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分類 » 丁一短篇小說
擴展閱讀
小說免費下txt全文下載 2021-09-14 12:13:28
小說重生追美記百度雲 2021-09-14 12:11:58

丁一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9-12 11:57:46

⑴ 《小桔燈》是短篇小說

文學藝術的使命在於創造出各式各樣美的形象來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冰心的散文《小桔燈》中的主人公小姑娘,是一個極為平凡、貧苦的農家少女,而她的所言所行卻無處不蘊含著內在的美——心靈美,情操美。作者通過精巧的、別開生面的藝術構思,十分真實而生動地刻劃了小姑娘這一美好、感人的藝術形象。

首先,《小桔燈》之「美」,美在選材上能夠「以小見大」,「平中見奇」。作者善於從看似尋常的事物中發掘出不尋常的意義,從一滴水反映出太陽的光輝。冰心把山村小姑娘、不起眼的小桔燈、小姑娘照看生病的媽媽和做燈送客這些十分普通平凡的人、物、事,放在四十年代抗日戰爭的最後階段、在國民黨的陪都重慶、光明與黑暗正在作生死搏鬥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上,從而開掘出「人民在受苦,也在反抗,在盼望,盼望著革命勝利的曙光」這一具有深刻思想意義的主題。《小桔燈》只有一千五百多字的短小篇幅,卻包容著如此深刻的寓意,真可謂是一篇玲瓏剔透、回味無窮的散文佳作。

其二,《小桔燈》之美,美在立意的深刻新穎。作者選取小姑娘「打電話」、「照看媽媽」、「巧制小桔燈」等三件事,如果僅只表現小姑娘的「早熟、能幹、心地善良、珍重感情」這樣一個主題,也是能夠成立的。然而作者並沒有停留於此,而是站在特定的時代的高度來挖掘這一平凡題材的深刻含義,揭示生活的真諦。因此,《小桔燈》的主題提煉得深刻而新穎。作者緊接著敘事之後的一段抒情文字,直抒胸臆,真切自然,是對前面敘事的歸結和深化,是全篇的點睛妙筆。它深化了主題,對小桔燈的象徵意義作了充分地揭示——小桔燈象徵著蘊藏在革命人民心中的希望和火種,小桔燈就是光明和勝利之燈,正如魯真在《春頌——評冰心的〈小桔燈〉》一文中所說:「當她(作者)感激地接過小女孩送給她的小桔燈時,她感受到了革命人民的力量」,「這段文字有很深的寓意,她(作者)在尋找光明,這是她在美國的慰冰湖畔沒有找到的東西,現在,她從一個窮苦的木匠的女兒身上看到了光明」。看來,這段抒情文字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對主題的升華,是對主人公形象的升華,也是美的升華;它給了讀者始料不及的新意。

其三,《小桔燈》之美,美在其結構處理的明暗相濟。初讀《小桔燈》,似覺其結構平淡無奇,但仔細推敲,則會發現它的精妙之處。冰心善於精心地組織材料,把各種材料都放置在最適當、最能發揮其效用的地方。《小桔燈》結構的突出特點,即是明線與暗線的互相交替運用,這種結構處理使文章增加了立體感,而不同於那種一般化的平鋪直敘、一覽無余的平面結構。「我」與小姑娘的交往,小姑娘的音容舉止是明線,作者運用正面描寫,始終讓這一明線處於主導地位;小姑娘的爸爸王春林及一家人與醫學院的學生的關系,則是暗線,作者運用了側面描寫,直到文章收尾,方令讀者恍然省悟其中的奧秘。其暗線對明線起了陪襯和補充說明的作用。明暗相濟,缺一不可,共同為表現主題服務。這種立體的藝術結構使全文平添了美感,使讀者領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藝術情趣。

