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走向共和觀後感,要非常非常冷門的,最好原創,急,在線等,500字左右。
走向共和所表述的歷史離我們真的不很遙遠,這部歷史劇的深意不僅僅是為我們講述那段屈辱、艱難的歷史。它更是告訴我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識,如果沒有開放、公正的政治制度,那麼這個國家永遠無法給人民帶來幸福,永遠沒有光明的前途!讓我們深深地緬懷孫中山先生!
② 走向共和觀後感600字
觀後感一
最近,我終於看完了海外版68集電視劇《走向共和》,這是我讀研時就牽掛的一部電視,20XX年首映時,我正在讀研二,可惜沒等看完,中央一套就停播了(原因存在爭議),以後忙於工作,一拖再拖,直至這兩年教學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彭平一主編的內部參考資料里多次提到此片,我想我該好好地完成這個心願了。雖如此,由於這段工作太忙,我只能利用晚上稍有的空閑,每天看個一兩集,直至兩個月後,才終於看完。現在的感受,已不是當年讀書時的那種激動而又挑剔的心情,而是有了較多的沉思與理解。
此片有三個地方讓我特別感動,記憶深刻。一是李鴻章(王冰飾演)去世,慈禧太後(呂中飾演)接到急電後傷心無比的悲情流露,伴隨著深沉的音樂響起,李鴻章臨終遺言也一字一字蹦出,那種堅毅果敢、鞠躬盡瘁、實心任事而毫不顧身後名的忠肝瀝膽,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王冰演得太好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李鴻章的本來面目,希望不會有太多的人再對他詬病不已。
第二個場景是譚嗣同戊戌變法失敗後靜坐家中從容被捕的情節,還有之前他訣別梁啟超時說的那一席話:「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喚後人;各國變法,無不流血,流血方能喚醒國人。死有何難,活著繼續我們的事業,那才是真難。卓如,我為其易,君為其難,拜託了。」伴隨著激盪凄婉的音樂,他的絕命詩也慢慢道出:「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雖然梁啟超後來將此詩改為:「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經有些學者論證)似乎更為大氣,更有影響力,但我對電視能盡可能地還原真相的情節更加欣賞,其魄人心魂的力量絲毫不減,而我的眼淚也噴涌而出。
場景之三是宋教仁遇刺的情節。他一直不相信有人會暗殺他,可實實在在有這樣的人,他為推進民國議會選舉、締造共和而付出的滿腔熱血只剩下無盡遺憾。黃興憤怒地一遍又一遍說著:「鈍初,我要殺了他們,我要為你報仇……」孫中山(馬少驊飾演)剛到日本,聽到噩耗立即回國,並要求克強不要把靈堂撤了,他在鈍初的靈堂前守了幾天幾夜,反復看鈍初留下的《臨時約法》修訂稿,不停地痛哭自責:「是我害了你,我對不起你……」他以為革命成功了,袁世凱接受了共和理念,是個新人了,就放手讓鈍初組建國民黨參加國會競選。他錯了,宋教仁用他的生命再一次喚醒了孫中山,也再一次喚醒了我們的革命黨,喚醒了我們的民眾。孫中山清楚地意識到要進行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不把專制主義完全推翻決不罷休的繼續革命的重要性。宋教仁慘烈的逝去,黃興眼睜睜瞅著革命摯友離去的滿腔憤怒,孫中山的反省與痛悟,又一次讓我淚流不止。
此劇還有很多地方觸人心弦,如徐錫麟起義後的慷慨陳詞,孫中山剪辮時的血肉模糊,黃一歐告訴孫中山其父黃興去世的消息時,孫中山與宋慶齡的悲痛欲絕的哀傷之情,最後一集孫中山身穿中山裝作的意味深重的演講……很多很多的情節,我真想反復咀嚼。每一集都拍得很精彩,雖然並非完全忠於歷史,但它拍出了一部真正的歷史劇應具有的那種深厚的歷史感、時代感和盪人心魄的人文情感。我很慶幸我們今天能看到這么優秀的歷史題材的電視劇。
③ 走向共和的觀後感,謝謝 1000字左右 要快 急急急!!! 回答好的還可以加10分
