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明王朝有多少皇帝皇叔叫啥名字
姓名 廟號 謚號 年號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國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讓皇帝(又謚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長陵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獻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鎮 英宗 睿皇帝 正統(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註: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復位。 裕陵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載垕 穆宗 庄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慶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簡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鍵 紹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節皇帝 紹武(1646年) 紹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曆(1646年——1662年) 永曆陵
⑵ 那個像個偉大的男人明朝王爺是朱元璋的第幾個兒子
第1代秦王朱(木+爽)(公元1356--1395年),在太祖的24個親王中居長,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 年)任宗人府宗人令。兩年後,因建造王宮太過奢華和其他過失,被召還京師受責,兩年後才回到西安藩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因率兵鎮壓兆州(今甘肅臨潭)少數民族叛亂有功,受到朱元璋賞賜。同年,因病去世,謚為愍,故史稱秦愍王。
朱元璋為二房秦愍王朱(木+爽)後裔制訂的20個派字是:「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堅心旁+享)。」
晉王家族:
皇族第3房是晉藩家族,大概是諸藩之中繁衍最盛的一支
明皇族第3房始祖朱(木+岡)(公元1358--1398年),是朱元璋與馬皇後所生的第3個兒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晉王,建藩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十一年(公元1378年)就藩。史書記載,這位第一任晉王,自小跟大學者宋濂學文,又從杜環學習書法,長得「修目美髯,顧盼有威」,而且智慧極高。封王之後,鎮守北方重鎮,與燕王朱棣一起成為明初最有勢力的藩王,多次參預明初軍國大事。如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60年)受命與燕王朱棣一超率師遠征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當時大將潁國公傅友德等都聽他節制。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又受命同周王朱(木+肅)一同率河南、山西諸衛軍出塞築城屯田,以鞏固邊防。可見朱(木+岡)對明初的朱氏政權和國家民族,作出過較大貢獻。但朱(木+岡)這個人的性格,頗有些驕縱,在晉王任上,也做過許多不法妄違的事,甚至一度陰謀造反,因被人告發不遂,從此受到朱元璋的責怪和疏遠,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因憂怨而死,年僅41歲,在位 28年,謚為恭,史稱晉恭王。
晉王朱(木+岡)後裔,以「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20字為派語。
燕王家族:
朱棣(公元1360年--1424年),史稱明成祖,又被稱為永樂皇帝。朱棣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初被封為燕王,統兵鎮守北方重鎮北平(今北京市)。靖難政變,篡侄為皇。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辛卯,朱棣因積勞成疾,於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師途經榆木川時,忽然病逝,享年 65歲,歸葬於北京天壽山長陵,初謚「啟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孝文皇帝」,廟號太宗;明嘉靖時改謚為「啟天宏(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改為成祖。明成祖朱棣娶開國元勛徐達長女為妻,就是徐皇後,又有寵幸的昭獻貴妃王氏、恭獻賢妃朝鮮人權氏等眾多妃嬪,共生四子:高熾、高煦、高燧、高(火+羲)。朱高熾(公元1378--1425年),明洪武時立為燕王世子,明永樂時立為皇太子。明成祖北伐親征時,他多次受命監國,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十五日繼為帝,改明年為明洪熙元年,這就是朱棣長子明仁宗繼位。成祖次子朱高煦,被封為漢王;三子朱高燧,被封為趙王;四子朱高(火+羲)早年夭折,未被封王。
周王家族:
在大明朝眾多的封藩中,第5支周藩王家族是較傑出和優秀的一支。這個家族的發派始祖,便一位著名的學者、詩人
周藩發派祖也即第一代周王朱(木+肅)(公元1361--14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後所生的第五個兒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封為吳王,建國於錢塘(今浙江錢塘)。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封為周王,建國於北宋故都河南開封,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國。史書上記載說,周王朱(木+肅)為人好學,喜讀書,能填詞賦詩,又寫得一手好字,曾根據元朝宮中遺事,寫有《元宮詞》100章。又針對當時中原飢荒,著《救荒本草》一書,考核可食的野生草本植物四百餘種,並配繪圖說明,對後來農學家徐光啟寫《農政全書》起過較大的參考作用。但朱(木+肅)也有明初大多數藩王的通病,即野心勃勃,陰謀篡位做皇帝。當建文年間,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周王朱(木+肅)也不聽屬下和家人的勸諫,蠢蠢欲動,陰謀造反。而建文帝認為朱(木 +肅)是朱棣的同母弟,早就想要除去他,這時便趁勢派兵突襲開封,將周王朱(木+肅)逮捕,押回南京禁錮,並將他的兒子們遷徙到別處。明成祖政變成功後,釋放朱(木+肅),恢復周王爵位,讓他回到開封。永樂初期,傳聞他又想造反,被成祖責令反省,並奪去他的三支護衛軍,他才「頓首謝死罪」,從此老實地做起周王來。朱(木+肅)在位長達56年,直到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去世,享壽65歲,謚為定,史稱周定王。
朱元璋生前親自為周王朱(木+肅)後裔制定了20字的派語:「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
楚王家族:
明藩第6支是楚王朱楨家族,大多是些平庸無才之輩
楚藩開派祖朱楨,是朱元璋與胡充妃生的兒子,屬庶出,排行第六,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始封為第一代楚王,建國武昌(今湖北武昌市),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到國就任。在位54年,曾鎮壓銅鼓、思州少數民族起義,永樂初任宗人府宗正,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去世,謚昭,史稱楚昭王。
楚王朱楨後裔,以「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等20字為本族派語。
齊王家族:
明宗室第7支是齊王朱(傅亻改為木)後裔,子孫被廢為庶人
齊王朱(傅亻改為木)(公元1364--1428年),是朱元璋與達定妃所生的庶七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為齊王,建藩青州,十五年(公元1382年)就國。曾多次受命率兵從燕王北征蒙古有功。後以武功自喜,性凶暴。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因謀反被召至京,廢為庶人。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復位,但更加驕縱不法。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因罪被禁錮京師,不久即被正式廢為庶人,取消齊王封爵,藩國也被廢除。子孫也被廢為庶人,徙遷至南京。朱後裔以「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等20字為派語。
魯王家族:
明宗室第十支是魯王朱檀家族,勢力較小,地位較低,家族平庸
始祖朱檀(公元1370--1389年),是朱元璋與郭寧妃所生的庶十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出生後兩個月封為魯王,建藩兗州(今山東兗州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到國。
