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均 卡夫卡 的資料 及卡夫卡的作品
馬軍:請提供詳細要求,重名者甚多
名人姓名:卡夫卡
出生年代:1883-1924
名人職稱:德語小說家
名人國家:奧匈帝國
相關介紹: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紀德語小說家。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MRMY.NET收集]
卡夫卡生於捷克(當時屬奧匈帝國)首府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長子,有三個妹妹(另有兩個早夭的弟弟)。自幼愛好文學、戲劇,18歲進入布拉格大學,初習化學、文學,後習法律,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保險公司任職。多次與人訂婚,卻終生未娶,41歲時死於肺癆。[MRMY.NET收集]
1904年,卡夫卡開始發表小說,早期的作品頗受表現主義的影響。1912年的一個晚上,通宵寫出短篇《判決》,從此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說的單行本和集子,死後好友布勞德(Max Brod)違背他的遺言,替他整理遺稿,出版三部長篇小說(均未定稿),以及書信、日記,並替他立傳。[MRMY.NET收集]
後世的批評家,往往過分強調卡夫卡作品陰暗的一面,忽視其明朗、風趣的地方,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試圖糾正這一點。其實據布勞德的回憶,卡夫卡喜歡在朋友面前朗讀自己的作品,讀到得意的段落時會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來。[MRMY.NET收集]
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余作家,國籍屬奧匈帝國。他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斗,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MRMY.NET收集]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美國詩人奧登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郁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後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等都把卡夫卡奉為自己的鼻祖。[MRMY.NET收集]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他的父親粗暴、專制,對兒子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只是偶爾指手畫腳地訓斥一通——他想把兒子培養成為性格堅強而又乾的年輕人,但結果是適得其反,卡夫卡內心中一直對父親存有無法消除的畏懼心理。由此而培養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憂郁的氣質使卡夫卡其人其書成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寫照:異化現象,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無法克服的荒誕和恐懼。[MRMY.NET收集]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描述了經理把絕食表演者關在鐵籠內進行表演,時間長達四十天。表演結束時,絕食者已經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後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把關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是遊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於餓死。這里的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MRMY.NET收集]
另外一些小說是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如《判決》和名篇《鄉村醫生》,這里,現實和非現實的因素交織,透過這些荒誕的細節和神秘的迷霧,這里寓意著:人類患了十分嚴重的病,已經使肌體無可救葯。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症是醫生醫治不了的,這里的醫生最後也變成了流浪者。[MRMY.NET收集]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審判》、《在流放地》以及《萬里長城建造時》則揭示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其中的腐朽。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寫到:中國老百姓被驅趕去建造並無多大實用價值的長城,他們連哪個皇帝當朝都不知道,許多年前的戰役他們剛剛得知,彷彿是新聞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邊雲集著一批能幹而來歷不明的廷臣,他們以侍從和友人的身份掩蓋著艱險的用心。」 「那些皇妃們靡費無度,與*刁的廷臣們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縱欲恣肆,惡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飯。」他還寫出了表現民主主義思想的一句話:「在我看來,恰恰是有關帝國的問題應該去問一問老百姓,因為他們才是帝國的最後支柱呢。」
卡夫卡作品集
--------------------------------------------------------------------
長篇小說
《審判》 《城堡》
中短篇小說
《大路上的小孩》 《欺騙農民的人》 《忽然散步》
《決定》 《到山裡去旅行》 《單身漢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著的過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絕》 《騎手的沉思》 《臨街的窗》
《不幸》 《判決》 《伙夫》
《變形記》 《流放島上一幕》 《新來的律師》
《鄉村醫生》 《馬戲團頂層樓座上》 《往事一頁》
《法律門前》 《亞洲胡狼與阿拉伯人》 《視察礦井的先生們》