其四,《小桔燈》之美,美在對人物形象的白描式勾勒。小姑娘是作者傾全部感情、著力表現的中心人物。在全文五分之四的篇幅里,作者運用中國傳統的白描手法,抓住人物最富有特徵的言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以寥寥數筆,便將一個早熟、鎮定、勇敢、樂觀、純真善良、富於內在美的中國農村貧苦少女的形象展示在讀者面前,宛若塑像一般,很有立體感。她那貧寒的外貌,令人同情;「我」和她攀談,進而感到她的懂事、可愛;「我」到她家探訪,她沉靜有禮地接待;她樂觀地「笑談」那寒酸的年夜飯,深思般地解釋爸爸的下落;熟練、敏捷地製作小桔燈;熱情地送客;特別是對光明未來的自信,……這一切,衣著、外貌、言談、舉止,都只有在「這一個」抗日戰爭年代的、飽經生活磨難的山村小姑娘的身上才能具備,再不能有第二個了。她是那樣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感情,她的形象彷彿開放在荒野中的一朵散發著清香的野菊花,給人以美的享受。特別是作者那一段充滿象徵意味的抒情文字,更把小姑娘的形象升華到新的高度,為她的形象平添了厚度和韻味。那茫茫暗夜裡的小桔燈,不恰是對小姑娘的絕好象徵嗎?

其五,《小桔燈》之美,美在運用了相互襯托、交相輝映的表現手法。首先,小姑娘的言行是通過「我」的觀察表現出來的,而「我」的感受也伴隨著對小姑娘的描寫而逐步流露,「我」的感情也伴隨著對她的了解而不斷升華,由初遇的「同情」,到了解後的「可愛」,直到最後告別時的「敬佩」。「我」的感受有力地襯託了主人公形象的可愛,心靈的美好、高尚。其次,作者著意描繪了小姑娘特定的生活處境,對她的內心世界也是有力的襯托。正是在她的生活逆境和磨難中,她那美好的內心世界才越煥發出動人的光彩。其三,用自然景物來襯托小桔燈:陰沉、迷茫、黑暗的自然環境,與當時重慶的政治氣候相一致,而小桔燈那微弱的紅光,卻給人們帶來活力和生機。這一襯托顯示了小桔燈的象徵意義,使主題更加鮮明。這種多角度的襯托手法的運用,增添了文章的立體感,也更加強了主人公形象的美的魅力。

⑵ 史鐵生作品精選的作者介紹: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後因急性腎損傷,回家療養。1979年後相繼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小說與散文發表。1998年終致尿毒症,終致透析。病情穩定後,有隨筆集《病隙碎筆》、散文集《記憶與印象》以及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出版。
其作品多次獲獎,主要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奶奶的星星》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94年獲莊重文文學獎:1997年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獲上海市長篇小說獎;l998年小說《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和北京市文學藝術獎;2002年,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同年,《病隙碎筆》(之六)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隨筆集《病隙碎筆》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散文作品獎。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

⑶ 史鐵生的經典代表作是什麼

1、《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小說描繪了黃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個風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2、《奶奶的星星》除小說文本外,附錄作者一回憶錄、自述或訪談,以及相關的傳記材料及重要評論。個別作品的評論具有爭鳴性質,意在反映小說的社會影響的實況,也可供作文學史研究之需。

3、《來到人間》本書講述的是侏儒症患者小女孩,父母對她的生理殘缺有兩種態度:逃避與直視,以此而引發的故事和對讀者的觸動。

4、《我的丁一之旅》文字依然充滿史鐵生的標記,古典、詩意、靈動,在看似散漫實則縝密的結構里,精心構築了一個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我」、「史鐵生」、「丁一」,三體合一,實乃身器和心魂互相尋找的一人。

5、《秋天的懷念》此文敘述了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對母愛的贊美,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對先年對母親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動。

6、《隨想與反省》簡介:慾望無邊,能力有限,是人類生來的困境。所以建立起諸多觀念,以使靈魂有路可走,有家可歸。

7、《幾回回夢里回延安》簡介:我相信,體驗生活回延安和生活體驗是兩回事。抱著寫一篇什麼的目的去搜集材料,和於生活中有了許多感想而要寫點什麼,兩者的效果常常相距很遠。從心中流出來的東西可能更好些。