魯藩朱檀後裔以「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兼達,康莊遇本寧」等20字為派語。
蜀王家族:
明藩第11支,蜀王朱椿家族,是明朝宗室各藩系中最著名和優秀的一支
蜀藩開派始祖朱椿(公元1370--1423年),是朱元璋與郭惠妃(郭子興之女)生的庶十一子,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為蜀王,建國成都,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就國。史書上記載,這位第一代蜀王朱椿,為人孝友慈祥,篤誠寬厚,性格與朱元璋的眾多兒子大不相同,不好戰爭兵事,而獨喜歡博覽群書,氣質容止溫文典雅,被朱元璋稱為「蜀秀才」。他還廣交文學者,尊重知識與人才,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他曾邀明初著名學者李叔荊、蘇伯衡一同討論經史。又特聘一代名儒方孝孺任蜀世子的老師,並在方的居室題「正學」二字,以示尊重。又從自己的祿米中每月分給成都各位群學博士一石,後成為定製。當時各藩王大多擴張護衛、操練士卒,甚至以武力謀反,而朱椿駐守西南邊陲的四川,卻以禮教治國,,又注意與少數民族搞好關系。在他的治理下,四川經濟文化都有較大發展,史稱「蜀人由此安業,日益殷富」,並使「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朱椿於明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去世,享壽54歲,謚為獻,文獻上因此稱他為蜀獻王。所著有《獻園集》。
蜀王朱椿後裔以「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20字為派語。
代王家族:
明藩第13支,代王朱桂家族,生活荒淫腐敗,為人奸佞不法
開基始祖朱桂(約公元1372--1446年),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後的庶十三子,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封為代王,建國太原,同年就國。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去世,謚為簡,稱代簡王。
代王朱桂後裔,以「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郁,炳耀壯洪基」等20字為派語。
肅王家族:
明藩第14支――肅王朱(木+英)家族
肅藩王府是明朝分封在西北要道蘭州上的一支宗室。其開基始祖第一代肅王朱(木+英),是明太祖與一個沒有名號的妃子郜氏所生的庶十四子。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為漢王,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封為肅王,第二年就國。初建藩於平涼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就藩甘州,兼管陝西行都司甘州五衛軍務。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又內遷,建藩於蘭州(今甘肅蘭州市)。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去世,謚為庄,史稱肅庄王。
肅王朱(木英)後裔,以「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當運,凱諫處恆隆」等20字為派語。
遼王家族:
宗弱支昌的遼藩朱植家族,開拓台灣數十年
在明代眾藩系中,遼藩家族是第15支。遼藩開基始祖第一代遼王朱植,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韓妃所生的庶十五子。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植被封為衛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封為遼王,建藩於遼東半島的廣寧(今遼寧北鎮縣),隨即就國。朱植是個能征善戰、深諳兵事的親王,當年鎮守遼東邊疆,屢建軍功。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靖難」戰爭爆發時,他被建文帝命令率軍渡海南下勤王。朱棣篡位後,嫌朱植曾對自己有二心,便削除了他的護衛軍,並將遼王府改建於荊州。從此,遼王家族便從遼東半島徙遷到內陸的今湖北江陵市,並從此由一個軍事強藩轉變成一個普通王藩。朱植於1424年去世,謚為簡。
遼王朱植後裔,以「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而龍輿」等20字為派語。
慶王家族:
第16支慶藩家族,是明王朝安排在西北邊陲要地上的一支宗室力量
慶藩的開基始祖朱(木+旃),是明太祖朱元璋與余妃所生的庶十六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為慶王,建國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到國。
慶王朱(木+旃)後裔,以「秩邃(宀+真)台(才頭+鼎),倪伸帥倬奇,適完因巨(行的中間+干),騭眷發需昆」等20字為本支派語,以分昭穆。
岷王家族:
第18支是岷藩家族,大都平庸
岷藩開基始祖朱(木+便),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始封為岷王,原建國於岷州(今甘肅岷縣)。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改派朱(木+便)南鎮新收服的雲南。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朝廷實行削藩政策,岷王朱(木+便)因被西平侯沐晟告發不法,被廢為庶人,遠徙福建漳洲。朱棣稱帝後,他恢復爵位,回到雲南。但此後朱(木+便)在雲南與沐家不和,又多次非法胡為,擅收地方官印信,暴虐殺人,屢教不改,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被削除護衛、官屬。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四月,令朱(木+便)自雲南北遷至武岡(今湖南武岡縣)。從此,岷藩一支,自甘肅經雲南,最後定藩於武岡。1450年朱(木+便)去世,謚為庄,史稱岷庄王。
朱元璋親自為岷藩家族一系制定的20字派語是:「徽音膺彥譽,定干個(礻+西頭+土)雍,崇理原諮訪,寬(釒+容)喜賁從。」
谷王家族:
第19支――谷王朱(木+惠)族
開基始祖朱(木惠),是明太祖與郭惠妃所生的庶十九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谷王,初建國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縣)。當年朱棣起兵「靖難」,他奉建文帝令回南京守金川站,後開門迎降於成祖。永樂初改建藩國於長沙(今湖南長沙)。後陰謀政變,事發失敗,被詔至京師,廢庶人。不久與兩子朱賦灼、朱賦(火+侖)自焚而死,獨第三子朱賦(火+欣)有後,但藩國被削除。
朱(木+惠)裔以「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怪豫,擴霽昱禎祥」等20字為派語。
韓王家族:
在明王朝眾多藩系中,第20支韓藩家族是非常重要,也非常著名的一支
它的開基始祖第一代韓王朱松,是明太祖與周妃所生的庶二十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為韓王,建藩開源,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 年)還未就國便去世。後他的兒子朱沖(火+或)嗣封,於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改封國於平涼府(今甘肅平涼縣),從此定居在平涼。
韓王朱松後裔,以「沖范征偕旭,融謨朗(王+景)逵,(顫不要頁旁)韶愉灝(忄造),令緒價蕃維」等20字為派語。
沈王家族:
第21支是沈王朱模家族
沈藩開基始祖是第一代沈王朱模,是明太祖朱元璋與趙貴妃所生的庶二十一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為沈王,建藩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到國。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去世,謚為簡,史稱沈簡王。
沈王朱模後裔,以朱元璋所定的「佶幼詮勛胤,恬(王+呈)效回(王+皇),(氵+是)源(言+西頭+土)皙(日韋) ,圭璧澈澄昂」等20字為本系派語。
在明朝諸藩系中,沈王家族是最普通平實的一支,無大過,無大功,後人評價用「恭良」二字,可說絕妙。明朝滅亡後,國除,後裔不詳。
唐王家族:
第23支――唐藩朱(經糹改為木)家族
唐藩開基始祖是朱(經糹改為木),是明太祖朱元璋與李賢妃所生的庶二十三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被封為唐王,建國河南南陽,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到國就任。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去世,謚為定,史稱唐定王。
唐王朱(經糹改為木)的後裔,以朱元璋所定的「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等20字為本系派語。
伊王家族:
明宗室幺房――伊藩朱(木+彝)家族
伊藩開基始祖朱(木+彝),是明太祖朱元璋與葛麗妃所生的庶廿五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為伊王,建國於洛陽,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就藩。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病死,謚為厲,史稱伊厲王。
