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分類 » 紅與黑是長篇還是短篇小說
擴展閱讀
小說免費下txt全文下載 2021-09-14 12:13:28
小說重生追美記百度雲 2021-09-14 12:11:58

紅與黑是長篇還是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9-08 04:23:57

⑴ 《紅與黑》內容簡介和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斗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會腐敗,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熏心的廣闊生活畫面。於連的兩次愛情動機都是以愛情佔有為出發點最終要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過於連這個文學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國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沖擊下的貴族以及中小資產階級的恐慌情緒;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個出現於社會劇烈變革中的個人野心家的藝術形象,美化了資產階級的生活觀和幸福觀。小說的結構嚴謹勻稱,語言簡潔流暢,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與環境緊密相連,善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沖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間變化,以此來突出人的個性特徵,這是本書最大的藝術特點。

作者簡介
在歐洲文學史上,法國小說家弗雷德里克·司湯達(1783~1842)佔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長篇小說《紅與黑》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學習本節應充分認識司湯達對歐洲文學的貢獻及《紅與黑》的重要成就和意義。 司湯達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他的一生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1783年到1799年,司湯達是在法國東部格勒諾布勒市度過的。這時他在外祖父的啟蒙思想和中心學校革新派教師的熏陶教育下,奠定了進步世界觀的基礎。 1799年到1814年司湯達先後兩次追隨過拿破崙,其間一度脫離軍隊在巴黎讀書。這個時期的知識積累和閱歷為作家的創作活動作了准備。 在1814年到1830年的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司湯達因厭惡復辟勢力而僑居米蘭。1821年因與燒炭黨人交往被逐回巴黎。這是他創作的重要時期。重要作品有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第一部小說《阿爾芒斯》、著名短篇小說《瓦尼娜瓦尼尼》和代表作長篇小說《紅與黑》。 1831年到1842年,在七月王朝統治時期,司湯達出任駐教皇轄下的小城奇維塔維基亞的法國領事,直到去世。這時他仍以寫作為主,主要作品有著名長篇小說《帕爾瑪修道院》和未完成的長篇傑作《呂西安·婁凡》。 司湯達是法國也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他在著名的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最先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在文學創作方面,司湯達實踐了自己的理論,率先探索19世紀文學所應遵循的原則,創作了《紅與黑》、《帕爾瑪修道院》、《呂西安婁凡》等傑作。司湯達善於從政治角度分析現實,深刻地描寫了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時期的法國和神聖同盟統治下的歐洲的社會關系,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鮮明的時代特徵。

⑵ 《紅與黑》作者的簡介

司湯達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游記。

司湯達從1817年開始發表作品。處女作是在義大利完成的,名為《義大利繪畫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湯達這個筆名,發表了游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從1823年到1825年,他陸續發表了後來收在文論集《拉辛和莎士比亞》中的文章。此後,他轉入小說創作。1827年發表了《阿爾芒斯》,1829年發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他的代表作《紅與黑》於1829年動筆,1830年脫稿。1832年到1842年,是司湯達最困難的時期,經濟拮據,疾病纏身,環境惡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創作時期。他寫作了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又名《紅與白》),《巴馬修道院》,長篇自傳《亨利•勃呂拉傳》,還寫了十數篇短篇小說。在1842年3月23日司湯達逝世時,他手頭還有好幾部未完成的手稿。
司湯達是以長篇小說名世的。他的長篇代表作《紅與黑》,傳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減。然而,他的短篇小說也寫得十分精彩。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譯為《卡斯特羅修道院長》)等,寫得生動傳神,膾炙人口,堪稱世界短篇小說花園里的奇葩。它們與梅里美的《馬特奧•法爾戈納》、《塔芒戈》、巴爾扎克的《戈布塞克》一起,標志著法國短篇小說創作的成熟。
其中《往事連篇》(直譯為《一個義大利紳士的回憶》)、《箱子與鬼》《米娜•德•旺格爾》、《媚葯》、《菲利貝》等五篇譯自法國瑟伊出版社的《司湯達小說選》,其餘八篇譯自法國伽里瑪出版社的《義大利軼事》。

