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生 寫作 短篇小說
1.寫校園生活。翻出你自己的日記 讀讀看看 能有很多好的素材 很真實 也能寫出很多東西。平平淡淡的 也能是好故事。
2.寫童話。離開小學不久呢 應該還有不少想像力 初一的寫作功底 應該寫復雜的小說不如就寫篇長點的童話 弄不好可以寫成動畫片劇本。哈。
3.短篇小懸疑 或者科幻。簡單點就行 外星人什麼的都可以往裡寫。這個年紀不正是對這些感興趣么。
4.實在沒有思路的話 就殺手鐧 寫續寫!找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電影啊小說啊甚至課文 以此為基礎 續寫 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年輕要有年輕的想法 年輕要有年輕的寫法 最好別寫沉重的 寫不好 也沒意義。
B. 關於初中生的15篇小說300字精彩摘抄和300字精彩讀後感
1.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賞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鬆快樂的節奏中,收獲真正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艷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賞析: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已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賞析:微笑著彈奏從容的弦樂,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憂傷。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的擊敗一個人。當幸福突然來臨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被幸福的旋渦淹沒,從幸福的顛峰上跌落下來。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視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澱其中,如同面對一壇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細品慢咂,才會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賞析: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有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當然,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賞析: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舍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6. 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 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夢」, 「人生幾何」,從生命的短暫性來說,人生的確是一場夢。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恆的自然相比,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賞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這歷史的長河中, 「人過留跡,雁過留聲」,人來到這世界上走一遭,應當留下一點足跡,一點與山河同在的精神。
7.對於心靈來說,人奮斗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
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賞析: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
C. 短篇散文 300字 10篇
QQ595209882{{被雨浸過的江南}} 我自己寫的 字數有點多,湊合湊合吧
肢體充分的伸展,讓每個細胞盡情的鬆弛,帶著這種舒適感,我邁這小步,踏入這鍾靈毓秀的江南。江南美,最美是蘇州。情思悠悠寫下這句話,就連筆尖都帶了幾分醉意。江南的美似乎都被一種靈氣縈繞著,浸染著,或許這靈氣就源於江南的水,江南的雨。那麼傘便是江南人出門必不可少的雨具。尤其是在這反復無常的梅雨季節。炎日遮陽,雨日遮雨,也無不是一種傘下的愜意。這里的天氣全憑老天一人的臉色行事,想下就下,想停就停。毫無徵兆,毫不留情。或許真正是江南天氣的下孩子脾氣,才孕育出江南的靈秀與俊美。第一次感受江南是那個雨天,除頭部以外,行李衣服毫無倖免,路過胥江大橋,胥江之水在雨中泛起漣漪,不遠處停泊著幾首運輸船,在雨的洗禮下又厶足了干勁。遠望出水天相接,我手扶欄桿,憑欄望卻,胥江滾滾東逝水,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的激情與豪邁。留戀幾分,濺著水花,沿著小河,便進入具有百年歷史的古鎮,雨下個不停,於是雨聲便為沿途增添了幾分樂趣,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動,加快了步伐,想盡早融入這詩情畫意山水裡。這小鎮的建築在朦朧的水氣中不斷的延伸,延伸處,雨天接吻著,四周的小山稍稍突起把小鎮圍繞,曲折處,雨天擁抱著。就連著曲折委婉的小河也耐不住寂寞,歡快的流個不停,在雨天里與古鎮纏繞著。我盡力的 說服自己,我要慢下腳步,靜靜地感受,觸摸,吸收,此景的浪漫,唯美,詩意。夾雜著小風,雨打在傘上,手上,如果沒傘也會打在臉上,我沒有放下傘,倒不是怕被雨淋濕,只是不想到家後,讓姐看到我是如此狼狽。又要埋怨自己說照顧不周。我笑了笑,向著房屋密集處,繼續前行。雨越下越大了,不知是對我這個外地造訪的人表示不歡迎,還是一種隆重的洗禮,看來我是想多了,因為我的旅途不再感到寂寞,雨越大,在瓦上形成股,在風的吹拂下,走起了腳步,一步一步,層出不窮。我樂了,原來他是想陪我上路,給我指路。我向它揮了揮手,它的兄弟跳到我手上,濺成水花,陪額嬉戲,我看著,聽著,嗅著,索性又伸出舌頭舔了舔,一絲清香,一股甘甜,這雨,呵呵。。o(∩_∩)o...。。我走進了一張被雨淋濕的畫里。。。。o(∩_∩)o...