伊王朱(木+彝)的後裔,以太祖所定的「(禺+頁)勉(訁+是)(訁+於)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等20字為本系派語。
⑶ 明朝王爺列表!!!!!!還有對應的皇帝!!!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要快~~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號「洪武」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號「建文」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號「永樂」朱元璋的第四子,
仁宗朱高熾(1378-1425) 年號「洪熙」,明成祖長子。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號「宣德」,仁宗長子。
英宗朱祁鎮(1427-1464) 年號「正統」「天順」,宣宗長子。
景帝朱祁鈺(1428-1457) 年號「景泰」宣宗次子,
憲宗朱見深(1447-1487) 年號「成化」英宗長子,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號「弘治」憲宗三子。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號「正德」孝宗長子。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號「嘉靖」憲宗孫,父興獻王。
穆宗朱載垕(1537-1572) 年號「隆慶」世宗第三子。
神宗朱翊鈞(1563-1620) 年號「萬曆」穆宗第三子。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號「泰昌」神宗長子。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號「天啟」光宗長子。
思宗朱由檢(1610-1644) 年號「崇禎」光宗第五子。
秦愍王 朱樉 太祖嫡二子 1370~1395
秦隱王 朱尚炳 愍嫡一子 1395~1412
秦僖王 朱志堩 隱嫡一子 1412~1424
秦懷王 朱志均 隱庶二子 1424~1426
秦康王 朱志[土挈] 隱庶三子 1428~1455
秦惠王 朱公錫 康嫡一子 1458~1486
秦簡王 朱誠泳 惠庶一子 1488~1498
秦安王 朱公銘 追封
秦庄王 朱誠澯 追封
秦昭王 朱秉欆 安庶一子 1500~1501
秦定王 朱惟焯 昭庶一子 1509~1544
秦恭王 朱誠潤 追封
秦順王 朱秉柎 追封
秦端王 朱惟燫 追封
秦宣王 朱懷埢 惟燫之子 1548~1566
秦靖王 朱敬鎔 宣庶一子 1569~1576
秦敬王 朱誼澏 靖嫡一子 1581~1586
秦王 朱誼漶 靖嫡三子 1587~1617
秦王 朱存樞 誼漶子 1618~1643
***************晉***************
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府
晉恭王 朱棡 太祖嫡三子 1370~1398
晉定王 朱濟熺 恭嫡一子 1398~1414
晉王 朱濟熿 恭庶三子 1414~1427
晉憲王 朱美圭 定嫡一子 1435~1441
晉庄王 朱鍾鉉 憲庶一子 1442~1502
晉靖王 朱奇源 庄嫡一子 追封
晉懷王 朱表榮 靖嫡一子 追封
晉端王 朱知烊 懷庶二子 1503~1533
晉安王 朱表槏 追封
晉康王 朱知[火節] 追封
晉簡王 朱新[土典] 知[火節]庶一子 1536~1575
晉敬王 朱慎鏡 新墧嫡一子 追封
晉惠王 朱慎鋷 新墧嫡三子 1579
晉穆王 朱敏淳 惠嫡一子 1585~1610
晉王 朱求桂 穆庶一子 1613~1643
***************燕***************
洪武十一年就藩北平府
燕王 朱棣 太祖嫡四子 1370~1402
***************周***************
洪武三年封吳 十一年改封周 十四年就藩開封府
周定王 朱橚 太祖嫡五子 1370~1425
周憲王 朱有燉 定嫡一子 1436~1439
周簡王 朱有爝 定庶四子 1439~1452
周靖王 朱子垕 簡庶一子 1455~1456
周懿王 朱子埅 簡庶二子 1457~1485
周惠王 朱同鑣 懿庶一子 1487~1498
周悼王 朱安[氵橫] 惠庶二子 追封
周恭王 朱睦[木審] 悼庶一子 1501~1538
周康王 朱勤熄 恭嫡一子 追封
周莊王 朱朝堈 康嫡一子 1540~1551
周敬王 朱在鋌 庄嫡一子 1552~1583
周端王 朱肅溱 敬嫡一子 1586
周王 朱恭枵 端嫡一子 1589~1641
***************楚***************
洪武十四年就藩武昌府
楚昭王 朱楨 太祖庶六子 1370~1424
楚莊王 朱孟烷 昭嫡三子 1424~1439
楚憲王 朱季堄 庄庶一子 1442~1443
楚康王 朱季埱 庄庶二子 1444~1462
楚靖王 朱均鈋 東安恭定王庶一子 1465~1510
楚端王 朱榮氵戒] 靖嫡一子 1512~1534
楚愍王 朱顯榕 端庶一子 1536~1545
楚恭王 朱英[火僉] 愍庶三子 1551~1571
楚王 朱華奎 恭子 580~1643
***************齊***************
洪武十五年就藩青州府
齊王 朱榑 太祖庶七子 1370~1406
***************潭***************
洪武十八年就藩長沙府
潭王 朱梓 太祖庶八子 1370~1390
***************趙***************
趙王 朱[木巳] 太祖庶九子 1370~1371
***************魯***************
洪武十八年就藩兗州府
魯荒王 朱檀 太祖庶十子 1370~1389
魯靖王 朱肇輝 荒庶一子 1403~1466
魯惠王 朱泰堪 靖嫡一子 1467~1473
魯庄王 朱陽鑄 惠嫡一子 1476~1523
魯懷王 朱當漎 庄嫡一子 追封
魯悼王 朱健杙 懷嫡一子 追封
魯端王 朱觀[火定] 悼嫡一子 1528~1549
魯恭王 朱頤坦 端一子 1551~1594
魯敬王 朱壽鏳 恭庶六子 1596~1600
魯憲王 朱壽鋐 恭庶七子 1601~1636
魯肅王 朱壽鏞 恭庶九子 1636~1639
魯王 朱以派 肅嫡一子 1640~1642
魯王 朱以海 肅五子 1644~1654
***************蜀***************
洪武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
蜀獻王 朱椿 太祖庶十一子 1378~1423
蜀庄王 朱悅熑 獻嫡一子 追封
蜀靖王 朱友堉 悼庄嫡一子 1424~1431
蜀僖王 朱友[土黨] 悼庄嫡三子 1432~1434
蜀和王 朱悅X 獻庶五子 1435~1461
蜀定王 朱友垓 和嫡一子 1462
蜀懷王 朱申鈘 定嫡一子 1464~1471
蜀惠王 朱申鑿 定庶三子 1472~1493
蜀昭王 朱賓瀚 惠嫡一子 1494~1508
蜀成王 朱讓栩 昭嫡一子 1510~1547
蜀康王 朱承爚 成庶三子 1549~1558
蜀端王 朱宣圻 康庶一子 1561~1612
蜀恭王 朱奉銓 端嫡一子 1615
蜀王 朱至澍 恭嫡一子 1616~1643
2007-12-9 21:17 回復
思文皇帝
1位粉絲
2樓
***************湘***************
洪武十八年就藩荊州府
湘獻王 朱柏 太祖庶十二子 1378~1399 初謚戾
***************代***************
洪武十一年封豫 二十五年改封代 是年就藩大同府
代簡王 朱桂 太祖庶十三子 1378~1446
代戾王 朱遜煓 簡嫡一子 追封
代隱王 朱仕[土廛] 戾庶一子 1448~1463
代惠王 朱成煉 隱嫡一子 1466~1489
代思王 朱聰沬 惠庶一子 追封
代懿王 朱俊杖 思庶一子 1499~1527
代昭王 朱充耀 懿庶一子 1530~1547
代恭王 朱廷崎 昭庶一子 1549~1573
代定王 朱鼐鉉 恭庶一子 1581~1594
代王 朱鼐鈞 恭庶三子 萬曆二十四年進封。
代康王 朱鼎渭 鼐鈞嫡一子 ?年襲封 崇禎二年薨。
代王 朱彝X 康嫡一子 崇禎間襲封 薨。
代王 朱傳[火齊] 彝嫡一子 崇禎間襲封。十七年遇害。
***************肅***************
洪武十一年封漢 二十五年改封肅 就藩甘州 後移蘭州
肅庄王 朱楧 太祖庶十四子 1378~1419
肅康王 朱瞻焰 庄庶一子 1424~1464。
肅簡王 朱祿埤 康庶一子 1468~1479
肅恭王 朱貢錝 簡庶一子 1487~1536
肅靖王 朱真淤 恭嫡一子 追封
肅定王 朱弼桄 靖嫡二子 1539~1562
肅昭王 朱縉炯 定嫡一子 追封
肅懷王 朱紳堵 昭庶一子 1563~1564
肅安王 朱弼柿 靖庶四子 追封
肅懿王 朱縉[火貴] 安庶一子 1571~1588
肅憲王 朱紳堯 懿庶一子 1601~1618
肅王 朱識鋐 憲嫡一子 1621~1643
***************遼***************
洪武十一年封衛 二十五年改封遼 就藩廣寧州 永樂二年遷荊州府
遼簡王 朱植 太祖庶十五子 1378~1424
遼王 朱貴烚 簡庶二子 1425~1439
遼肅王 朱貴[火受] 簡庶四子 1439~1471
遼靖王 朱豪墭 肅嫡一子 1473~1478
遼惠王 朱恩鑙 靖嫡二子 1480~1495
遼恭王 朱寵涭 惠嫡一子 1497~1521
遼庄王 朱致格 恭嫡二子 1524~1537
遼王 朱憲[火節] 庄庶一子 1540~1568
***************慶***************
洪武二十四年封 二十六年就藩韋州 建文三年遷寧夏
慶靖王 朱[木旖] 太祖庶十六子 1391~1439
慶康王 朱秩煃 靖庶一子 1439~1469
慶懷王 朱邃X
⑷ 多爾滾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一、 從孤兒弱主到和碩睿親王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降生
在赫圖阿拉,生母阿巴亥,姓烏拉納喇氏。這時,努爾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