⑶ 《紅與黑》的作者是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紅與黑》的作者是法國小說家弗雷德里克·司湯達 內容簡介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斗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會腐敗,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熏心的廣闊生活畫面。於連的兩次愛情動機都是以愛情佔有為出發點最終要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過於連這個文學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國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沖擊下的貴族以及中小資產階級的恐慌情緒;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個出現於社會劇烈變革中的個人野心家的藝術形象,美化了資產階級的生活觀和幸福觀。小說的結構嚴謹勻稱,語言簡潔流暢,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與環境緊密相連,善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沖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間變化,以此來突出人的個性特徵,這是本書最大的藝術特點。

作者簡介
在歐洲文學史上,法國小說家弗雷德里克·司湯達(1783~1842)佔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長篇小說《紅與黑》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學習本節應充分認識司湯達對歐洲文學的貢獻及《紅與黑》的重要成就和意義。 司湯達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他的一生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1783年到1799年,司湯達是在法國東部格勒諾布勒市度過的。這時他在外祖父的啟蒙思想和中心學校革新派教師的熏陶教育下,奠定了進步世界觀的基礎。 1799年到1814年司湯達先後兩次追隨過拿破崙,其間一度脫離軍隊在巴黎讀書。這個時期的知識積累和閱歷為作家的創作活動作了准備。 在1814年到1830年的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司湯達因厭惡復辟勢力而僑居米蘭。1821年因與燒炭黨人交往被逐回巴黎。這是他創作的重要時期。重要作品有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第一部小說《阿爾芒斯》、著名短篇小說《瓦尼娜瓦尼尼》和代表作長篇小說《紅與黑》。 1831年到1842年,在七月王朝統治時期,司湯達出任駐教皇轄下的小城奇維塔維基亞的法國領事,直到去世。這時他仍以寫作為主,主要作品有著名長篇小說《帕爾瑪修道院》和未完成的長篇傑作《呂西安·婁凡》。 司湯達是法國也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他在著名的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最先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在文學創作方面,司湯達實踐了自己的理論,率先探索19世紀文學所應遵循的原則,創作了《紅與黑》、《帕爾瑪修道院》、《呂西安婁凡》等傑作。司湯達善於從政治角度分析現實,深刻地描寫了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時期的法國和神聖同盟統治下的歐洲的社會關系,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鮮明的時代特徵。

⑷ 司湯達著名的文學評論文章是他以義大利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是他著名的長篇小說有《紅與黑》和和

文學評論文章應該是《義大利繪畫史》。
他以義大利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是《義大利軼事》
他著名的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又名《紅與白》),《巴馬修道院》。
本人最近在寫司湯達,剛開始看~~~~~~~嘿嘿
你也可以參看下網路的鏈接詞條~~~~

⑸ 《紅與黑》的作者究竟是誰

斯丹達爾筆 名: 司湯達
出生年月:1783年-1842年
國 籍:法國
斯丹達爾
斯丹達爾(1783—1842),原名享利·貝爾,法國作家,生於格勒諾布爾一律師家庭。崇拜拿破崙,青年時期曾三次隨拿破崙大軍遠征。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後,避居義大利,著手寫《拿破崙傳》。因支持燒炭黨人的民族解放斗爭,1821年被迫離開米蘭,返回巴黎,出版心理分析著作《論愛情》(1822)和倡導現實主義的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1823)。1827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阿爾芒斯》,1830年發表名著《紅與黑》,這部小說標志著法國及歐洲批判現實 主義文學的開端。七月革命後被任命為駐義大利一小城的領事,直到逝世,期間寫有反映復辟時期義大利生活的長篇小說《巴馬修道院》(1839)、一些中短篇小說和一部揭露七月王朝社會現實的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未完成,死後出版)。
斯丹達爾是法國19世紀上半期最早全面反映時代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主張嚴格按照現實本來的面貌進行創作,崇尚寫「真實,嚴酷的真實」。他善於描寫政治斗爭及社會問題,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重視細膩的心理分析,強調環境與性格的關系。在風格上,他力求寫得明白易懂,表達准確,文字簡練。他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奠基人。
斯丹達爾的筆名就是司湯達。福樓拜不是《紅與黑》的作者。他是《包法利夫人》的作者。

