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紀錄片《高考》讀後感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補完了高考紀錄片,有關毛坦廠,有關高三這一年。
這個紀錄片給我的感覺是很親切的,不管是熟悉的江北口音(我老爸家說的就是那個方言),還是那種氛圍,屢屢讓我回憶起高三的時候,這很不容易,從體制里出來了,實在不太願意總是想體制裡面的事情。
「離高考還有 xx 天」,在我的高中是下半學期才會出現的,而且也只在標示牌上佔了一小塊,每天從大門進,抬頭瞟一眼,想想終於輪到我們面對這個數字了,呵呵。
作為縣里最好的高中,我們學校也有一些鄉鎮來讀書的學生,有些住校,有些陪讀,只不過沒有毛坦廠那麼誇張。每天家長來送飯,高三的我也是這樣的,爸媽高一高二都讓我自力更生吃食堂,到了高三卻是不怕麻煩天天送了。
每天六點起床,晚上12點多睡覺,我想是大多數普通高中的高中生的作息時間吧,晚自習是必備,高一高二有可能會被查,但對於高三那肯定都是不能少的。冬天曾經披著星光頂著寒風趕第一班公交車上學,然後就著月光做早操什麼的也是有的。
我
的學校是很普通的一所高中,一個班六七十人,一個年級七八百人的樣子,有不錯的一本率,但出不了狀元。每年高三8.8開學是雷打不動的潛規則,教育局那些
規矩,一說高三,全都當特例處理。一開學便是考試,然後月月考,周周考,天天考,到了下學期,每周周末成了一次模擬考試,考完馬上評講,一個星期講完,繼
續考。每個月全校組織一次正規月考,教室按高考布置,排位按成績,後期年級前幾十名要拉出來單獨找個教室等等。整個高三,在基本的復習完了之後,就是充斥
著考試,講試卷,江南十校,合肥168聯考,一次四張試卷,語文數學英語理綜,做試卷,幾乎成了每天必做的任務,是真的麻木,枯燥,但是又不得不做。
我
不想評價紀錄片中的那些孩子,不過很喜歡何飛的笑容,還有那打死不說話的風格頗有些像我。我的班級是年級最好的三個班之一,分布著各個成績段的學生,我也
眼見著我的好朋友因為考試失利而傷心流淚,而那時候我是憤怒的,是的,憤怒的,我覺得這不值得,就是一個分數而已,它憑什麼讓我的朋友不開心。
很奇怪是嗎,但是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對教育體制的反感讓我整個人不可能投入進去,雖然我也在跟著學,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但是我做不到用力去拼。高三,
我更多的像是一個旁觀者,應付著考試,享受著在學校的生活。也許有人會說有什麼好享受的,ummmm,大概就是那種可以和好朋友朝夕相處的感覺吧,其實大
家都很擅長忙裡偷閑,看小說,寫文章,晚自習傳紙條,趁著晚讀唱歌,下課一群人在走廊人神侃,趁著下午吃飯時間不在跑去開多媒體放電影,這些都是我做過的
事情,也是大部分人做過的事,這和好好學習不矛盾,壓力那麼大,總要放鬆下,在攝像頭下面頂風作案什麼的最刺激了。曾經有一次考英語的時候,不想寫卷子,
和幾個好朋友商量好了,一人寫一不分,然後答案拼一拼,反正大家英語都不差,省下時間自己玩。最印象深刻的,是在每天晚上回家的公交車上,趁著路上的十幾
分鍾,來一場公交ktv,就是和開車的叔叔阿姨搞好關系用自己的U盤放歌,那感覺真的超爽。
如果問我我的高三苦嗎,我可以說生理上是的,睡眠不足早上起不來真的很難受,但是心理上毫無壓力,甚至是享受的,如果沒有那麼多試卷的話就更好了。
毛
中和衡中,一直是在我心中掛在黑名單的學校,如果是高三的我給一個評價,那就是兩個字,變態。如果是高三的我看這部紀錄片,大概是義憤填膺,絕逼不會這么
平靜吧。現在來說,也許能比較理客中一點,腦子里清楚無比這些問題,口頭上再多的批判又有什麼用呢,只要高考還在,高考決定命運的現實不改變,毛中和衡中
這些超級中學就依然有存在的土壤,不管是變態,還是壓榨,泯滅人性,誰都看得出來,還是有人願意為了多考幾分而自願「獻身」,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毛中,和
毛坦廠鎮,不過是整個社會在高考指揮棒下的縮影和集中體現而已。
啊呀,我們的路,還有很遠的樣子呢。
B. CCTV9記錄片《高考》有人看么
1、《高考》這部紀錄片是最近不可多得的優秀紀錄片,優秀的地方就在於它跳出了高考的思維和框架來拍這部紀錄片的,以另一種角度來審視高考,每一集都非常的深刻。