微的小部落頭領,而是統一了女真各部的「聰睿恭敬汗」,並且正在進一步
發展統一事業,為建立清朝奠定基礎。當多爾袞誕生未滿百日,努爾哈赤就
率大軍進攻烏拉,最終滅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國,多爾袞母子面臨著被打入
冷宮的危險。但是,由於努爾哈赤優待降順者的政策,以及阿巴亥富於心計,
善為周旋,使他們母子安然度過難關,隨著時間的流逝,多爾袞也步入了台
吉的行列。
公元1616 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年號天命,兩年後以「七大恨」告
天,發動了對明朝的進攻,揭開了明清戰爭的序幕。在對明戰爭節節勝利中,
後金內部的矛盾斗爭也不斷發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爾哈赤宣布廢
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爾泰台吉、皇太極、德格
類、岳託、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①。
也就是說,從此時起,多爾袞以八齡幼童躋身於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
這樣一個改變後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動,是從當年三月努爾哈赤體棄滾代皇
後富察氏開始的。當時雖然給大福晉富察氏頭上加了四條罪狀,但是都缺乏
足夠的根據,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與富察氏關系曖昧②,實際上,是有
人對他們進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棄之後,取代她作為大福晉的正是多爾袞之母阿巴亥。這樣,
努爾哈赤愛屋及烏,多爾袞及其兄弟阿濟格、多鐸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代善由於處處計較而失去乃父的歡心,又聽信後妻的讒言而虐待已子
碩託,這就為覬覦其地位的人們帶來了反對他的口實,造成了前面所說的其
「太子」地位的被黜。這樣,在努爾哈赤共治國政的制度下,多爾袞兄弟便
第一次成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爾袞此時還不是旗主貝勒,而僅與其弟多鐸各領十五牛錄,他畢竟還
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濟格,甚至不如多鐸。在天命年間許
多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賀典
禮中,可以親自叩拜努爾哈赤的宗室顯貴中,阿濟格與多鐸分列第六、第七
位,而多爾袞則不允許參與其中③。盡管如此,除四大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
多爾袞是領有牛錄最多的主子,超過了德格類、濟爾哈朗、阿巴泰等人,在
當時來說,也算是頗有實力的一位台吉了。
但是,好景不長。努爾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臨
終前曾召見愛妻烏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遺命。但眾貝勒早就擔心多爾袞
三兄弟力量迅速壯大,便在擁戴皇太極繼位為汗之後九個時辰,迫令阿巴亥
自盡殉夫,聲稱是太祖的「遺命」。這時候,多爾袞三兄弟的處境最為艱難,
他們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臨著兄弟們對其所領旗分的攘奪,誰知道今後
又會有什麼災禍降臨?
皇太極繼位之後,雖未向他們開刀,但也通過三份效忠的誓詞把他們的
地位貶低很多,特別是皇太極在後來一系列加強皇權的行動中,更是都處壓
制他們的兩白旗勢力。連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三大貝勒都處處受擠,多爾
袞兄弟又怎能倖免。但是,皇太極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脅皇權的三大貝勒的
權力,自己的實力還不夠,還必須拉攏和扶植一些跟他無甚利害沖突的兄弟
子侄,其中就有多爾袞。天聰二年(1628)三月,皇太極廢黜了恃勇傲物的
阿濟格之旗主,以多爾袞繼任固山貝勒①。這時候,多爾袞剛滿十五歲。
少年多爾袞在夾縫中求生存,開始顯示出他善於韜晦的過人聰明。他一
方面緊跟皇太極,博取他的歡心和信任,而絕不顯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
方面則在戰場上顯示出超人的勇氣和才智,不斷建樹新的戰功。天聰二年
(1628)二月,他初次隨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立下戰功,皇太
極賜予「墨爾根岱青」的稱號,贊他「既勇且智」①。半個月後,他就繼任了
固山貝勒。多爾袞少年得志,為他將來的進取開始奠定基礎。
天聰三年(1629),皇太極率軍攻明,多爾袞在漢兒庄、遵化、北京廣
渠門諸役中奮勇當先,斬獲甚眾,一年半後,他又參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
堅城的功勞也有他一份。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再度攻明,多爾袞三兄
弟入龍門口,在山西擄掠,結果「宣大地方,禾稼踐傷無余,各處屋舍盡焚,
取台堡、殺人民更多⋯⋯俘獲生畜無數」②。
當然,使他名聲大振的是征服朝鮮和攻擊蒙古察哈爾部之役。朝鮮和察
哈爾被皇太極視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後金攻明的後顧之憂。天聰六年皇太
極雖大敗察哈爾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灘,但其殘部仍散布在長城內外,
於是天聰九年(1635),皇太極便命多爾袞率軍肅清殘敵。結果他首遇林丹
汗之妻囊囊太後及瑣諾木台吉來降,又趁大霧包圍林丹汗之子額哲所部,使
人勸其歸順,雙方盟誓而回。這一次出征,多爾袞不費一刀一槍,出色地完
成了皇太極的使命。更具重大意義的是,多爾袞從蘇泰太後(林丹汗之妻)
那兒得到了遺失二百餘年的元朝傳國玉璽,其璽「交龍為紐,光氣煥爛」,
後金得之,使皇太極獲得稱帝根據及招攬人心的工具。果然,皇太極聞訊大
喜,親率王公大臣及眾福晉等出沈陽迎接凱旋之師,對多爾袞等亦大加褒獎。
皇太極親征朝鮮,多爾袞也在行伍之中。他率軍進攻朝鮮王子、王妃及眾大
臣所居之江華島,一方面竭力勸降,一方面「戢其軍兵,無得殺戮」。對投
降的朝鮮國王「嬪宮以下,頗極禮待」①。這使朝鮮君臣放棄繼續抵抗,減少
了雙方的殺戮。
這兩役之後,戰局頓時改觀,皇太極除去了後顧之憂,便可全力對付明
朝。他在天聰十年(1636)改國號為清,年號崇德,南面稱帝,與明朝已處
在對等地位。多爾袞在這兩大戰役中所立的戰功,也使他的地位繼續上升。
正月初一新年慶賀大典時,多爾袞首率諸貝勒向皇太極行禮,這與十二年前
的情形相比,可謂天壤之別。當年四月皇太極稱帝,論功行封,多爾袞被封
為和碩睿親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時年僅二十四歲。
在此之後,多爾袞幾次率師攻明,均獲輝煌戰績。崇德三年(1638)他
被授予「奉命大將軍」,統率大軍破牆子嶺而入,於巨鹿大敗明軍,明統帥
盧象升戰死。然後兵分兩路,攻打山東、山西,多爾袞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
降六座,敗敵十七陣,俘獲人畜二十五萬七千多,還活捉明朝一親王、一郡
王,殺五郡王等,給明朝以沉重打擊。班師之後,多爾袞得到了馬五匹、銀
二萬兩的賞賜②。崇德五年到六年,多爾袞又作為松錦決戰的主將之一走上戰
場。起初,他由於違背皇太極的部署,私遣軍士探家而遭到急於破城的皇太
極的責罰③,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繼續留在軍中,一方面屢次上奏提出作戰方
略④,一方面率領四旗的護軍在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殺,並在攻破松山後率
軍圍困錦州,迫使明守將祖大壽率部至多爾袞軍前投降。松錦之戰後,明朝
關外只剩下寧遠孤城,清軍入關已是時間問題。
多爾袞並不是一介武夫,這點連皇太極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更定官
制時,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他統攝。根據他的舉薦,皇太極將希福、范
文程、鮑承先、剛林等文臣分別升遷,利用他們的才智治國①。根據他的建議,
皇太極又對政府機構作了重大改革,確定了八衙官制②。此外,文臣武將的襲
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貴胄也要經他之手任命③。在統轄六部的過程
中,多爾袞鍛煉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為他後來的攝政准備了條件。
更需注意的是,多爾袞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極意旨,對加強中央集權發揮
了重大作用。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極兩度打擊岳託,意在壓制其父代善正
紅旗的勢力,多爾袞等人揣摸帝意,故意加重議罪④。崇德三年遣人捉拿叛逃
之新滿洲,代善略有不平,便被多爾袞抓住大做文章,上報皇太極,欲加罪
罰⑤。這些舉動,正合皇太極心意,他一方面對忠君的兄弟表示贊賞,另一方
面又減輕被議者的處罰,以冀感恩於他。通過這一打一拉,來穩固自己的獨
尊地位。
但是,皇太極並沒有料到,多爾袞正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漸削弱昔日曾
打擊他與母親之人的勢力,等待時機,覬覦權柄。
二、 立幼帝大戰山海關
