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分類 » 曾國藩家書聽書閣
擴展閱讀
小說免費下txt全文下載 2021-09-14 12:13:28
小說重生追美記百度雲 2021-09-14 12:11:58

曾國藩家書聽書閣

發布時間: 2021-09-12 15:27:54

① 請問誰知道曾國藩家書怎麼下載

這么經典的網路一下就有啊,懶人聽書里有曾國藩家書,

② 想了解曾國藩的資料,看那些書籍,或者電影,或者評書什麼的呀

到我愛評書網-第一項-單田芳......評書曾國藩第1-145回可下載。
曾國藩的歷史資料:
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原屬湘鄉)荷葉鎮。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平時有感於政治廢弛,主張以理學經世。
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由廣西進軍湖南,清廷震恐。 適曾國藩因母喪在籍,奉旨前往長沙,幫同湖南巡撫辦理 團練。遂招募農民為營勇,任用儒生為將佐,朝夕訓練, 號「湘勇」(通稱湘軍)。1854年初,湘軍練成水陸師1.7萬餘人,會集湘潭,誓師出戰。湘軍初戰,連敗於岳 州(今湖南嶽陽)、靖港,曾國藩為此憤不欲生,投水自 殺,被其左右救起。後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攻陷湖北省 城武昌,奉詔署湖北巡撫。此後用兵更為謹慎。旋因朝廷 恐其於地方勢大,又被解署任,以後長期只以侍郎虛銜領 兵。1855年初,進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軍重創,退 守南昌。1858年6月,曾國藩奉詔出辦浙江軍務。1860年清軍江南大營徹底敗潰後,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 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從此,不但擁有兵權,而且掌握地方大權。 次年9月,督其弟曾國荃攻陷安慶。11月, 加太子少保銜,奉命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旋向朝廷舉薦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 巡撫。1862年,以安慶為大本營,命曾國荃部沿江東下, 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進攻浙江;命李鴻章部自上海進攻蘇南,對太平天國實行戰略包圍。10月,湘軍與李 秀成等部數十萬太平軍在天京城外激戰,持續圍困天京。 至1864年7月,終於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壓。朝廷褒功,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賞雙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捻軍。他駐營徐州,先後採取重 點設防、憑河築牆、查辦民圩的方略,欲在黃河、淮河之 間,運河以西,沙河、賈魯河以東的區域殲滅捻軍,因師 久無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鴻章接替,命其回兩江總督本 任。1867年,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6月,天津發生教 案,奉命前往查辦,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十 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9月,還任兩江總督。
曾國藩重視採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製船」。1861年,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後又試制小火輪船。1863年,造成「黃鵠」號輪船, 並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1865年至1866年,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業。後為之積極籌措經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
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 認為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不可缺一, 但始終將理學放在首要地位。於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後期領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謚文正。後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

③ 關於《曾國藩家書》的問題,文學達人來。

霍氏盈滿,魏相概之,宣帝概之;是西漢時期

御史大夫魏相根據歷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專權胡為,建議宣帝採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對魏相極度怨恨和恐懼,便假借太後命令,准備先殺魏相,然後廢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後,先發制人,採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諸葛烙(恪)盈滿,孫峻概之,吳主概之。是三國晚期

孫權彌留之際同時命諸葛恪和孫峻為輔政將軍,而後諸葛恪被孫峻聯合吳主孫亮設計殺害,吳主孫亮封峻為丞相、大將軍、富春侯,總督中外諸軍事。自此權柄盡歸孫峻

④ 曾國藩有「曾國藩家書」流傳下來,其他三個中興名臣呢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

一、曾國藩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⑤ 曾國藩看過的書有哪些

曾國藩治學兼通漢宋,講求百家,因此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不涉獵,甚至對兒子說過,以不知天文和算學知識為恥。
他比較重視的書包括:《二十三史》,《朱子全書》,《船山遺書》等,儒家經典中比較喜歡讀張載、周敦頤的書,史書比較喜歡讀史記、漢書,古文喜讀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的文集,詩喜讀李白、杜甫、黃庭堅、陶淵明等人的詩集。

