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郭德綱和於謙的一個相聲,我想知道叫啥名,哪能下載
叫<<怯大鼓>>```我第一次聽的時候差點笑翻到地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cj00XMjc3NDc2NDA=.html這是觀看地址
可以下載
詞給你:
歪大鼓(單口相聲)
(本節目曾名為《怯大鼓》)
曲藝在解放前叫什樣雜耍:有說的,有唱的,有練的,有變的。大鼓書就是其中的一樣兒。大鼓書的種類很多:有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山東大鼓(就是梨花大鼓呀)、唐山大鼓、奉調大鼓、西河大鼓、京東大鼓、鐵片大鼓,不下一二十種。
大鼓書在北方是很受觀眾歡迎的曲種。因為早年間大鼓書唱的是「蔓子活」。蔓子活就是大書呀!連著的。像什麼《楊家將》、《呼家將》、《馬潛龍走國》呀,跟評書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大鼓書有說有唱。到後來北京、天津雜耍園子興起來啦,像北京前門外大柵欄的大觀樓,天津的小梨園、大觀園、群英、燕樂,什麼天晴茶樓、玉壺春,都是專以演唱什樣雜耍為主的場地。差不多的大鼓演員都進了雜耍園子嘍。要是再唱蔓子活就不合適啦。第一,觀眾不是場場都來呀,隔三跳兩地聽,摸不著頭兒呀!其次,一場雜耍兒有十幾個節目,你唱蔓子活,時間都讓你一個人占完啦,人家還唱不唱呀!
所以說進了雜耍園子的演員,把蔓子活都改成小段兒啦!這些小段兒都是大書的精華呀,就更吸引人啦!有些老觀眾,演員唱上句,他在台底下能接下句。觀眾都會啦!可是他還是要來。越會越有癮。
就拿京韻大鼓來說吧,是由木板大鼓演變來的呀。因為唱得有點兒怯,所以又管他叫「怯大鼓」。後來胡十、宋五、霍明亮這三位老先生把怯大鼓改成北京音,唱北京字兒,把木板大鼓改成京韻大鼓啦!——這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啦!在座的各位沒趕上呀——其實我也沒趕上。
到後來劉、白、張接著改呀!劉、白、張是誰呀?就是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呀!這三老在京韻大鼓上下的功夫可多啦!劉寶全幼年學過京戲,他把京戲的吐字發音,身段台步,借到京韻大鼓的演唱里來啦。借可是借,可到今兒都沒還。
他主要唱的是「三國」、「水滸」段,可以稱得上是字正腔圓,剛勁有力,干凈利落。人稱劉派。白雲鵬專唱「紅樓」段,《黛玉歸天》、《探晴雯》、《劉金定罵城》、《千金全德》,這都是人家拿手的好戲呢!唱得纏綿婉轉,柔腸寸斷,人稱老白派。張小軒唱得粗獷豪放,金戈鐵馬,氣兒足,唱得快。聽他唱大鼓,趕火車保險誤不了點。最拿手的要算《華容道》啦!(唱)「叭啦啦,催開馬龍驃,闖出華容道一條。」——完啦!
近年又出了一位白鳳鳴,創造了「凡」字腔。人稱「少白派」。還有「金嗓歌王」駱玉笙,就是小彩舞呀。她的《劍閣聞鈴》、《紅梅閣——西湖陰配》唱得好哇!
我說的這幾位都享有大名呀!名聲最大的那得算劉寶全,人稱「鼓界大王」,內行尊稱為「寶公」。壓大軸,有派頭。夏景天兒橫羅的大褂;冬景天兒狐腿皮袍,琵琶襟坎肩,外邊還套了件漳絨(一種專做馬褂的高檔材料,因起源於福建漳州而得名。)馬褂。一上台就是個滿堂好。走到鼓架子面前,(比)左手拿起板、右手拿起鼓簽子。用腳還要把鼓架子踢那麼一腳。三位弦師一齊動手,彈過板。過板彈完啦,他把木板、鼓簽子往鼓面兒上一擱,開說啦!這叫「鋪場」。其他那些唱大鼓的演員也鋪場,但只是三言五句呀———「方才是×××唱了一段單弦牌子曲,唱得實在不錯。他唱完啦,沒他什麼事,讓他到後台休息休息。這場換上學徒我來,給您唱一段京韻大鼓。學徒才學乍練,唱得好與不好,各位多多原諒。咱們閑話少說,以唱當先,讓他們三位把絲弦彈拉起來。今天我志志誠誠地伺候您一段『三本長沙,馬失前蹄』。」——完啦,開唱啦。
劉寶全鋪場麻煩啦。且說那前三皇、後五帝,風花雪月,時事新聞:少說得二十分鍾。要是趕上他今兒高興呀,興許說半拉鍾頭。干嗎沒完沒了地說呀?他有他的想法:觀眾不是都等著聽他的嗎,你越著急他越不忙著唱,這叫吊吊你胃口。觀眾不喜歡聽也得老老實實地坐著。怎麼?他還沒唱哪!花幾毛錢,沒聽劉寶全張嘴就走啦,干什麼來啦?多咱說到「讓他們三位把絲弦調動起來,今天給您准備的這回《鬧江州》李逵奪魚……」這才算說完。
他鋪場說完啦,彈弦的彈過門兒,他該脫馬褂啦!這叫候檢場的把馬褂接過來拿後台去啦。這不是折騰嗎?穿上又脫,你不穿不更好嘛!不行!要的是這派頭兒。馬褂脫下來啦,他又把茶杯端起來啦!在他未上台以前,檢場的就在桌上給他預備了一杯白開水。別的演員沒有這派頭兒,只有他才有。他端起這杯水可不喝,咕咕咕——又吐啦!漱口哪!要不怎麼說劉寶全的大鼓干凈呢!未唱先漱口。
張嘴頭一句就驚人:「我表的是宋江在烏龍院殺了閻氏,問了個充軍發配去到了江州關……」八句詩篇唱完啦,台底下開始走人啦。怎麼?他過了癮啦。要是沒聽他唱這幾句呀,別說他鋪場半拉鍾頭,就是他說一個鍾頭也不走。要不然吃飯沒有味,覺也睡不著。