一一點點想法 花了幾天時間把爭議頗大的《走向共和》看完了,59 集啊,除了四大名著外,我看過 最長的電視劇了。 看著看著就慢慢的自己也好像生活到那一段所有中國人都覺得恥辱的歷史 中去了。悲其之悲,喜其之喜。但是回味之時,卻又有很多的感觸。下面就談幾點自己的感 受吧。 走向共和,是一群悲劇式的歷史人物組成的一段讓人深思的歷史。 在這一段歷史中,第一位值得評論和爭議的人物恐怕就是李鴻章了。以往的教科書中, 對他的評價不提大家也都知道,那會在學歷史教科書時我就在想,如果他真是一個賣國賊, 他還能做到那麼大的官嗎?如果他真的出賣主權, 皇帝為什麼還會讓他去出賣呢?這樣沒道 理啊。這個懷疑直的讀了梁啟超的《李鴻章傳》得到了解釋,也證明了我當初的懷疑是正確 的,教科書上的歷史並不客觀。在這一部電影中,這一點得到了很大的糾正,我個人覺得拍 的很客觀真實,也把李鴻章的內心真實的展示出來。李鴻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年輕之時就 曾經做出「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 三千里外覓封侯。 」如此 豪邁的詩。後面執掌北洋,直隸總督,是洋務運動的領袖。其對中國當時國情的把握不可謂 不深,只是身不逢時。在電視劇里有這樣一個片段,伊藤博文與五大臣之一的載澤關於自己 與李鴻章對比的對話,是借用梁啟超的書中語了:"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駐足日本之 地,此乃立憲國之地,且舉國人才輩出;李鴻章大才,然何其不幸,為政於中國,此乃絕對 專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無才,且舉國人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一言道破了李鴻章的時 代悲劇。 第二位要說的人物就是慈禧太後。以往書中也說,她是如何如何的僅為自己私慾,不惜 賣國,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以前我也有懷疑。作為一國之主,她就真的這 樣願意讓自己臉面無存, 願意讓別人把自己家裡的東西都拿走嗎?這一電視劇也算真實反映 了其痛苦的內心掙扎。一方面她讓光緒維新自強,順應時代,以保大清王朝萬世不易,另一 方面她又維護其權力不被剝奪。 她的所有決策都在這一矛盾中掙扎而得, 因此她這一世也是 悲劇的。是舊時代與新時代斗爭的一個縮影。 走向共和,是一群仁人志士為中華民族尋找不同出路的試驗史 在這一段歷史中,在不同的歷史人物帶領下,中華民族嘗試了不同的自強出路。總的來 說也就三條道路吧。 第一條就是在李鴻章帶領下的洋務運動, 師夷長技以制夷, 主要通過學習西方技藝來自 強。在鴉片戰爭之後,開明的清朝官僚在於洋人交涉的過程中,認清了西方的工業革命所帶 來的技術飛躍, 使得其炮利船堅。 因此期望學習西方的工藝技術。 李鴻章是其中代表。 但是, 在這樣的過程中, 李鴻章難道真的就沒有發現其他的東西值得學嗎?答案是否定的, 他還發 現了西方制度的優越性。但是他為什麼不學呢,在電視劇中,我覺得有一句話道出了他的心 聲: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其他的事,留給後人吧。聽得我心酸,多麼無奈的心聲。 正是因為其看到了所處的時代環境還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他理智的決定先易後難, 此乃 大智慧。 第二條就是康有為領導的戊戌變法。歷史描述就不需要我贅言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 敗,日本勝。泱泱大國居然被撮爾小國打敗,其對清朝舉國上下之震撼可想而知。君主立憲 的潮流就形成了。康有為作為呼籲君主立憲的領袖,要求進行變法維新,其心雖好,但是後 面的發展就走樣了,因為他介入了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的權力之爭,其結果註定要失敗。以國 家之發展參與皇家家事之爭,大不智之舉。真正明白此理的李鴻章、榮祿每當遇到此事要不 不發表看法,要不就躲得遠遠地,方為上策。只可惜康有為一介書生,不懂朝政,書生意氣 用事,最終換來一個流亡海外,弄了個奉衣帶詔鼓吹救光緒,殺慈禧。其理想最終還是變質 了。 第三條就是革命了。代表人物就是孫中山。革命未勝 20 年前,便立志推翻封建專制, 窮其一生精力追尋共和,其信仰之堅定,天下為公之心,無出其右者。孫中山堅信,在清王 朝的基石上,不可能立起共和制大廈,君主立憲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正是在這種認識下,他 堅持鼓吹革命論,強調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並為之奔波。