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典小說 » 重生朱由檢在開封就藩的小說
擴展閱讀
小說免費下txt全文下載 2021-09-14 12:13:28
小說重生追美記百度雲 2021-09-14 12:11:58

重生朱由檢在開封就藩的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9-05 18:44:55

⑴ 明朝信王的封地在哪有沒有就蕃

信王是崇禎帝朱由檢吧。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朱由校封他的弟弟朱由檢為信王,信王府在北京,沒有指定封地,官方上沒記載他的封地,野史上說河南信陽附近。被封為信王時朱由檢12歲,明朝的親王須成年結婚後去封地,他一直沒有就藩。因為其兄天啟帝比較喜歡他,遲遲不叫唯一的弟弟離開自己去封地,而且天啟帝一直沒有子嗣,需要有近親留在身邊以備不測。1627年明熹宗死後,信王朱由檢繼承帝位,年號崇禎,這年他17歲。

⑵ 明思宗在位時的歷史事件

你好 那麼我就從崇禎九年開始吧 崇禎九年一年裡以及崇禎十年一年裡的重大歷史事件都在下面了

滁州之戰
崇禎九年(1636)正月,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率部東圍廬州,取含山、和州。初六日,連營數十里攻滁州。初八日,總理盧象升率總兵祖寬、游擊羅岱等諸道兵馳援滁州,與農民軍大戰於城東五里橋。農民軍戰不利,連營俱潰,北退五十里,被斬一千二百餘級,從朱龍關至關山,積屍埴溝委塹,滁水為不流。農民軍失利後,北渡逼泗州、徐州,復轉入河南。月末,部分起義軍自南山還商、雒。二月十一日,盧象升奏捷,斬六百七十六級,奪馬騾四百餘匹。

寧夏兵變
崇禎九年(1636)二月初十日,明駐守寧夏(今寧夏銀川)士兵,因兵餉無措,發生兵變。飢兵群起圍攻官署。巡撫右僉都御史王楫因不能措餉,飢兵索餉無著,乃鼓噪而殺之。兵備副使丁啟睿率軍鎮壓,捕獲為首者七人,立即處斬,兵變才被撫定。

山西大飢荒
崇禎九年(1636)二月,山西在遭受連年的旱災、蟲災後,三月,又發生大飢荒。時飢民無糧,只得食樹皮、草葉。樹皮、草葉盡,乃人相食。臨近山西的河南南陽,也發生飢荒。唐王聿鍵奏河南南陽飢,甚有母烹其女以食者。崇禎帝乃下詔發三千五百金賑濟山西、南陽,並免山西被災州縣新舊二餉。

皇太極稱帝
崇禎九年(1636)四月十一日,後金國汗皇太極稱帝,改元崇德,以是年為崇德元年;改國號金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定都沈陽。上尊號「寬溫仁聖皇帝。」次日,清太宗率百官祭太廟,尊奉父努爾哈赤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號太祖;祖父到始祖都尊奉為王。十天後,清太宗大封其臣屬。其諸兄弟子侄、諸外藩蒙古貝勒,及明降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封為王。清太宗即位之典持續約二十餘天,禮儀多仿漢制。

崇禎帝詔令天下
崇禎九年(1636)五月初十日,崇禎帝詔告天下:朕仰承天道,俯御萬方,念此軍民,誰非赤子,只因官貪吏狡,年歲凶荒,致飢寒所迫,甘作非為。一二無知,漸至脅從遂眾。數年來亡辜被僇,不知其幾。朕痛心惻念,寢令靡寧。目今在豫者已困飢深山,在陝者零星竄伏。行將大兵加剿,必定玉石難分,雖指示生路,猶恐各官舉行未善,若輩猜懼多端,或疑將領計誘殺降,或疑有司分別看待,或慮日後奸棍詐害,或慮目下生業銷亡。種種深情,良可矜憫,為此再頒赦書,遣官馳諭,各撫按大書榜示,從俗開導。如在悔罪投誠,棄邪歸正,即稱救回難民,逐一查明籍貫,本地編入保甲。在各省分起護歸,各安井裡之樂,永消反側之心。道府有司,即以難民收復多寡安插得所為殿最,違者指參重治。其或才力出眾,願向督理軍前奏用者,聽其圖功自見。一體敘錄;如怙終不悛,即合國夾剿,務盡絕根株,無滋餘孽。撫順剿逆,朝廷法實無私;出死入生,若等不可失算。詔布遐邇,咸使聞知。