《欽差》 《家父之憂》 《十一個兒子》
《兄弟謀殺案》 《夢》 《致某科學院的報告》
《苦難的開始》 《小女人》 《飢餓藝術家》
《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漢的對話》 《大噪音》
《煤桶騎士》 《一場斗爭的描述》 《鄉村婚禮的籌備》
《鄉村教師》 《老光棍布魯姆·費德》 《橋》
《獵人格拉庫斯》 《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 《敲門》
《隔壁》 《一隻雜種》 《日常困惑》
《關於桑霍·潘薩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羅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體》
《夜》 《拒絕》 《召募軍隊》
《舵手》 《鳶》 《考試》
《陀螺》 《小寓言》 《歸鄉》
《啟程》 《律師》 《一隻狗的研究》
《夫婦》 《算了吧》 《比喻》
《地洞》
--------------------------------------------------------------------------------
⑵ 德語國家有哪些著名的文學家
德國
1、席勒 德國啟蒙時期著名劇作家和詩人
重要劇作有:《強盜》、《陰謀與愛情》、《華倫斯坦》三部曲、《奧爾良的姑娘》、《威廉退爾》等
2、歌德:18世紀末19世紀初最偉大的詩人、作家和思想家
重要劇作有:《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
3、格林兄弟:《格林童話集》
4、海涅:被認為是繼歌德之後德國最重要的詩人。
重要劇作有:《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詩歌集》
5、埃里希 馬里亞 雷馬克:德國現代著名作家,後加入美國國籍。
重要劇作有:《西線無戰事》、《流亡曲》、《凱旋門》、《生存死亡的年代》、《黑色方尖碑》
奧地利
卡夫卡: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被譽為20世紀現代藝術的鼻祖。
重要劇作有:長篇小說《美國》、《審判》、《城堡》,短篇小說《變形記》等
黑塞: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後加入瑞士籍。
重要劇作有:詩集《浪漫之歌》、《荒原狼》
⑶ 請推薦幾部德語國家文學名著。
歌德《浮士德》
海涅《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席勒《陰謀與愛情》
君特·格拉斯《鐵皮鼓》
托馬斯·曼《魔山》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
雷馬克《西線無戰事》
⑷ 都德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短篇小說集是什麼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
收錄在 都德中短篇小說選
⑸ 德國著名作家有哪些
海因里希·海涅、席勒、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萊辛、荷爾德林等。
1、海因里希·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 ,德國著名抒情詩人和散文家,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杜塞爾多夫一個猶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
2、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德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
3、席勒
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作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4、萊辛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年1月22日-1781年2月15日),是德國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藝理論家之一,他的劇作和理論著作對後世德語文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5、荷爾德林
德國詩人。古典浪漫派詩歌的先驅,曾被世界遺忘了將近一個世紀。杜賓根大學神學院畢業。當過家庭教師,愛上了僱主的妻子。小說《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為模特兒創作的。
⑹ 說德語的國家和地區有哪些
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比利時、盧森堡和義大利的博爾扎諾自治省。
使用德語的人數佔世界人口的3.01%,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歐盟內使用最廣的母語。德語各方言差距巨大,包括高地德語與低地德語兩大分支內的數十種方言;詞彙不同,語法也不一樣,彼此無法通話。
德語的詞類:
德語的詞按語法功能分為10類:冠詞、名詞、代詞、形容詞、數詞、動詞、連詞、介詞、副詞、感嘆詞。前六類有詞形變化,稱為可變詞類;後四類無詞形變化,稱為不變詞類。德語中的名詞第一個字母必須大寫。
德語句子結構的特點:動詞謂語為句子的核心,它要求各格的賓語或介詞賓語和各種補語。在普通陳述句中,主語或其他句子成分居句首時,謂語動詞總是居第二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德語
⑺ 哪本德語入門書好
<基礎德語>不行,因為教材太舊了。我現在學它,覺得無比的煩惱,因為裡面有一些東西你不知道它是為什麼,必須找一個德語專業的人教,而且學過德語的人有很多資料,非常為你解決問題。我就遇到了^^呵呵
《新求精德語》,網上的人說太難了,對於一點基礎的人根本很痛苦,所以還是不要了。
你真的一點基礎都沒有,連語音都沒有學的話。第一步就是學語音。學語音很重要,為了你以後的學習埋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東方德語入門一月通》還是不錯的。雖然很多人說那個老師發音有些不標准,可是她是我學習德語的最堅實的一步!從她那裡,我起碼搞懂了什麼是德語發音,也好開始學《基礎德語》。另外《基礎德語》真的有一些地方沒有跟上時代的……
開始學語音的確很辛苦,可是熬一熬就過去了。呵呵。
我有德語入門一月通、基礎德語的mp3,如果喜歡就聯系呀!
另外介紹一個論壇,超贊,有無數種資料
http://bbs.taisha.org/forum-109-1.html
祝你學德語成功!