⑹ "紅與黑"的中心思想

內容簡介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斗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會腐敗,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熏心的廣闊生活畫面。於連的兩次愛情動機都是以愛情佔有為出發點最終要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過於連這個文學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國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沖擊下的貴族以及中小資產階級的恐慌情緒;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個出現於社會劇烈變革中的個人野心家的藝術形象,美化了資產階級的生活觀和幸福觀。小說的結構嚴謹勻稱,語言簡潔流暢,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與環境緊密相連,善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沖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間變化,以此來突出人的個性特徵,這是本書最大的藝術特點。
作者簡介
在歐洲文學史上,法國小說家弗雷德里克·司湯達(1783~1842)佔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長篇小說《紅與黑》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學習本節應充分認識司湯達對歐洲文學的貢獻及《紅與黑》的重要成就和意義。 司湯達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他的一生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1783年到1799年,司湯達是在法國東部格勒諾布勒市度過的。這時他在外祖父的啟蒙思想和中心學校革新派教師的熏陶教育下,奠定了進步世界觀的基礎。 1799年到1814年司湯達先後兩次追隨過拿破崙,其間一度脫離軍隊在巴黎讀書。這個時期的知識積累和閱歷為作家的創作活動作了准備。 在1814年到1830年的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司湯達因厭惡復辟勢力而僑居米蘭。1821年因與燒炭黨人交往被逐回巴黎。這是他創作的重要時期。重要作品有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第一部小說《阿爾芒斯》、著名短篇小說《瓦尼娜瓦尼尼》和代表作長篇小說《紅與黑》。 1831年到1842年,在七月王朝統治時期,司湯達出任駐教皇轄下的小城奇維塔維基亞的法國領事,直到去世。這時他仍以寫作為主,主要作品有著名長篇小說《帕爾瑪修道院》和未完成的長篇傑作《呂西安·婁凡》。 司湯達是法國也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他在著名的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最先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在文學創作方面,司湯達實踐了自己的理論,率先探索19世紀文學所應遵循的原則,創作了《紅與黑》、《帕爾瑪修道院》、《呂西安婁凡》等傑作。司湯達善於從政治角度分析現實,深刻地描寫了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時期的法國和神聖同盟統治下的歐洲的社會關系,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鮮明的時代特徵。

⑺ 法國長篇小說《紅與黑》「紅」和「黑」指的是什麼

5 書名含義 �6�1 關於這個書名,已經提出的說法五花八門。現列舉幾種: �6�1 「紅」指紅色的軍裝,「黑」指教士的黑袍; �6�1 「紅」是指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英雄時代,「黑」是指可恥的復辟時代; �6�1 「紅」象徵於連的力量,他羨慕蒼鷹的力量和它的我行我素;「黑」象徵身陷囹圄的於連幻想的破滅; �6�1 「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 「黑」是瑪特爾的喪服; �6�1 「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是賭盤上區別輸贏的標志,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游戲等。 �6�1 斯丹達爾在《呂西安·婁凡》的手稿中,談到他為這部新作考慮的另一個名字《紅與白》時,他寫道: 「《紅與白》,或者《藍與白》,為了使人聯想起《紅與黑》,並且給記者們一個啟示: 『紅 』,共和黨人呂西安。 『白 』,保王黨少女沙斯特萊。 」循著這一啟示,我們可以說,《紅與黑》中的 「紅 」指以其特殊方式反抗復辟制度的小資產階級叛逆者於連, 「黑 」指包括反動教會、貴族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內的黑暗勢力。

⑻ 紅與黑是什麼小說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著名的長篇小說
書 名:《紅與黑》
作 者:(法)司湯達
原版名稱:Le Rouge et le Noir
類 別:長篇小說
出版時間:1830年
英文名:Scarlet and Black
字 數:502000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慾熏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作者用它長期以來對復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系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辟時期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作品中的「紅」代表了穿紅色軍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這是當時社會中的青年人出人頭地的兩條捷徑,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社會特徵。作品對社會的種種罪惡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時,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強調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也使這部作品成為典範。
重視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揭示是司湯達藝術上的突出之點,心理活動不是脫離現實生活的繁瑣的渲染,而是人物性格在特定的環境和情勢下一種必然的反應,而且又反過來投射到當時的生活場景中。人物活動與心理描寫相結合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

⑼ 紅與黑這部小說的作者是誰

司湯達(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游記。 他以准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他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紅與黑》(1830)和《巴馬修道院》(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