我用文字記錄下生活的美好,真如我妹說的,我怕時光流走,而我卻一無所有。欣賞美好,心地必純,嚮往美好,胸襟比寬,擁有美好,天地萬物皆為心役。
「 記下生活的美好,留下一絲回憶讓自己的餘生有所咀嚼,有所回味。」是我在這次經歷中學到的。雖然有些平淡,但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發自心靈深處的聲音。而那些華麗的形式卻顯得那樣微不足道。
D. 巴金的短篇小說100-300字左右
父親的書房裡有一件奇怪的東西。那是一隻俄國的木製三角琴,已經很破舊了,上面的三根弦斷了兩根。這許多年來,我一直看見這只琴掛在牆角的壁上。但是父親從來沒有彈過它,甚至動也沒有動過它。它高高地掛在牆角,灰塵蓋住它的身體。它凄慘地望著那一架大鋼琴,羨慕鋼琴的幸運和美妙的聲音。可是它從來不曾發過一聲悲嘆或者呻吟。它啞了,連哀訴它過去生活的力量也失掉了。我叫它做「啞了的三角琴」。
我曾經幾次問過父親,為什麼要把這個無用的東西掛在房裡。父親的回答永遠是這樣的一句話:「你不懂。」但是我的好奇心反而更強了。我想我一定要把這只三角琴弄下來看看,或者想法使它發出聲音。但是我知道父親不許我這樣做。
而且父親出門的時候總是把書房鎖起來。我問狄約東勒夫人(管家婦)要鑰匙,她也不肯給我。
有一天午後父親匆忙地出去了,他忘記鎖上書房門。狄約東勒夫人在廚房裡安排什麼。我偷偷地進了父親的書房。
啞了的三角琴苦悶地望著我。我不能忍耐地跑到牆角,抬起頭仔細地看它。我把手伸上去。但是我的手太短了。我慢慢地拉了一把椅子過去,自己再爬上椅子。我的身子抖著,我的手也在打顫。我的手指挨到了三角琴,自己也不知道怎樣地忽然縮回了手,耳邊起了一個響聲,我膽怯地下了椅子。
地上躺著那隻啞了的三角琴,已經成了幾塊破爛的舊木板。現在它不但啞,而且永遠地死了。這個禍是我闖下來的。
我嚇昏了,痴痴地立了一會兒,連忙把椅子拖回原處,便不作聲地往外面跑。剛剛跑出書房門,我就撞在一個人的懷里。
「什麼事情?跑得這樣快!」這個人捏住我的兩只膀子說。
我抬起頭看,正是我的父親。
我紅著臉,不敢回答一句話,又不敢掙脫身子跑開,就被父親拉進了書房。
三角琴的屍首靜靜地躺在地上,成了可怕的樣子,很顯明地映在我的眼睛裡。我掉開了頭。
「啊,原來是你乾的事!我曉得它總有一天會毀在你的手裡。」父親並不責備我,他的聲音很柔和,而且略帶悲傷的調子。父親本來是一個和藹的人,我很少看見他惡聲罵人。可是我把他的東西弄壞以後,他連一句責備的話也沒有,卻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
他放了我,一個人去把那些碎木板一片一片地拾了起來細看,又小心地把它們用報紙包起來,然後慎重地放到櫥里去。
他回到書桌前,在那把活動椅上坐下,頭埋在桌上,不說一句話。我很感動,又很後悔,我慢慢地走到他的身邊,撫摩他的膀子。我說:「父親,請你饒恕我。我並不是故意毀壞它的。」
父親慢慢地抬起頭。他的眼睛亮起來。「你哭了!」他撫著我的頭發說。「孩子,我的好孩子!……我並不怪你,我不過在思索,在回憶一件事情。」他感動地把我緊緊地抱在懷里。
「父親,你又在想念母親嗎?」
「孩子,是的,」父親鬆了手回答說。他揩了一下眼睛,又加了一句話:「不,我還在想一件更遙遠的,更遙遠的事情。」
他的眼睛漸漸地陰暗起來。他微微地嘆息了一聲,又撫著我的頭說:「這跟你母親也有關系。」
我在兩歲的時候便失掉了母親,母親的音容在我的記憶中早已消失了。只有書房裡壁爐架上還放著母親的照像,穿著俄國女人的服裝,這是在聖彼得堡攝的;我就是在那個地方出世,我的母親也就是死在那裡。
這些都是父親告訴我的。這一兩年來每天晚上在我睡覺以前父親總要向我講一件關於母親的事,然後才叫狄約東勒夫人帶我去睡。關於母親的事我已經聽得很多了。我這時便驚訝地問:「父親,怎麼還有關於母親的事情我不知道的?」
「孩子,多著呢,」父親苦笑地說,「你母親的好處是永遠說不完的。……」
「那麼快向我說,快說給我聽,」我拍著父親的雙膝請求道。「凡是跟母親有關的話,我都願意聽。」
「好,我今晚上再告訴你罷,」父親溫和地說。「現在讓我靜靜地思索一下。你出去玩玩。」他把我的頭拍了兩下,就做個手勢,要我出去。
「好,」我答應一聲,就高高興興地出去了,完全忘記了打碎三角琴的事情。
果然到了晚上,用過晚餐以後,父親就把我帶到書房裡面去。他坐在沙發上,我站在他面前,靠著他的身子聽他講話。
「說起來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親這樣地開始了他的故事,他的聲音非常溫和。「是在我同你母親結婚以後的第二年,那時你還沒有出世。我在聖彼得堡大使館里做參贊。
「這一年夏天,你母親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亞去旅行。
你母親本來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女子。她愛音樂,又好旅行。就在這一年春天她的一個好友從西伯利亞回來,這位女士是《紐約日報》的記者,到西伯利亞去考察監獄制度。她在我們家裡住了兩天。她向你母親談了不少西伯利亞的故事。尤其使你母親感到興趣的,是囚人的歌謠。你母親因為這位女士的勸告和鼓舞,便下了到西伯利亞去採集囚人歌謠的決心。我們終於去了。
「我們是六月里從聖彼得堡出發的,身上帶著監獄與流放部的介紹信。我們在西伯利亞差不多住了半年。凡是西伯利亞的重要監獄與流放地,我們都去看過了。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流放地還容易聽見流放人的歌聲。在監獄里要聽見囚人的歌聲卻很難。監獄里向來絕對禁止囚人唱歌,犯了這個禁例,就要受嚴重的處罰。久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連本來會唱歌的人也失掉了唱歌的興致。況且囚人從來就不相信禁卒,凡是禁卒叫他們做不合獄規的事,他們都以為是在陷害他們。所以每次禁卒引著我們走進一間大監房,向那些囚人說:『孩子們,這位太太和這位先生是來聽你們唱歌的。你們隨便給他們唱一兩首歌罷。』那時候他們總是驚訝地望著我們,不肯開口。如果他們給逼得厲害了,他們便簡單地回答說:『不會唱。』任是怎樣強迫,都沒有用處。
