質的科學家。鄧稼先敏銳的眼光使中國的核武器發展繼續快步推進了十年,終於趕在全面禁止核試驗之前,達到了實驗室模擬水平。

楊振寧,男,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現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鄧稼先這篇課文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現代文學體裁

1、詩歌

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2、劇小說

劇小說,又稱小說劇,融和劇本與小說的元素,使其像劇本、又像小說,正體現了市場的需求而產生的文學體裁,是21世紀當之無愧的五大文學體裁之一,誕生這一文學樣式的是劇小說《靈仙》。

3、劇本

劇本,是戲劇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編導與演員根據劇本進行演出。與劇本類似的詞彙還包括腳本、劇作等等。它是以代言體方式為主,表現故事情節的文學樣式。

劇本是舞台表演或拍戲的必要工具之一,是劇中人物進行對話的參考語言。

劇本,是一門為舞台表演服務的藝術樣式,區別於戲劇和其他文學樣式。

4、小說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科幻、公案、傳奇、武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5、散文

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歷見聞中的真情實感、靈活的文學體裁。

而「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鄧稼先

② 鄧稼先的課文啊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不同於一般的人物傳記,更不同於一般寫人的記敘文,而是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50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沒有系統介紹鄧稼先的事跡,文中還插入了古文、詩歌、電報等內容,但主題是集中的:中華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鄧稼先,鄧稼先這類傑出人物又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這篇文章分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背景上推出鄧稼先。作者以1898年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情況為例,說明舊中國是怎樣「任人宰割」。今天,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對這一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作者這樣寫,就使讀者認識到:鄧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歷史性人物,對祖國、對民族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

第二部分,簡單介紹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肯定鄧稼先「『兩彈』元勛」的地位,贊揚鄧稼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光輝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對比中來寫鄧稼先。奧本海默是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朴實氣質的人」。人們知道他沒有私心,絕對相信他,這是他能領導大家做出歷史性貢獻的原因。從對比中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說明了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鄧稼先這樣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鄧稼先這樣的人才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為民族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鄧小平同志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鄧稼先的氣質品格和奉獻精神與小平同志表達的心聲是一致的。

第四部分,作者寫自己得到消息,中國的原子彈工程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是自力更生搞出來的,因而感情受到極大震盪,一時熱淚滿眶。這是作者為中華民族而自豪,為50年的朋友鄧稼先而驕傲。

第五部分,先描繪鄧稼先工作地點的荒涼,揣測鄧稼先在這樣的環境中率領部下奮斗犧牲的時候是什麼心情;接著指出鄧稼先從事這項工作需要物理直覺、數學見地、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關心鄧稼先肩負重任、在關鍵方案上簽字時手有沒有抖。接著寫鄧稼先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在層出不窮的問題前,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氣概。最後引述五四時代的一首歌曲,作為鄧稼先一生的寫照,並呼應第一部分,把鄧稼先的貢獻置於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背景上。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寫給鄧稼先夫人的電報、書信中的幾段話。這些話是對鄧稼先的總評價,同時洋溢著作者對朋友的深情。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

二、問題研究

1.全文六個部分之間有什麼聯系?

第一部分可以說是全文的「小引」,等於是個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說是全文的總結。第二部分簡單介紹了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第三部分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延伸和擴展,它是以同奧本海默對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現了鄧稼先的氣質、品格和奉獻精神。第四部分從另一角度,寫出鄧稼先貢獻之大。這一部分也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擴展。第五部分則是重點寫出了鄧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國男兒歌》中的「男兒」一類的人物。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體化。

2.為什麼作者對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沒有作詳細介紹?

按理說,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文章應把重點放在敘述鄧稼先對研製「兩彈」的巨大貢獻上。現在這樣寫,原因在於:第一,作者是大科學家,寫的也是大科學家,科學家寫科學家,著眼於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氣質、品格、價值觀、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體細節的描寫上。第二,作者與鄧稼先有著50年的友誼,寫這篇介紹鄧稼先的文章,包含著作者對老朋友的不盡的思念;同時,寫鄧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滲透著自己人生中某些與鄧稼先相同的東西。因此,這篇文章常常從作者自己與鄧稼先的交往這個角度寫,這樣勢必就不會著力介紹事件的具體細節。第三,作者與鄧稼先雖然有50年的友誼,但分隔大洋兩岸二十餘年,對鄧稼先工作的具體情況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會很多。加上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鋪開來寫。因此,像現在這樣寫,揚長避短,是很高明的。

3.有人說,本文作者是大手筆,表現在哪裡?