⑻ 我是一名德語學習者,我想請教各位德語中國家的名詞有沒有詞性之分
絕大多數的國家名稱都是中性,且一般不加冠詞。但有一些特殊的情況:
der Iran, der Irak
die Türkei, die Mongolei, die Schweiz, die Ukraine
且以上國名一般跟定冠詞一起使用。個人認為,初學者掌握以上的就夠用了,尤其是 die Schweiz 一定要牢記
還有一點很重要,單獨說:
die USA 是天生的復數!復數!復數!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是陰性
⑼ 德語中國家名一般是什麼性啊貌似還有些是特殊的,請一起說說吧~謝謝了
大部分都是中性的(das),但是有例外,比如土耳其是陰性的(die Türkei)
另外, USA 美國是die ,但不是陰性,而是復數
這些都需要特殊記憶
⑽ 海子的仔細簡介!!!!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於1964年3月24日,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卧軌自殺,年僅25歲。在詩人短暫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國70年代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沖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
個人簡介
海子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當時即被稱為「北大三詩人」之一。1984年創作成名作《亞洲銅》和《阿 爾的太陽》,第一次使用「海子」作為筆名。從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時間里,海子用超乎尋常的熱情和勤奮,才華橫溢地創作了近200萬字的作品,結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詩》、《海子詩全編》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餘首優秀抒情短詩,《太陽七部書》,即詩劇《太陽》、詩劇《斷頭篇》、詩劇《但是水,水》、長詩《土地篇》、第一合唱劇《彌賽亞》、儀式和祭祀劇《弒》、詩體小說《你是父親的好女兒》。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以及各類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教材。
創作初期
海子在創作初期受朦朧詩人江河,特別是楊煉的影響,形成了詩歌創作的方向之一「史詩」的創作。這些長詩創作,雖然評論界對其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其宏深的文化背景、宏大的藝術結構,還是其鮮活的奇崛的語言,都顯示了海子的詩歌天才,對於這些巨構的解讀,將使海子傑出的現代浪漫主義詩人形象日益突顯出來。但受到讀者普遍歡迎的是海子的抒情短詩。這些抒情短詩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最為觸目驚心的是海子對生命存在的那種錐心泣血的體驗和對太陽、河流、草原、大地、歷史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在海子的詩里,有對珍貴的人間生活的眷戀,有對「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對愛情來臨的幸福禮贊,也有對失去愛情時的痛苦憑吊。當閱讀《活在珍貴的人間》、《你的手》、《寫給脖子上的菩薩》、《草原上》、《海子小夜曲》時,那些熱烈而洶涌的詩情就撲面而來。但這似乎還不是海子詩歌最動人的地方,要體會海子最具個性和才情的詩歌內涵,就需要閱讀《亞洲銅》、《麥地》、《麥地與詩人》、《五月的麥地》、《祖國》、《黎明》等詩。
自殺震撼
海子的死引起了世人的震撼——平生落寞孤獨的海子,死後引起了世人極大的注意。在這樣一個缺乏精神和價值尺度的時代,一個詩人自殺了,他迫使大家重新審視、認識詩歌與生命。對詩人自殺的原因。人們有許多解釋。四川詩人鍾鳴在其文章《中間地帶》里。把海子說成是一個奔走於小城昌平和首都北京之間的人,認為海子在兩個地方都找不到自己的家 ,因此便只好讓自己在精神上處於一種中間地帶。上海評論家朱大可在其《宗教性詩人: 海子與駱一禾》一文中 ,賦予海子的死以崇高的儀典意義 ;於是海子成了一個英雄,成了20 世紀末中國詩壇為精神而獻身的象徵。有人將海子與屈原、王國維、朱湘、甚至希爾維亞·普拉斯並論而談。