2、在上一代人中,由於歷史的原因,很多人錯過了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應有的才智沒有得到發揮,可能本身家境一般,但是兒女有機會將較好地智力發揮出來,通過高考改變命運,也是一種補償與幸運。
C. 如何評價CCTV9紀錄片《高考》
看了這部央視的新紀錄片,會讓你懷疑人生,懷疑自己所在的,是假的中國。歷時一年,涉及到地形地貌、氣候環境、自然生態各不相同的 6 個省級行政區域,上海、新疆、黑龍江、江西、陝西、海南,在央視新紀錄片《航拍中國》的每一幀里,中國每一寸山川河流都美到讓人窒息。隨隨便便一截圖,就是一張絕美的壁紙。
D. 有關高考的紀錄片推薦一下
高考1977,不錯的,我看過,很鼓舞人心的,強烈推薦!再或者就是《高考》,有好幾集,慢慢看吧,會有很多體會
E. 高考央視紀錄片讀後感
8月19日,我在微信當中看了六集的《高考》視頻,看過後深有感觸。
一、二集是講述毛坦廠中學的日與夜
安徽毛坦廠中學被稱為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高中,學校位於安徽省的一個小鎮上,每年都會有上萬名學生參加高考,他們中的三分之二是高考復讀生,這里常年租住著數萬名陪讀家長,她們大多數來自農村和西部城鎮,小鎮和學校形成了一個高考鎮 ,孩子成了他們生活中的全部。
2014年1月10日,星期六,距離考試還有140天,中午,陪讀家長把飯送到校門外,學生的吃飯時間約為10分鍾。
吳俊是毛坦廠中學的保安隊長,他說:從他爺爺到他這一輩家裡沒有一個大學生,所以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大學,孩子幾乎成了所有家長最後的希望。校外陪讀家長等待午時才能放學的孩子們,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高考才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才可以改變現有的生活。
程老師說:拯救一個孩子就等於拯救一個家庭,只希望她們這一代可以比他們的父母過的好一些!2014年高考這天,孩子們迎來了他們一生當中的巨大考驗,考場外擠滿了家長,門外的家長似乎比孩子更加緊張,這一刻彷彿時間都凝固了,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不僅僅代表著一次考試,更意味著孩子和家長的夢想和三年來的艱辛努力。
20天後,高考成績出來了,家長們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感動的流淚了,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為了孩子實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了,孩子終於不負眾望的完成了他們共同的夢想,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孩子和家長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
我非常喜歡視頻中老師的一段話:
很多人怎麼講呢,受了毛中的惠,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就是剛才有人說,毛中滅殺人性,但是大部分人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沒有苦難,這樣人就是溫室里的花朵,他禁不住風吹雨打,你將來到社會上,誰能把你當公主,誰能把你當王子,你在家是公主啊?你在家是王子啊?你到社會上,社會很殘酷,社會是殘酷的!今天不是人,明天人上人,我就覺得,人生必須要經歷一些苦難,毛中就是給你提供了一個苦難的課堂,高考成功了,家長樂了,孩子找上好工作了,成立一個好家庭了,有什麼不好呢?毛中何罪之有?誰請你到毛中來的,在你沒來毛中之前,你就知道毛中很恐怖,為什麼還把孩子往恐怖的學校帶?磨出雪亮的鋼刀,沖向隱形的戰場。金榜題名,舍我其誰。(第二集20分鍾之後講話)
比起他們,我們是不是輕鬆了很多、幸福了很多呢?