清兵入喜峰口
崇禎九年(1636)五月三十日,請太宗派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統八旗兵十萬攻明。六月二十七日,阿濟格兵分三路入喜峰口(今河北遷西縣境內)、獨石口(今河北赤城縣北)。明巡關御史王肇坤拒戰,兵敗而死,明軍退保昌平(今北京昌平),清兵再侵居庸、昌平北路。大同總兵王朴馳援,擊斬一千一百零四人,俘獲一百四十三人。

清兵入昌平
崇禎九年(1636)七月初,京師戒嚴。崇禎帝急令內臣李國輔守紫荊關、許進忠守倒馬關、張元亨守龍泉關、崔良用守固關。幾天後,又命成國公朱純臣巡視邊關。五日,清兵會於京畿延慶入居庸關,十七日,清兵自天壽山後突現昌平城下,攻昌平城。降人內應,清兵陷昌平,明總兵巢丕昌降,戶部主事王桂、趙悅,判官王禹佐、胡惟弘等被殺。

清兵攻順義
崇禎九年(1636)七月,清兵入京畿,攻陷昌平後,又相繼攻下良鄉(今北京房山)、圍攻順義(今屬北京)。明順義知縣上官藎與游擊治國器,都指揮蘇時雨等拒城守。城陷,藎與國器、時雨等皆死之。清軍乘勢,又攻下寶坻(今屬天津)、定興、安肅(今河北徐水)、大城、雄縣、安州等近畿州縣。

盧象升會諸將於鳳陽
崇禎九年(1636)正月初一日,兵部侍郎總理川陝七省軍務盧象升大會諸將於鳳陽。盧象升上言崇禎帝,提出圍剿農民起義的方略。其一:總督、總理宜有專兵專餉。批評事急而後調兵,情危而後增兵;兵至、兵集而後議餉、清餉,要求加重督、理之權。其二,請調咸寧、甘、固之兵屬總督,薊、遼、關、寧之兵屬總理,以增其力。其三,各省撫臣,俱要擔起封疆重任,不得一有警,即求援求調。其四,台諫諸臣不能不問難易、死生,求全責備,使督撫大臣雖有長材,無從展布。象升言切中機宜。

張獻忠攻襄陽
崇禎九年(1636)秋十月,張獻忠自均州(今均縣西)、老回回自新野、蠍於塊自唐縣(今唐河)擁眾二十萬,同時出兵。十三日,攻襄陽。農民軍大敗總兵秦翼明。湖廣震動。獻忠佯攻襄陽,轉而與羅汝才、老回回、闖塌天等沿江東下。

唐世濟下獄
唐世濟,生卒年不詳,浙江烏程人。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累官至大理寺丞。天啟元年(1621)二月遷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天啟三年五月乞休歸。天啟五年三月起遷南京刑部右侍郎,六月改添設兵部右侍郎,十一月遷兵部左侍郎,不久即削籍奪誥。崇禎元年(1628)十月起復原官,二年三月再罷。崇禎五年六月復改南京右都御史。崇禎七年八月擢左都御史。崇禎九年十一月以薦原兵部尚書霍維華下獄。崇禎十年閏四月戍邊。弘光元年(1645)正月起攻南京左都御史管右都御史事。

候恂下獄
候恂,生卒年不詳,字若谷,河南商丘人。萬曆時中進士,天啟、崇禎時歷官御史、貴州巡撫、戶部尚書、兵部侍郎等職。曾督軍昌平。崇禎六年(1633)五月任戶部尚書,為溫體仁所排斥,崇禎九年十二月初三日被免職,後又於崇禎十五年起用為督師,圍剿農民軍。及開封被李自成攻破,罷官。