一定要等到我們用了許多溫和的話勸他們,或者你母親先給他們唱一兩首歌,他們才肯放聲唱起來。這些歌裡面常常有幾首是非常出色,非常好的。例如那首有名的《腳鐐進行曲》與《長夜漫漫何時旦》,便是我們此行最好的成績。你母親後來把它們介紹到西歐各國和美洲了。但是可惜這樣的歌我們採集得不多。
「這些囚人大部分是農民,而俄國農民又是天生的音樂家。他們對音樂有特殊的愛好。在他們中間我們可以找出一些人,只要給他們以音樂的教育,他們就能夠成為音樂界的傑出人物。我們在西伯利亞就遇到一個這樣的人。我們第一次聽見的《長夜漫漫何時旦》便是從他的口裡唱出來的。
「這是一個完全未受過教育的青年農人,加拉監獄中的囚犯。我還記得那一天的情形:我們把來意告訴獄中當局的時候,在旁邊的一個禁卒插嘴說:『我知道拉狄焦夫會唱歌,』典獄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領來。
「拉狄焦夫來了,年紀很輕,還不到三十歲。一對暗黑的大眼,一頭栗色的細發,樣子一點也不凶惡,如果不是穿著囚衣,戴著腳鐐,誰也想不到他是一個殺人犯。他站在我們的面前,膽怯地望著我們。
「『拉狄焦夫,我聽見人說你會唱歌,是不是?』典獄問。
「他微笑了一下,溫和地答道:『大人,他們在跟我開玩笑。……很久以前,我還在地上勞動的時候,我倒常常干這種事情。現在完全忘掉了。』「『你現在不想試一試嗎?』典獄溫和地問,『這兩位客人特地從遠道來聽你唱歌。不要怕,他們不是調查員,他們是音樂家。』「這個囚人的暗黑的眼睛裡忽然露出了一線亮光,似乎有一種快樂的慾望鼓舞著他。他稍微遲疑了一下就坦白地說:
『我還記得幾首歌,在監獄里也學到了一兩首。既然你大人要我唱,我怎麼好拒絕呢?』「聽見這樣的話,我們大家都很高興,你母親便問道:
『你現在可以唱給我們聽嗎?』「他望瞭望典獄,然後望著你母親,略帶興奮地說:『太太,沒有樂器,我是不能夠唱歌的。……如果你們可以給我一隻三角琴,那麼……』「『好,我叫人給你找一隻三角琴來,』典獄介面說,『你明天到這里來拿好了。』「『謝謝你,大人,』拉狄焦夫說了這句話以後,就被帶出去了。
「第二天我們到了監獄,禁卒已經找到了一隻舊的三角琴。典獄差人把拉狄焦夫叫了來。
「他現出很疲倦的樣子,拖著沉重的腳鐐,一步一步地走進來,很覺吃力。可是他看見桌上那隻三角琴,眼睛立刻睜大起來,臉上也發了光。他想伸出手去拿,但是又止住了。
「『拉狄焦夫,三角琴來了,』典獄說。
「『你大人可以允許我拿它嗎?』他膽怯地問。
「『當然可以,』典獄說。禁卒就把琴放在拉狄焦夫的手裡。他小心地接著,把它緊緊地壓在胸上,用一種非常親切的眼光看它。他又溫柔地撫摩它,然後輕輕地彈了幾下。
「『好,你現在可以唱給我們聽了!』你母親不能忍耐地說。
「『我既然有了三角琴,又為什麼不唱呢?』他快活地說。
『可是這幾年來我不曾弄過這個東西了。最好我能夠先練習一下,練習三天。……太太,請你允許我練習三天。那時候我一定彈給你們聽,唱給你們聽。』他的一雙暗黑的大眼裡露出了哀求的表情。
「我們有點失望,但是也沒有別的辦法。我只得附耳同典獄商量。典獄答應了這個囚人的要求。拉狄焦夫快活地去了,雖然依舊拖著腳鐐,依舊被人押著。
「三天以後,用過了午飯,我們又到監獄去,帶著鉛筆和筆記本。典獄把我們領到辦公室隔壁一間寬大的空屋子裡,那裡有一張小小的寫字台,是特別為你母親設的。
「囚人帶進來了。兩個帶槍的兵押著他。我們讓他坐下。
一個禁卒坐在門口。
「拉狄焦夫把三角琴抱在懷里,向我們行了一個禮,問道:
『我現在可以開始嗎?』「『隨你的便,』你母親回答。
「他的面容立刻變得庄嚴了。這時候秋天的陽光從玻璃窗射進屋子裡,正落在他的身上,照著他的上半身。他閉著眼睛,彈起琴弦,開始唱起來。他唱的是男高音,非常柔和。初唱的時候,他還有點膽怯,聲音還不能夠完全聽他指揮。但是唱了一節,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進到了夢里一樣,完全忘掉了自己盡情地唱著。這是西伯利亞流放人的歌,叫做《我的命運》。這首歌在西伯利亞很流行。但是從沒有人唱得有他唱的這么好聽。
「一首歌唱完了,聲音還留在我的耳邊。我對你的母親小聲說:『這個人真是天生的音樂家!』她也非常感動,眼睛裡包了淚水。
「尤其使人吃驚的是那隻舊的三角琴在他的手裡居然彈出了很美妙的聲音,簡直比得上一位義大利名家彈的曼陀林。
這樣的琴調伴著這樣的歌聲,……在西伯利亞的監獄裡面!
「他的最後一首歌更動人,那就是我方才說過的《長夜漫漫何時旦》。我完全沉溺在他的歌中的境地里了,一直到他唱完了,我們才醒過來。我走到他的面前,熱烈地跟他握手,感謝他。
「『請你設法叫典獄允許我把這只琴多玩一會兒,』他趁著典獄不注意的時候,忽然偷偷地對我說,『最好讓我多玩兩三天。』「我去要求典獄,你母親也幫忙我請求,可是典獄卻板起面孔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已經為你們破過一次例了,再要違犯獄中禁例,上面知道了,連我也要受處罰。』他一面又對拉狄焦夫說:『把三角琴給我。』「拉狄焦夫緊緊抱著琴,差不多要跪下地哀求道:『大人,讓我多玩一些時候罷,一天也好,半天也好,……一點鍾也好。……大人,你不懂得。……這生活,……開恩罷。』他吻著琴,像母親吻孩子一樣。
「『尼特加,把三角琴給我拿過來!』典獄毫不動心地對禁卒說。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這個囚人的面容突然改變了:
兩隻眼睛裡充滿著血和火,臉完全成了青色。他堅定地立著,緊緊抱著三角琴,怒吼道:『我決不肯放棄三角琴。無論誰,都把它拿不去!誰來,我就要殺誰!』「我們,你母親和我,都嚇壞了,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典獄一點也不驚惶,他冷酷地說:『給他奪下來。』「他這時候明白抵抗也沒有用了,便慢慢地讓三角琴落在地上,用充滿愛憐的眼光望著它,忽然倒在椅子上低聲哭起來。他哭得異常凄慘,哭聲里包含著他那整個凄涼寂寞的生存的悲哀。這只舊的三角琴的失去,使他回憶起他一生中所失去的一切東西——愛情、自由、音樂、幸福以及萬事萬物。
他的哭聲里泄露了他無限的悔恨和一個永不能實現的新生的慾望。好像一個人被拋在荒島上面,過了一些年頭,已經忘記了過去的一切,忽然有一隻船駛到這個荒島來給了他一線的希望,卻又不顧他而駛去了,留下他孤零零地過那種永無終結、永無希望的寂寞生活。