他隨唱觀眾隨著走都有個規矩:他唱的時候不走,等他唱完一個「落」,就是一小節呀,彈弦的彈過門的時候才走哪。等他這段《鬧江州》也唱完啦,台底下也剩不了多少位啦。這還有個好處,免得散場的時候你擠我,我擠你,給小偷兒准備下手的機會呀。
別看隨唱隨走人,可沒有一個說劉寶全唱得不好的。走人,不是觀眾不愛聽才走的,而是人跟人不一樣呀。有的人聽八句就過癮啦,有的人聽個十幾二十句就過癮啦,有的人非聽完嘍才過癮哪。聽劉寶全唱大鼓跟喝酒一樣呀,有的人唱得多,有的人唱得少,過了癮就推杯,免得喝醉嘍。
我可不是替他吹,人家是有真才實學呀!我剛才說啦,他年輕的時候學過京戲,把京戲表演的身段用在大鼓表演上啦。刀槍架子,比劃這么兩下子,真叫帥。講的是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叫您聽著瞧著都那麼舒坦。要不怎麼享那麼大的名呢?就拿那段《鬧江州》來說吧,頭兩句就值一塊五。「我表的是宋江在烏龍院殺了閻氏(這句唱到『殺了閻氏』時,左手的板提高,鼓簽子背在手後,眼觀正前方,做殺的動作),問了個充軍發配去到江州關(左手板下垂,腰往右扭)右腿稍跨半步。食、中指指舞台右前方,眼同時向右前方看)」,您看帥不帥?直隸胳膊山東腿不行。手指右邊,眼看左邊!——那成什麼樣呀!「我表的是宋江在烏龍院殺了閻氏,問了個充軍發配去到江州關。」(右手平行向右指,左手下垂,眼望前方)——這是手眼身法步嘛?這是警察指揮汽車:又過去一輛。
還有一種大鼓叫京東大鼓:發源在京東薊縣,後來流傳到了天津。代表人物就是劉文彬呀!唱蔓子活《劉公案》,清乾隆在位時漢中堂兼吏部尚書劉墉私訪的故事。唱得不錯,在電台上連續廣播,當時天津有兩家私人辦的商業電台;一家叫仁昌,一家叫中華。從早晨七點鍾一直播到晚上一點多,都是曲藝節目和商業廣告。
當時劉文彬在仁昌電台廣播《劉公案》,尤其老太太們最愛聽這部書啦。因為那部《劉公案》里頭「家長里短」的事多,詞兒又是大白話,老太太們聽得懂呀!故事情節又是接連不斷的,所以他把老太太們給迷住啦!有位老太太隔個兩三天沒聽呀,還到處打聽:(天津口音)「我說二妹子,這兩天您收到了《劉公案》啦嘛?」「喲!四嬸,我收啦!怎麼您沒收呀?」
「可不是嘛!我們家那個無線電(即收音機)前兒不是啞巴啦嘛!我叫我們老三,抱出去拾掇拾掇。唉,一拾掇就是一天多呀,花了兩塊四。錢算嗎呀,這兩天沒聽到《劉公案》,耽擱我解悶兒呀!昨兒我說收收吧,您說也巧勁,我那孫子小鎖兒又病啦!抱孩子上醫院啦。您瞧,三天沒聽,可把我悶壞啦!」「四嬸,這兩天您沒收可太可惜啦,這兩天書熱鬧著哪!」 「大前天我聽到劉大人不是要出去私訪嗎,昨天說到哪兒來啦?」「噢!劉大人私訪?對啦!私訪。」「說哪兒來啦?」「劉大人還沒出大門哪!」——啊?說了三天還沒出大門哪!她收錯頻道嘍!
那會兒先生為啥不給書聽呀?半個月把一部《劉公案》說完啦,先生吃什麼呀!他那玩意兒是連說帶唱,揀著寬點兒的轍「溜起走」。什麼叫「溜起走」呢?就是現編現唱,沒准詞兒。唱著唱著唱不下去啦,把鼓板一放,說開啦!什麼轍寬呀?中東、言前、人辰。這些轍寬。乜斜、灰堆、由求,這些轍都窄呀,他不用。怎麼?用窄轍唱不上幾句就沒詞兒啦!找不到轍啦。車軲轆話,來回轉。再加上些廢話。唱一段就能唱十幾分鍾,再報兩三家廣告呀,這半個鍾頭的節目就湊合下來啦!要不怎麼說劉大人私訪唱了三天還沒出大門呢?所以說老太太耽擱三天沒聽不要緊,保險接得上頭。因為劉大人還在後院繞騰哪!您不信咱們就試試。
(唱京東大鼓)「各位明公落座您慢慢聽,我壓住了鼓板開了正風。」——開了正風就是要開正書啦!開正書啦?——早著哪!「愛聽文的咱們唱《包公案》,愛聽武的《岳家兵》;愛聽忠的《楊家將》,愛聽好的《審潘洪》。半文半武《雙合印》,酸甜苦辣《白金羹》。我昨天唱的是本兒半半本《劉公案》。」唱到正書來啦?——遠著哪!還有那多半本沒有交代清。咱們是哪裡丟來哪裡找,哪裡接著唱,哪裡忘了哪裡縫,奉敬諸明公。絲絛斷了用紅絨續,續上麻經兒萬萬不中。那位說:說書的把書說忘。諸明公,從小學的記得更清。別看我嘴笨嗓子啞,嗓子啞來我字眼清。東屋裡點燈東屋裡亮。西屋裡不點黑咕隆咚。」——這不是廢話嘛!「這位劉大人呀……」觀眾心想:行啦,劉墉劉大人見面啦——劉大人倒是見面啦,他該拿劉大人開心啦!「劉大人喬裝改扮把衣服換齊整,帶著家人劉安與張成。邁步出了大門口,翻身上了馬能行。一抖絲韁放開了馬,大街之上鬧融融。只見他九梁道巾頭上戴,水火絲絛系腰中。八卦仙衣穿身上,一雙雲履足下登。手拿拂塵騎馬上,仙風道骨甚是威風。這本是一個假老道,」——啊!唱了半天合著還是個假的。「他本是吏部天官名叫劉墉。」——這不是車軲轆後來回說嘛!「順著大道往前走……」觀眾心想:正好呀!下句再唱個「遇見個旋風把路橫」,這不就唱到旋風告狀,刀剮黃愛玉嘛!可是,起碼還得再唱個三天五天的,才能唱到旋風告狀哪!「劉大人順著大道往前走,忽然間覺得肚子疼。」——一個急剎車,劉大人又病啦!「一抖絲韁勒轉了馬,後面跟著劉安與張成。時光不大來到了,吏部天官府門面前迎。」——得,他又回來啦!