不久,這個時機終於來到了。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時,皇太極
「暴逝」於沈陽清寧宮。由於他的突然死去,未對身後之事作任何安排,所
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後,正迅速醞釀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這時候,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削弱,他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
朝政。其諸子中最有才乾的岳託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碩託也不為代
善所喜,滿達海初露頭角,還沒有什麼發言權。第三代的阿達禮和旗主羅洛
渾頗不甘為人後,但崇德年間卻屢遭皇太極壓抑。由此看來,兩紅旗老的老,
小的小,已喪失競爭優勢。但以代善的資歷、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度所向
卻能左右事態的發展。皇太極生前集權的種種努力和滿族社會日益的封建
化,自然也使皇太極長子豪格參加到競爭中來。從利害關系而論,兩黃旗大
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他們認為,豪格軍功多,
才能較高,天聰六年已晉升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晉肅親王,掌戶部事,與
幾位叔輩平起平坐。皇太極在世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勢
力,但同時又保持著一定實力,又把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實力遠
遠強於其他旗。因此,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豪格繼位。另一個競爭
者便是多爾袞。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說,身後兩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
則是堅強的後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
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還有一個人也不容忽視,他就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
雖然他不大可能參與競爭,但他的向背卻對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響,無論他
傾向哪一方,都會使力量的天平發生傾斜。
平心而論,皇太極遺留下的空位,只有三個人具備繼承的資格:代善、
豪格、多爾袞。但實際上競爭最激烈的是後兩人。就這兩人來說,豪格居長
子地位,實力略強,這不僅因為他據有三旗,而且由於代善和濟爾哈朗已經
感到多爾袞的咄咄逼人,從而准備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極死後不久,雙方就開始積極活動,進而由幕後轉為公開。
兩黃旗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等議立豪格,密謀良久,並找到濟爾
哈朗,謀求他的支持①。而兩白旗的阿濟格和多鐸也找到多爾袞,表示支持他
即位,並告訴他不用害怕兩黃旗大臣②。雙方活動頻繁,氣氛日益緊張,首先
提出立豪格的圖爾格下令其親兵弓上弦、刀出鞘,護住家門,以防萬一③。
是年八月十四日,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會,討論皇位繼承問題。這個問
題是否能和平解決,直接關繫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來。兩黃旗大臣已
經迫不及待,他們一方面派人劍拔弩張,包圍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劍柄,
闖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爾袞以不合規矩喝退。這時,阿濟格和
多鐸接著出來勸多爾袞即位,但多爾袞觀察形勢,沒有立即答應。多鐸轉而
又提代善為候選人,代善則以「年老體衰」為由力辭,既提出多爾袞,又提
出豪格,意見模稜兩可。豪格見自己不能順利被通過,便以退席相威脅。兩
黃旗大臣也紛紛離座,按劍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們寧可死,
從先帝於地下!」代善見有火並之勢,連忙退出,阿濟格也隨他而去。多爾
袞見此情形,感到立自己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見,主張立皇太極
幼子福臨為帝,他自己和濟爾哈朗為左右輔政,待其年長後歸政。這一建議,
大出眾人所料。立了皇子,兩黃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卻
又說不出口。多爾袞以退為進,自己讓了一步,但作為輔政王,也是實際掌
權者。濟爾哈朗沒想到自己也沾了光,當然不會反對。代善只求大局安穩,
個人本無爭位之念,對此方案也不表示異議。這樣,這個妥協方案就為各方
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卻對今後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政局起
著巨大影響。①
多爾袞之所以選中福臨為帝,曾被某些騷人墨客扯到他與其母庄妃的「風
流韻事」上。實際上,多爾袞之所以選中福臨,一是由於他年甫六齡,易於
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葉布舒、碩塞諸皇子;二是由於其母永
福宮庄妃深得皇太極之寵,地位較高,選其子為帝更易為諸大臣所接受,甚
至可以說是符合先帝的心願。當然,麟趾宮貴妃的名號雖高於庄妃,但她的
實際地位並不高,所以她才兩歲的幼子博穆博果爾也不可能被選中。同時,
輔政王的人選也代表了各方勢力的均衡。既然黃、白二旗是主要競爭對手,
福臨即位便已代表了兩黃和正藍旗的利益,多爾袞出任輔政則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對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濟爾哈朗。在對方看來,
這是抑制多爾袞的中間派,在多爾袞想來,此人又比較好對付。而對下層臣
民而言,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是皇太極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許多政務都
由他們二人帶頭處理,所以對他們出任攝政也並不感意外。
就這樣,多爾袞妥善地處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爭奪問題,自己也向權力
的頂峰邁進了一步。隨後,統治集團處理了反對這種新格局的艾度禮、碩託、
阿達禮、豪格及其下屬,穩固了新的統治。多爾袞的這一方案,在客觀上避
免了八旗內亂,保存了實力,維護了上層統治集團的基本一致。當然,他這
一提案,是自己爭奪皇位不易得逞之後才提出來的,是在兩黃旗大臣「佩劍
向前」的逼人形勢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並非是他一開始就高瞻遠矚、具
有極廣闊的胸襟。
就在八旗貴族因為內部矛盾爭吵不休的時候,明朝後院起火。這年十一
月,李自成農民軍攻破潼關,佔領了西安,然後分兵攻打漢中、榆林、甘肅,
在年底以前已據有西北全境,以及河南中、西部和湖廣的數十府縣。另一支
農民軍在張獻忠率領下,轉戰湘贛鄂數省,亦給明廷以重創。而在關外,多
爾袞一待政權穩固,並於九月派濟爾哈朗和阿濟格等率軍出征,攻克明朝關
外據點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割斷寧遠與山海關的聯系。明朝內外交困,
已經無力抵禦。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李自成農民軍和清軍一南一北,都距
明朝政治中心北京數百里之遙,究竟誰能逐鹿得手呢?
公元1644 年春,歷史的天平開始向農民軍傾斜。三月中,農民軍便包圍
了北京城。多爾袞雖然試圖與農民軍協同作戰,但並沒有什麼結果,直到明
朝崇禎帝急詔寧遠守將吳三桂回師勤王,才知道一塊肥肉已落入他人之口。
但是,歷史的偶然性使吳三桂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在山海關首先
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由唐通接管了山海關,然後率兵朝見李自成。但他走
到玉田時,得知自己的私人利益遭到損害,便「翻然復走山海關」,擊走唐
通,背叛了李自成①。至此,歷史的天平又開始向清方偏倒。
這時候,清廷已經意識到實現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遺志的時機到了。四月
初四日,即吳三桂剛剛叛歸山海關之時,內院大學士範文程上書多爾袞,認
為「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是我非與明朝爭,實與流寇爭也」。主張立即
出兵進取中原。他提出,「戰必勝,攻必取,賊不如我;順民心,招百姓,
我不如賊」,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搶掠政策,「嚴禁軍卒,秋毫無犯」②。
即不僅在戰略上改變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戰術上也要招攬民心。
多爾袞接受了範文程的建議,並在得到北京為農民軍攻破的確報之後,「急
聚兵馬而行」,與農民軍爭奪天下!