「我們聽見他的哭聲,心裡很不安,因為這一切都是我們夫婦引起來的。我們走到他面前,想安慰他。我除了再三向他道謝外,還允許送他十個盧布。
「他止了淚,苦笑地對我說:『先生,我不是為錢而來的。
只請你讓我再把三角琴玩一下,——只要一分鍾。』「我得到了典獄的同意,把琴遞給他。他溫柔地撫弄了一會兒,又放到嘴唇邊吻了兩下,然後嘆了一口氣,便把它還給我。他口裡喃喃地說:『完了,完了。』「『我們不能夠再幫忙你什麼嗎?』你母親悲聲地問,我看見她還在揉眼睛。
「『謝謝你們。我用不著什麼幫助了,』他依舊苦笑地說。
『不過你們回去的時候,如果有機會走過雅洛斯拉甫省,請你們到布——村的教堂里點一支蠟燭放在聖壇左邊的聖母像前,並且做一次彌撒祝安娜·伊凡洛夫娜的靈魂早升天堂。』說到安娜這個名字,他幾乎又要哭了出來,但是他馬上忍住了。他向我們鞠了一個躬,悲聲地說:『再會罷,願上帝保佑你們平安地回到家裡。』「門開了,兩個兵把他押了出去;腳鐐聲愈去愈遠。一切回到平靜了。剛才的事情好像是一場夢,但是我們夫婦似乎都飲了憂愁之酒。你母親緊緊地握著我的手。
「『這個拉狄焦夫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凄然地問。
「『誰知道!』禁卒聳了聳肩頭說,『他的性情很和順,從來不曾犯過獄規。無論你叫他做什麼事情,他總是服從,永遠不反抗,不吵鬧,不訴苦。可是他不愛說話,很少聽見他跟誰談過話。所以我簡直沒法知道他是個怎樣的人。總之,他跟別的囚犯不同。』「『那麼他犯的是什麼罪呢?』你母親接著問。
「『事情是很奇怪的。在雅洛斯拉甫省的布——村裡,有一天教堂中正在舉行婚禮,新郎是一個有錢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一個青年男子忽然闖進來,用斧頭把站在聖壇前面的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後來死了,新郎成了殘廢。兇手並不逃走,卻丟了斧頭讓別人把他捉住。他永遠不肯說明他犯罪的原因,也不說一句替自己辯護的話,只是閉著嘴不作聲。他給判了終身懲役罪,也不要求減刑。從此他的口就永遠閉上了。他在這里住了這些年,我從來沒有聽見他像今天這樣說了這么多的話。他的事情,只有魔鬼知道!』禁卒一面說,一面望著桌上的三角琴,最後又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壞了。』「你母親就花了一點錢向禁卒買來了三角琴。她把它帶回聖彼得堡。我們以後也沒有機會再看見拉狄焦夫。我們臨去時留在典獄那裡的十個盧布,也不知道他究竟收到沒有。
「說來慚愧,我們所答應他的事並不曾做到。雅洛斯拉甫省的布——村,我們始終沒有去過。第二年你母親生了你,過了兩年她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她臨終時還記住她允許拉狄焦夫的蠟燭和彌撒,她要我替她辦到,她要我好好保存著這只三角琴,以便時時記起那個至今還不曾實踐的諾言。可是我不久就離開了俄國,以後也就沒有再去過。
「現在你母親睡在聖彼得堡的公墓里,三角琴掛在牆上又被你打碎了,而雅洛斯拉甫省布——村的教堂里聖母像前那支蠟燭還沒有人去點過,為安娜做的彌撒也沒有人去做。……
孩子,你懂得了罷。」
父親說話的時候常常撫摩我的頭發。他說到最後露出痛苦的樣子,慢慢地站起來,走到鋼琴前面,坐在琴凳上,揭開鋼琴蓋子,不疾不徐地彈著琴,一面唱起歌來。這首歌正是《長夜漫漫何時旦》。我從來沒有像這樣地感動過。父親的聲音里含得有眼淚,同時又含得有無限的善意。我覺得要哭了。我不等父親唱完便跑過去,緊緊地抱著他,口裡不住地喚道:「我的好爸爸!……我的唯一的善良的父親!」
父親含笑地望著我,問:「孩子,怎樣了?」我從模糊的淚眼裡看見父親的眼角也有兩顆大的淚珠。「啊,父親,你哭了!」我悲聲叫道。
父親捧起我的頭,看著我的眼睛,溫和地說:「孩子,你也哭了。」
E. 求15篇短篇散文300字
現給你推薦幾篇名家散文:
抒情散文《杜鵑花開了》,以擬人的手法采寫,運用杜鵑花與人生的坎坷道路相結合寫作技巧,描寫了杜鵑花,色彩繽紛,強大的生命力,不畏嚴寒酷暑,不因失去滋養的水分而自暴自棄,而是選擇堅強地活下去。經過九年的苦熬,等來了生命的春天,重新綻放生命的光彩,表達一個人人生中不平凡的經歷,給人之感嘆與回味。文章以花喻人,托物言情,寄寓深遠。
記敘文《故鄉的羅猛塘》,該文主題思想好,描寫故鄉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故事情節感人,尤其是那個美麗傳說,深深打動人心。該文詞句簡潔優美,品味十足,是2015年「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大賽一等獎。
情感散文《郊外的秋》,描述主人翁從省機關被流放到郊外,心中感到絕望,於是,借景言情,以物寄意,感嘆前景像秋天一樣,葉子開始飄落了,前途渺茫。可是,到郊外生活一段時間後,感覺到郊外的秋,並不像自己心中所想像的那樣失落,而是充滿著一片飄逸的情景,郊外那一片充滿詩意般的田園生活,深深吸引著他,使他感悟到,盡管秋天是落葉的季節,可是,它象徵著成熟和收獲。從此,他重新點燃起生活的火花……
優美散文《故鄉的十月》;首句總起,生動忙碌的鄉村場景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向我們走來,「雞、鵝、鴨子的啼叫聲,匯成歡樂的樂曲,鄉親們懷著一張張笑臉,挑著一擔擔金黃的稻穀歸來」。作者以心理變化為線索,展開行文,家鄉人民在不同時期生存狀態和生活狀況為主線,分層描述。抗戰時期,土城的痛,痛在家鄉人民的心間,也痛在我的心裡,特殊年代,一道道傷痕讓人民沒有了歡笑。現在的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看「鄉親們懷著一張張笑臉,心頭上不再感到痙攣,再不受到悲愁的壓力。」而當我「從土城歸來,看著那鋪滿綠葉的銀色小路,心顯得情意切切。」心理變化的起伏亦可照見時代變遷的過程。
結尾,作者提升了主題,「故鄉的十月,盡管已從貧困線上擺脫出來,可是,與我心中所想像的十月,相差得還遙遠。那種雲雀歡歌、機器隆隆、陽光和煦,那種風吹草低牛羊壯的十月,什麼時候才能到來呢?」這個結尾有點出人意料,作者往往停留在對現有沸騰豐收景象的贊美上,作者宕開一筆,點出了不足,提出了新的藍圖,讓故鄉的十月,更加令人憧憬。
作品如散文詩,文筆優美清新,如詩如畫場景中穿插對過去往事的描述及自己的不同心理變化,結構嚴謹,欣賞拜讀佳作!