我舅舅看著唱京東大鼓大把賺錢眼紅啦!他是干什麼的呀?算命的,跟瞎子學的。每天串村走戶,或是串街走巷,夠累的呀!算一個命,少則五分,多則一毛,弄不好三天開不了張。我舅舅一想,唱書比算命強得多呀,上電台,月月拿包銀,多美呀!吃什麼不香呀,對,唱書吧!我舅舅跟我舅媽一商量,我舅媽也高興呀!我舅舅彈弦、我舅媽唱。他彈弦不費事呀,瞎子算命不也是彈弦子嗎?彈得還不錯——大把抓,狗撓門。
我舅媽就困難啦!從沒念過書,一字不識。又沒聽過說書,她唱什麼呀?唱三、列國,那不連門兒都沒有嘛!唱「公案」書,《施公案》、《彭公案》,黃天霸是干什麼的都不知道,那怎麼唱呀?幸好,她還看過耍「古古丟」的——就是木偶戲呀!《豬八戒招親》,記得里頭有一個孫猴,一個豬八戒——乾脆,就唱《西遊記》吧!——膽子還不小哪,記著一猴一豬就敢唱《西遊記》,要是記著兩條蛇,不就能唱《白蛇傳》啦?
我舅舅跟我舅媽在家裡練了三天,就要出生意啦。本想多練幾天,可耽擱不起呀,誰管飯哪?我舅舅買了個鼓。新的買不起,向賣木炭的買了個用過了不要的。怎麼不要啦?有一面破了個窟窿眼兒。人家的鼓打起來咚咚咚的響,他那鼓打起來噗噗噗的直泄氣兒。沒開張就不吉利呀!
作者: 疾如風徐如林 2006-12-13 10:23 回復此發言
--------------------------------------------------------------------------------
19 回復:找郭德綱一個相聲名,就是說於謙他媽爸去唱戲……
他毛遂自薦,上電台跟人家一商量:演出費只要劉文彬的一半哪。人家電台一來沒聽過大鼓書《豬八戒招親》,二來圖便宜呀,試試吧。我舅舅抄起弦子彈過門:光光令光,一個令光。光光令光,一個令光……我舅媽一個勁兒敲她那面破鼓:噗噗噗——好嘛!一個點兒。人家說,「行啦,您歇會兒吧!我們那發射機受不了,連天線部晃盪啦。」
您想,人家電台能讓他唱嗎?電台不要不要緊,撂地。撂地也不行呀,周圍團轉十幾份生意圍著他。什麼說書的,說相聲的,練武術的,變戲法的,就他那點兒本事幹得過人家嘛,人家那兒都是人山人海,里三層外三層呀!他這兒倒好,影子都沒有一個。唱了一天,手都打酸了,嗓子唱啞了,倒賠了四毛八的板凳錢。人家賃板凳可不管你賣不賣錢,到下晚照收不誤呀!我舅舅一合計:這不行呀!還沒算命來財哪?得另想主意。——他想好啦!過去算命不是串鄉嘛,現在兩口子還那麼辦。有聽書的就唱書,沒聽書的就算命。這叫小胡同逮豬——兩頭兒堵。
第二天一早,我舅舅夾著弦子,我舅媽背著鼓,來到一個村兒。一進村口,我舅舅就叫我舅媽:「把響器動起來,招招人兒。」他抄起弦子就彈:光光一個令光,令光一個令光……我舅媽把那面破鼓一敲:噗噗噗噗……熱鬧啦!他們倆這么一折騰呀,真來主顧啦。從一個大門里出來位老太太,沖著我舅媽就喊:「賣木炭的,給我稱五斤。」——您看,這個鼓是不是耽誤事?
(倒口)「老太太!俺們不是賣木炭的,俺們是算命唱大鼓書的。」他這么一說,把老太太給說迷糊啦:「怎麼唱大鼓書還給算命呀?」「我們是又會算命,又會唱大鼓書。」「噢,這么回事!你們唱的什麼大鼓呀?」「老太太,俺們是道地的北京大鼓書。」「什麼?北京大鼓呀,你說話怎麼這個味呀?比我還怯哪!」「您老別聽俺說話怯吔,唱起來就不怯啦,受聽著哪!」「唱一段多少錢呀?」「俺這不論段兒,論天兒。」「怎麼論天兒呀?」「俺唱的是大書。一段能唱利素了嗎?」「一個白天兒多少錢呀?」「唱一個白天一塊錢。要是帶著燈晚五毛。」「這?怎麼帶燈晚還便宜些呀?」
「您老沒算過來這個帳吔!只唱一個白天,唱完我們還得上外邊吃飯去,晚上還得住店。那不多了開銷啦嗎!要是帶著燈晚兒,晚上這頓飯就該您管啦!我們也甭住店啦!就宿在您老這兒啦!」「噢!你這帳是這么算的呀。那你就唱一天一宿吧!」「老太太,俺們在哪兒唱呀?」
「您們二位先歇會兒,我去請客去。我們這里雖說離北京沒多遠,可難得來檔子玩意兒。我還記得那年發大水,水退啦請來一檔子耍『古古丟』的,整整地熱鬧了一天。那年我還小哪,還是姑娘哪,才六歲。」——啊?這是哪年的事呀!