四月初十日,「吳三桂移檄至京,近京一路盡傳」③。李自成此時方知事
態的嚴重,於十三日親率部隊往山海關討吳,但仍帶有招降他的僥幸心理,
行軍速度亦頗遲緩,十九日前後才兵臨關城之下。在此期間,吳三桂已派出
使者向清軍求援,使者於十五日便見到了多爾袞,向他遞交了吳三桂的信函,
表示如清兵支援,則「將裂土以酬」④。還不是投降的意思。多爾袞知道這是
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他非常謹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謀士們商議,一方面
派人回沈陽調兵,再一方面故意延緩進軍速度,逼迫吳三桂以降清的條件就
范①。由於事態緊急,吳三桂只得答應多爾袞的要求,清清軍盡快入關,因為
二十一日清軍還距關十里,而關內炮聲隆隆,喊殺陣陣,農民軍已經開始攻
城了。
多爾袞非常了解吳三桂的窘境,因此長時間地作壁上觀,在李自成即將
攻下東西羅城和北翼城,吳三桂幾次派人又親自殺出重圍向他求救的情況
下,估計雙方實力已大損,這才發兵進入山海關。在與農民軍的決戰中,他
又使吳軍首先上陣,在雙方精疲力竭之際再令八旗軍沖擊,結果農民軍戰敗,
迅速退回北京。可以說,在山海關以西發生的這次著名戰役前後,多爾袞充
分利用了漢族內部的階級矛盾,挾制了吳三桂,使他不得不充當清軍入主中
原的馬前卒。
山海關戰役後,李自成慌忙退出北京,撤到山陝一帶休整力量,以圖再
舉。多爾袞則乘勝佔領了北京,接受明朝遺老們的擁戴。從此,歷史又翻開
了新的一頁。
三、 九洲干戈開國定製
在不到一年裡,多爾袞為清朝立下了兩件大功:一是擁戴福臨,鞏固了
新的統治秩序;二是山海關之戰中運籌帷幄,擊敗了農民軍,佔領了北京城,
開啟了清皇朝入主中原的歷史一頁。特別是他佔領北京之後,嚴禁搶掠,停
止剃發,為明崇禎帝朱由檢發喪,博得了漢族士紳的好感,然後迎請順治小
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穩定了佔領區內的形勢。這些功績,在順治元年開國大
典上均得到表彰,不僅給他樹碑立傳,還賜他大量金銀牲畜和衣物,並封他
為叔父攝政王,確立了他不同於其他任何王公貴族的顯赫地位。
李自成退入山陝之後,原明朝降官降將紛紛反水,但他在順治元年
(1644)六月仍積極准備反攻,坐鎮平陽(今山西臨汾),分兵三路北伐①。
另一支農民軍在張獻忠率領下已建大西國於成都,統一了全川,而多爾袞對
此尚不了解②。其他小規模的農民軍則更是活動頻繁,使近畿地區常常飛章告
急。除此之外,殘明勢力已於五月中擁戴福王朱由崧為帝,定都於南京,改
年號為弘光。雖然其政權君昏臣暗,但畢竟尚擁有中國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
兵多糧足,構成清朝統一中國的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的戰略是:對農民軍的主要力量堅決消滅,其中
對地方小股起義、「土賊」則剿撫並用;而對南明政權則是「先禮後兵」。
在此方針領導下,多爾袞先後派葉臣、石廷柱、巴哈納、馬國柱、吳惟華等
進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進而包圍陝西。同時,多爾袞派出大量降清的明
官對南明君臣招撫,並寫信給南明閣臣史可法,提出「削號歸藩,永綏福祿」
③。在南明派出左懋第使團來北京談判過程中,他將其軟禁起來,並不給予明
確的答復。此時,清軍已於九月佔領山東,十月進據蘇北,與史可法的軍隊
沿河相峙。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認為全面進攻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的時機已
經成熟,便於十月先後命阿濟格和多鐸率軍出征,向農民軍和南明福王政權
發起了戰略總攻。①
就當時雙方力量對比而言,多爾袞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由於他雙
管齊下,本來不多的兵力卻分兵作戰,兵分則勢弱,容易被分別吃掉;況且
此舉很容易引起漢民族的同仇敵愾,使他們暫釋前嫌,有可能攜手作戰。就
在這年十月,大順農民軍二萬餘人進攻河南懷慶,獲得大勝。敗報傳來,給
多爾袞猛然敲了警鍾。他立即令多鐸暫停南下,由山東入河南,與北面的阿
濟格軍對陝西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歷史的偶然性再一次救了多爾袞,使他得
以在戰略上改變兩個拳頭打人的方針,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②。很快,
多鐸於十二月底破潼關,李自成放棄西安轉移。多爾袞下令由阿濟格追擊農
民軍余部,而多鐸則繼續南下。至順治二年(1645)二月,農民軍連戰失利,
五月,李自成犧牲於湖北通山之九宮山。這時多鐸軍已克揚州,史可法殉難。
接著,清軍渡長江,南京不戰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權滅亡。
這一連串的勝利不禁使多爾袞喜出望外,他以為天下就此平定,江山已
歸一統。五月底,他已對大學士們表示要重行剃發之制,六月初,正式向全
國發布剃發令③。這好像是一根導火索,一下點燃了各地的抗清烽火。本來清
軍南下就打破了南明官紳「聯清抗闖」的迷夢,魯王政權、唐王政權已紛紛
建立起來,這一下則更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各階級各階層的漢族人民紛紛起
來抗爭,其憤怒的情緒,如火山爆發,正如一首詩寫道:「滿洲衣帽滿洲頭,
滿面威風滿面羞。滿眼乾戈滿眼淚,滿腔忠憤滿腔愁。」①魯王朱以海政權曾
在十月給清軍以重創,被時人評論為「真三十年來未有之事」②。唐王朱聿鍵
政權也頗想有所作為,在仙霞嶺一線設防備戰③,但終因這兩個政權的腐朽,
內訌不斷,而被清軍各個擊破。
抗清力量的主體是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的余部和自發起義的廣大人
民。大順農民軍余部李過、高一功、郝搖旗等與南明何騰蛟、堵胤錫部聯合
抗清,在湖南等地連獲大捷。張獻忠犧牲後,大西農民軍在李定國等人率領
下,與永曆政權聯合,也接連掀起抗清高潮。其他如山東揄園軍、山西呂梁
山義軍等亦在北方暴動,搞得多爾袞防不勝防。根據《清世祖實錄》的不完
全統計,從順治二年七月起到五年七月止的三年中,關於反清斗爭及清兵攻
擊農民軍的記錄就達一百二十條左右,而官書未載的小規模斗爭更是不計其
數。此外,還有明降將金聲桓、李成棟、姜鑲等人各懷著不同的目的在江西、
廣東和山西宣告反清,也使多爾袞一時手忙腳亂。雖然各地起義由於各種各
樣的原因先後為清軍鎮壓下去,但直到多爾袞離開人世,他也沒能看到一個
他所希望的「太平」天下。盡管多爾袞在戰爭中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但由於他制定的某些政策失當,而引起連年戰亂,並招致政治、經濟等一系
列社會惡果。
在進行統一戰爭的同時,多爾袞也開動了整個國家機器,力圖使其正常
運轉。在政治體制上,他無法完全採用在關外時期的一套來治理如今這樣龐
大的國家,而是接受了明皇朝的現成制度,並且任用所有明朝的叛將降臣,
因而十分得心應手。在中央機構中,仍以六部為最重要的國家權力機關,尚
書皆由滿人擔任,但王貝勒親理部事的制度卻在入關前夕廢除掉了①。到順治
五年,多爾袞於六部實行滿漢分任制度,命陳名夏、謝啟光等六漢人侍郎任
漢尚書,但其地位要低於滿尚書,金之俊對此曾表示不勝感慨,更不勝恐懼②。
多爾袞力圖表現得比較開明,因此除原有的都察院之外,六科十三道也保留
了下來,並一再鼓勵官員犯顏直諫。總的來說,中央機構中雖承明制,但也
保留了某些滿族特有的制度。除滿官權重這一點外,還引進了議政王大臣會
議、理藩院等機構,其內院的權力比起明代的內閣要小得多,並對原明臣試
圖增大內院權力的努力加以壓抑③。地方機構不同一些,由於新朝急需用人,
所以普遍任用了降清的漢官。如多鐸克南京後,把南下途中招降的明將吏三
百七十二人分別任命各級職務。洪承疇總督江南軍務後,也一次推薦舊官一
百四十九名,這些都得到多爾袞的批准。多爾袞把明朝遺留下來的國家機器
全盤繼承下來,乃是為適應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施行的明智之舉,但
急於補缺,寬於任人,難免把明皇朝的弊習帶到新皇朝來。
對於吏治,可以說多爾袞是加意整飭的。明代胥吏之弊遺留入清,他曾
批示:「衙役害民,從來積弊。⋯⋯如果有巨奸,即加重治,嚴禁重蹈明朝
故轍。」④如,發現吏部中有四名小吏,為害甚多,他批示道:「三法司嚴審
追擬,毋得徇縱。」府、州、縣守一級,貪劣者亦不乏其人。如牛金星之子
牛銓,降清後任黃州知府,他在任上貪污受賄,被人舉劾。多爾袞批道:「牛
銓著革了職,並本內有名人員,該督撫按提問具奏,該部知道。」①最貪酷的
大員當屬福建巡按周世科,其為非作歹,令人發指。被人參劾之後,多爾袞
批示革職,並令督撫按審問定罪,最後將其就地斬首②。此外,他還十分重視
傳統的京察大計,對各級官員嚴格考核。順治七年正月,大計全國官員,對
謝允復等八百一十六名官員分別加以革職、降調、致仕③。
除整頓舊官之外,多爾袞還注意選用新人。他自稱:「別的聰明我不能,
這知人一事,我也頗用功夫。」④所以自入北京伊始,便多次下詔各地徵聘「山
澤遺賢」。此外,在順治元年十月的登極詔書中,還規定了重開科舉的制度,
並於順治三年、四年、六年舉行了三次會試,共取進士一千一百人。首科之
中,出了四位大學士、八位尚書、十五位侍郎、三位督撫,還有都察院副都
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內院學士等六位高官,如傅以漸、魏裔介、魏
象樞、李霨、馮溥等均出自是科⑤。其他人也都充實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級機構
中,成為新朝統治的骨幹力量。
⑸ 明朝所有皇帝的稱號和名字
明朝共16個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毅宗朱由檢。
1、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 漢族,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
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鍾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2、朱允炆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朱允炆改進了明太祖所實行的嚴厲的法律制度。洪武帝曾經頒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為全帝國的法律准則。他有時用「誥」的形式來給法典做補充,有時又用「榜文」的形式來發布典型的案例。