最終終於推翻了清王朝,結 束了兩千多年的專制政體,建立了共和政體。但是其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這只能說是他在 國外呆的太久了, 對國內的情況不太熟悉。 雖然他也說舊制度下的官僚都非常會玩政治手段, 但是卻沒能夠成功阻止。 根源是當時的共和也僅僅是新瓶裝舊酒, 除了那些有西方教育背景 的知識分子知道什麼是共和、什麼是民主之外,那些普通大眾誰懂這些,他們關心的是誰能 讓其穿暖吃飽,誰能給他們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雖然他們不懂,但是卻知道不能回復到帝 制, 這也是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後很快就走向滅亡的原因。 孫中山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帝制推 翻了,宣傳了共和,雖然懂得不多,但是最起碼知道共和比帝制好。 走向共和,還有很多其他的解讀,還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和細節。自己寫上面這些的 時候還是比較激動,思緒比較亂,沒有多少條理。所以很多的看法還是初步的,而且還有很 多的感受是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言語來表達, 只是意會。 上面的文字就當做是這幾天看電視 劇的一點成果吧,聊以自慰,不至於說是浪費時間。
④ 走向共和的300字觀後感
走向共和最能打動我的,是劇集末尾國父的演講,也是全劇的靈魂所在。國父所言,雖然針對的是那個時代,但是今天依然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國父所期望建立的民主、平等、博愛的社會,離我們依舊遙遙無期。
孫中山先生逝世已經86年了,我們也沒有達到孫先生畢生追求的目標,我們還差的好遠好遠,遠得我幾乎失去希望和信心,也許我么們還生活在孫先生的時代,生活在孫先生演講中描述的時代!每看一次,它都激勵著我。這一刻,你不會覺得演員是在表演,這一刻他就是孫中山……所有的話都是發自內心的:「我不會放棄對自由、平等、博愛的追求。我就是為世界和平,為我的人民獲得這些權利而生的。我們一定會實現真正的共和,而不是名稱上的共和,不是家天下。」
「你不聽話,我就收買你。你不服從,我就逮捕你,甚至暗殺你!」先生所言,也是現實之寫照,讓人不由得想起先生的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⑤ 走向共和觀後感
[走向共和觀後感]走向共和觀後感剛把《走向共和》看完,走向共和觀後感。
心中感慨萬千!閑來無事,試著把這些感慨記下來,也算是觀後感吧。
洋洋六十集,雖是加了幾分演義的東西在裡面,但至少把自光緒朝後,清末民初的中國歷史交待了個大概齊。而這段歷史,每個中國人但凡提及,大概都會加上」中華民族恥辱史「這個考語吧。
這些已有定論,我也不打算再說些什麼,只想說說對清王朝終究一朝傾覆,以及這段歷史對於今日之中國有何參考意義的一點陋見。
這想經歷這段歷史的人,內心的痛苦最刻骨銘心的,必定是清朝的最後兩個皇帝——光宣二帝了。
一個大志未酬,終究死於非命。三十八年的人生,雖是貴為天子,卻實同囚徒。另一個生來富貴,三歲為帝,雖有復國大志,卻終其一生都在被各種各樣的勢力利用,身背無數罪名,最後以一個「被無 產 階 級 專 政成功改造成為社 會 主 義 新人」的名份死去,連個皇帝的謚號都沒落著。一本自傳《我的前半生》數百頁,字里行間寫滿了自我懺悔表衷心,可誰能知道心底里又有多少龍游淺澗時不我濟的失落與神傷不敢流露支言片語呢?
或者站在局外,換個遠遠的角度來說,若愛新覺羅的一姓江山倒了,換來的真是當初振臂一呼者所宣稱的民 主倒也罷了,至少還可以說是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多少也有個說詞安慰一下受傷的心。
可舊的王朝倒下了,站上來的是什麼東西呢?
只能說清失其鹿,群雄共逐之。各路總統,督軍,委員長,主席······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觀後感《走向共和觀後感》。
老百姓要承受的,是同晚清一樣甚至要更甚於晚清的兵匪為禍,烈強欺壓,污吏橫行,苦不堪言····最重要的是,雖無封建,專 制依舊。
民 主?舊瓶子里裝些新酒罷了~~哪來的那麼多A理想B主義!