老太太遍村請客呀!「四妹子,二妞,別做活兒啦!上我家聽大鼓書去吧!北京來的,好聽著哪!今兒我的請兒。」您想,這村兒的人都是大半輩子沒文娛活動呀,哪還有個不來的嘛!沒多大一會兒,老太太堂屋就坐滿啦!連門口外頭坐的都是人,可全是婦道。老爺們呢?都下地去啦。
「二位先生!客都到齊啦!您開書吧!」「哎!」我舅媽把鼓架子一支,把賣木炭的那面破鼓一放。我舅舅找了把椅子,往那兒一坐。抄起弦子就彈:光光一令光……我舅媽一敲那面破鼓:噗噗噗……
老太太一聽:這二位先生可真賣力氣。彈的那位,胳膊都掄圓啦!這得費多大勁呀!您瞧這位女先生敲的那鼓,雖說聲音差點,可跟打悶雷差不了多少。好,好,好!到底是北京來的,『旱香瓜幾』——另一個味兒呀!
光個令光一個令光……「各位壓言,先生開書啦!」「我表的是孫悟空大戰豬八戒……」「先生給書聽,開書就是《高老莊》,八戒招親。」街坊四嬸問上啦:「二大媽!您怎麼知道是《高老莊》呀?」
「你沒聽見嗎?猴兒跟八戒打上啦!這部書就是高老莊猴跟八戒打呀,往後就不打啦,上西天取經去啦。」——敢情這位老太太聽人說過《西遊記》,對這部書熟著哪。
「我表的是孫悟空大戰豬八戒。」「先生唱得仔細,怕沒聽清楚,又找補了一回。」「我表的是孫悟空大戰豬八戒,豬八戒大戰孫悟空。」「有理呀!猴打八戒,八戒還不打猴兒呀!」
「我表的是孫悟空大戰豬八戒,那獵八戒大戰孫悟空。孫悟空大戰豬八戒,豬八戒大戰孫悟空。要問孫悟空為什麼大戰豬八戒,都只為那豬八戒大戰孫悟空……」——好嘛!怯木匠就這一句(鋸)呀!怎麼不往下唱呀!往下唱?她也得會呀!呼啦呼啦地都走啦!——那還不走!別說多年沒來唱書的,就是一輩子不來唱書的,也沒人聽這個呀,誰跟她慪這個氣呀!一邊走還一邊嘟嚷:「這是什麼玩意兒呀,還是北京來的哪!耽誤了我半個多鍾頭。要不然我那隻鞋底就納好啦。這是怎麼話兒說的?」按說大夥兒都走啦,那就別唱啦。我舅媽不在乎這個,接碴兒唱:「孫悟空大戰豬八戒……」
「行啦!二位歇會兒吧!」「老太太!俺們不累。」「我知道你們不累,可猴跟八戒累啦,打了半天啦!」(又自言自語):「好嘛!沒皮沒臊呀!沒看見都走了嗎,我是住在這兒,要不然我也得走。」「老太太!不唱啦!是不是該吃飯啦?」「啊!就你們這檔子玩意兒還要吃飯呀?」「啥話呀,不吃飯不餓嗎?孫悟空跟豬八戒打了半天啦!」「行啦,就別提那碴兒啦,吃吧!」
老太太上廚房拿了四個干餅子,棒子麵兒的,起碼擱了兩天啦,打在腦袋上就能來個包。」吃吧,管夠。」我舅舅、舅媽拿起就啃。「嗯!硬點。」——放兩天啦,那還不硬?「老太太,連點兒菜都沒有,咱怎吃吔?」「還要吃菜呀?譜兒還不小呀!」老太太上廚房拿了個疙瘩頭:「吃吧,菜來啦!」「老太太,這餅子太干啦!來點兒稀的吧!」「啊?還想溜溜縫兒哪!廚房水缸里有的是。」——好嘛!涼水。
我舅舅拿了個大碗,舀了碗涼水。干餅子就疙瘩頭,來碗涼水一溜縫兒。差不多的主兒下不去呀。我舅舅勁兒足,倆餅子都下肚啦!我舅媽差點,啃了一個半就不行啦,還剩下半拉。我舅舅說,「揣著,揣著,明兒早上就甭買啦!」——好嘛!他是一點兒都不落空。水足飯飽,問老太太啦:「老太太俺們在哪兒睡呀?」「吃飽了就想睡呀?你們把門板下下來,找倆長凳子一支,就在堂屋睡吧!」
我舅舅支好門板,跟我舅媽就睡啦!腦袋剛一挨枕頭,就打起呼嚕來啦!這倒好,吃得飽,睡得著。老太太心裡這個堵呀,氣得連晚飯都沒吃,進裡屋睡啦。睡到三更天,就聽到外間屋:呼……轟!呼……轟!呼……轟!呼……轟!就像打雷一樣,連房子都震得
直晃盪。您想嘛,我舅舅跟我舅媽兩個身體都胖,足有一百五十斤哪!睡覺向來愛打呼嚕。這頭兒呼……轟!那頭呼……轟!打雷、放炮——一塊兒來呀!老太太在里間屋實在受不了啦,出來啦!