第三集久牽的孩子
是回到家鄉參加高考還是留在從小生活的城市,留與不留成了孩子們最大的難題, 在紀錄片中一部分的人選擇了留下,一旦選擇了留下來就要接受沒有大學文憑的待遇,想要改變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但無論怎麼選擇都無法逃避高考的壓力,只是大城市多了一些我們想要的機遇和更好的生活,他們努力的尋找著共同的出路,背負著自己的夢想和父母的期望 ,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第四集講述了大山裡的孩子
中國有太多太多像她一樣在大山裡的孩子,走出大山才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才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走出大山才是改變現有生活的唯一方式,紀錄片中的她,是個懂事的孩子,而她的叔叔嬸嬸則是善良,朴實的人,為了侄女兒的學費,賣掉了家裡所有的東西,只為了他的侄女將來能夠過上好的生活,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即便是親生父母所做的也不過如此吧。
片尾,奶奶沒能等到孫女的寒假便因病去世了,老人家用自己的信念強撐到了最後,只是為了聽到孫女考上大學的消息,當大學考上了,又還有什麼可以支撐她活下去呢!我所感動的是生活的苦難,艱難的等候,令人震撼的親情。
第五集留學大潮
2014年中國有45萬人選擇出國留學,人們俗稱留學考試為洋高考,儼然這又是另外一種高考同樣是奮斗和追求潮流洶涌,我們關注高考,也把目光投注在那些轉身離去的身影,自費留學歐美。
4年的經濟成本大約需要150萬人民幣,可是文化和心理上的准備卻無法衡量,很多人早早選擇了國際學校,期待為將來的國外生活做好准備,在這些國際學校里,中文課漸漸邊緣化。
這一集我沒有仔細看,因為這個成本就是我現在不可企及的天文數字。
最後一集論述了校長的選擇
或許是記錄片的重點,教育的改革,這里採用了兩個高中做對比,一個是河北精中,一個是北大附中,精中代表了像毛坦廠這樣的二三線城市,他面對的教育資源有限,只能按照現在現有的模式去改革,而北大附中則是代表了那些教育資源優越的高中,他們能做到的則是更多的選擇,在各個方面做出改革。但最主要的應該是對兩所學校教育的認可。
看完之後,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拚命!也知道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更懂得對於我們普通家庭,只有學習才是改變現有生活的唯一方式,也只有學習才可以給予你以後更好的生活。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或許明天是美好的,但很多人已經倒在今天。
在學習的這條道路上並不擁擠,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讓我們用今日的努力拚搏,換取明日的驚濤駭浪,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吧!
F. 高考,一場影響億萬中國人命運的考試,如何評價CCTV9紀錄片《高考》
這部片子被認為迄今為止中國最好的關於高考的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8.9。
整部紀錄片分為六集,每集五十分鍾,選取了中國社會不同的高考人群,從不同角度向我們展現了在高考面前不同群體的不同表現。
他們經歷過一次失敗,選擇復讀,就一個字,拼。去年拼不過,來這里再拼一年。這里的學生,時刻緊綳著神經,壓力太大了,情緒一不小心就徹底崩潰。比如,復讀班的女孩何飛,因為成績不好心情焦慮,幾度失控哭泣。難,難受、困難。放棄高考嗎?當然不,得繼續。
如果喜歡小編的話記得點贊留言哦。
G. 紀錄片《高三》影評
曾經年少:《高三》
同樣是這樣的季節,一年前,我跟風去看了《高考1977》,現在情節已經基本遺忘,只記得那裡面有一個女生考上了北大。我還記得,那時我在日記里寫道:能通過某種方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是一件多麼幸福和可貴的事情。
同樣是這樣的季節,四年前,離高考還有20多天的時候,窗外的法國梧桐的葉子已經綠得很鮮艷,天氣已經非常燥熱,沒有空調的教室里,時常聽到扇扇子的聲音,還有班主任的教導聲,還有課間同桌的歡聲笑語……
偏偏是在面臨畢業的時候,心懷著很多壓抑和感傷,我遇到了這部紀錄片,和那裡面的老師、家長和同學們,遇到了自己的回憶,遇到了當年的自己。
影片里講述的是,福建西部一個山區小縣城中學文科班的高三故事,短短的一個半小時,涵蓋了太多的內容:父母的殷殷期盼,老師的諄諄教誨,青春的希望與叛逆,清醒與懵懂,挫折與勇氣、理想與追求……還有高三一年可能經歷的很多事情:黨會、班會、家長會、早讀、早操、晚自習、體檢、照畢業照、早戀、泡網吧……