附一篇:《曾國藩的讀書之道》
曾國藩生平處世的成功,可以說是讀書的成功。他酷愛讀書、善於讀書亦是許多人無法企及的。他治學有方,通過讀書,走上了仕宦之途,廣交了益友,領會了行軍打仗之術,樹立並實踐了報效國家、明道經世的遠大志向。他與一般行伍出身的將領有很大不同,應算是位半路出家的儒將,可以說是在帶兵的同時念念不忘讀書,平時為人處世也難掩其讀書人的本色。從大處講他平生一直醉心於推崇桐城派古文,頗有文壇領袖的氣派;從細處講他對讀書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方略,這較多體現在他對子弟的讀書指導上。他的讀書之道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有諸多借鑒之處。
一、曾國藩讀書之道考述
一要定課程:
每日課程: 讀,熟讀書十頁。 看,應看書十頁。習字一百,數息百八。記過隙影(日記)。記茶餘偶談一則。
每月課程:逢三日寫回信。逢八日作詩,古文一藝。(熟讀書是:易經、詩經、史記、 明史、屈子,莊子,杜詩,韓文)
二要手到口到
每日所看之書,皆過筆圈點;讀文以聲調為本, 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
"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三法"即是約、專、耐。
"約",讀書如同萬壑爭流,必有主脈,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問題均能附會旁通。
"專",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凡人為一事。以專為精,以紛而散。 荀子稱耳不兩聽而聰,目不兩視而明,莊子稱用志不紛。乃凝於神,皆至言也。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讀書如譬若掘井,掘數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見泉。
讀書總以背熟經書,常講史鑒為要,每日有常,自有進境,萬不可厭常喜新,此書末完,勿換彼書耳。
"耐",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寫字,凡事都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四要做到"看、溫、習、思"。
讀書時應看、溫、習、思四事並行。"看生書應該求快,不多讀就顯得孤陋寡聞;溫習舊書應該精熟,不背誦則容易忘記。思考要經常,不這樣就好比人啞不能說話,馬跛不能飛弛。這四點缺一不可。
要做到看、讀、寫、作並舉。「吾意學者於看、讀、寫、作四者,缺一不可。看者涉獵宜多、宜速;讀者諷詠宜熟、宜專。看者「日知其所亡」,讀者「月無忘其所能」。看者如商賈趨利,聞風即往,但求其多;讀者如富人積錢,日夜摩拳,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讀者如守上防隘。二者截然兩事,不可缺亦不可混。至寫字不多則不熟,不熟則不速。無論何事,均不能敏以圖功。至作文,則所以浦此心之靈機也。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如泉在地,不鑿汲則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則不成令器。(書信:咸豐九年六月二十四日復鄧注瓊)。"看"多用"猛火煮";"讀"則如"雞伏卵"。 "寫"指練字書法,"作"指作文吟詩。摘自《曾國藩心述手記》《曾國藩家書》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國藩給自己訂下了每天讀書的十二條規矩:
一、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五、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九、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十、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十一、作字:飯後寫字半時;
十二、夜不出門。
曾國藩的這十二條讀書規矩,前三條是為讀書作準備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條是讀書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條看起來似乎與讀書關系不大,實質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讀好書,因而這看似關系不大的規矩,卻是保證讀書質量的重要手段。
二、幼年讀書孜孜以求
曾國藩在其父的時刻監督下,他的學習成績是不錯的。14歲時,就能讀《周禮》《史記》中的文章,而且在長沙的童子試中,還獲得了優異的成績,20歲時進入衡陽唐氏宗祠讀書,拜汪覺庵為師。21歲轉入湘鄉漣濱書院,改號滌生,意識是改掉以前的壞毛病,獲得新生的意思。24歲進入嶽麓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求學,這年秋天考中舉人,然而,之後兩次會試不中,無奈只好留級復讀。虛歲28時,考中了同進士。
曾國藩愛書之甚,乃至不惜負債貸款也要購得,他認為「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以韓退之為千古大儒,而自述其所服膺之書不過數種,曰《易》、曰《書》、曰《詩》、曰《春秋左傳》、曰《莊子》、曰《離騷》、曰《史記》、曰相如、子雲。柳子厚自述其所得,正者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旁者曰《穀梁》、曰《孟》《荀》、曰《庄》《老》、曰《國語》、曰《離騷》、曰《史記》。二公所讀之書,皆不甚多。(家書:咸豐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諭紀澤)」。清道光十六年,他從京師(今北京)「貸百金,南歸過金陵(今南京),盡以購書」。古往今來,愛讀者不計其數,可捨得貸款負債購書者又有幾人?
這些書買回家後,他愛不釋手,如飢似渴,恨不得全部讀完。於是,「侵晨起讀,中夜而休,泛覽百家,足不出庭戶者幾一年」,簡直到了「世間百事,唯有讀書」之地步。可他卻以此為樂,認為「君子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一樂也。」
他從小就養成誦讀習慣,一則可在抑揚頓挫聲中享受其樂,品味其意;二則能增強記憶,出口成章,以至於一些名篇名句終老不忘。據史載,曾國藩五歲即「受學於庭,誦讀穎悟」,十五歲能成篇背誦《周禮·儀禮》、《史記》、《昭明文選》等名著篇章。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誦《離騷》,且能在行軍途中背誦《上林賦》等名篇。
三、深刻的讀書見解
如何讀書、讀好書,曾國藩有著獨到見解。他覺得,「看書不可不知所擇」,首先要有重點,懂得選擇,尤其要選那些經典名著,質量才有保證。他平生最愛讀的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司馬遷的《史記》,道家名著《莊子》,司馬光的《漢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翰愈之文章等。
他讀書從不走馬觀花,嚴謹深入,鍥而不舍,直到讀懂方休。比如「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鶩。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本。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手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或辭笑語於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如恍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若夫經史而外,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別無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家書: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溫沅季諸弟)」。這位戎馬一生的儒將重臣盡管軍務政事纏身,但每個時期都必制訂不同讀書課程,其中尤重歷史,「每日讀史十頁」,終其一生。
他涉獵廣泛,孜孜以求,永無止境,曾說「余平生有三恥:學問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雖恆星五緯,亦不認識,一恥也……」百密一疏,本無可厚非,但他深以為憾。這種可貴的精神連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也很佩服:「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四、供職京師讀書為經世致用
曾國藩作為接受傳統儒家思想教育的知識分子,其思想中有積極入世的意識。同時,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他自幼的家庭生活環境,以及同時代其他學者的學術思想,對他的經世致用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並最終付諸行動,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當曾國藩供職京師的時候,正是中國內亂外患交迫之時。曾國藩所關心的,在外患有「英夷」,在內有太平天國,在災情則有黃河決口。所以,他讀書更側重經世致用之學特別是輿地之學。在閑暇的時候,曾國藩對於軍政大計,以及各種庶務,通過大量的並有所選擇性地閱讀古代史籍,盡量把現實的問題考究詳盡。所以一旦當權,便能把平時讀書得來的學問,拿出來應用。後來太平天國聲勢大盛,曾國藩以一書生出而致用,終能鎮滅洪、楊,一般人都引以為異。我們只要知道他十多年的京官生活,十多年京師名流之間的交往互教,十多年京師期間堅持不懈地刻苦攻讀經世致用之書籍,是如何地准備著應付事變,如何地關切時務,如何地虛心研究,便可知道曾國藩的成功,決不是僥幸得來的了。
當時掌理全國庶政的六部,除了戶部之外,曾國藩擔任過禮、吏、兵、刑、工五部的侍郎,在為官期間,對照自己所任各部的工作特點,他專心潛讀《通典》和《資治通鑒》,由此而洞悉了清代的政情利弊、官場風習、山川形勢、民生疾苦。曾國藩由內閣學士升為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時,遍閱清代道光以上歷朝文獻,目睹時局危急而政風頹靡,遂因皇帝之下詔求言而先後參照史籍上了幾道條陳時務的奏疏。體現了他明道經世的抱負。

