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說的源頭源自於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說領域內,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紀(2003年以後),網路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大批網路作品涌現,如玄幻文學(起點為代表)、新言情(晉江和紅袖為代表)等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玄幻領域如唐家三少、天下霸唱、蕭鼎等,言情領域如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八小玲瓏等。
關於追溯小說的起源,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 二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 三是文人筆記。這一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明顯,文人筆記大都記載一些軼事、掌故、素材。
B. 中國古代小說源流是在哪呢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小說」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意思是「瑣屑之言」(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先秦兩漢時期所謂「小說」實際指的是出於街談巷語、內容荒誕淺薄、形式短小雜亂的雜記雜說,與後來「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意義完全不同。真正具有故事性並對後來的小說有著源頭意義的是神話、宗教傳說和史傳文學,以及諸子散文中的寓言等。
神話傳說富於想像,內容多與創世造物、自然、戰爭和發明創造相關,如「女媧補天」、「大禹治水」、「黃帝戰蚩尤」、「後羿射日」,自然質朴,開創了神怪題材,為後世小說的發展提供了母題和想像空間。先秦諸子多善於用譬喻的方式說理,留下許多生動的寓言故事,如「葉公好龍」、「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淺近簡短,精闢形象。史傳文學具有高超的敘事藝術,奠定了我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其人物描寫、歷史題材和教化作用也對小說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小說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初具規模。這一時期作品數量較多,內容豐富,主要分為兩類:談論神鬼的「志怪」與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的「志人」。「志」是記錄的意思,志人志怪小說受史傳文學「直筆實錄」觀念的影響很深,這時期的作品雖然在結構、情節、人物描寫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形貌,但缺少藝術的虛構。如志怪集《搜神記》,作者干寶是東晉史學家,他在《搜神記序》中表明自己力求「實」「信」的態度,明確寫作目的就是證明鬼神的存在。《搜神記》的內容包括地理博物、鬼神靈怪、佛法靈異幾個方面,其中一些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傳說為題材的怪異故事有著反映社會現實的作用,表達了人民的情感態度,如「干將莫邪」的復仇故事,長期以來為人們所樂道。
這一時期重要的志怪小說還有南朝人劉義慶編撰的《幽明錄》,記錄了許多關於現實生活中道人俗士的奇聞異事。劉義慶還編撰了魏晉南北朝最重要的志人集《世說新語》,主要記錄魏晉時期名士們的逸聞軼事,是一部品評人物的小故事集。《世說新語》語言簡約生動,特別在人物刻畫方面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對後世有著深刻的影響。
西廂記插圖一般認為,中國小說的真正開端是在唐代,「至唐人始有意為小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唐代出現了許多文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後世稱之為「傳奇」,如《鶯鶯傳》、《任氏傳》、《南柯太守傳》、《昆侖奴》等。傳奇是唐代繼魏晉志人志怪後新興的一種文學樣式,發展興盛是在中唐時期,題材涉及愛情、豪俠、歷史、仙夢等,其中愛情題材佔有極大比重而藝術價值尤高。
愛情傳奇以真實、熱烈、生動、深切的男女戀情撼動人心,把異聞和言情相結合,反映現實生活。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有著青春浪漫的願望、果敢大膽的追求、頑強不渝的抗爭、勇敢堅貞的品格,追求真愛,生死不渝,但是往往因地位卑微得到凄冷殘酷的悲劇結局。可以說,愛情傳奇的興盛代表了唐代傳奇的成熟,是唐傳奇全盛時期的主要內容。唐代傳奇語言華美,情節曲折完整,人物性格鮮明,標志著中國短篇小說體製成熟。
宋、金、元代,小說全面發展,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傳奇和志怪作品,如傳奇小說選集《雲齋廣錄》、志怪小說集《夷堅志》。另一方面,話本小說悄然興起,與文言小說分流,並逐漸成為後來小說創作的主要流脈。話本即「說話」的底本,「說話」是市井中以說唱方式演出,取悅聽眾的一種表演形式,在宋元時期得到充分發展,日益繁盛。它以內容世俗化、語言口語化為主要特徵,話本小說繼承了這些特點。話本小說有固定的體制,一般分為入話、正文和結尾三個部分,通常開頭用一首或一組詩詞引起話題,結尾再用一首詩詞作總結。其題材內容以愛情和公案為主,還包括靈怪、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代表作品有《碾玉觀音》、《簡貼和尚》、《錯斬崔寧》、《西湖三塔記》。
元未明初,是中國小說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出現了《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等長篇章回小說。章回小說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它在宋元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分章敘事,分回標目,每一章回內容相對完整,可以自成一個段落,但各個章回之間又相互聯系,連綴成一個整體。
長篇章回體通俗小說是明清文學的主要代表。明代(1368—1644)「四大奇書」《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詞話》帶動了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和人情小說的繁榮。長篇小說創作逐漸從歷代累積、集體創作走向個人獨創,內容逐漸由歷史重大事件走向日常生活,人物形象從英雄走向平常百姓,益加世俗化、平凡化、口語化,更加能體現現實的社會風貌和時代特徵。