恐怕連為天下計的孫大-炮,也想不到會是這樣的結局吧····
你說,愛新覺羅家的,心裡怎麼可能釋然得了?
現在來看,當初清王朝應該至少有兩次機會避免一朝傾覆的結局的,若這兩次機會當初抓住了,恐怕不止是他們的命運能被改寫,整個中國的命運也裝被改寫了。
一次是光緒的戊戌變法。當時他若能不那麼急於求成,行事更加周全,最終能戰勝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勢力,變法成功的話。那愛新羅的天下搞不好真能萬世不易,他的功業絕對是至少蓋過他的祖宗康乾的,而中國很有可能早已實現在無數人用槍炮都沒能實現的民 主。國人也會避免半個世紀的戰亂不已。
這個雙贏的局面終究還是沒有出現,與其說光緒是輸給了慈禧,不如說他是在敗給了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空有大志,卻權謀不足,任用康梁一幫書生,一味急於求成,以為如此關乎生死的政治斗爭是幾道詔書就能解決的事情。最後嗅到慈禧有政變的企圖時束手無策,而康梁更是病急亂投醫,把全部家當都壓到了一個根本就不了解的袁世凱身上,最終致皇帝於絕境,身陷囫圇,幽死瀛台。豈不是書生誤國?而光緒焉能不敗??
在這場斗爭中,慈禧其實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是舊勢力,是屬於既得利益集團的,但另一方面她也是這個王朝的統治者,她是不可能只考虛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大清江山的。所以開始的時候,對於變化她是支持的,只是她以為的變化跟光緒心中的變會是完全不同的,她以為這變的只是行政上的,是技術層面的,跟之前曾李之輩的洋物運動沒有本質的區別。隨你怎麼變,只要大清江山不變,不亂,我這個太後的地位不動搖,而國家又能強盛起來,何樂而不為呢?
而光緒卻不這么認為,他要變的是根本的東西,是體制上的。所以當光緒的變法觸及到了既得一大群舊勢力的利益,導致他們站出來鬧-事時,慈禧就無法會視不管了。她的確想強國,但首先是不能亂,亂起來了就會葬送大清江山。在她的想法中,大清絕對是亂不得的,她不在乎既得其它既得勢力的得失,但她絕不能不管江山的得失,因為這江山畢竟也是她的,是她的既得利益。
所以,當她終於認為光緒的變會不但不能讓大清強盛起來,反而會葬送了大清江山時,她的支持就變成反對了。而反對的意見不能說服光緒時,她就只能選擇政變了。
⑥ 請問走向共和一至六集讀後感怎麼寫
1.時間: 2.文章名或書名: 3.作者 4.名言: 5.名句: 6.名段: 7.感悟: 可根據你自己情況或多或少
⑦ 走向共和2003觀後感500
長達五十九集的《走向共和》昨天終於看完了,我能欣賞到這樣好的電視劇首先要感謝三哥鴻德的推薦,這段時間因為既要熟悉新車又打羽毛球,體力和精力消耗很大,雖然我非常愛看這部連戲劇,有時也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應該講我的欣賞效果不是很好,但即使是這樣我也認為這是一部多年來難得一見的非常好的電視作品。
如果說到《走向共和》後我最大的反應是什麼。我會毫不猶疑的回答就是「氣憤」。坦率的講我從慈禧「辛醜事件」之後要「立憲」開始我氣憤的心情一直沒有平靜不下來,我在這里也不和誰去爭論慈禧是真立憲還是假立憲,我生氣的是一個封建社會的皇太後在二十世紀初都能要立憲,都能廢除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可是一百年過去了我們還有些人在說「議會制度不符合中國國情」我們可以想一想從二十世紀初到今天已經整整一百年了.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連續劇是從「甲午戰爭」開始的,由此可以看到真正讓我們這個東方大國感到震撼和恥辱的不是鴉片戰爭和火燒圓明園,而是我們的近鄰日本的崛起。「甲午戰爭」後的滿清皇朝的慈禧和光緒實事求是分析出是日本先進的君主立憲制度戰勝了自己的封建專制制度,應該講慈禧和光緒能有這樣的一個認識就非常的不簡單。這部連續劇也就由此展開了「專制」「立憲」和「共和」三股勢力相互爭斗的大舞台。