五、讀書的方略與指揮打仗相通
曾國藩是一個帶兵近20年的統帥,其讀書的方略與指揮打仗也不無相通之處。究其軍事思想,最典型的體現在他的這樣一段話中:「我軍以寡敵眾,並不用虛聲奇計,專以扎硬寨、打死仗為能。」「扎硬寨、打死仗」講究的是認准一個目標,持之以恆地不懈努力,關鍵是要守之有恆。這一道理轉到讀書上就化為他給幾個弟弟定的一條規矩:「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它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事實上,無論古今一個人可讀的書都多得不可勝數,而人生能有效利用的時間卻相當有限,讀書的目的是要以書中所得構建自己的表述習慣和知識體系,為此就只能精選少數成系列的典範著作專心去讀,以求學有所得,讀書致用。對這一道理他舉了讀韓愈(字昌黎)的書為例:「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見,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而外,更別無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其意換句今天的白話說,就是在讀書上要貫徹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在信息爆炸的當今這一原則的重要性就更顯突出。
在讀書的方略上對「專字訣」要奉若圭臬,但盡講一個「專」字似乎又有所不足。對此,曾國藩還有另一個讀書心得,就是把讀書分為略讀的「看」和精讀的「讀」。照他的說法,除「看」和「讀」外還有「寫」(書法)和「作」(作文),以此四者構成讀書的整個體系。在他眼中,「看」和「讀」是有嚴格分工的。「看者涉獵宜多、宜速;讀者諷詠宜熟、宜專。看者『日知其所亡』,讀者『月無忘其所能』。看者如商賈趨利,聞風即往,但求其多;讀者如富人積錢,日夜摩挲,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讀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兩事,不可缺亦不可混。」其中道理說的是,講究「專字訣」的「讀」是讀書的主心骨,而四面撒網的「看」則是附麗核心的枝葉,兩者相輔相成共建起了人生知識和學問的大廈。與此讀書方略相合,在他的日記中談到讀書時就常有「閱」和「溫」的區別,「閱」的往往是第一次看的生書,而「溫」的則是爛熟於心的《孟子》、《史記》一類。
在戰火紛飛、百務纏身的歲月里,曾國藩還特別喜愛研究王船山著作。在他認真研讀、全力刊刻船山著作的影響下,湘軍許多重要人物都積極參與認真研讀船山著作,形成了自上而下倡導船山之學、研讀船山之書的濃郁風氣。後來王夫之的大名越傳越廣,影響越來越大,與曾國藩的倡導「王學」有極大關系。
在曾國藩讀書榜樣的示範下,湘軍將帥們則是把孔、孟、周、張、程、朱,直到船山的「聖賢學脈」、「儒家道統」作為自己的思想信仰,並把《船山遺書》(特別是其中的史論)當作「千秋金鏡,帷幄珠囊」來讀的。曾國藩在《船山遺書》刊刻之先就大量反復地閱讀了能夠尋找到的船山著作,尤其對於《讀通鑒論》、《宋論》等史論性著作已爛熟於心,多有心得體會,日記中均有記載。在他的推薦與倡導下,一些湘軍將領也早在曾氏兄弟刊刻《船山遺書》之前就已開始研讀船山著作,而在《船山遺書》刻成之後更加形成高潮。當然,這批將領也不是僅僅研讀船山著作,而且也像曾國藩一樣,從中國寶庫中廣搜博取,以求治國用兵之道,為其軍政實踐服務。正如郭嵩燾所說:「軍興以來,湘人起文學任將帥,肩項相望。一時武健強力,多知折節讀書。軍行所至,聞弦歌之聲。」大批湘軍將領多是從「一介書生」、「布衣寒士」而投筆從戎,從文書、幕僚或中下級軍官,一躍而成為統兵作戰、獨當一面的高級將帥,不少人成為巡撫總督一類的封疆大吏,有的甚至成為清朝中央政府的尚書、軍機大臣、大學士。他們異口同聲地贊頌船山、弘揚船山,顯然從《船山遺書》中獲益匪淺。光緒年間湖北學政孔祥麟說:「船山所著史論,具上、下古今之識,指陳歷代之興衰治亂,是以咸、同之際,中興將帥,半湘省儒生,其得力夫之之遺書者皆多。蓋夫之知明社之覆,前由武備之廢弛,後由兵謀之未嫻,故於歷代兵事謀之甚詳。湘人服膺其書,多明將略戎機,遂能削平大難。」這也充分說明了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將帥們為什麼在戎馬倥傯的戰火中,如此認真地研讀、刊刻、提倡、弘揚《船山遺書》的歷史秘密。
六、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曾國藩讀書不僅身體力行,而且言傳身教,諄諄教導子孫後代。他留下的一千餘封家書多數有教子讀書內容。如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諭紀澤家書:「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易經》、《左傳》請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傢俱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上字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與子夏之「田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其中,有指導性要求: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也有研讀篇目:如《史記》、《漢書》、《四書》、《昭明文選》等名著;更有教導讀書重要意義,如:「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古稱金丹換骨,余調立志即丹也。(家書: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諭紀澤)」讀書,已不僅僅是曾國藩個人愛好,更是他治家傳世的重要法寶。