話本在明代大量刊行,一些文人有意識地模仿話本創作了供案頭閱讀的短篇小說,即「擬話本」。明代白話短篇小說集主要有馮夢龍編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和凌漾初編著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分別總稱為「三言」、「二拍」。同時,文言短篇小說的創作也仍然大量存在。
到了清代(1644—1911),小說達到了長篇章回體裁創作的最高峰。吳敬梓創作的《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傑出代表,它以獨特的結構方式將科舉制度下幾代知識分子的境況遭際穿連於百年歷史圖景之中,博大而深刻,飽含了作者對當世文人命運的思考。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書更以高超的藝術水平和深刻的思想內容廣傳天下。
小說在近代繼續發展,俠義公案和人情世態等題材隨著社會文化的變更發生一定轉向,出現了譴責小說、鴛鴦蝴蝶派小說等大量作品,取得了卓著的創作成績,為「五四」後白話小說的發展提供新的啟示和影響。
C. 我國古代文學的源頭是什麼
中國文學的產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學產生以前的遠古時期。原始的神話傳說和歌謠,在人們口頭代代流傳,經過漫長的時間,才用文字記下一鱗半爪。由於時間久遠難以相傳導致變異,後世見諸文字記載的原始文學很難說是其原貌。這些遠古歌謠和神話,我們稱之為傳說時期的文學。
遠古時期的歌謠和神話傳說,在古籍中時有記載。據說是神農時代出現的《蠟辭》雲:「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本,歸其澤!」,這大約是一首農事祭歌。至於傳說為堯舜時期的《擊壤歌》、《康衢謠》、《卿雲歌》、《堯戒》、《賡歌》、《南風歌》等,從其思想內容和語詞來看,顯然都是後人的偽托。倒是有些簡單質朴的韻語,可能是原始歌謠的遺留。如《吳越春秋》卷九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製造彈弓和狩獵的過程,語言古樸,但已經具有韻律,顯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謠。《呂氏春秋·音初篇》所載禹時塗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雖只有一句,卻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比較可信的夏代詩歌的遺文。屬於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反映了生產力水平很低的情況下,先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後來的文字記錄大多是片斷零散的,有些已經被後人改造,中國神話的原始形態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文字的出現,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漢字的起源,歷來有若干推斷,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隨著甲骨卜辭及殷商青銅器的不斷出土,探討上古文學有了可信的資料,為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出現了一些較長的鍾鼎銘文,這表明具有文學因素的文本出現了。從此,文學的各種形式在語言文字的不斷成熟過程中分途發展。
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形式之一。中國最初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在我國古籍中有明確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雲:「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葛天氏」應是傳說時期的一個部落酋長。這八闋可能是現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樂曲,有歌有舞,歌辭已經無可稽考,舞容極其簡單。《尚書·益稷》記載帝舜時的樂曲《大韶》雲:「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下管鞀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對其內容和意義的評論,認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如天之無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據《論語·八佾》記載,孔子也曾稱贊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穎達疏去:「樂之為樂,有歌有舞,歌以詠其辭,而聲以播之,舞則動其容,而以曲隨之。」這段話具體論述了《大韶》詩、樂、舞三者一體的盛大場面。《禮記·樂記》雲:「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詩、樂、舞三者緊密結合,是中國詩歌發生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徵。
詩歌和音樂、舞蹈相互結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經成熟並廣泛用於文獻記錄以後,還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如《詩經》中的作品都是樂歌,而其中的頌詩,是祭祀時用的歌舞曲。約在春秋以後,詩歌從樂舞中逐步分化獨立出來,專向文學意義和節奏韻律方向發展。
D.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起源