有空點擊看看。
F. 300字的短篇故事
李白從小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還在他5歲的時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開始搖頭晃腦地大聲背誦前人有名的文章了。只消兩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把書上的內容背鍀滾瓜爛熟。由於李白總是把功課作得很好,所以老師非常喜歡李白,經常在小朋友們面前誇獎他。可是,李白當時也是一個貪玩的小孩子,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樣,身上難免有一些缺點。有一天,老師還在講課呢,他卻聽著聽著就走神了,一雙大眼睛盯著窗外,腦子里竟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媽媽給他講的金色鯉魚的故事。李白想:「那些小魚穿著金色的鱗片衣服,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真是太好看了。可是,它們的美麗會不會引來壞人呢?要是被人抓住了,就不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呀,多可憐。」瞧,李白開始陷入他自己編織的幻想的世界裡。老師看見李白愣愣的模樣,知道他沒有認真聽課,就停下課來,很生氣的說:「李白,你站起來重復一遍我剛才講的話。」李白一下子清醒了,慌忙站起來,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同學們都在笑話我吧!」李白的臉刷的紅了,他感到難為情極了。放學回家的路上,李白還在生自己的氣呢。忽然,他發現一條清澈的小溪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老婆婆磨得很認真很賣力,大滴大滴的汗珠從老婆婆的額頭上滾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著繼續磨那根大鐵棒了。李白看見老婆婆這么辛苦地磨鐵棒,覺得非常好奇。於是他跑上前去,來到老婆婆的身旁,一邊輕輕地拉著老婆婆的衣角,一邊很有禮貌地說:「婆婆,您好。請問您磨這根大鐵棒干什麼呢?」老婆婆繼續專心地磨著她的鐵棒,頭也不回地說:「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細細的綉花針哩。」李白瞪大了眼睛,嘟著嘴說:「這么粗的鐵棒能磨成針嗎?」老婆婆轉頭看了看李白,見他一臉不相信的樣子,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來,慈祥地對李白說:「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綉花針哩!」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個深奧的道理,使勁地點了點頭。這件事給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對他以後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後來凡是讀書碰到困難,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教導,便抖擻精神,鼓起勇氣,堅持不懈地奮力拚搏。有一段時間,他為了專心讀書,甚至搬到一所道觀中去安心苦讀。正是憑著這種精神,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為他以後取得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功打下了牢實的基礎。
G. 初三的300字讀書筆記五篇
1.《道士塔》
余秋雨在這篇充滿了個人臆想、近似小說化了的散文中所寫和表達的內容只消三個字即可說明,便是那帶著瓊瑤阿姨的粉淚聲腔而彷彿在幾卷線裝古書前,對著死朽者的屍骨卻竟把無縛雞之力的臃腫全身綳緊,舉輕若重、繪聲繪色的泣涕道:「我好恨!」
他的「恨」一如他結尾處的雖說「默默地」但實際仍「好激動」一樣,都對我夠不成任何透徹肺腑的情感沖擊力和感染力。他的「恨」實在恨得膚淺,竟能把幾乎所有毀損敦煌文物的罪過和仇恨的矛頭都加諸於這個「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的道士身上?!余秋雨在百年之後裹著一身「文化學者」的知識優越感,坐在茶香四溢的書案前遙遙對視著世紀之初的暗夜裡那焚盡生靈的硝塵,像一個深宅大院里的公子哥兒申斥著他從未真正了解、認識過的看門老僕——你為何如此敗家?那時侯余先生從這老奴身上是頗找回了些道德優越感的自我滿足的。《道士塔》的實質作用也僅限於此。
聰明的作者沒有忘記在最後借某個日本學者的話「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來挽回中國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來,而以往那些他剛剛咬牙切齒描寫的中國的愚昧、荒蠻、落後、病態都集中處理算在了王道士一個「個人」的身上,並且這本應該切入審思、深思中國各種根深蒂固之病態與愚劣以及展開對影響產生了像王道士這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的深層文化傳統的批判之可能,都在「過去時」與「現在時」的涇渭分明的割裂式劃分中被完完全全的消解掉了;於是,中國只要一有了壞事,便據說總是因為某幾個「小人」作亂的緣故,而中國一旦有了好事,便肯定是證明了整個中華民族「向來優秀」的集體榮耀,我們的民族和文化上之「自尊」與「自信」便是這樣得以實現和得到滿足的。正是這種阿Q式的毫無自我批判、解剖與懺悔的「勝利法」,讓余秋雨筆下的中國文人與文化在矯柔造作的「痛楚」和自我麻醉式的超脫中無往而不勝,無論到什麼時候,都會是一副貌似自信的「勝利在握」的模樣。但我知道,他心虛得緊。
但是中國的某些知識分子都願意退回進所謂「燦爛文明五千年」的故紙堆里重揀起傳統士人情懷的人格面具戴上,何況「到處可以遇見的中國平民」則更需要從尚未捂無熱乎的「我們的文化」中找回魯迅先生所諷刺的那種「合群的自大」式的「自尊」與「自信」來。余秋雨很好的為庸眾們做成了此事,所以我認為他的散文本質上是一種「媚俗」,並不冤枉他,只不過他這回所賣的,乃是「文化」這劑高雅體面的春葯。
2.《莫高窟》
《莫高窟》所運的文字是唯美而稍顯綺靡多姿的,辭藻富繁而無雕琢的贅感,將靜態的敦煌壁畫用活的線條和氣勢舞動起來,既合人與背景的內容,又能賦予橫亘時空的強烈的生命與美學意義,人隨畫動,畫從心轉,幻境與當下交織,歷史與色彩共升,細膩入微又磅礴揮灑,悄然無語而樂章交響。
作者的立意很清楚:想要追求一種超越了宗教、道德的敦煌藝術之「美」來。你可以取別的視角,但「美」這個視角是合適的,同時又兼顧到了莫高窟的多層意蘊,也就是「層次豐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像敦煌的意義與價值顯然是「說不能盡」的經典,余秋雨是在「美」的藝術心理觀照下截取他想要和欣享的敦煌片段,從這一層面來講,應該說作者的眼界不乏大氣、開闊、高遠,這是其獨到的地方。但問題是,伴隨著「多方面生命」的呈現、聚會、狂歡、釋放,余秋雨漸漸走入了他實則認知較淺薄的「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敘述之中,「人性」「生命」「人格」都成了反復歌詠卻蒼白空泛的符號,我們看到了濃墨重彩的一幅幅曼妙醉神的畫,卻見不著更深厚的對生命或人性本身的詮釋與穿越,最終,又是頂禮膜拜式的表達了對盛唐這一個時代的無限憧憬與自豪,於是說「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這么一個朝代,總算有過這么一個時刻」,個體的生命藝術之美被宏大的歷史主題與廉價的民族自尊遮蔽了,於是「我們曾經擁有」「我們一千多年層層累聚」,這中間只有機械的堆疊,大失立體多維度的穿越審思,所以余秋雨的審美只能浮在表面的裝修上,卻無法扣問靈魂,力透出生命的本色來。莫高窟的「美」,也因此減色不少,單薄不少。
3.《陽關雪》
陽關「終成廢墟,終成荒原」。那麼這原因何在呢?作者極其隱晦的表達出這樣一個觀點,即:當權的統治者似乎沒有給藝術家們以足夠的地位和尊重,所以限制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然而藝術家們可是足夠優秀足夠天才足夠好的。
「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這句話很有意味,很能夠透視出余秋雨在拿著古代知識分子暗中自比的同時,他的雙眼始終沒離開過「長安的宮殿」為其所開的「門」,余秋雨性格中深刻烙印著對「權力」的心理依附,在此文中已有較深隱的體現。他通過對古代文化名人的悲嘆、哀痛、傷悼乃至鳴不平,甚至常常要擠出幾滴酸度超強的枯淚來,其實正是欲寄託他自己希望當權者能施捨給像他這樣的文化人以生存的空間甚或重用之的企望,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士人的情結,是沒有或缺乏獨立人格,始終活在權力話語的陰影下謀求自我的定位,余秋雨藉此將他作為這種知識分子的虛榮表現得淋漓盡致,荒原?千萬別侮辱艾略特的經典大作,那不過是無奈的看著自身終入塵土的壘起的墳而已。
余秋雨仍沒忘了拿唐代的造像去向文藝復興時的西方藝術大師那裡尋回一點可憐的「驕傲與自豪」,但他卻不願也不肯再繼續追問:為什麼如此輝煌的唐朝藝術卻無法避免走向退步衰落的宿命?而西方的文藝復興為什麼卻偏偏能開出一個史無前例的近現代人類文明呢?