海子是個先驗性的詩人,在他的身上,預言性的、啟示性的東西不斷為人們所發蒙,所感知,這是海子神話形成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海子是視詩為生命的,詩是他生命的寫照和表現,也是他生命的毀滅與終結。在他的詩中,我們不僅發現了他最後自殺時的全部的死亡意識和死亡景象,而且它們是那麼的生動和真實。而尤給人以警醒的是,在他生前,人們是不會注意,有時即使是注意也是不會警覺這些死亡景象的。但是當人們後來一遍一遍地感受這些死亡景象時,詩人卻已亡逝,永不再來。
正如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所說,海子是一個有著自殺情結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的詩中一個重要的命題,而表現其最後自殺意識尤切的,無疑是他自殺之前的最後幾首詩之一,也就是作於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個海子》:在春天,野蠻而悲傷的海子/就剩下這一個,最後一個/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在這里,海子無疑發出了死亡的宣告,這是一個悲傷的海子,陷於死亡而不能自拔;這是一個絕望的詩人,一個破滅而無任何希望的靈魂:大風從東刮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和黎明/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春天,十個海子》)。
海子在死前曾同友人探討過自殺的方式,而最終選擇了卧軌,按西川的說法是「或許是因為他不可能選擇從飛機上往下跳」,但問題顯然不至於這么簡單。也許「卧軌似乎是最便當、最干凈,最尊嚴的一種方式」,但如果我們細讀他的詩,我們是能夠發現鐵軌的死亡景象的,那就是在他的詩中不斷出現的天梯。海子在全景式的,也幾乎耖盡了自己生命的大詩《太陽》中,開頭就是一個圖象:在天空和大地之間,天梯靜靜地支撐在中間。海子在這里賦予了天梯以精神生命的意義,認為天梯是進入天堂的必經之路。而正是在天梯上,詩人開始了吟唱:打柴人這一天/從人類的森林/砍來樹木,找到天梯/然後,從天梯走向天堂(《太陽》)。正是天梯讓詩人進入了天堂,進入了神位,也進入了死亡的生命意象:我站在天梯上/我看見這天空即將合上(《太陽》)。詩人在《夜歌》中也表達了同樣的命題:天梯上的夜歌/天堂的夜歌/夜歌歌唱了我。所以,顯然,詩人選擇鐵軌是別有深意的。而如果有人在夜間乘火車,他一定會有這樣的經歷:在近處的燈光下,遙望遠方,無限的鐵軌正一點點地上升,一直鋪到天上,而一個個枕木,恰是讓人拾級而上的木階。所以,鐵軌的死亡景象——天梯,不僅在詩人的詩中如此,就是在現實中也是有它的具體意象的。
詩人選擇鐵軌,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死亡景象,那就是斷裂的身體。海子在死前的相當長的時間時里,是有精神分裂傾向的,直至後來發展為精神分裂症。(這從他死前給家中的遺書中可看出,在遺書中,他說有人要害他,要家人為他報仇。)由此,在他的詩中,分裂的、斷開的、破碎的詩歌景象不斷涌現。而非常體現這一點並與他的死亡極其相關的就是斷裂的身體:「是我重又劈開的身體/流著雨雪,淚水在二月」(《黎明》),「我早就說過,斷頭流血的是太陽」(《拂曉》),「從笨重天空跌落的/撞在陸地上,撞掉了頭撞爛了四肢」(《桃花時節》),「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彌漫」(《春天,十個海子》)。
我們可以看到,從89年2月22日的《黎明》到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個海子》,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劈開的肢體」、「斷頭流血」、「劈開的疼痛」等死亡景象是如此密集在詩人的腦中涌現,並傾泄在詩人的詩歌中,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詩人的斷裂的身體的死亡意象和選擇鐵軌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可以說是為先聲的。
海子去山海關時帶了四本書:《聖經》,梭羅的《瓦爾登湖》,海雅達爾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在這四本書中,最為重要的無疑是《聖經》,可以說,詩人後期的許多詩歌的靈感和意境都是來源於《聖經》的。然而,就是這聖潔的《聖經》,我們仍可以在詩人的詩中找到它那可怕的死亡景象:聖書上卷是我的翅膀,無比明亮/有時像一個陰沉沉的今天/聖書下卷骯臟而快樂/當然也是我受傷的翅膀/┉┉/我空盪盪的大地和天空/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的聖書,是我重又劈開的肢體(《黎明》)。這不但說明了上卷和下卷的分別指向(受傷的翅膀),而且上下卷合成的聖書正是死亡:「是我重又劈開的肢體」,這樣,不但指出了聖書的死亡景象,而且也指出了鐵軌的死亡景象,但令人疑竇頓生的是,詩人似有憎恨《聖經》的情結,聖書「骯臟而快樂」。這一情結更明顯地表現在《太陽》一詩中:「骯臟的書殺人的書戴上了我的頭骨/因為血液稠密而看不清別的」,這也就更加明確地交代了死亡:聖書讓人死亡,死亡的結果是血液橫流,再也看不到遠方。