追溯中國小說的起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神話傳說。盡管古代文獻對神話傳說的記載十分簡略,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到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兩種重要的小說因素。神話傳說原先在口頭流傳,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漸凝固;有的繼續在口頭流傳並不斷豐富發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節。這些繼續活在人們口頭上的傳說一旦記錄下來,就成為具有濃厚小說意味的逸史。從神話傳說到小說的這根鏈條中,逸史是關鍵的一環。甚至不妨說逸史是中國小說直接的源頭,逸史中最接近小說或竟可視為早期小說的,莫過於《穆天子傳》和《燕丹子》。前者對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細節描寫;其中的西王母與《山海經》中的記敘相比,減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後者寫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與《戰國策》和《史記》相比,不僅增加了細節描寫而且突出了燕丹這個復仇者的形象。(明)胡應麟稱此書為 「古今小說雜傳之祖」(《四部正訛》),不為無見。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韓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內儲說》、《外儲說》、《說林》,明白地用「說」來標目,也透露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顯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說的源頭之一。
第三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唐代傳奇小說多取人物傳記的形式,《三國志演義》徑直標明是史傳的演義,都證明了史傳是小說的一個源頭。在傳統的目錄學著作中,有些書或歸入子部小說家類或歸入史部雜傳類,這兩類缺少嚴格的區別,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史傳對小說的影響之深。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小說15家,均已亡佚。今存題為漢人所著的小說,其實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偽托漢人的作品,如託名東方朔的《神異經》和《十洲記》,託名班固的《漢武帝故事》。題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很多,重要的如(三國魏)邯鄲淳《笑林》,(西晉)張華《博物志》,(東晉)干寶《搜神記》,(宋)劉義慶《幽明錄》、《世說新語》,(北齊)王琰《冥祥記》,(梁)沈約《俗說》,(梁)殷芸《小說》等,包括後人的輯本,共約五十種,足見其興盛的情況。
E. 我國古代文學的源頭是什麼誰能告訴我古代
中國文學的產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學產生以前的遠古時期.原始的神話傳說和歌謠,在人們口頭代代流傳,經過漫長的時間,才用文字記下一鱗半爪.由於時間久遠難以相傳導致變異,後世見諸文字記載的原始文學很難說是其原貌.這些遠古歌謠和神話,我們稱之為傳說時期的文學.
遠古時期的歌謠和神話傳說,在古籍中時有記載.據說是神農時代出現的《蠟辭》雲:「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本,歸其澤!」,這大約是一首農事祭歌.至於傳說為堯舜時期的《擊壤歌》、《康衢謠》、《卿雲歌》、《堯戒》、《賡歌》、《南風歌》等,從其思想內容和語詞來看,顯然都是後人的偽托.倒是有些簡單質朴的韻語,可能是原始歌謠的遺留.如《吳越春秋》卷九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製造彈弓和狩獵的過程,語言古樸,但已經具有韻律,顯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謠.《呂氏春秋·音初篇》所載禹時塗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雖只有一句,卻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比較可信的夏代詩歌的遺文.屬於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反映了生產力水平很低的情況下,先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後來的文字記錄大多是片斷零散的,有些已經被後人改造,中國神話的原始形態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文字的出現,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漢字的起源,歷來有若干推斷,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隨著甲骨卜辭及殷商青銅器的不斷出土,探討上古文學有了可信的資料,為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出現了一些較長的鍾鼎銘文,這表明具有文學因素的文本出現了.從此,文學的各種形式在語言文字的不斷成熟過程中分途發展.
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形式之一.中國最初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在我國古籍中有明確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雲:「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葛天氏」應是傳說時期的一個部落酋長.這八闋可能是現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樂曲,有歌有舞,歌辭已經無可稽考,舞容極其簡單.《尚書·益稷》記載帝舜時的樂曲《大韶》雲:「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下管鞀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對其內容和意義的評論,認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如天之無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據《論語·八佾》記載,孔子也曾稱贊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穎達疏去:「樂之為樂,有歌有舞,歌以詠其辭,而聲以播之,舞則動其容,而以曲隨之.」這段話具體論述了《大韶》詩、樂、舞三者一體的盛大場面.《禮記·樂記》雲:「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詩、樂、舞三者緊密結合,是中國詩歌發生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徵.
詩歌和音樂、舞蹈相互結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經成熟並廣泛用於文獻記錄以後,還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如《詩經》中的作品都是樂歌,而其中的頌詩,是祭祀時用的歌舞曲.約在春秋以後,詩歌從樂舞中逐步分化獨立出來,專向文學意義和節奏韻律方向發展.