那些至今依然坐在「四大發明」之類國故上高唱凱歌頌謠的孝子賢孫們,自然是想不明白的。
4.《沙原隱泉》
此文的文筆流暢,余秋雨的文字工夫確是很強很吸引人的,其敘事往往帶有鮮明的戲劇性,這是他行文的優點。有論者因此批評他在散文里「編故事」,走金庸小說的套路,已經偏離了散文「真我」「寫實」的文體要求等等,我以為這種局限性很大的批評並沒有多高的價值,文學藝術上的打破文體自身或先前的定義要求與局限而進行創新、開拓、嘗試是一件更應該注目和鼓勵的事情,在形式上我對余文沒有多少批評,盡管他自己後來把自己的拓展寫作給模式化了,為人所詬病。但是藝術上你可以做不到或者不去做「事實上」的真實(其實我們傳統所謂「真實」也並不真的真實,也只是心理認識的結果),但我一直認為寫作的主觀「態度」必須是真誠的,失卻了真誠則一切休論。
努力攀爬著才剛剛自比「高加索山頭上的普羅米修斯」,旋即「啞然失笑」,竟以所謂「康德所說的滑稽」作評價,康德講了那麼多精深的哲學,他偏要選用這個「滑稽」。我的感覺是,余秋雨不具備真正的悲劇精神和意識,雖然他最會煽情掉淚。
述老尼處簡直是文人式的矯情造作,一個老人幾十年的生存經過和精神情感歷程竟被「眼光又轉向這脈靜池。答案應該都在這里。」一句輕輕作結帶過,那這是怎樣「神奇」的一脈泉啊,竟然超過涵蓋了一個衰老生命的豐富與厚度?!
「老尼的孤守不無道理」,但不知余秋雨本人願不願意也這樣「很有道理」的活著,尊重不應只是一種淺薄的認同,更需要一種穿透人生苦難的願力與慧力。
5.《柳侯祠》
倘若讀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屍,還自己的魂」的深隱之意,便會覺得這是一篇作嘔指數很高的「文化散文」,與其說通篇都在兜售著「文化」這個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說是一個文化人急於想做官的心靈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濃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識,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現任柳州市副市長的幾句話使我聽了眼睛一亮。」這樣肉麻的話來直接會通今古,就差從棺槨中拉出柳宗元來現場講幾句了,並且說「從根子上使柳州開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貶官」,柳州當代的開放和崛起是否真是「從根子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貶官們的文化遺產,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余秋雨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沒忘記格外強調了這位副市長「也是個文人」,那麼我們可以說他余秋雨也是個「文人」,而且是級別更高的大文人,那麼中國若想「從根子上」好起來,實在只有起用這群大文人、小文人們來做大官、小官這一條不二法門了?可以說透過此文,我們完全看得出余秋雨骨子裡幾乎全然未消化現代法治社會、憲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或許知道一些理論,但他接受的卻是比當代新儒家還要保守的政治文化意識,這樣的結果,是做官的附庸風雅操控著文化,文化人附勢權力賣弄著文化,可笑的是余在文中竟還哀嘆柳宗元失去了「個人的意義」,在官本位的專制體制下,個體當然無法獨立或倍受壓制,余既然看到了這點,卻不向制度問責,而把希望寄託在「文人作官」的「人治」上,殊不知他豈是真在替古人鳴冤?「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罷了!
6.《白蓮洞》
「桃花源」千百年來竟成中國人時時夢寐以求的人間樂土之所在,「桃源」所樂者何?無戰亂與征賦,平等而富足,如是而已矣,並無精神之超越,無對人性本具之罪惡與生命本有之苦難的復雜性之認識,「桃源」人也是人,就算避世再遠,也逃不開罪的鉗制。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要麼向王權低頭,要麼就隱遁超脫,並無為愛為公義為超越性之真理而獨立奮爭的精神。不是遮與蓋,就是逃與避,在苦與樂之間徘徊不止,走向「桃源」的同時,也走向了精神價值的虛無,難道這竟是陶淵明和千百士人所嚮往的樂土?