「先生,先生,醒醒,別睡啦!還是起來說書吧。您說書比打呼嚕還叫人好受些哪!」——嗐!
(葉利中述 葉利中 張繼樓整理)
❷ 求完整版怯大鼓
在線聽,下載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0%AF%E5%A4%A7%E9%BC%93&id=1
曲藝在解放前叫什樣雜耍:有說的,有唱的,有練的,有變的。大鼓書就是其中的一樣兒。
大鼓書的種類很多:有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山東大鼓(就是梨花大鼓呀)、唐山大鼓、奉調大鼓、西河大鼓、京東大鼓、鐵片大鼓,不下一二十種。
大鼓書在北方是很受觀眾歡迎的曲種。因為早年間大鼓書唱的是「蔓子活」。蔓子活就是大書呀!連著的。像什麼《楊家將》、《呼家將》、《馬潛龍走國》呀,跟評書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大鼓書有說有唱。到後來北京、天津雜耍園子興起來啦,像北京前門外大柵欄的大觀樓,天津的小梨園、大觀園、群英、燕樂,什麼天晴茶樓、玉壺春,都是專以演唱什樣雜耍為主的場地。差不多的大鼓演員都進了雜耍園子嘍。要是再唱蔓子活就不合適啦。第一,觀眾不是場場都來呀,隔三跳兩地聽,摸不著頭兒呀!其次,一場雜耍兒有十幾個節目,你唱蔓子活,時間都讓你一個人占完啦,人家還唱不唱呀!
所以說進了雜耍園子的演員,把蔓子活都改成小段兒啦!這些小段兒都是大書的精華呀,就更吸引人啦!有些老觀眾,演員唱上句,他在台底下能接下句。觀眾都會啦!可是他還是要來。越會越有癮。
就拿京韻大鼓來說吧,是由木板大鼓演變來的呀。因為唱得有點兒怯,所以又管他叫「怯大鼓」。後來胡十、宋五、霍明亮這三位老先生把怯大鼓改成北京音,唱北京字兒,把木板大鼓改成京韻大鼓啦!——這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啦!在座的各位沒趕上呀——其實我也沒趕上。
到後來劉、白、張接著改呀!劉、白、張是誰呀?就是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呀!這三老在京韻大鼓上下的功夫可多啦!劉寶全幼年學過京戲,他把京戲的吐字發音,身段台步,借到京韻大鼓的演唱里來啦。借可是借,可到今兒都沒還。
他主要唱的是「三國」、「水滸」段,可以稱得上是字正腔圓,剛勁有力,干凈利落。人稱劉派。白雲鵬專唱「紅樓」段,《黛玉歸天》、《探晴雯》、《劉金定罵城》、《千金全德》,這都是人家拿手的好戲呢!唱得纏綿婉轉,柔腸寸斷,人稱老白派。張小軒唱得粗獷豪放,金戈鐵馬,氣兒足,唱得快。聽他唱大鼓,趕火車保險誤不了點。最拿手的要算《華容道》啦!(唱)「叭啦啦,催開馬龍驃,闖出華容道一條。」——完啦!
近年又出了一位白鳳鳴,創造了「凡」字腔。人稱「少白派」。還有「金嗓歌王」駱玉笙,就是小彩舞呀。她的《劍閣聞鈴》、《紅梅閣——西湖陰配》唱得好哇!
我說的這幾位都享有大名呀!名聲最大的那得算劉寶全,人稱「鼓界大王」,內行尊稱為「寶公」。壓大軸,有派頭。夏景天兒橫羅的大褂;冬景天兒狐腿皮袍,琵琶襟坎肩,外邊還套了件漳絨(一種專做馬褂的高檔材料,因起源於福建漳州而得名。)馬褂。一上台就是個滿堂好。走到鼓架子面前,(比)左手拿起板、右手拿起鼓簽子。用腳還要把鼓架子踢那麼一腳。三位弦師一齊動手,彈過板。過板彈完啦,他把木板、鼓簽子往鼓面兒上一擱,開說啦!這叫「鋪場」。其他那些唱大鼓的演員也鋪場,但只是三言五句呀———「方才是×××唱了一段單弦牌子曲,唱得實在不錯。他唱完啦,沒他什麼事,讓他到後台休息休息。這場換上學徒我來,給您唱一段京韻大鼓。學徒才學乍練,唱得好與不好,各位多多原諒。咱們閑話少說,以唱當先,讓他們三位把絲弦彈拉起來。今天我志志誠誠地伺候您一段『三本長沙,馬失前蹄』。」——完啦,開唱啦。
劉寶全鋪場麻煩啦。且說那前三皇、後五帝,風花雪月,時事新聞:少說得二十分鍾。要是趕上他今兒高興呀,興許說半拉鍾頭。干嗎沒完沒了地說呀?他有他的想法:觀眾不是都等著聽他的嗎,你越著急他越不忙著唱,這叫吊吊你胃口。觀眾不喜歡聽也得老老實實地坐著。怎麼?他還沒唱哪!花幾毛錢,沒聽劉寶全張嘴就走啦,干什麼來啦?