F. 中國小說源頭是什麼
起源於古代的神話小說河先秦兩漢的史傳體小說
如精衛填海誇父追日女媧補天
很難界定誰為萌芽
眾口不一
G.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
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演變「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 其意指「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也就是所謂的「殘叢小話」小說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概念出現於漢代,西漢劉歆編的《七略》中已有「小說家」 的明確類目。桓譚在他的《新論》中說:「若其小說家,合殘叢小說,近取譬論,以作短書, 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這段話,既說明小說的形態特點是短篇體制,運用比喻說事,又 強調了它的社會功用。東漢班固在《漢書 藝文志》中進一步明確了小說的內涵及特點: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所造也。 因此,在他的《漢書 藝文志》中,小說家被排斥在九流之外,排在十家的最後一家。 綜合漢人對小說的理論,大致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小說的內容來自民間傳說,屬「街談巷語」、「道聽途說」,是不符合「大道」、不見 於經典的瑣聞雜說或神怪故事。 2.小說的形態特色是「殘叢小語」,即短篇體制,運用比喻、誇張的虛構手法,因此具 有生動性和形象性。 3.通過說故事或敘事對生活進行指導,既具有傳奇性又具有知識性和說教性。 一、中國古代小說與神話的關系 小說究其根本,應來源與神話與傳說。明代胡應麟說《山海經》是「古今語怪之祖」(《少 《山海經》是我國先秦典籍中獨具風貌的作品,自古被稱為「奇書」,此書共十八卷,分《山經》和《海經》兩部分。 《山經》以紀五方山川為綱,系之以古史、草本、鳥獸、神話、宗教等內容;《海經》 除著錄地理方位之外,還記載遠方異人的狀貌和風俗,夾雜著大量的神話片段。 《山海經》是錄著我國古代神話最多的一部典籍,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西王 母」、「黃帝與蚩尤之戰」、「鯀禹治水」等。是孕育後世小說的胚胎。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為《山海經》乃「小說之最古者爾」。 西晉太康年間出土於河南汲縣魏襄王冢中的《穆天子傳》,以相當可觀的篇幅描寫了周 穆王以造父為馭者、以河伯為副車,驅八駿巡行天下。《穆天子傳》代表著神話向小說的過 渡,並開了後世英雄傳奇的先河。 中國的神話有一個歷史化和宗教化的過程,神話人物常會被逐漸納入帝王家譜和宗教神 譜,反映這種變化的,在中國小說史上有一種由神話過渡到「仙話」的現象。仙話更多地表 現了後世人的理想和慾望。這表現了小說一方面吸取神話的幻想,一方面,又開始脫離神話 那種先民心理,回歸到現實的人情。 二、中國古代小說與子書的關系 古代小說在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圖書分類目錄中一般屬子部,故稱子部小說。 《晏子春秋》在寫作上很有特色,故事簡潔完整,語言清新流暢,許多篇章已具有了小 說的敘事特點,如著名的「晏子使楚」。 先秦諸子為了形象地闡明道理,往往用寓言來說事。這些寓言既具有諷諭性、哲理性, 又具有故事性、形象性,有些寓言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已具有小說的特點。 《孟子 齊人有一妻一妾》;《韓非子》中的寓言,諸如「和氏璧」、「買櫝還珠」、「自相 矛盾」。《莊子》中的寓言如「皰丁解牛」、「匠石運斤」、「佝僂者承蜩」等。宋代黃震說莊子 是「詼諧小說之祖也」。 三、中國古代小說與史書的關系 從《左傳》開始,史家在著述歷史的時候,便常雜以流傳民間的遺聞佚事,使歷史事件 故事化,而且敘事完整翔實,並運用逼真的細節來描寫人物,使歷史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生 動。如:出亡中的晉公子重耳,諫假道的宮之奇,哭師的蹇叔等。 《戰國策 齊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以說是一篇很生動的小說。 從《左傳》到《史記》、《漢書》,這些歷史散文都證明了「史有詩心、文心」的觀點。 同是,它們的敘事方式、結構形態、語言技巧也常常的影響了中國小說文體的發育、發展。 此外,中國小說中也有一些被稱為「野史」的作品長期竄入史書的領域,如《吳越春秋》, 是一部採用虛構手法的小說,而不是史書。 從《左傳》開始的史學,的確是「小說之祖」。
H. 世說新語是古代小說的源頭之一么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編著,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全書共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夙慧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這部書不僅保留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也因為其語言凝煉、人物形象鮮明成為古典小說的源頭之一。
《世說新語》是一部以漢末、魏、晉士人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編撰者是劉義慶。南朝宋彭城(江蘇徐州)人。「志」是記的意思。「志人小說」主要是記述人物言行事跡。
I. 關於小說的歷史
小說的由來