7.《都江堰》
這依然是一篇借著都江堰寫李冰,借著李冰寫「官本位」的文章,我在《柳侯祠》的評述中已有所論,只不過此番他給「官本位」注入的不是碑文詩賦而是專業的科學技術,都江堰的偉大被濃縮在了「李冰的精魂」里,作者所盼望的乃是這樣的人可以子子孫孫無窮盡,於是對李冰的充滿民間宗教色彩的膜拜和人而神的民間戲劇中很作了一番文章,頗為贊賞,並且說「轟鳴的江水」便因此成了「至聖至善的遺言」。
余文慣於在對山水的膜拜式誇大定位和抒寫中行矯情與煽情,但他肯定不是真的要跪倒在山水文物前,他不過是做這么一個虛假的姿態而已,他的重點仍是利用這種情感的煽動去消弭理性的冷峻思考,從而使讀者認同他、跟著他的觀點走。此文對「能臣幹吏」的崇拜與對「清官」的崇拜一樣,都是「人治」思路的認識,要知道僅憑「清官」「能臣」是無法幫助中國擺脫「人治」帶來的歷史循環的,但這種理性認知在作者故意營造的宏大主題與取媚民眾的民粹主義氣氛下,被抽空殆盡了。
余秋雨在文中說:「在這里,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我雖不知道這是否為其真心話,但通覽整部《文化苦旅》,你都能感受得到這種甜膩膩的膚淺的「樂」觀,而書名竟貫之以一「苦」字,什麼叫做惺惺作態?什麼又是矯情?看罷。
8.《三峽》
李白的詩飄逸靈動、超拔縱橫、吞吐山河有餘,而沉鬱練達、憂患深情、悲心苦難不足,讀其作品如閱其人,羽化超脫而心向隱遁的仙道氣始終伴隨著這位才華橫溢的天之驕子,在世事的艱辛、惡劣和仕途的坎坷不順中他選擇了以桀驁不遜的風骨出入自我精神的狂歡,這與杜甫的始終不棄不舍,執著當下,痛入心髓而猶深懷抱負與憂悲進入民眾、國家的苦難大有不同。中國的多數人可能大抵都更愛讀李白,因為從李白那兒能讀出一種速度和快感來,但我卻偏愛老杜,老杜的字句不止是用靈氣潑灑的音符,更是一種血淚沉澱的生命的精魂。他不超脫,所以他超越了那時代的每一個神往超脫的詩人。
9.《洞庭一角》
「貶官文化」的確是中國文化中很重的一筆,貶官們仕途興隆、官運亨通時不見有特別優異的文章出世,只是被貶外放了,才「只好與山水親熱」,有了悲戚哀憤的常情,文采竟也飛揚起來,「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可見貶官們的寫作與抒情豈能不暗懷著盼主上查閱而重起用之的功利心思?既被「貶」了,就無奈的寫寫東西,這寫出的東西便恰好印證了貶官的「文品」,既是別有深意和目的而寫,則這製造出的「文品」確也和其「人品」相映成趣——都虛偽得緊。那麼,倘若中國文化「極其奪目」的一筆竟是如此被文化官員們弄出來的,就不曉得到底是中國的貶官們太有才了,還是中國文學創作的自我評價「太有才」了。
不過文學在此文只是裝裱,重要的是「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的「聲名」效應,貶官們都化了灰,山水亭閣也仍是這樣的山水亭閣,還理會他什麼「文學」作甚?重要的是靠文章賺得的「聲名」才是眼睜睜的取之不竭的實利,文學既「幫襯」了貶官的官運又「幫襯」了旅遊景點的聲名,大約可以名垂青史,不朽於後人了。讀懂了余秋雨的「幫襯」,也就讀懂了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半。
10.《廬山》
文人因其對山水景緻的吟詠而招引來世俗的擁擠,從而失去了此山此水,於是「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
但中國文人真的有敘述的這么高尚超拔嗎?「苦旅」之「苦」會因為「世俗的擁擠」而消失飄散?其實,恰恰是世俗的打破山水原貌才能使精神貴族們感到苦澀,而文人在面對山水世俗化後反覺其「不苦了」,欲別尋苦境,這說明無論「苦」或是「樂」實際都未進入文人的精神深處,皆非精神加工品味後沉積轉變成的苦與樂,而停留在感官層面;倘若不是這樣,進入了精神層面而猶言世俗化的「不苦」與原貌之「苦」,則說明中國文人的精神較之我等俗輩凡夫實也無特異超絕之處,可以不必揚起文化優越感的架子,要獨占這山那景觀的,而且非得和「大官人」「大商賈」站成一線湊這很抬身價也很勢利很虛榮的熱鬧。
11.《貴池儺》
「迷信」這個詞本身充浸著一種粗暴的判斷情緒,也交織著從中古甚至原始文化向祛魅的現代理性文化過度的激烈掙扎和矛盾心理。尊重一種哪怕是荒蠻的文化是否就真的可取呢?談尊重的大抵都是置身於其外的人,而為此荒蠻文化所深深影響的族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也許才是更大更需要思索的問題。價值真的可以是多元的?誠如文中所言,今日鄉民的重演儺戲究竟還保留幾分誠意?或許內里都懷著現代商業功利的心思罷。而這種「誠意」的保留真的需要嗎?傳統文化在現代性中的融解是一個大智慧的疑難問題,我個人相信真理一元,「多元」只能是形而下的多元,無論如何,「迷信」的文化不該是用強制暴力去推倒砸爛的,因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談尊重人的權利與尊嚴。何況人類尚有太多的未知,尚需更廣闊的胸襟,透過一個儺戲,可以窺視當下整個中華民族轉捩期的文化困境。
12.《青雲譜隨想》
徐渭諸人的「狂」和後來「揚州八怪」的「怪」都是中國歷史和文化中所特有的。魯迅先生曾談到魏晉時的「竹林七賢」大抵並非出於對儒家禮教的不滿,乃恰恰是出於對儒家禮教被當權者虛偽利用而導致的名存實毀的現狀的憤懣。像「狂」與「怪」的文人究竟是欲反叛主流統治的文化還是變相的守護文化「真義」而僅針對當權者呢?倘若「狂」與「怪」之士果真超越了傳統儒、道、釋文化,則他們所藉靠的精神資源是什麼?還是走向了更為膚淺頹廢的虛無主義?在我看來,這些「狂」「怪」之士就像拔著自己的頭發想要離開大地飛天一樣,僅僅是做出了一種姿態而已,他們的無力被掩飾起來了,其實「狂」「怪」們並未真正超越甚至割斷他們表示憎惡、鄙夷、輕蔑的東西,他們的血液里何嘗不流淌著文化傳統的因子?而且恰恰可能因為他們的資質而更深的植入。「狂」「怪」們走入了一個他們跳不出的文化怪圈,就像如來手掌心的孫大聖,到頭來反而因其獨異、新奇的個性和淵博的學養而被傳統文化掩埋得更深,最終卻可能熔煉成了文化傳統「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葯,被數百年後的「文化學者」們反復玩味、擦拭,然後藉以大作文化保守主義的文章。「狂」「怪」們是在輪回里尋找精神突圍,事實證明他們失敗了,又走了回來。對於一個沒有神也沒有救贖的古老民族來說,精神突圍只能是又一次的「以自我為義」的自以為是。