洪承疇敗李自成於隴州
崇禎九年(1636)五月,李自成從米脂率部向西南,渡涇河,過渭水,深入漢中。總督洪承疇聞警,調兵圍堵。七月,李自成攻徽州,破兩當,逼階州。九月,農民軍攻鳳翔。十月初,李自成與蠍子塊、過天星合營駐於隴州。十二月,總督洪承疇率軍與李自成等戰於隴州(今陝西隴縣西南)。李自成兵敗,率部退走慶陽、鳳翔。

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二日,浙江、江西、湖廣左布政使姚永濟、朱之臣、曾道唯,蘇州知府陳洪謐,揚州知府韓文鏡,淮安知府周光夏,各逋賦,奪官視事,勒限完復。
加派輸納事例 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六日,工部尚書劉遵憲,為了加強對清兵的防禦而培築京城,上加派輸納事例。

朝鮮降於清朝
崇禎十年(1637)正月,清太宗皇太極親征朝鮮,責其渝盟助明之罪。清軍勢如破竹連克義州、安州,直逼都城平壤。朝鮮國王李宗懼,率長子及百官遁南漢山,令次子攜眷屬避於江華島,向明求援。明命總兵陳洪範調各鎮舟師赴援。清軍渡漢江,直抵南漢城西駐營。清太宗遣使諭降。未幾,李倧知江華島陷,援兵皆敗,二月乃獻上敕印,降於清。三月,明軍出海。越數日,才知屬國朝鮮已降清。

明軍兵敗鄷家店
崇禎十年(1637)三月,張獻忠率軍自潛山出,連破太湖、蘄州(今蘄春南)、黃州(今黃崗)等地。二十五日,獻忠率軍與明軍大戰於太湖之鄷家店。獻忠以數萬兵圍明軍數重。又遣將統軍阻擊史可法等援軍。時天雨,農民軍從四面進攻,短兵相接,斬明將潘可大等四十餘人。明軍大敗,損兵六千餘。獻忠率軍乘勝東取和州、含山、六合等地。

清兵攻克皮島
崇禎十年(1637)初,清太宗征朝鮮。朝鮮告急,明遣總兵陳洪範統舟師赴援。二月,明軍始行,聞朝鮮降。四月初九日,清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攻鐵山皮島。山東巡撫告急於朝。帝令洪範及總兵沈世魁堅守皮島。世魁敗於清軍,與洪範退守石城島。副將金日觀統將及士卒與清兵激戰七晝夜,力不支,皆戰死,皮島遂陷。
張獻忠羅汝才攻安慶
崇禎十年(1637)正月,張獻忠、羅汝才等出湖廣與號稱革左王營的左金王、革里眼合。初六日,連營百里逼安慶,「烽火達淮揚」南京大震。明安慶巡撫張國維告警。別部攻滁州。崇禎帝詔左良玉、馬爌、劉良佐合兵救援。張獻忠等與明軍大戰於安慶城下,失利。獻忠等退守潛山天王古寨。

張獻忠軍攻潛山
崇禎十年(1637)二月,張獻忠軍攻皖不克,退走廬江。二十七日,張獻忠軍攻潛山。明副使史可法與左良玉等將率兵在楓香驛擊敗獻忠軍。總兵馬爌與劉良佐也連敗農民軍於廬江六安。獻忠率軍退守潛山之天堂寨。明安慶巡撫張國維檄總兵左良玉搜山,良玉不應,放兵掠婦女,屯兵月余,竟北去。

楊嗣昌建四正六隅策
崇禎十年(1637)三月,兵部尚書楊嗣昌至京師,帝召對。嗣昌博涉文史,多識先朝掌故,且工筆札,有口才。帝與語,大信愛之,每對必移時,所奏請無不聽,說:恨用卿晚。嗣昌乃議大舉征討農民軍。請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官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四正六隅合為十面之網。而總督、總理二臣,專事征討。為實現四正六隅策,又議贈兵十二萬,剿餉二百八十萬。措餉之策有四:一為因糧,因舊額量加,額輸六合,石折銀八錢,份地不與,歲得銀一百九十二萬九千餘兩。二為溢地,土田溢原額者,核實輸賦,歲得銀四十萬六千餘兩。三為事例,富民輸資為監生。四為驛遞,前此郵驛裁省之銀以二十萬兩充餉。議上。思宗皆允,並改因糧為均輸。布告天下。