本文作者有傳統眼光,歷史視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寫得不同凡響,高出一籌,一般傳記作者很難企及。例如,作者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贊揚「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朴實氣質的人」。因為作者自己具有較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所以能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問題。又如,課文從近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寫起,引用唐代李華的《弔古戰場文》和作者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中國男兒歌》,讓讀者跟著作者把眼光射到歷史深處。因為作者是炎黃子孫,在中國大陸長大,從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終從近一百多年來的中國近現代史看問題。又如,作者把鄧稼先同奧本海默對比,始終把鄧稼先放在國際大舞台上寫,顯示出作者的全球視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這是因為作者學貫中西,胸懷世界,所以有條件把中國和美國的頂尖人物拿來作對比。總之,由於作者熟悉我國傳統文化,又具有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所以使課文內涵豐富,底蘊厚重,凸現了一個立體的光芒四射的鄧稼先形象。

4.有人說,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見得?

作者的妹妹楊振玉女士在《父親、大哥和我們》一文中說:「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鄧稼先的一生。我覺得這也描述了大哥的志向。」

至情,表現在作者對中華民族的至情,對有著50年友誼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國的原子武器工程,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動得熱淚盈眶,顯示出作者對民族、對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寫道:「不知道稼先有沒有想起過我們在昆明時一起背誦的《弔古戰場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斷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屬的時候是什麼心情?」「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這些語句中,都洋溢著作者對鄧稼先的一片深情。

練習說明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題。

1.在寫鄧稼先以前,為什麼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

2.為什麼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

3.「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試闡釋這兩句話。

4.「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試說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把握文章意思,把握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獻精神;同時練習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③ 《鄧稼先》這篇文章主要寫出了什麼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
《鄧稼先》這篇文章也將鄧稼先和奧本海默進行對比,揭示出他能領導大家做出歷史性貢獻的原因.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使人物形象顯得悲壯而豪邁,偉大而崇高,讀來令人仰止.

④ 《鄧稼先》是一篇什麼散文

《鄧稼先》是一篇至情至美的回憶性散文,是揚振寧先生寫給自己的摯友——「兩彈元勛」鄧稼先的一曲最深情的輓歌。文章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的民族情節, 50 多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醮情感的筆墨介紹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細細品味,其精炒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獨特的結構
全文採用「板塊」拼接的結構,巧立主題式的小標題,將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傑出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人物性格和優秀品質,使人物形象顯得悲壯而豪邁、偉大而崇高。六個部分之間邏輯嚴密,環環相扣,既相對獨立,又各有側重,同時又連成一個完整的整體。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總結,第二部分簡介鄧稼先的生平和貢獻,第三部分是對第二部分的補充,延伸和擴展,第四部從另一個角度寫鄧稼先貢獻之大,也是對第二部分的擴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體化。
二、豐富多彩的句式
為了適應表情達意的需要,作者採用多變的句式,使文章在表達上搖曳多姿。文章有時用整句,例如:第一部分列舉 1898 年「任人宰割」的四個例子和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比較整齊。此外,「兩彈元勛」部分,按時間順序介紹鄧稼先的簡歷和貢獻,句式也相對整齊。有時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例如「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紹奧本海默的性格和為人,長句和短句就交錯使用。句式多變,是為表達思想感情服務的。排比句式排列整齊,能夠造成一股氣勢,感情充沛,朗讀起來鏗鏘有力,使讀者印象深刻。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形成一種交錯美。長句便於表達較復雜嚴密的意思,短句顯得活潑,節奏快。結合起來用,有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
三、靈活多樣的表達
作者根據每個部分的不同內容選擇相應的表達方式,加以綜合運用。在敘述的基礎上議論抒情,使議論抒情的語句內涵豐富,情感真摯,並力求做到首尾呼應,結構完整;加上對比烘托的手法,使敘述內容更加具體充實,在與奧本海默的對比中,讓讀者更鮮明地感受鄧稼先所代表的中國人的氣質品格。作者還運用生動的描寫,再現了自己的自豪心情和鄧稼先在沙漠中艱苦工作的情景;而詩文的引用,靈活多樣的標點符號的運用,深刻的展現了養育鄧稼先廣闊而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鄧稼先豐富的精神世界。
四、飽含深情的筆觸
作者的情感貫穿於全文的各個板塊之中,波瀾起伏,動人心弦。贊頌、懷念、自豪、驕傲、崇敬、珍惜、慶幸……作者對老朋友的至情,對中華民族的至情,無不令人為之感懷。例如,作者得知中國的原子武器工程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動得熱淚盈眶,顯示了作者對民族、對老朋友的深情。再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寫道:「不知道稼先在那裡有沒有想起我們在昆明時一起背誦《弔古戰場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斷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屬的時候是什麼心情?」「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這些語句,都洋溢著作者對鄧稼先的一片深情。
五、精當的取捨,恰當的角度
按理說,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文章應把重點放在敘述鄧稼先對研製「兩彈」的巨大貢獻上,現在這樣寫的原因在於:第一,本文是大科學家寫大科學家,因此,文章的著眼點在於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氣質、品格、價值觀、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體細節的描寫上。第二,作者與鄧稼先有著 50 年的友誼,這篇介紹鄧稼先的文章包含著作者對老朋友的無盡的思念;同時,寫鄧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滲透著自己人生中某些與鄧稼先有相同之處。因此,這篇文章常常從作者自己與鄧稼先的交往這個角度寫,這樣勢必避免著力介紹事件的具體細節。第三,作者與鄧稼先雖然有 50 年的友誼,但長時間的阻隔,對鄧稼先工作的具體情況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會很多。加上這是一篇短文,不宜鋪開來寫。因此,像現在這樣寫,揚長避短,是很高明的。
六、傳統的眼光,歷史的視野,全球的胸襟
本文作者有傳統眼光,歷史視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寫得不同凡響,高出一籌,一般傳記作者很難企及。作者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贊揚「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朴實氣質的人」。因為作者自己具有較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所以能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問題。此外,課文從近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寫起,引用唐代李華的《弔古戰場文》和作者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中國男兒歌》,把讀者的眼光牽引到歷史深處。而作者把鄧稼先同奧本海默對比,始終把鄧稼先放在國際大舞台上寫,顯示出他的全球視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總之,由於作者熟悉我國傳統文化,又具有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所以使課文內涵豐富,底蘊厚重,凸現了一個立體的光芒四射的鄧稼先形象。