27.《老屋窗口》
老屋只屬於作者個人,何必要自命不凡的加諸自負的渲染呢?作者太愛慕虛榮了,此文可與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集做對比,魯迅的懷舊散文從來沒有這些自命不凡的虛飾之筆,先生所寫的乃是切切實實的人和人生,卻不是名和聲名。余文實在相形見拙,品低一等。
28.《廢墟》
並非所有的廢墟都能體現「悲劇精神」,也並非所有的悲劇都講化為廢墟。廢墟是一種常態,廢墟中走出的人才值得關注。
29.《夜雨詩意》
夜雨未必與安逸水火不容,安逸在夜雨中顧影自憐,自哀自嘆,於詩意中逍遙自適,甘願被夜雨包圍、吞噬,再無沖出的生命力和慾望,夜雨也便完成了摧毀行旅者前進的目的。
30.《筆墨祭》
一個「祭」字,保守的心態流露筆間,筆墨書法是文化藝術的載體,也有情感融入,但筆墨何嘗不在千年裡時時更新著內容?拒絕更新就等於自毀生命的延續。
31.《藏書憂》
藏書之「憂」實則出於讀書人對「物化」了的知識的吝嗇與自負上,文人相輕也相妒,慢條斯理、徐徐道來自己的藏書之富之精之珍貴,那種文人式的自得與虛榮表露無遺,這本也是人之常情,文人並非格外的鄙棄錢財,出手大方,當他像孔已己似的窮得排出幾文銅錢買酒吃時便也一樣要灰頭土臉,最多不過吟幾句「君子固窮」的聖言以備精神上對自我「文化優越」的文人身份製造幾分超乎眾群的幻覺,聊作麻醉而已。所以文人的愛藏書,我認為無須上升到很「崇高」的境界位置,藏書的確一定程度的體現出藏書人特異的精神世界、治學面貌甚至是性情格調,但也僅此而已。文人仍需將自身回歸到平常心態中去,這是我的觀點。
32.《臘梅》
臘梅大約真的可以給人啟迪、激勵的情感萌發罷,也只有人才可存有這認識,或者耳耳相傳,便給了某自然界之植物以特定的性格或象徵,所以後人一定要從臘梅中看出生命力的堅韌、頑強的這面來,卻見不到萬物的復雜性和生命中許多悖論。臘梅固然可以禦寒,但未知是否也能御熱呢?
33.《家住龍華》
禪味在歷史的敘述和古老廟堂式建築的煙塵中愈發顯得泛黃脆軟,凝固成衰朽的氣色浸透在文人懷舊和超然自適的情感頹廢中,家住龍華的人有很多,到頭來,雲在天空水在瓶,縱使老僧裁得布匹幾十,喝破了柏樹子的佛性有無,亦不過是家住龍華而已矣。
34.《三十年的重量》
曾經仰慕以為高大而偉岸的長輩老師若干年後卻被自己帶著施捨般可疑的悲憫目光俯視,並且變現成了貌似感慨命運無常卻實則是在某種自得的深隱心理驅動下揣摩掂量著別人的暗瘡,虛弱的喟嘆聲掩飾不住欲在對比中滿足虛榮的潛意識。
曾經的「仰慕」是否真的僅僅是仰慕而非「出乎意料」的獲獎後產生的虛榮心與感激提拔心理的結合品?一個孩子他對那位他之前從不知曉但現在卻號稱「仰慕」「崇拜」的老師能了解多少?倘若沒有光燦燦的獎,會有這一系列的情感與心理的化學反應、物理變動嗎?曾經的影子其實是假的,那些溢美之辭同樣建築在自我膨脹的幻象里,然而幾十年後的身影就「真實」了嗎?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為對於一個把無論是人是物,是山水亦或事件,都拿來為我所用、為我服務、為我注腳的作者來說,這世界何勞庄禪般若的消解?本來就從未存在過深究真實的誠意。
35.《漂泊者們》
漂泊者是否都如垂死者拚命抓牢救命稻草一般顧念著早已離去遠逝的精神故鄉?漂泊者又如何確信自己的旅程不再是新生的行腳而重返故鄉會不讓自己陷入更深刻的失望乃至絕望?漂泊,是出於無奈的選擇還是意志堅強憑著信心開始的?希望不是因為有可料定和可見得著的目標才出現的,希望是在前程一片虛無中才迸射出的心地之光,於無所希望的希望中行路,才真得救。中國的老人大都沉浸在用舊袋裝新酒的雙重麻醉和快慰中不願睜眼,結果酒與袋都得不著,他們老了,死了,就是一堆供人憑吊、抒情的朽骨,他們永遠也無法體驗《老人與海》中那個生命如基督般始終豎起、堅忍、熾烈、無法擊敗的老人的魂靈,他的信念帶著他伸開雙臂擁抱一切困境,慢慢走向新的精神彼岸,他死時,是一種救贖式的涅盤。
36.《華語情結》
語言是文化強有力的載體,人類文明正屬於語言性的存在,但人言異於神言(Word),人言存在的有限性、欠缺性、虛假性被一次次證明,或者不證自明。人言不應該被過分迷戀、執著和沉陷,運用它並超越它,而不是戴著所謂「母語」的鐐銬跳舞,應不為其所累所操控,才是現在文化人的使命和人言發展的方向。華語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古老民族接受西方文明的腳步,過去是表現為白話文同文言文的空間爭奪,現下卻呈現出更趨復雜、深刻的民族性文化心理的彷徨、掙扎與整合之中。
37.《這里真安靜》
文章寫到最後,也僅剩「安靜」而已。「軍人、妓女、文人」這個模式被拔高起來賦予莫名其妙的涵義,人全都成了符號,包括那個被作者濃墨強調渲染的日本文人。文人格外重要,僅僅因為是「文人」?歷史的悲慘歷程最終走向的是碑文的安靜,草木的安靜,一切重返自然的安靜,當懦弱者不肯直面個體生命的深重罪苦和百病纏身的靈魂時,他就會一廂情願的閉上自己的雙眼然後說:安靜罷,一切都回歸清凈了。無聲而黑暗的東方就是這樣在麻木的自醉中失掉了曠野里為拯救的光吶喊的嘴巴。
苦旅,便如是安靜的化為恆久的無味和無聊。。。。。
都是文化苦旅的。
H. 經典小說10篇(每篇300字左右)
http://tieba..com/f?ie=utf-8&kw=%E7%9F%AD%E7%AF%87%E5%B0%8F%E8%AF%B4 短篇小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