據《莊子·外物篇》載:「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遠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把小說修飾一番用來求得高名和美譽。」小說的名字,最早是從這句話來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可是那時「小說」一詞的含義與現在的所謂小說並不相同。那時,小說是指爭辯中的詞語,是與「大達」相對稱的。大達,是指學說或博大精深的道理;小說,是指卑微瑣屑的言談,與大達不能相提並論,屬於貶義詞。
到了漢代的班固,在他修的《漢書·藝文志》里,把小說列為獨立的一家,並說:「小說者,街頭巷語也」。同時列出許多他認為是小說的作品,這才與現在所說的小說相近了。漢代的小說作品,正如東漢人桓譚在《新語》中指出的那樣,大都是「殘叢小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作品中有些擺脫了「殘叢小語」的形式,象志怪小說、老人小說一類有了初步的性格刻劃和情節、虛構與想像,結構趨於完整。從此,作為一種重要的體裁,開始獨立於文學之林了,不過它仍未最後擺脫依附於歷史著作的狀況。
小說到唐代叫做「傳奇」,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此時的小說題材廣泛、多樣,篇幅加長,故事完整,情節委婉曲折,刻畫人物性格細致鮮明。從這時起,作為一種文學樣式的小說,藝術上可算基本成熟。從宋元話本開始,我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繁榮時期,明清小說如同「唐詩」、「宋詞」、 「元曲」一樣取得輝煌的成就,出現了相當數量在國內外具有很大影響的作品。http://www.hainannet.com/ChineseCulture/ShiCiXiaoShuo/XiaoShuo.htm我國古代小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選入高中第五冊的《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一文,以高屋建瓴之勢從宏觀角度對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作了回顧與概括, 敘述簡明扼要,論斷准確精當。在這樣有限的篇幅里,是難以對小說發展史及其規律性的 方方面面作出詳盡周嚴 的論述的。本文擬就中國古代小說概念演變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作些說明,或許有助於對吳 組緗先生這篇文章的理解。 一、「相去天淵」的古今小說概念 在我國,「小說」是已有兩千多年之久的古老名稱了。
今天我們說起小說,毫無疑問是指一種文體,它是用散文的形式來表現敘事性的內容、以人物塑造為中心,通過虛構的故事 情節、具體的生活場景來反映社會生活和思想情緒的文學樣式。可是在古代卻不是這樣。 「小說」一開始不僅不 具備文體意義,而且是一個鄙稱,不同歷史時期,它的內涵是很不一樣的,它經歷了相當 長的發展、演變過程才獲得了今天這樣的概念。 追溯起來,「小說」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莊子的《莊子·外物篇 》。莊子是個對中國文化大有影響的人物,正是這個言盡天下大道的莊子在論述自己哲學 追求的至境———自然之道時,第一次提出了「小說」一詞: 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縣」古「懸」字,高也。「令」,美也。莊子認為修 魴記潮〉難月 以求取崇高聲望 和美好的名譽,是不可能達到至境的。為了說透這個道理,他舉了任公子釣魚的事例。任 公子這個人與眾不同,他手拿大魚鉤,把用五十頭犍牛作成的魚餌投入東海後,便蹲在浙 江會稽山上穩穩當當地 釣開了魚。一天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一年過去了,沒有一條魚上鉤,他依然從容自若 。突然有一天,一條大魚游過來吞食了魚餌,大魚的翻滾騰躍攪得海水動盪,白浪沖天, 嚇壞了方圓千里的人們,任公子終於釣到了這條大魚,周圍的人都飽餐了美味的魚肉。庄 子由此生出感慨:那些 手拿小竿細繩,直奔小河溝渠,守著些鯰魚鯽魚的人,怎麼可能釣到大魚呢?任公子從容 灑脫,毫不著意,反而釣到了大魚,看來凡事只有任其自然才能獲得成功,這是莊子最終 想說明的道理.
莊子在上述引文中所說的「小說」只是與「大達」相對的小道,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然 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與後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①莊子把「小說」與 「大達」並舉,顯然是貶「小說」、揚「大達」的。他是把儒、墨等諸子各家視為無關道 術的瑣碎言談的,認為 它們是「小說」非「大達」。盡管這里提出「小說」概念與現代意義的小說相差甚遠,然 而它卻是中國古代「小說」一詞的最早出處。「小說」因了莊子的鄙薄,不僅得以與「大 達」並存,而且以此起步,不斷演化、發展,直至成為與古代大相徑庭的現代所謂文學體 裁的小說。 清代劉廷璣說:「蓋小說之名雖同,而古今之別,則相去天淵,」②是很有道理的。 二、從文體意義上評價「小說」的桓譚 在「小說」概念的發展、演化過程中,東漢初年的桓譚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桓譚精通天 文、喜好音律,是兩漢之際著名的思想家。他寫的《新論》,涉及政治、哲學、文藝等諸 多領域,內容豐富,可惜書已散佚,今僅存後人輯本。在此書中,他對小說作了如下論述 :若其小說家,合叢殘 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③ 這段文字轉引自《文遜,它之所以引人注意在於,桓譚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對「小說」作出 了自己的判斷與評價,從內容方面講,他認為「小說」不同於經籍之作,它是聯綴一些零 碎、瑣細的語言而成的雜記。引文中的「短書」就是指這類雜記。漢代凡是官方的書籍如 經、律等,均要用二尺 四寸規格的竹簡書寫,官書以外的書籍像此類雜記等則要用短於這一規格的竹簡書寫,故 稱之為「短書」。從形式方面講,「小說」採取了「譬論」的表現手法,這已有點形象化 的味道了。