這部電視劇里有一段話給我印象很深,我忘了是誰講的:「英國的君主立憲是國家拿錢給這些舊官僚,讓他們同意了國家立憲的主張,而日本是全體國民都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同意國家實行君主立憲,所以這兩個國家能夠順利的從封建君主制過渡到現在的君主立憲制度。」(我在這里插一句話,我覺得日本這個民族在民族的危機感,責任感,榮譽感,在工作中的務實和進取精神很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現在從《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我們可以看到,從甲午戰爭到今天這一百多年的歷程中我們的國家要實現真正的共和或者立憲不知道要他們艱難多少倍,我們一定要有耐心。
中國的民主之路的確是困難重重,但有困難我們就是我們不實行民主的理由了嗎?在這部電視劇里有一段孫中山和宋教仁去鄉下拉選票時和一個私塾老先生的對話給我印象很深,一開始這個私塾老先生對於在中國搞民選表示不理解,認為中國人現在根本不懂什麼是民主。
孫中山對老先生說:「小孩不識字就可以是不讓他們上學的理由了嗎」老先生說:「不對不對,正因為他們不識字所以他們更應當上學」孫中山說:「同理,中國人民主意識差,所以就更要實行民主」應該講這段對話是這部連續劇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現在很多人一提到如果中國實現了民主,就把民主視同洪水猛獸,他們老成持重的認為中國真要給了民主肯定社會大亂。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縱向的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國都可以實現全體國民民選國會議員。
為什麼一百年過去了我們卻連敢提都不敢提,我們再橫向的想一想現在世界上除了幾個富的流油的中東國家以及朝鮮,越南,古巴外所有的國家都可以民選國會議員或者總統。連爆炸不斷地伊拉克和阿富汗都可以搞民選。我們要民選真的就這么難。我想在這里向這些視民選為洪水猛獸的人問一下,你們認為是什麼原因中國不能搞民選。難道是我們中國人的素質就這樣差嗎。我想答案肯定不會在這里。
《走向共和》給我的第二個感觸是從戊戌變法到現在我們國家這一百多年的歷史都是軍人和槍桿子在左右著歷史的進程,這也不能不說是我們民族的一個悲哀。從《走向共和》這部連續劇可以看到袁世凱為什麼在歷史發生巨變過程中可以「翻手雲,復手雨」就是他牢牢地掌握著北洋軍。
在這個歷史劇變的大舞台上有那麼多人,有那麼多的變革路線但他們都由於沒有軍隊而功虧於潰。首先是滿清王朝,我們可以講滿清王朝經過了太平天國以後已經沒有了自己掌握的軍隊,之所以它還能延續幾十年就是此時出了個慈禧這樣鐵腕人物,所以慈禧一死滿清就很快退出了歷史舞台。武昌起義之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三國時期魏蜀吳再一次出現在我們中華大地,袁世凱代表曹操占據著北方,黎元洪代表劉備占據著湖廣,孫中山代表孫權占據著江東。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的巧合,在這三派勢力里最先退出歷史舞台的是孫中山,為什麼那,就是他沒有自己的軍隊。袁世凱掌握著北洋軍我們就不說了,黎元洪這個從床底下拉出來的「武昌起義的英雄」為什麼能長時間站在歷史舞台上就是他有一支由香帥張之洞創建的「南洋軍」。我們仔細回顧一下從滿清到今天我們國家的歷史就被這些軍人肆意的蹂躪著。由此可見一個國家只有發展到「軍隊只有屬於國家」才算真正的進步了。
《走向共和》給我的第三個感觸是一個社會的新聞輿論的自由程度是反映這個社會進步的晴雨表,在《走向共和》這部電視連續劇里,田沫這個新聞記者佔了很大的份額,這也是這部電視劇非常成功的一個方面,在這部電視劇里是報紙把袁世凱的心腹趙炳坤彈劾下了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社會的進步。現今社會讓我感到滿意的就是網路的普及和發展,這讓新聞輿論有了更廣闊的空間,也使當權者他們不得不有所收斂。
⑧ 走向共和大結局是什麼,大結局,人物最終結局
康有為陪張勛去見溥儀,聲稱如果復辟成功,他要當一回直隸總督。 孫 中 山讓裁縫按自己的設計,做出了"中山"裝。 張勛復辟。 孫 中 山再次深情地講述"平等、自由、博愛","民族、民權、民生",他依然堅信,中華民族一定會有實現共和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