李自成奔秦州
崇禎九年(1636)夏,李自成敗明延綏總兵俞沖霄,攻取米脂、延安、綏德。自成衣錦晝游,往拜父老鄉親,從者益眾。崇禎十年正月,李自成率軍從鳳翔渡渭河,在寶雞擊敗明軍,進至涇陽、三原,過天星、蠍子塊皆來會。未幾,陝撫孫傳庭、總兵曹變蛟來攻,連戰七日,自成軍敗。蠍子塊降於明;過天星走河南;自成率其餘十七部集渭南。五月十一日,自成避孫傳庭和洪承疇的夾擊,率師奔秦州。
李自成入四川
崇禎十年(1637)九月二十七日,李自成、過天星等圍攻漢中府城(今南鄭縣)。會洪承疇來救,撤圍向西南走。二十八日,闖將自成等攻克寧羌州(今陝西寧強縣)。十月初二日,自成與過天星、混天王等九部分三路,分別由七盤關、陽平關、梨樹口入川。初四日,自成等入關。初八日,破昭化。十二日,攻劍州。十四日,自成等又三分其軍,分別往攻綿州(今綿陽)、鹽亭、江油。十六日,自成等兵圍成都,七日不下乃去,連下川中三十餘州縣。

⑶ 明朝皇帝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 明朝帝系圖
姓名 廟號 謚號 年號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讓皇帝(又謚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長陵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獻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鎮 英宗 睿皇帝 正統(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復位。 裕陵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燳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載垕 穆宗 庄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慶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簡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鍵 紹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節皇帝 紹武(1646年) 紹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曆(1646年——1662年) 永曆陵

⑷ 朱由檢為何沒到外地就蕃

朱由檢被封為信王,實際上並沒有就藩(明代親王是年幼時先封王,等長大結婚後再離開京城去封地,成為就藩),而是一直留在北京(因為其兄天啟帝比較喜歡他,遲遲不叫唯一的弟弟離開自己去封地,而且天啟帝一直沒有子嗣,需要有近親留在身邊以備不測),朱由檢當上皇帝時還不滿17周歲,沒到一般的就藩年齡。

⑸ 為什麼朱由檢和朱由校的關系這么好,而朱祁鎮和朱祁鈺為何卻反目成仇

在「土木堡之變」前,朱祁鎮和朱祁鈺關系實際上遠比朱由檢和朱由校這對兄弟的關系好。

作為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鈺由於母親吳氏是朱瞻基在皇太孫時的婢女,所以庶出的身份,決定了他根本沒有任何資格去考慮又權力有關的東西。

所以朱祁鎮恨朱祁鈺背信棄義,朱祁鈺恨朱祁鎮為什麼不死,讓自己背信棄義。最終兩人在土木堡之變後,兄弟再未見面、縱談情深。

而朱由校很遺憾自己要走了,自己認個兒子回來繼承自己的江山,似乎也可以滿足自己一個有嗣的願望,但是那樣大明姓不姓朱都未必了,還是交給自己弟弟踏實一些。還留下一段佳話這不好么?

⑹ 明朝王爺列表!!!!!!還有對應的皇帝!!!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要快~~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號「洪武」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號「建文」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號「永樂」朱元璋的第四子,
仁宗朱高熾(1378-1425) 年號「洪熙」,明成祖長子。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號「宣德」,仁宗長子。
英宗朱祁鎮(1427-1464) 年號「正統」「天順」,宣宗長子。
景帝朱祁鈺(1428-1457) 年號「景泰」宣宗次子,
憲宗朱見深(1447-1487) 年號「成化」英宗長子,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號「弘治」憲宗三子。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號「正德」孝宗長子。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號「嘉靖」憲宗孫,父興獻王。
穆宗朱載垕(1537-1572) 年號「隆慶」世宗第三子。
神宗朱翊鈞(1563-1620) 年號「萬曆」穆宗第三子。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號「泰昌」神宗長子。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號「天啟」光宗長子。
思宗朱由檢(1610-1644) 年號「崇禎」光宗第五子。
秦愍王 朱樉 太祖嫡二子 1370~1395
秦隱王 朱尚炳 愍嫡一子 1395~1412
秦僖王 朱志堩 隱嫡一子 1412~1424
秦懷王 朱志均 隱庶二子 1424~1426
秦康王 朱志[土挈] 隱庶三子 1428~1455
秦惠王 朱公錫 康嫡一子 1458~1486
秦簡王 朱誠泳 惠庶一子 1488~1498
秦安王 朱公銘 追封
秦庄王 朱誠澯 追封
秦昭王 朱秉欆 安庶一子 1500~1501
秦定王 朱惟焯 昭庶一子 1509~1544
秦恭王 朱誠潤 追封
秦順王 朱秉柎 追封
秦端王 朱惟燫 追封
秦宣王 朱懷埢 惟燫之子 1548~1566
秦靖王 朱敬鎔 宣庶一子 1569~1576
秦敬王 朱誼澏 靖嫡一子 1581~1586
秦王 朱誼漶 靖嫡三子 1587~1617
秦王 朱存樞 誼漶子 1618~1643