⑥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 筆下文學 》整理收藏 Http://Www.Bxwx.Org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稟父母(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1)
男國藩跪稟父親母親大人膝下: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男在漢口寄家信,付湘潭人和紙行,不知已收到否?後於二十一日在漢口開車。二人共雇二把手小車六輛,男佔三輛半。行三百餘里,至河南八里汊度歲。正月初二日開車,初七日至周家口,即換大車。雇三套篷車二輛,每套錢十五千文。男佔四套,朱佔二套。初九日開車,十二日至河南省城,拜客耽擱四天,獲百餘金。十六日起行,即於是日三更趁風平浪靜徑渡黃河。二十八日到京。一路清吉平安,天氣亦好,惟過年二天微雪耳。到京在長郡會館卸車。二月初一日移寓南橫街千佛庵。屋四間,每月賃錢四千文,與梅、陳二人居址甚近。三人聯會,間日一課。每課一賦一詩謄真。初八日是湯中堂老師大課,題"智若禹之行水賦",以"行所無事則智大矣"為韻,詩題賦得"池面魚吹柳絮行"得"吹"字。三月尚有大課一次。同年未到者不過一二人,梅、陳二人皆正月始到。岱雲江南、山東之行無甚佳處,到京除償債外,不過存二三百金,又有八口之家。男路上用去百金,刻下光景頗好。接家眷之說,鄭小珊現無回信。伊若允諾,似盡妥妙;如其不可,則另圖善計,或緩一二年亦可,因兒子太小故也。家中諸事都不掛念,惟諸弟讀書不知有進境否?須將所作文字詩賦寄一二首來京。丹閣叔大作亦望寄示。男在京一切謹慎,家中盡可放心。又稟……