從功能方面講,它為人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與教益,有助於治身理家。將 以上幾點綜合起來看就 會發現,桓譚開始賦予「小說」以文體意義,這跟我們今天的理解已逐漸接近了,正像魯 迅先生所說的:「始若與後之小說近似」。④ 桓譚使內涵還比較雜亂的「小說」,首次具備了文體上的意義,以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 人們對小說的認識都未能超越他。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充分肯定這個對古小說作了 比較像樣評論的先行者。 三、「小說家」之名出現於漢代 「小說家」的名稱正式出現於漢代。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其所著《漢書》中特意編 寫了《藝文志》一篇,專論各種學術派別的源流,並記載了自古以來至當時尚存的書籍目 錄。所謂「藝文志」,「藝」指詩、書、易、春秋、禮、兵等六藝,「文」指文學百家, 故「藝文志」是指包括 六藝百家的所有圖書。「藝文志」堪稱班固的一大創造,它不僅是我國目錄學史上第一部 史志目錄,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此後歷代相繼仿效,或名之《藝文志》,或名 之為《經籍志》,它們為後人考察各個時代書籍的流變、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 料,難怪有人說:「不 通漢藝文志,不可以讀天下書。藝文志者,學問之眉目,著述之門戶也。」
在《藝文志》中,班固將當時的圖書分為幾類,其中有諸子一類。他又將諸子分為九流十 家,諸如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在十家末尾列有小說一家。班固還開列了小說家 的書籍十五種,自雲共1380篇(實為1390篇),可惜這些書已散佚,只能從殘存 的遺文及班固的注中, 約略窺知它們的概貌。這些小說家的書,既有記史實的,也有談神怪的;既有闡發哲理的 ,也有記載風俗的,內容駁雜,無所不包,而且大多跟文學無關。
從班固將小說家排在十 家之末來看,他是看不起小說的,他甚至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把小說 排斥在可觀者之外。不 過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次出現小說家的名字,第一次出現正式標名為小 說的作品。在具有權威性的官方正史中明確把「小說」列為一家並與儒家、道家等相提並 論,還指出其來源於民間,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當然,說到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不能不提提西漢劉向、劉歆父子以及他們編著的《 七略》,因為「《漢志》者,班固榷七略》,『刪其要』而成者也」。⑥劉向是漢高祖劉 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據《漢書·楚元王傳》載,他「為人簡易無威儀,廉靖樂道 ,不交接世俗,專積思 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或不寐達旦」。劉向很有才學,善寫文章。他曾任過大夫 、給事中、光祿大夫等官職,議論時政得失切實直率。由他創始由他兒子最後完成的《七 略》,堪稱我國第一部系統的目錄著作。班固很推崇劉氏父子的學問、為人,稱劉向「博 物洽聞,通達古今」, 是孔子之後一個有補於世的難得人才。班固也很欣賞《七略》的分類編目理論和方法,他 在記載西漢一代典籍時,便是以此書為藍本,進行增刪、創新而編成《漢書·藝文志》的 。可惜《七略》早已佚失,劉氏父子當年校定經傳諸子詩賦的詳情及原書的風貌,我們已 無從知道了。不過,追 本溯源的話,我們說「小說家」的名稱最早就源於這里,是否更為恰當呢? 四、小說與史傳的不解之緣 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創作影響之大,恐怕是世界各國小說發展史上都少見的現象。梁 啟超曾說過:「中國古代,史外無學,舉凡人類智識之記錄,無不叢納之於史」,⑦事實 確實如此。史傳文學的輝煌成就和它在文化殿堂中的崇高地位,使中國古代小說從一開始 就竭力向它靠攏。東漢 的班固是促使它們結下不解之緣的關鍵人物。 班固在他的《漢書·藝文志》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小說出自稗官的論斷。他說: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在中國「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帝王靡不同之」( 同上)。史官是專門記載國家朝政、帝王言行等大事的。稗官則是一種小官,他們專門搜 集史官所不屑取的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記載一些不本經傳,不登大雅之堂的里巷風俗。 傳聞雜說以供統治者觀 民風,故《漢書》顏師古注引如淳雲:「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作為歷史學家,班固是從史學家的角度解釋小說的緣起和價值的,他也是以史學家的眼光 和標准衡量、界定小說的。他批評某些小說家的小說「迂誕依託」,其實「迂誕依託」不 過是一些小說所具有的神怪內容和初步形象化的表現,只是不合歷史的「實錄」要求罷了。正是班固在小說的概 念里深深埋下了史的特質,把小說與史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里, 文人們對小說的看法一直跟班固差不多。比如魏晉南北朝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 雕龍·階隱》中雲:「然文辭之有諧隱,譬九流之有小說。蓋稗官所采,以廣視聽」。唐 代著名的史學家劉知己 說:「是知偏記小說,自成一家,而能與正史參行,其所由來尚矣」。⑧直到清末,由紀 昀的總其成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持此論。這些都是班固「稗史」觀的繼續與延伸。 班固的論斷成了權威性的思想,影響深遠,從此開始了小說與史傳文學歷時彌久的難解之 緣。不過,在通俗文學 家那裡,對小說的認識倒是在不斷進步,那是另一個問題了,這里不作論述。 小說這一名稱的由來,是很久遠了。