8、《記憶與印象》是當代文學大家史鐵生所著的散文集。其主旨深刻、文字優美,以飽含深情的細膩筆觸講述了故鄉、故人、故事。

9、《病隙碎筆》該書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

10、《我二十一歲那年》。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二十歲那年的厄運突降,陷入憂郁的同時也開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

⑷ 短篇小說作家莫泊桑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經歷

法國遙遠的地方,有一個農家女,喜讀書,尤愛莫泊桑的作品。她聽說莫泊桑尚未結婚,於是,她決心毛遂自薦。家裡窮,她就一個生丁一個生丁(法國最小的貨幣單位)地攢積,終於有了一點少得可憐的積蓄。她自己買布縫制了一件漂亮合體的連衣裙。做好一切准備之後,她向著天堂似的巴黎出發了。 

兩年後的一天,已經厭倦了的花花公子把這個被他看作是「想吃天鵝肉」的姑娘的事情漫不經心地講給了朋友聽。一生都在尋找純真愛情的莫泊桑知道後,急如星火地趕到了姑娘藉以活命的酒吧。她已經淪落為一名僕人——但豐姿仍然楚楚動人。當莫泊桑向這位可憐不幸的姑娘說明來意後,大顆大顆的淚珠從那雙美麗的眼睛裡無聲地流下。無論怎樣勸說,姑娘謝絕了他,說:我不可以褻瀆我心中的太陽。

⑸ 史鐵生的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

短篇小說《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

⑹ 史鐵生的作品簡介

主要作品《務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被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代表作品《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我的丁一之旅》《秋天的懷念》《合歡樹》《文革記愧》《放下與執著》《山頂上的傳說》《死國幻記》《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奶奶的星星》《來到人間》《老人》《小說三篇》等。

《我與地壇》是一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著。這部作品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

散文中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6)丁一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史鐵生的小說內涵:

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⑺ 史鐵生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史鐵生的主要作品有《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等。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對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務虛筆記》是輪椅上的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96年《收獲》雜志上,同時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由二十二個段落合成,敘述了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社會嬗變帶給殘疾人C、畫家Z、女教師O、詩人L、醫生F、女導演N等一代人的影響。

《病隙碎筆》該書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

(7)丁一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在《我與地壇》一文中,除了我們在節選為課文的部分里所見到的內容外,作者還寫了在古園中的見聞和所遇到的人與事,述說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還是抒發自己對於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

作者是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斗的力量。

2018年9月27日,由中國作協《小說選刊》雜志社、中國小說學會、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青島市作家協會承辦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評選在青島揭曉。《務虛筆記》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⑻ 丁墨的小說有幾部啊

《他與月光為鄰》 2015年
《美人為餡》 2014年
《你和我的傾城時光》 2014年
《他來了,請閉眼》 2013年
《如果蝸牛有愛情》 2013年
《獨家佔有》 2012年
《穿越之江山不悔》 2012年新文
《慈悲城》 2012年
《梟寵》 2012年
《征服者的慾望》(未收錄番外)
《征服者的慾望》
《君子好囚》
《明月曾照江東寒》
《望斷歸來路》(完全重寫版)
《望斷歸來路》 06年老文
《我的青蛙王子》 06年老文
《嫁給我,女飛賊》 06年老文
《我的美少年將軍》 06年老文
《最後一個機器人》(《獨家佔有》番外) 短篇集
《三個短篇》 短篇集
《最後一隻妖孽》[鎖] 短篇集
《半遮面》 短篇集
《大愛無言》 短篇集
《相親記之真假良人》 短篇集
《代替》 短篇集
《暗號》 短篇集
《捨不得忘記》 短篇集
《獵瓏傳》 短篇集
《情意沉沉》 短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