⑤ 《鄧稼先》這篇課文

1.以「永恆的驕傲」作為標題含義是:鄧稼先不是一個普通的人物,他對祖國對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全民族的驕傲。

2.作者以四個破折號引出對鄧稼先的懷念和評價。破折號起到了列舉分層的作用,語意上是層層遞進的。

3.這一段文字採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它的作用是增強了語勢,高度評價了鄧稼先的一生及其貢獻。

4.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廣大人民的利益,奉獻自己的一生,這是鄧稼先的人生。走這樣的人生道路,是鄧稼先的性格與品質決定的。所以作者說,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人生,還會這么走。

5.鄧稼先以自己嚴謹的科學態度、無私的精神換來了自己光榮的一生。

6.這部分是對鄧稼先的總體評價,既洋溢著作者對朋友的深情,又總結了全文。

⑥ 《鄧稼先》一文的體裁是(),也是一片典範的()

《鄧稼先》一文的體裁是(記敘文),也是一篇典範的(人物傳記)。

《鄧稼先》一文的作者把鄧稼先這一人物置於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實,誠真坦白的性格特點,回憶了他為中國的「兩彈」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贊頌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並挖掘出這種性格和精神產生的根源: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

(6)鄧稼先這篇課文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

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⑦ 鄧稼先課文

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恐怕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只舉1898年為例:

德國強佔山東膠州灣,「租借」99年。

俄國強占遼寧旅順大連,「租借」25年。

法國強占廣東廣州灣,「租借」99年。

英國強佔山東威海衛與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後者「租借」99年。

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的危險的時代。

今天,一個世紀以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這是千千萬萬人努力的結果,是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出來的偉大勝利。在20世紀人類歷史上,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

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兩彈」元勛

鄧稼先於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在北平上完小學和中學以後,於1945年自昆明西南聯大畢業。1948年到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後立即乘船回國,1950年10月到中國科學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製造的理論。

這以後的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這些日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危機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後鄧稼先繼續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對國防武器作出了許多新的巨大貢獻。

1985年8月鄧稼先做了切除直腸癌的手術。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術。在這期間他和於敏聯合署名寫了一份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1986年5月鄧稼先做了第三次手術,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好准確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張愛萍將軍稱他為「『兩彈』元勛」,他是當之無愧的。

鄧稼先與奧本海默

抗戰開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學同學一年;後來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我們又是同學;以後他在美國留學的兩年期間我們曾住同屋。50年的友誼,親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工作,前後17年的時間里所長都是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當時,他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因為他曾成功地領導戰時美國的原子彈製造工作。高等學術研究所是一個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時候只有5個人,奧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識。

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分別是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各是兩國的功臣,可是他們的性格和為人卻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他們走向了兩個相反的極端。

奧本海默是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德國哥廷根鎮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寫的自傳中說研究生奧本海默常常在別人做學術報告時(包括波恩做學術報告時)打斷報告,走上講台拿起粉筆說:「這可以用底下的辦法做得更好……」我認識奧本海默時他已四十多歲了,已經是婦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斷別人的報告,使演講者難堪的事仍然時有發生。不過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少。

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談話幾分鍾,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朴實氣質的人。