多咱說到「讓他們三位把絲弦調動起來,今天給您准備的這回《鬧江州》李逵奪魚……」這才算說完。
他鋪場說完啦,彈弦的彈過門兒,他該脫馬褂啦!這叫候檢場的把馬褂接過來拿後台去啦。這不是折騰嗎?穿上又脫,你不穿不更好嘛!不行!要的是這派頭兒。
馬褂脫下來啦,他又把茶杯端起來啦!在他未上台以前,檢場的就在桌上給他預備了一杯白開水。別的演員沒有這派頭兒,只有他才有。他端起這杯水可不喝,咕咕咕——又吐啦!漱口哪!要不怎麼說劉寶全的大鼓干凈呢!未唱先漱口。
張嘴頭一句就驚人:「我表的是宋江在烏龍院殺了閻氏,問了個充軍發配去到了江州關……」八句詩篇唱完啦,台底下開始走人啦。怎麼?他過了癮啦。要是沒聽他唱這幾句呀,別說他鋪場半拉鍾頭,就是他說一個鍾頭也不走。要不然吃飯沒有味,覺也睡不著。
他隨唱觀眾隨著走都有個規矩:他唱的時候不走,等他唱完一個「落」,就是一小節呀,彈弦的彈過門的時候才走哪。等他這段《鬧江州》也唱完啦,台底下也剩不了多少位啦。這還有個好處,免得散場的時候你擠我,我擠你,給小偷兒准備下手的機會呀。
別看隨唱隨走人,可沒有一個說劉寶全唱得不好的。走人,不是觀眾不愛聽才走的,而是人跟人不一樣呀。有的人聽八句就過癮啦,有的人聽個十幾二十句就過癮啦,有的人非聽完嘍才過癮哪。聽劉寶全唱大鼓跟喝酒一樣呀,有的人唱得多,有的人唱得少,過了癮就推杯,免得喝醉嘍。
我可不是替他吹,人家是有真才實學呀!我剛才說啦,他年輕的時候學過京戲,把京戲表演的身段用在大鼓表演上啦。刀槍架子,比劃這么兩下子,真叫帥。講的是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叫您聽著瞧著都那麼舒坦。要不怎麼享那麼大的名呢?就拿那段《鬧江州》來說吧,頭兩句就值一塊五。「我表的是宋江在烏龍院殺了閻氏(這句唱到『殺了閻氏』時,左手的板提高,鼓簽子背在手後,眼觀正前方,做殺的動作),問了個充軍發配去到江州關(左手板下垂,腰往右扭)右腿稍跨半步。食、中指指舞台右前方,眼同時向右前方看)」,您看帥不帥?直隸胳膊山東腿不行。手指右邊,眼看左邊!——那成什麼樣呀!「我表的是宋江在烏龍院殺了閻氏,問了個充軍發配去到江州關。」(右手平行向右指,左手下垂,眼望前方)——這是手眼身法步嘛?這是警察指揮汽車:又過去一輛。
還有一種大鼓叫京東大鼓:發源在京東薊縣,後來流傳到了天津。代表人物就是劉文彬呀!唱蔓子活《劉公案》,清乾隆在位時漢中堂兼吏部尚書劉墉私訪的故事。唱得不錯,在電台上連續廣播,當時天津有兩家私人辦的商業電台;一家叫仁昌,一家叫中華。從早晨七點鍾一直播到晚上一點多,都是曲藝節目和商業廣告。
當時劉文彬在仁昌電台廣播《劉公案》,尤其老太太們最愛聽這部書啦。因為那部《劉公案》里頭「家長里短」的事多,詞兒又是大白話,老太太們聽得懂呀!故事情節又是接連不斷的,所以他把老太太們給迷住啦!有位老太太隔個兩三天沒聽呀,還到處打聽:(天津口音)「我說二妹子,這兩天您收到了《劉公案》啦嘛?」
「喲!四嬸,我收啦!怎麼您沒收呀?」
「可不是嘛!我們家那個無線電(即收音機)前兒不是啞巴啦嘛!我叫我們老三,抱出去拾掇拾掇。唉,一拾掇就是一天多呀,花了兩塊四。錢算嗎呀,這兩天沒聽到《劉公案》,耽擱我解悶兒呀!昨兒我說收收吧,您說也巧勁,我那孫子小鎖兒又病啦!抱孩子上醫院啦。您瞧,三天沒聽,可把我悶壞啦!」
「四嬸,這兩天您沒收可太可惜啦,這兩天書熱鬧著哪!」
「大前天我聽到劉大人不是要出去私訪嗎,昨天說到哪兒來啦?」
「噢!劉大人私訪?對啦!私訪。」
「說哪兒來啦?」
「劉大人還沒出大門哪!」——啊?說了三天還沒出大門哪!她收錯頻道嘍!
那會兒先生為啥不給書聽呀?半個月把一部《劉公案》說完啦,先生吃什麼呀!他那玩意兒是連說帶唱,揀著寬點兒的轍「溜起走」。什麼叫「溜起走」呢?就是現編現唱,沒准詞兒。唱著唱著唱不下去啦,把鼓板一放,說開啦!什麼轍寬呀?中東、言前、人辰。這些轍寬。乜斜、灰堆、由求,這些轍都窄呀,他不用。怎麼?用窄轍唱不上幾句就沒詞兒啦!找不到轍啦。車軲轆話,來回轉。再加上些廢話。唱一段就能唱十幾分鍾,再報兩三家廣告呀,這半個鍾頭的節目就湊合下來啦!要不怎麼說劉大人私訪唱了三天還沒出大門呢?所以說老太太耽擱三天沒聽不要緊,保險接得上頭。因為劉大人還在後院繞騰哪!您不信咱們就試試。
(唱京東大鼓)「各位明公落座您慢慢聽,我壓住了鼓板開了正風。」——開了正風就是要開正書啦!開正書啦?——早著哪!「愛聽文的咱們唱《包公案》,愛聽武的《岳家兵》;愛聽忠的《楊家將》,愛聽好的《審潘洪》。半文半武《雙合印》,酸甜苦辣《白金羹》。我昨天唱的是本兒半半本《劉公案》。」唱到正書來啦?——遠著哪!還有那多半本沒有交代清。咱們是哪裡丟來哪裡找,哪裡接著唱,哪裡忘了哪裡縫,奉敬諸明公。絲絛斷了用紅絨續,續上麻經兒萬萬不中。那位說:說書的把書說忘。諸明公,從小學的記得更清。別看我嘴笨嗓子啞,嗓子啞來我字眼清。東屋裡點燈東屋裡亮。西屋裡不點黑咕隆咚。」——這不是廢話嘛!「這位劉大人呀……」觀眾心想:行啦,劉墉劉大人見面啦——劉大人倒是見面啦,他該拿劉大人開心啦!「劉大人喬裝改扮把衣服換齊整,帶著家人劉安與張成。邁步出了大門口,翻身上了馬能行。一抖絲韁放開了馬,大街之上鬧融融。只見他九梁道巾頭上戴,水火絲絛系腰中。八卦仙衣穿身上,一雙雲履足下登。手拿拂塵騎馬上,仙風道骨甚是威風。這本是一個假老道,」——啊!唱了半天合著還是個假的。「他本是吏部天官名叫劉墉。」——這不是車軲轆後來回說嘛!「順著大道往前走……」觀眾心想:正好呀!下句再唱個「遇見個旋風把路橫」,這不就唱到旋風告狀,刀剮黃愛玉嘛!可是,起碼還得再唱個三天五天的,才能唱到旋風告狀哪!「劉大人順著大道往前走,忽然間覺得肚子疼。」——一個急剎車,劉大人又病啦!「一抖絲韁勒轉了馬,後面跟著劉安與張成。時光不大來到了,吏部天官府門面前迎。」——得,他又回來啦!