據《莊子·外物篇》載:「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遠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把小說修飾一番用來求得高名和美譽。」小說的名字,是早是從這句話來的,距今已有兩千年了。可是那時「小說」一詞的含義與現在的所謂小說並不相同。那時,小說是指爭辯中用的詞語,是與「大達」相對稱的。大達,是指學說或博大精深的道理;小說,是指微細瑣屑的言語,與大達不能相提並論,屬於貶義詞。
到了漢代的班固,在他修的《漢書·藝文志》里,把小說列為獨立的一家,並說:「小說家者流,街頭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同時列出許多他認為是小說的作品,這才與現在所說的小說相近了。漢代的小說作品,正如東漢人桓譚在《新論》中指出的那樣,大都是「殘叢小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作品擺脫了「殘叢小語」的形式,有了初步的性格刻劃和情節,結構趨於完整。從此,作為一種重要的體裁,獨立於文學之林了。
小說到唐代叫作「傳奇」,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此時的小說與六朝的「筆記小說」相比,篇幅加長,故事完整,情節委婉曲折,刻畫人物性格細致鮮明。從這時起,作為一種文學樣式的小說,藝術上基本成熟了。
看我拉不拉風?」
「哇~~噻!好拉風耶!」
「那種感覺,真是太……拉風了!」
「快看,前面那輛車好拉風呀!」
「一起去拉風?」
「今天你拉風了沒有?「
當我們周圍的每個人都在一嘴一個拉風的時候,你可知道,究竟拉風是什麼意思?
拉風當然不是天不刮風用手拉,也不是放屁的另一種說法。據「專家」考證,拉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上一個千年的最後一個十年中的第4個年頭,也就是公元1994年,在喜劇之王周星馳的《國產零零漆(國產007)》的第一個鏡頭中,一個憂郁的風塵女輕啟朱唇,第一次把「拉風」這個詞帶給了我們:
「你以為你躲起來就找不到你了嗎?沒有用的!你是那樣拉風的男人,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你那憂郁的眼神,稀噓的胡喳子,神乎其技的刀法,還有那杯Dry Martine,都深深地迷住了我。不過,雖然你是這樣的出色,但是行有行規,不管怎麼樣,你要付清昨晚的過夜費呀,叫女人不用給錢嗎?」
對,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就是「拉風」的出處,一個討帳妓女的嘴裡!
然而,十年之後,時至今日,拉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口語化的詞,而且又被賦於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引申義。經過我們拉風網(www.lafeng.net)的總結,現在拉風作為不同的詞性時,有以下幾種意思:
1、形容詞
形容詞的「拉風」當然是用得最多的,有「酷、時尚、出色、前衛、性感……」等意思,可以形容一個的外表、表情、心情等,或一個有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氣質。用一個簡單的字眼來代替所有的詞彙,而且「拉風」這個詞說出來本身就是如此的拉風。說拉風話,干拉風事,做拉風人,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動詞
動詞「拉風」大有取代「兜風」之意,但比「兜風」的應用范圍要更廣范一些。「兜風」一般指的是開車出去高速賓士呢,而「拉風」呢,更注重的是開車出去旅遊,尤其是遠途的旅遊。當然,凡是「兜風」適用的地方,都可以用「拉風」來代替,但反過來可能就行不通了。怎麼樣,周末一起去拉風?
OK,你現在知道「拉風」是什麼意思了嗎?是不是對「拉風」這個詞已經很熟悉了呢?那是不是也很清楚拉風網是一個什麼樣的網站了呢?那就開始你在拉風網的拉風生活吧!
回答者:wajjor - 試用期 一級 7-3 14:06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4 個人評價
好
100% (4)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2 條
這個問題很簡單。比如大街上你扮成一頭豬的模樣招搖過市。你就屬於拉風了。
回答者:匿名 7-3 13:55
「看我拉不拉風?」
「哇~~噻!好拉風耶!」
「那種感覺,真是太……拉風了!」
「快看,前面那輛車好拉風呀!」
「一起去拉風?」
「今天你拉風了沒有?「
當我們周圍的每個人都在一嘴一個拉風的時候,你可知道,究竟什麼是拉風?
拉風當然不是天不刮風用手拉,也不是放屁的另一種說法。據「專家」考證,拉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上一個千年的最後一個十年中的第4個年頭,也就是公元1994年,在喜劇之王周星馳的《國產零零漆(國產007)》的第一個鏡頭中,一個憂郁的風塵女輕啟朱唇,第一次把「拉風」這個詞帶給了我們:
「你以為你躲起來就找不到你了嗎?沒有用的!你是那樣拉風的男人,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你那憂郁的眼神,稀噓的胡喳子,神乎其技的刀法,還有那杯Dry Martine,都深深地迷住了我。不過,雖然你是這樣的出色,但是行有行規,不管怎麼樣,你要付清昨晚的過夜費呀,叫女人不用給錢嗎?」
對,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就是「拉風」的出處,一個討帳妓女的嘴裡!