片中的班主任老師,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他除了具備眾多高三班主任必備的責任心之外,還真實地了解每一個同學的想法,與每一個同學真誠地交流,他不僅僅是一個鞭策者,而更是一個引導者和陪伴者。送走了一批有一批的學生,他年復一年地駐守在這個崗位上。
片中的學生們,有積極上進非常努力的,也有頑皮、偏執與迷茫的。他們生活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有一點大抵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在這一年都經歷了真正的成長。那個成績好的女孩子,在距離高考還有100多天的時候,把北大校歌《燕園情》抄寫在日記本上,這個細節讓我非常感動,心中有夢想和執念,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那個父親早逝的男孩,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喝得爛醉,在距離高考還有14天的時候離校出走,最後在與自我斗爭的過程中重新回到學校,奔赴考場,追求理想,這也讓我非常感動,經歷過挫折又能爬起來的人生,是值得敬佩的。
對於本片,又可能會有另一種思考,譬如,關於中國教育的發展趨向的冷靜思考,那麼多的年輕人,為了走出大山,肩負著讓人難以想像的壓力,班主任老師每一年都重復著幾乎同樣的勞動,對這樣的教育制度以及它帶來的種種辛酸和壓抑,他早已適應,早已麻木。
但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未必全部是這種比較沉重的思考,甚至可以說,更多的是關於自己成長的回憶和思考。
中學的那幾年,可能是我成長最快的幾年。毫不誇張地講,高三那年給我帶來的幸福感,是一輩子都難以超越和忘懷的。
那個時候,生活非常純粹,一個明確和清晰的目標引領著我每一天的生活,我把從北大帶回來的未名湖圖案的掛歷放在一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地方,每次看到它平靜的水面,我的心就會安靜下來。
那個時候,每天晚上爸爸10點准時來我房間熄燈,所以我每天抓緊時間快速地把作業做好,以至於數學作業的證明題我確定我會做的時候就直接在上面寫上「即得證」三個字了事,然後迅速地完成當天計劃的復習任務,省下的時間我就用來讀書剪報,每天10點的時候都會戀戀不舍地合上喜歡的閑書,我睡覺以後媽媽會幫我做課外閱讀的讀書筆記,為的是給我積累好的寫作素材。
那個時候,我每天6點02分起床,這是爸媽精心給我計算的時間,每天我會在優美的英語散文朗誦中醒來,然後吃完早飯精神飽滿地去學校,晨讀的時候我不會浪費一分鍾的時間,上課的時候我會在老師講笑話的時候我會忽略之,自己復習做過的習題。
那個時候,我不上網,沒有qq,沒有博客,沒有豆瓣,但是每天都有最知心的朋友與我交流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我也會經常寫日記,每次班主任讓交周記我都會交特別長的一篇,挖掘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成長的感悟,班主任老師會在我的周記之後給我很多的鼓勵。
高三那年的春天,陽光經常是溫暖的,南方的雨也不那麼多,幾次模擬考的天氣都非常好,澄澈的陽光灑在考卷上,我考試用的圓珠筆顫抖的光影,像是有一個生命在試卷上跳舞。那是我目前為止見過的家鄉的最後一次春天,讓自己對家鄉春天的記憶定格在那一年,也沒有什麼需要嘆息和遺憾的了。
高三那年就是那樣過來了,像是一支班得瑞式的輕音樂,最後是漸漸回歸到安靜,偶爾還伴有聽得見的鳥語和聽不見的花香。高考結束之後,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顧城的詩》。拿到北大通知書的那一刻,我比自己想像得要平靜得多,過了一整個夏天,我來到現在置身的這個園子,開始如同我現在的生活,如今,這樣的生活,已經走到盡頭了。時光真瘋狂。
我對自己的現狀基本還算滿意,但是,我沒有像高三時那樣的純粹、那樣的激情了,我經常會莫名地犯困,經常會一天上了幾節課、寫了幾篇劣質的論文還覺得乏力得很委屈,偶爾寫的小文章,很多大抵也都是對生活的抱怨,我估計現在遇到的一些煩心事,或許是高三那時候的我完全可以忍受的。我本以為我會在清晨經常去靜園讀書,但是這四年來我似乎幾乎沒有讀過英語。我高中的時候,老師講笑話我就不聽,專看書復習,現在,在國際貿易的課堂上,老師講笑話我才會想認真聽,講正事兒我反而想逃避。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變化可能是永恆和必然的,但是這樣的一種變化的方式,可能是一種悲哀。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突然想起一句我在考完高考當天晚上看到的一句話,「高考是中國學生的成人禮」,記得當時我冷笑了一下,然後覺得很凄涼。現在的我還是覺得這句話給人一種很殘酷的感覺。但是我不得不承認,高三那年,賜予我們的成長,是不可替代的。