我舅舅看著唱京東大鼓大把賺錢眼紅啦!他是干什麼的呀?算命的,跟瞎子學的。每天串村走戶,或是串街走巷,夠累的呀!算一個命,少則五分,多則一毛,弄不好三天開不了張。我舅舅一想,唱書比算命強得多呀,上電台,月月拿包銀,多美呀!吃什麼不香呀,對,唱書吧!我舅舅跟我舅媽一商量,我舅媽也高興呀!我舅舅彈弦、我舅媽唱。他彈弦不費事呀,瞎子算命不也是彈弦子嗎?彈得還不錯——大把抓,狗撓門。
我舅媽就困難啦!從沒念過書,一字不識。又沒聽過說書,她唱什麼呀?唱三、列國,那不連門兒都沒有嘛!唱「公案」書,《施公案》、《彭公案》,黃天霸是干什麼的都不知道,那怎麼唱呀?幸好,她還看過耍「古古丟」的——就是木偶戲呀!《豬八戒招親》,記得里頭有一個孫猴,一個豬八戒——乾脆,就唱《西遊記》吧!——膽子還不小哪,記著一猴一豬就敢唱《西遊記》,要是記著兩條蛇,不就能唱《白蛇傳》啦?
我舅舅跟我舅媽在家裡練了三天,就要出生意啦。本想多練幾天,可耽擱不起呀,誰管飯哪?我舅舅買了個鼓。新的買不起,向賣木炭的買了個用過了不要的。怎麼不要啦?有一面破了個窟窿眼兒。人家的鼓打起來咚咚咚的響,他那鼓打起來噗噗噗的直泄氣兒。沒開張就不吉利呀!
他毛遂自薦,上電台跟人家一商量:演出費只要劉文彬的一半哪。人家電台一來沒聽過大鼓書《豬八戒招親》,二來圖便宜呀,試試吧。我舅舅抄起弦子彈過門:光光令光,一個令光。光光令光,一個令光……我舅媽一個勁兒敲她那面破鼓:噗噗噗——好嘛!一個點兒。人家說,「行啦,您歇會兒吧!我們那發射機受不了,連天線部晃盪啦。」
您想,人家電台能讓他唱嗎?電台不要不要緊,撂地。撂地也不行呀,周圍團轉十幾份生意圍著他。什麼說書的,說相聲的,練武術的,變戲法的,就他那點兒本事幹得過人家嘛,人家那兒都是人山人海,里三層外三層呀!他這兒倒好,影子都沒有一個。唱了一天,手都打酸了,嗓子唱啞了,倒賠了四毛八的板凳錢。人家賃板凳可不管你賣不賣錢,到下晚照收不誤呀!我舅舅一合計:這不行呀!還沒算命來財哪?得另想主意。——他想好啦!過去算命不是串鄉嘛,現在兩口子還那麼辦。有聽書的就唱書,沒聽書的就算命。這叫小胡同逮豬——兩頭兒堵。
第二天一早,我舅舅夾著弦子,我舅媽背著鼓,來到一個村兒。一進村口,我舅舅就叫我舅媽:「把響器動起來,招招人兒。」他抄起弦子就彈:光光一個令光,令光一個令光……我舅媽把那面破鼓一敲:噗噗噗噗……熱鬧啦!他們倆這么一折騰呀,真來主顧啦。從一個大門里出來位老太太,沖著我舅媽就喊:「賣木炭的,給我稱五斤。」——您看,這個鼓是不是耽誤事?
(倒口)「老太太!俺們不是賣木炭的,俺們是算命唱大鼓書的。」
他這么一說,把老太太給說迷糊啦:「怎麼唱大鼓書還給算命呀?」
「我們是又會算命,又會唱大鼓書。」
「噢,這么回事!你們唱的什麼大鼓呀?」
「老太太,俺們是道地的北京大鼓書。」
「什麼?北京大鼓呀,你說話怎麼這個味呀?比我還怯哪!」
「您老別聽俺說話怯吔,唱起來就不怯啦,受聽著哪!」
「唱一段多少錢呀?」
「俺這不論段兒,論天兒。」
「怎麼論天兒呀?」
「俺唱的是大書。一段能唱利素了嗎?」
「一個白天兒多少錢呀?」
「唱一個白天一塊錢。要是帶著燈晚五毛。」
「這?怎麼帶燈晚還便宜些呀?」
「您老沒算過來這個帳吔!只唱一個白天,唱完我們還得上外邊吃飯去,晚上還得住店。那不多了開銷啦嗎!要是帶著燈晚兒,晚上這頓飯就該您管啦!我們也甭住店啦!就宿在您老這兒啦!」「噢!你這帳是這么算的呀。那你就唱一天一宿吧!」
「老太太,俺們在哪兒唱呀?」
「您們二位先歇會兒,我去請客去。我們這里雖說離北京沒多遠,可難得來檔子玩意兒。我還記得那年發大水,水退啦請來一檔子耍『古古丟』的,整整地熱鬧了一天。那年我還小哪,還是姑娘哪,才六歲。」——啊?這是哪年的事呀!