⑦ 推薦關於曾國藩的書籍

1、唐浩明《曾國潘》

2、張宏傑《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3、唐浩明《唐浩明點評曾國藩家書》

4、易孟醇《曾國藩傳》

5、曾國藩《曾國潘家書》

知識拓展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⑧ 《曾國藩家書》主要講的是什麼,怎樣讀懂他

《曾國藩家書》內容簡介:

《曾國藩家書》共收錄曾國藩家書435通,其中《與祖父書》14通,《與父母書》48通,《與叔父書》9通,《與弟書》249通,《教子書》115通;另附《致夫人書》、《教侄書》等7通,包括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

讀懂它,需要反復閱讀,仔細理解作者字里行間的深意,它記述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從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是後人研究曾國藩思想的寶貴資料。

(8)曾國藩家書聽書閣擴展閱讀

《曾國潘家書》簡介: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盡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曾國藩作為清代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對書信格式極為講究,顯示了他恭肅、嚴謹的作風。

《曾國潘家書》創作背景:

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熟悉歷代掌故,因而在擊敗太平天國後一方面自裁湘軍,一方面把家書刊行問世,藉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國藩家書自時起便風靡流行,歷久不衰。後經多家取捨整理,形成多種版本。

總的說來,他的家書現存1400多篇,從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歷時30年,其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寶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