榜文第一次出現在《大誥》中;這種《大誥》在1385年和1387年之間曾經編纂、修訂和擴充。它們出現在1397年版的《大明律》中;《大明律》把這些誥和榜文都收在它的附錄中。
朱允炆認為他祖父的律令法典的某些部分過於苛嚴,特別是那些在誥和榜文中所定下的懲罰條款更是如此。據說,他在他祖父生前即已敦促洪武帝從他的法典中取消73條這樣的條款。
在他即位以後,他禁止以誥文為根據來進行審理和判案,同時停止張貼榜文,這就使他用正式遵守律令的手法,巧妙地掩蓋了他事實上對他祖父的指令的否定。
這些變革後來被永樂帝一掃而光;他恢復了太祖的所有嚴厲的誥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3、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
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因此,朱棣即位後,即開始准備遷都。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征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
永樂五年,五月建北京宮殿。永樂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
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後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
4、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後的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9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5月在位,年號洪熙。
朱高熾即位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
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誅十族」慘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最後,在他死前的一個月,朱高熾在扭轉其父政策方面採取了一個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師遷回南京。
據說此舉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級朝廷官員作為把資源從北方邊境轉移出來的策略的部分行動而強烈要求的。朱高熾自他登基時起,顯然已有此意。
這時他已設南京守備,並派他信任的將軍和宦官去指揮。朱高熾對朱棣的北征不感興趣,也不喜歡北京。
此外,他在南京當過監國,熟悉南京的情況,感到那裡更為舒適。另外他還關心維持北方首都的費用,這項費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國東南的負擔,也使各政府部門難以應付。
5、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或1399年2月9日-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熾和誠孝昭皇後張氏的長子,年號宣德,自號長春真人。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
在明代,朱瞻基是繼朱元璋和朱棣之後,鮮有有作為的皇帝,因為他為大明朝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
朱瞻基是一位善於納諫的皇帝,在軍國大事上,能聽取臣下的意見,比如在即位之初,他聽從閣臣、大學士楊榮的建議,率兵親征,平定了懷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亂, 維護了皇室內部的穩定。
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設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亂,朝廷數派大軍征剿,均吃敗仗,朱瞻基聽從楊士奇、楊榮等人的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等等。
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關系最為融洽、政治相對清明、社會較為和諧、經濟穩步發展、邊防比較穩固的時期,基於此,所以史家把這段時期稱為「仁宣之治」。
6、朱祁鎮
朱祁鎮(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7、朱祁鈺
朱祁鈺(1428年—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1449年―1457年,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
8、朱見深
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憲宗(1464至1487年在位),後更名朱見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後周氏。
9、朱佑樘
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太後。
10、朱厚照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後的長子,在位期間年號正德。
11、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廣布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
12、朱載垕
朱載坖(垕)(1537年-1572年),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
13、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後李氏。
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14、朱常洛
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即明光宗(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鈞長子,母親孝靖皇後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號泰昌,因在位僅一個月,故又被稱為「一月天子」。
15、朱由校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1620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生母選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檢異母兄。16歲即位,在位七年。
16、朱由檢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約,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崇禎帝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發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崇禎帝執政時期,對於後金,群臣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
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後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
曾經強盛的明朝已經風雨飄搖,兩黨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也確實難尋可用之人。崇禎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團的幫助下誅滅魏忠賢閹黨,卻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
崇禎帝與臣子的關系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後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於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後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葬於十三陵思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君主
⑹ 良妃的備著哀榮
根據《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十九日記載:
「 十九日癸酉未時上由德勝門進神武門,謁寧壽宮問安回宮。申時上由東華門出朝陽門至良妃靈前奠酒舉哀畢回宮。……扈從起居注官揆敘、常壽」
根據《清聖祖實錄》和《康熙皇帝起居注冊》的記載,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皇帝前往皇考順治皇帝孝陵謁陵。這期間良妃薨逝。康熙帝自孝陵回宮後當天先給皇太後請安,緊接著就前往祭奠良妃。 轉錄並斷句:雲含煙
初次祭文
禮重宮闈,內職恆嘉,夫贊助典崇,褒恤彝章,備著其哀榮,惟芬苾之是陳,斯軫懷之聿展。 爾良妃衛氏,禔躬婉順,賦性柔嘉,矩薙無違,允表珩璜之□,敬恭自矢,克彰褕翟之休。 念久備乎嬪行,爰優加夫妃號,方期永綿福祉,何意遽告淪殂。載設幾筵,用申醊奠。 於戲,穗帳徒懸,慨芳規之不再;恩綸丕煥,俾令問之長垂,靈其有知,尚克歆享。
二次祭文
肅雍著范,聿隆恩禮之施,
淑慎興悲,式備哀榮之典。
爾妃衛氏,久侍後宮,協宣內職,
奄乎殂謝,痛惜良深,爰舉舊章,
再申奠醊,惟靈不昧,尚克歆承。
良妃初滿月祭祀舉哀典禮系由康熙皇帝親自主持,並記錄於清朝官方文獻康熙皇帝起居注冊上,可說是極大的殊榮。
⑺ 商涼玥和帝聿的小說叫什麼名字
皇叔寵妃悠著點
作者:竹九樂
簡介:
傳言十九皇叔冷情絕傲,不喜女色。
商涼玥瞪著自己圓滾滾的肚子。
他不喜女色,那她現在肚子里的種是誰的?