老太太遍村請客呀!「四妹子,二妞,別做活兒啦!上我家聽大鼓書去吧!北京來的,好聽著哪!今兒我的請兒。」您想,這村兒的人都是大半輩子沒文娛活動呀,哪還有個不來的嘛!沒多大一會兒,老太太堂屋就坐滿啦!連門口外頭坐的都是人,可全是婦道。老爺們呢?都下地去啦。
「二位先生!客都到齊啦!您開書吧!」
「哎!」我舅媽把鼓架子一支,把賣木炭的那面破鼓一放。我舅舅找了把椅子,往那兒一坐。抄起弦子就彈:光光一令光……我舅媽一敲那面破鼓:噗噗噗……
老太太一聽:這二位先生可真賣力氣。彈的那位,胳膊都掄圓啦!這得費多大勁呀!您瞧這位女先生敲的那鼓,雖說聲音差點,可跟打悶雷差不了多少。好,好,好!到底是北京來的,『旱香瓜幾』——另一個味兒呀!
光個令光一個令光……
「各位壓言,先生開書啦!」
「我表的是孫悟空大戰豬八戒……」
「先生給書聽,開書就是《高老莊》,八戒招親。」
街坊四嬸問上啦:「二大媽!您怎麼知道是《高老莊》呀?」
「你沒聽見嗎?猴兒跟八戒打上啦!這部書就是高老莊猴跟八戒打呀,往後就不打啦,上西天取經去啦。」——敢情這位老太太聽人說過《西遊記》,對這部書熟著哪。
「我表的是孫悟空大戰豬八戒。」
「先生唱得仔細,怕沒聽清楚,又找補了一回。」
「我表的是孫悟空大戰豬八戒,豬八戒大戰孫悟空。」
「有理呀!猴打八戒,八戒還不打猴兒呀!」
「我表的是孫悟空大戰豬八戒,那獵八戒大戰孫悟空。孫悟空大戰豬八戒,豬八戒大戰孫悟空。要問孫悟空為什麼大戰豬八戒,都只為那豬八戒大戰孫悟空……」——好嘛!怯木匠就這一句(鋸)呀!怎麼不往下唱呀!往下唱?她也得會呀!呼啦呼啦地都走啦!——那還不走!別說多年沒來唱書的,就是一輩子不來唱書的,也沒人聽這個呀,誰跟她慪這個氣呀!一邊走還一邊嘟嚷:「這是什麼玩意兒呀,還是北京來的哪!耽誤了我半個多鍾頭。要不然我那隻鞋底就納好啦。這是怎麼話兒說的?」按說大夥兒都走啦,那就別唱啦。我舅媽不在乎這個,接碴兒唱:「孫悟空大戰豬八戒……」
「行啦!二位歇會兒吧!」
「老太太!俺們不累。」
「我知道你們不累,可猴跟八戒累啦,打了半天啦!」(又自言自語):「好嘛!沒皮沒臊呀!沒看見都走了嗎,我是住在這兒,要不然我也得走。」
「老太太!不唱啦!是不是該吃飯啦?」
「啊!就你們這檔子玩意兒還要吃飯呀?」
「啥話呀,不吃飯不餓嗎?孫悟空跟豬八戒打了半天啦!」
「行啦,就別提那碴兒啦,吃吧!」
老太太上廚房拿了四個干餅子,棒子麵兒的,起碼擱了兩天啦,打在腦袋上就能來個包。」吃吧,管夠。」
我舅舅、舅媽拿起就啃。「嗯!硬點。」——放兩天啦,那還不硬?
「老太太,連點兒菜都沒有,咱怎吃吔?」
「還要吃菜呀?譜兒還不小呀!」
老太太上廚房拿了個疙瘩頭:「吃吧,菜來啦!」
「老太太,這餅子太干啦!來點兒稀的吧!」
「啊?還想溜溜縫兒哪!廚房水缸里有的是。」——好嘛!涼水。
我舅舅拿了個大碗,舀了碗涼水。干餅子就疙瘩頭,來碗涼水一溜縫兒。差不多的主兒下不去呀。我舅舅勁兒足,倆餅子都下肚啦!我舅媽差點,啃了一個半就不行啦,還剩下半拉。
我舅舅說,「揣著,揣著,明兒早上就甭買啦!」——好嘛!他是一點兒都不落空。
水足飯飽,問老太太啦:「老太太俺們在哪兒睡呀?」
「吃飽了就想睡呀?你們把門板下下來,找倆長凳子一支,就在堂屋睡吧!」
我舅舅支好門板,跟我舅媽就睡啦!腦袋剛一挨枕頭,就打起呼嚕來啦!這倒好,吃得飽,睡得著。老太太心裡這個堵呀,氣得連晚飯都沒吃,進裡屋睡啦。睡到三更天,就聽到外間屋:呼……轟!呼……轟!呼……轟!呼……轟!就像打雷一樣,連房子都震得
直晃盪。您想嘛,我舅舅跟我舅媽兩個身體都胖,足有一百五十斤哪!睡覺向來愛打呼嚕。這頭兒呼……轟!那頭呼……轟!打雷、放炮——一塊兒來呀!老太太在里間屋實在受不了啦,出來啦!
「先生,先生,醒醒,別睡啦!還是起來說書吧。您說書比打呼嚕還叫人好受些哪!」——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