然而,十年之後,時至今日,拉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口語化的詞,而且又被賦於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引申義。經過我們拉風的總結,現在拉風作為不同的詞性時,有以下幾種意思:
1、形容詞
形容詞的「拉風」當然是用得最多的,有「酷、時尚、出色、前衛、性感……」等意思,可以形容一個的外表、表情、心情等,或一個有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氣質。用一個簡單的字眼來代替所有的詞彙,而且「拉風」這個詞說出來本身就是如此的拉風。說拉風話,干拉風事,做拉風人,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動詞
動詞「拉風」大有取代「兜風」之意,但比「兜風」的應用范圍要更廣范一些。「兜風」一般指的是開車出去高速賓士呢,而「拉風」呢,更注重的是開車出去旅遊,尤其是遠途的旅遊。當然,凡是「兜風」適用的地方,都可以用「拉風」來代替,但反過來可能就行不通了。怎麼樣,周末一起去拉風?
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92495.html
中國古代小說,經過漫長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備了小說要素。
1、先秦兩漢——古代小說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宗教故事等都孕育著小說的藝術因素,為小說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露出小說童年時期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的端倪。
神話: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逐日》等。神話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有一定個性的人物形象,這正是萌芽時期的小說藝術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種短小精悍而又富於諷刺力量的文學樣式,其特點是通過假託的故事,說明一個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於干預生活,有助於中國古代小說現實主義傳統的形成,它的諷刺藝術,直接為後世小說繼承和借鑒。後世的諷刺小說的小說中的諷刺藝術,無不受到寓言的積極影響;它是最早的敘事文學之一,又開創了自覺地虛構故事的先河,在敘事、寫人、擬人、狀物、誇張等多方面的藝術經驗,為小說家所汲取。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學,它改變了以往以編年體或國別體記敘史事的傳統,以人物為中心,通過人物的歷史性的活動來說明歷史。就對小說的影響而論,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外,還在於曲折細致地描寫妙趣橫生的故事場面,惟妙惟肖地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動、人物逼真,富於戲劇性和小說意味,不僅為後來的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更重要的是為小說文體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編寫故事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經驗。
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迷信傳說的關系十分密切,可以說它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致形成了古小說中語怪與紀異兩大類別。先秦時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巫教。
2、魏晉南北朝——古代小說的童年期。此時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劉義慶《世說新語》(志人)干寶《搜神記》(志怪),這些小說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粗陳梗概」: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但它對後世小說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說的成熟期。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代傳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說有長足的進步:有意識地做小說,從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走向現實生活,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創造和提高。著名的唐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話本產生。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小說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從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子轉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發生了變化;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的基礎。代表作有《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
5、明代——白話小說蓬勃發展。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尋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其特點是分回標目,常取一個或兩個中心事件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節前後銜接,開頭、結尾常用「話說」「且聽下回分解」等口頭語,中間穿插詩詞韻文,結尾故設懸念吸引讀者。這一時期,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到頂峰,產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國演義》(羅貫中)和《水滸傳》(施耐庵)的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此,中國小說以短篇小說為主轉入以短篇小說為主。「四大奇書」在所屬的各類題材的小說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是小說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吳承恩)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小說,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小說。
6、清代——長篇小說創作的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吳敬梓)和《紅樓夢》(曹雪芹)的問世,把長篇小說的創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時的文言短篇小說著名的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成低谷狀態,至晚清才又繁榮起來,晚清長篇小說有一千種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說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兩種短篇小說雙線發展,明代開始,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狀態。
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敘事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中國古典名著詩:
東西三水桃花紅,官場儒林愛金瓶。三言二拍贊今古,聊齋史書西廂鏡。
附解:東——(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西——(明)吳承恩《西遊記》;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水——(明)施耐庵《水滸傳》;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紅——(清)曹雪芹《紅樓夢》;官場——(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儒林——(清)吳敬梓《儒林外史》;金瓶——(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三言——(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今古——抱瓮老人輯的明代話本選集《今古傳奇》;聊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史書——(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廂——(元)王實甫《西廂記》;鏡——(清)李汝珍《鏡花緣》。http://www.yuwenba.com/kdbc/wxcs/200510/882.html
J. 論述 中國古代小說的源頭:
中國古代小說最早起源於上古神話傳說,比如:《山海經》、《穆天之傳》,此為中國古代小說的濫觴!此後,先後出現魏晉志人志怪小說、唐傳奇、明清小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