我想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領導各階層許許多多工作者,為中華民族作了歷史性貢獻的原因:人們知道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當時全國其他單位一樣,成立了兩派群眾組織,對吵對打。而鄧稼先竟有能力說服兩派繼續工作,於1967年6月成功地製成了氫彈。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們被「四人幫」批判圍攻的時候,如果別人去和工宣隊、軍宣隊講理,恐怕要出慘案。而鄧稼先去了,竟能說服工宣隊、軍宣隊的隊員。這是真正的奇跡。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我以為鄧稼先如果是美國人,不可能成功地領導美國原子彈工程;奧本海默如果是中國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當初選聘他們的人,錢三強和葛羅夫斯,可謂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對中國社會、美國社會各有深入的認識。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見到闊別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國原子彈試爆以後,美國報章上就已經再三提到稼先是這項事業的重要領導人。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謠言說,1948年3月去了中國的寒春曾參與中國原子彈工程。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時,避免問他的工作地點,他自己只說「在外地工作」。但我曾問他,寒春是不是參加了中國原子彈工作,像美國謠言所說的那樣。他說他覺得沒有,但是確切的情況他會再去證實一下,然後告訴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離開上海經巴黎回美國的前夕,上海市領導人在上海大廈請我吃飯。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給我,是稼先寫的,說他已證實了,中國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於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蘇聯的極少「援助」以外,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

這封短短的信給了我極大的感情震盪。一時熱淚滿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間整容。事後我追想為什麼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盪,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羅布泊,馬革裹屍的戰場,不知道稼先有沒有想起過我們在昆明時一起背誦的《弔古戰場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余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斷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屬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准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戈壁灘上常常風沙呼嘯,氣溫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核武器試驗時大大小小突發的問題必層出不窮。稼先雖有「福將」之稱,意外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後,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導演要攝制《鄧稼先傳》,我要向他建議採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作為背景音樂,那是我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

中國男兒

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

長江大河 亞洲之東 峨峨昆侖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黃塵 燕然勒功 至今熱血猶殷紅

我父親誕生於1896年,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他一生都喜歡這首歌曲。

永恆的驕傲

稼先逝世以後,在我寫給他夫人許鹿希的電報與書信中有下面幾段話:

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個世紀的友情,我知道我將永遠珍惜這些記憶。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裡多從長遠的歷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恆的才是有價值的。

鄧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7)鄧稼先這篇課文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

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⑧ 鄧稼先這篇課文講了什麼

鄧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京,16歲的鄧稼先隨姐姐赴四川江津讀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戰勝利後,鄧稼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後,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⑨ 鄧稼先這篇課文的簡介概括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背景上推出鄧稼先。作者以1898年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情況為例,說明舊中國是怎樣「任人宰割」。今天,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對這一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作者這樣寫,就使讀者認識到:鄧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歷史性人物,對祖國、對民族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
第二部分,簡單介紹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肯定鄧稼先「『兩彈』元勛」的地位,贊揚鄧稼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光輝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對比中來寫鄧稼先。奧本海默是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朴實氣質的人」。人們知道他沒有私心,絕對相信他,這是他能領導大家做出歷史性貢獻的原因。從對比中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說明了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鄧稼先這樣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鄧稼先這樣的人才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為民族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鄧小平同志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鄧稼先的氣質品格和奉獻精神與小平同志表達的心聲是一致的。
第四部分,作者寫自己得到消息,中國的原子彈工程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是自力更生搞出來的,因而感情受到極大震盪,一時熱淚滿眶。這是作者為中華民族而自豪,為50年的朋友鄧稼先而驕傲。
第五部分,先描繪鄧稼先工作地點的荒涼,揣測鄧稼先在這樣的環境中率領部下奮斗犧牲的時候是什麼心情;接著指出鄧稼先從事這項工作需要物理直覺、數學見地、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關心鄧稼先肩負重任、在關鍵方案上簽字時手有沒有抖。接著寫鄧稼先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在層出不窮的問題前,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氣概。最後引述五四時代的一首歌曲,作為鄧稼先一生的寫照,並呼應第一部分,把鄧稼先的貢獻置於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背景上。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寫給鄧稼先夫人的電報、書信中的幾段話。這些話是對鄧稼先的總評價,同時洋溢著作者對朋友的深情。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

⑩ 鄧稼先是一篇什麼題材的文章

《鄧稼先》是記人傳記型文章。

1、《鄧稼先》是楊振寧寫的一篇記人傳記型文章,以中華幾千年來的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五十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

2、文章追憶了鄧稼先的生平經歷,贊頌了其為民族為國家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3、文章將鄧稼先的生平和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描寫、評價,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崇高的愛國主意精神和對民族的貢獻。

(10)鄧稼先這篇課文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1、這篇文章歌頌了鄧稼先忠厚謙虛、真誠朴實的思想品格以及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身負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

2、《鄧稼先》貫穿全文的線索是鄧稼先的傑出貢獻和高尚人格。文章把人物描寫和主要事跡結合起來,全文表達了作者對鄧稼先的崇敬之情。

3、作者簡介:

楊振寧,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