對於海子選擇山海關,朱大可認為是有特殊的用意的,「因為山海關是長城的起點,是巨大的民族之門,與歷史上最大的皇權有關。」所以海子的自殺是一種精神獻祭。但西川對此鄙夷不顧,認為過於牽強,「事實上,海子並沒有選擇山海關,而是選擇了山海關至龍家營之間的一段火車慢行道。」雖然朱大可的看法過於形而上學,但西川的看法也有過於狹隘之嫌,這里顯然應將山海關理解為一個包容龍家營的地方,因為海子是朝著山海關這個大概念去的,至於自殺的具體地點,則受能否方便自殺的制約,這一點從他在山海關徘徊了相當長的時間也能看出。同時,顯然,海子選擇山海關也是有一定指向的,因為北京有那麼多的鐵軌可卧,如果沒有一定的指向,是不必也不用跑到山海關去的,這一行為本身就足以令我們深深思索。我們注意到,詩人的詩中多次提到山脈和海洋。詩人在《拂曉》中寫道:斷頭台是心脈全部的地方/跟我走吧,拋擲頭顱,灑盡熱血,黎明/新的一天正在來臨。而對於海洋,詩人是認為自己是海洋的兒子的(海生),同時,他在《獻給太平洋》的詩中寫道:「上帝悲傷的新娘,你自己的血染紅/天空,你內部孤獨的海洋。這里是有著海的死亡意象的,連同上面的山的死亡意象,所以我們認為,把山海關拆開進行解釋可能是一種角度,這也可能是詩人選擇山海關的一個原因。雖然,這種解釋可能是那麼的蒼白和牽強。
海子是3月25日去山海關的,在山海關徘徊了一個下午和一個上午,然後在26日中午開始向卧軌的地方走去,並最終選擇了黃昏時分。而讓我們如遭電擊的是,就是黃昏時分,我們也在詩中找到了它的死亡意象「:正是黃昏時分/無頭英雄手指落日/手指落日和天空/眼含塵土和熱血/扶著馬頭倒下(《太陽》)。這是多麼栩栩如生的死亡偈語啊!又是多麼殘忍的預示!
至此,我們已經在詩人的詩中發現了他最後死亡時的全部死亡景象,也許這是一種牽強附會,或者是偶然巧合,但我們更相信這是詩人的自我神示,是一種精緻的自我毀滅與設計。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永遠記住詩人在3月26日的身影:孤獨、徘徊、寂寥、憔悴、悲傷而絕望。我們也由此更加相信,詩人是「殉詩」,也就是「殉死」的,當詩成為詩人的生命,成為詩人的信仰,詩與死也就具有了同等的意義,「我的前額是火,信仰是我的屍體」。
海子小說詩人海子還是一位風格獨特的小說家。他創作了9篇怪誕寓意小說。悠哉學術專著《海子詩歌研究》專辟一章,研究這九篇作品。一、海子創作「怪誕寓意小說」的靈感來源:
為了准確定位海子這些作品,悠哉遍閱手頭存有的中國古代小說集子,如段成式《酉陽雜俎》、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蒲松齡《聊齋志異》、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魯迅輯《古小說鉤沉》、魯迅輯《小說舊聞鈔》、魯迅輯《唐宋傳奇集》等。外國作品集,如《王爾德小說選》、《德國浪漫主義作品選》、《賭運——德語國家中短篇小說選萃》、《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愛倫·坡短篇小說選》、《霍桑哥特小說選》、《螺絲在擰緊——英美哥特小說選》、斯蒂文森《新天方夜譚》、普希金《黑桃皇後》、迪諾·布扎蒂《魔服》、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卡薩雷斯《莫雷爾的發明》、《福克納短篇小說選》、《博爾赫斯小說詩文選》,尤瑟納爾《東方故事集》,等等。最後,將海子的靈感源頭鎖定於愛倫·坡和尤瑟納爾的短篇小說。
目前,關於海子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駱一禾和西川的文章、海子親友的回憶、燎原的《海子評傳》,對於人們了解海子生平很有幫助。作家、詩人悠哉(原名楊秋榮)的論文《青春的單翅鳥——海子論》是研究海子詩歌的重要成果,因此被譽為「繼駱一禾之後傾聽海子歌吟的『另一隻耳朵』」。悠哉的《海子詩歌研究》於2009年12月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書694頁,有若干色彩插圖和眾多黑白插圖。迄今為止,這是國內問世的第一部全方位地論述海子詩歌和小說的學術專著。《海子詩歌研究》除去長篇論文《青春的單翅鳥——海子論》外,分為六章。全書別出心裁地將海子的抒情詩分為五類,單篇予以精細的解讀。解讀過程中,作者旁徵博引,梳理了海子詩歌與荷馬、《聖經》、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席勒、荷爾德林、梵谷、蘭波、狄金森、普希金、葉賽寧、顧城、駱一禾……的關系,滲透著精妙的論述。對於國內學術界關於海子詩歌的許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見解,該書也作了逐一澄清,是一部學術論爭性很強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