傳言十九皇叔有著天神一樣的臉,王府里的門檻都被踏破了。
商涼玥呵呵,招蜂引蝶!
都說十九皇叔戰功赫赫,是帝臨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
商涼玥看著給她洗腳的男人,「王爺,外面的人都說你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我算老幾啊?」
帝聿淡然的拿過毛巾給她擦腳,抬眸,「你說呢?」
⑻ 我想問一下,歷史上有幾位皇帝,是皇叔做過來的
在侄子先做皇帝的情況下
1、與侄子父親為同父兄弟的皇帝有
西漢 漢文帝劉恆
十六國·前涼 前涼威王張祚
十六國·前涼 前涼末王張天賜
十六國·後燕 成武帝慕容垂
十六國·後燕 昭文帝慕容熙
十六國·南燕 獻武帝慕容德
南朝·宋朝 宋明帝劉彧
南朝·陳朝 陳文帝陳頊
唐朝 唐睿宗李旦
唐朝 唐宣宗李忱
十國·閩國 閩景宗王延羲
十國·閩國 恭毅帝王延政
十國·北漢 北漢世祖劉旻
金朝 衛紹王完顏允濟
明朝 明成祖朱棣
2、除上述內容外論輩分為叔叔的皇帝有
玄漢 更始帝劉玄
東漢 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 漢明帝劉庄
東漢 漢桓帝劉志
東漢 漢靈帝劉宏
三國·魏國 魏元帝曹奐
東晉 晉元帝司馬睿
東晉 晉簡文帝司馬昱
十六國·成漢 昭文帝李壽
十六國·南燕 末帝慕容超
西燕 燕王慕容泓
西燕 威帝慕容沖
西燕 河東王慕容永
南朝·梁朝 梁武帝蕭衍
西梁 梁宣帝蕭詧
金朝 金末帝完顏承麟
元朝 泰定帝也孫鐵木爾
南明 明紹宗朱聿鍵
3、被封為皇叔且後來做皇帝的
三國·蜀國 昭烈帝劉備 實際上劉備比漢獻帝小好幾輩
如有疑問,請補充說明
⑼ 順治帝在位期間大事年歷表
順治十三年(1656)董鄂妃進宮
順治十七年(1660)董鄂妃過世
順治十三年
正月 修《通鑒全書》、《孝經演義》。
三月 初幸瀛台。
閏五月 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及景仁宮、永壽宮、承乾宮、鍾粹宮、儲秀宮、翊坤宮修繕完成。
六月 諭善待滿洲包衣家人。
七月 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逝。順治帝開始移居乾清宮。
八月 承皇太後訓示,編《內則衍義》書成,順治帝親寫序言。
九月 追封和碩肅親王豪格為和碩武肅親王。諭禮部,晉內大臣鄂碩之女賢妃董鄂氏為皇貴妃。 十一月 興京陵成。
十二月 冊內大臣鄂碩女董鄂氏為皇貴妃,頒恩赦。加上皇太後尊號為昭聖慈康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後。命禮部籌建奉先殿。准開玉牒館纂修《玉牒》,每十年一開館。定三年舉行一次大閱禮。
順治十四年
正月 祈谷於上帝,以太祖武皇帝配享。諭令停止八旗舉行鄉會兩試。 二月 祭社稷。 三月 奉太宗文皇帝配享圜丘及祈谷壇。以太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配享方澤。以配享禮成,大赦天下。順天、江南等地發生科場舞弊案。 四月 設置盛京奉天府。 九月 初御經筵。 十月 以開日講祭告先師孔子於弘德殿。幸南苑。始行閱武。修孔子廟。昭事殿、奉先殿成。召見海會寺僧憨璞聰。 十一月 奉先殿修成,奉列朝帝後神位,定元旦、冬至、萬壽、冊封、月朔望,奉帝位於前殿,帝親行禮。 十二月 以皇太後疾愈,賚旗兵,賑貧民。 是年 編制《賦役全書》
順治十五年
正月 因皇後於皇太後病中有失定省之儀,命停其箋奏,只存皇後之號,冊寶照舊。順治帝親試丁酉科順天舉人,考場設在太和門,以滿兵監視。因皇太後病癒,下詔大赦。停祭祀堂子。因皇太後病癒,祀圜丘,祀方澤,祀太廟社稷。
二月 因內監交接外廷,命內大臣嚴訊。
三月 提審內監吳良輔交結外官,受賄鑽營,擬斬。追封科爾沁巴圖魯王女為悼妃。追封皇四子為和碩榮親王,建墳園如制。
五月 裁撤詹事府。
六月 停諸王以下孀居福金歲給俸祿銀米,照八旗孀居命婦例各半俸一年。
七月 改內三院大學士為殿閣大學士。設翰林院及掌院學士官。
九月 以內院大學士覺羅巴哈納、金之俊為中和殿大學士,額色黑、成克鞏為保和殿大學士,蔣赫德、劉正宗為文華殿大學士,洪承疇、傅以漸、胡世安為武英殿大學士,衛周祚為文淵閣大學士,李霨為東閣大學士。
十一月 定宮中女官員額品級。
順治十六年
二月 以雲貴盪平,命今秋舉行會試。
五月 發內帑銀三十萬,以其半賑濟雲貴貧民,一半當作兵餉。
九月 尊興京祖陵為永陵。
十一月 順治帝獵於近郊,先後次湯泉、三營屯。遣官祭祀明帝諸陵,並增陵戶,加以修葺,禁止樵採。
十二月 定世職承襲例。加公主封號。
順治十七年
正月 京師文廟成。以御極十七年以來,天下未治,下詔,本年正月祭告天地、太廟、社稷,抒忱引責,自今而後,元旦、冬至、壽令節慶停止所上表章,並頒恩赦。
二月 定每年孟春合祭天地日月及諸神於大享殿。諭禮部:「向來孟春祈谷禮於大享殿舉行,今既行合祭天地日月於大享殿,以後祈谷於圜丘舉行」。
三月 諭禮部:「朕載稽舊制,歲終祫祭之外,有奉先殿合祭之禮。自後元旦、皇太後萬壽及朕壽節,合祭於奉先殿。其詳議禮儀以聞」。定王、貝勒、貝子、公妻女封號。更定王公、侯、伯以下,章京以上盔纓制。
六月 始命翰林官於景運門入值。增祀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於歷代帝王廟。罷遼太祖廟祀及宋臣潘美、張浚從祀。以祈雨步至南郊齋宿。祀天於圜丘。命修舉天下名山大川、帝王聖賢祀典。以順治帝之兄承澤親王碩塞之女撫養宮中,封為和碩順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第七子尚之隆。
八月 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輟朝五日,以宮女多人殉葬,喪禮逾制。二十一日,追封董鄂氏為皇後。
九月 十日,火化董鄂妃。幸昌平,觀故明諸陵。
十月 大覺禪師玉林琇勸阻順治帝削發為僧。
⑽ 海賊王有沒有1000集 百度貼吧說有1000多集 也有人說996集就大結局了 到底出了
目前還沒完結呢,具體多少集都是網友們自己的猜測和推斷,到底是多少集的話,恐怕除了尾田,沒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