H. 如何評價CCTV9紀錄片《高考》的第四集
我只能說毛中所主要呈現的,是一個煉獄。這種環境對思維的禁錮和封鎖,足以令人震撼。許多學業失敗的學子匯聚,以未來為名義,想藉助高考讓自己走得更遠,於是,高考在他們眼中成了戰場,硝煙滾滾,而他們卻疲於應付對試卷的戰爭,此外種種心,生理問題也會到來。高考是命運的轉折,卻不是終點,他們,正被強行灌輸著錯誤的觀念。高考是塊踏板,但誰又能肯定分數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體現,我想問問那些父母,在他們眼中是不是孩子成才只與成績有關。許多人到此復讀,本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I. 高考紀錄片的觀後感,謝謝各位
其實相對於第四集宏志班的孩子來說,毛坦廠的孩子幸運多了。畢竟他們中的大多數至少不用為錢發愁。即使是片中的那個相對貧困的女生,也是可以靠自己家庭的力量解決在外租房子所需要額外付出的幾千元。而家長們要求孩子高考的唯一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改善貧困,而是為了改善生活地位——不得不說,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缺少的不是錢,而是一種受人尊敬的地方。他們嚮往上層人的生活,於是他們得不到的,便把希望壓在了孩子身上,而實現這一希望唯一可能的途徑便是——高考,考上好學校,找份有地位的工作。
只是家長們的想法是否太單純了點呢?或者說他們或許也知道如今的大學畢業即失業,但是他們的心結依舊緊緊的系在了高考上。
相對於毛坦廠扭曲的高考心理來說,我倒是更能理解宏志班的孩子。因為這里的土地實在太過於貧瘠了。這里的孩子如果要擺脫貧困的生活,甚至僅僅為了吃飽飯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們也不得不通過高考來實現。
但是高考也只是第一步。這里的孩子和家長甚至在高考前就要去面臨考上後的經濟壓力。「因教而貧」—— 一 方面讀書是唯一改變貧困面貌的途徑,另一方面讀書卻讓一個家庭雪上加霜,窮上加窮。但即使如此,這里的人們還是願意讓孩子們放手一搏,這是幾乎帶有賭博性質的一搏,形式便是高考!
雖然高考對於宏志班的孩子來說是關乎生存和毀滅,但這里的備考氛圍卻還是充滿著溫情和人性(只是片子中所呈現出來的)。
我突然想起一句話——高考,不僅僅是孩子一個人的戰斗。我慶幸,我已經過了高考的年齡,我也慶幸,我的高考過得非常的平坦甚至安逸。
J. 介紹一下紀錄片《高三》中的幾個主角現在的情況和去向.
1992年,一個叫方三文的高三學生通過高考走出了這座縣城。2004年,方三文把一個叫周浩的朋友帶回武平。周浩用一年的時間,在這里拍了一部紀錄片——《高三》。《高三》的主角是武平一中高三(7)班的班主任王錦春和他的學生。王錦春38歲,在他22歲從師范大學畢業那年,他成為方三文的班主任。方三文後來以這座學校至今為止的最好成績:全省文科第二,考取了北京大學。
如今方三文任職某網站新聞總監,周浩本是職業圖片攝影師,只是現在已經很少見他背相機了。拍紀錄片去了。21世紀報系有個影像工作室,周浩是這個工作室的唯一成員。辦公室很小,他陸陸續續在這里完成著一些紀錄片。《高三》是工作室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剛剛獲得第三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人道獎紀錄片獎」。
鍾生明。這個男孩無疑是片子里最出彩的一個學生角色,讓人歡喜讓人愁。我們單獨說說他的狀況。
鍾生明在偏遠的山區學校,通過網路游戲以及跟鄰校做生意,賺了10000塊錢,這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情。鍾生明的父親是典型的農民,他曾經很以兒子為驕傲,因為鍾生明非常聰明,並且一度成績優秀——他們的學號是按照入學成績高低排的,鍾生明的學號是7。可是後來鍾生明的成績很不好。有個鏡頭沒有在片子里出現:鍾生明在父親面前痛哭:「我做的一切都是想減少你的負擔……」鍾生明正在復讀。《高三》的播出使鍾生明成了學校里的名人,他因而選擇了另一個學校。周浩建議鍾生明再摔打幾年,他對鍾生明說:「你可以不信老師,不信你爸爸,但你要信我一句話,門檻很重要。你一定要好好考大學。」又一年高考快到了,只是鍾生明的模擬成績還是不太理想。
這也是我最後一次了解到的他們的情況!至此以後我們就再也沒有聯系過!希望你能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