***************晉***************
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府

晉恭王 朱棡 太祖嫡三子 1370~1398
晉定王 朱濟熺 恭嫡一子 1398~1414
晉王 朱濟熿 恭庶三子 1414~1427
晉憲王 朱美圭 定嫡一子 1435~1441
晉庄王 朱鍾鉉 憲庶一子 1442~1502
晉靖王 朱奇源 庄嫡一子 追封
晉懷王 朱表榮 靖嫡一子 追封
晉端王 朱知烊 懷庶二子 1503~1533
晉安王 朱表槏 追封
晉康王 朱知[火節] 追封
晉簡王 朱新[土典] 知[火節]庶一子 1536~1575
晉敬王 朱慎鏡 新墧嫡一子 追封
晉惠王 朱慎鋷 新墧嫡三子 1579
晉穆王 朱敏淳 惠嫡一子 1585~1610
晉王 朱求桂 穆庶一子 1613~1643

***************燕***************
洪武十一年就藩北平府

燕王 朱棣 太祖嫡四子 1370~1402

***************周***************
洪武三年封吳 十一年改封周 十四年就藩開封府

周定王 朱橚 太祖嫡五子 1370~1425
周憲王 朱有燉 定嫡一子 1436~1439
周簡王 朱有爝 定庶四子 1439~1452
周靖王 朱子垕 簡庶一子 1455~1456
周懿王 朱子埅 簡庶二子 1457~1485
周惠王 朱同鑣 懿庶一子 1487~1498
周悼王 朱安[氵橫] 惠庶二子 追封
周恭王 朱睦[木審] 悼庶一子 1501~1538
周康王 朱勤熄 恭嫡一子 追封
周莊王 朱朝堈 康嫡一子 1540~1551
周敬王 朱在鋌 庄嫡一子 1552~1583
周端王 朱肅溱 敬嫡一子 1586
周王 朱恭枵 端嫡一子 1589~1641

***************楚***************
洪武十四年就藩武昌府

楚昭王 朱楨 太祖庶六子 1370~1424
楚莊王 朱孟烷 昭嫡三子 1424~1439
楚憲王 朱季堄 庄庶一子 1442~1443
楚康王 朱季埱 庄庶二子 1444~1462
楚靖王 朱均鈋 東安恭定王庶一子 1465~1510
楚端王 朱榮氵戒] 靖嫡一子 1512~1534
楚愍王 朱顯榕 端庶一子 1536~1545
楚恭王 朱英[火僉] 愍庶三子 1551~1571
楚王 朱華奎 恭子 580~1643

***************齊***************
洪武十五年就藩青州府

齊王 朱榑 太祖庶七子 1370~1406

***************潭***************
洪武十八年就藩長沙府

潭王 朱梓 太祖庶八子 1370~1390

***************趙***************
趙王 朱[木巳] 太祖庶九子 1370~1371

***************魯***************
洪武十八年就藩兗州府

魯荒王 朱檀 太祖庶十子 1370~1389
魯靖王 朱肇輝 荒庶一子 1403~1466
魯惠王 朱泰堪 靖嫡一子 1467~1473
魯庄王 朱陽鑄 惠嫡一子 1476~1523
魯懷王 朱當漎 庄嫡一子 追封
魯悼王 朱健杙 懷嫡一子 追封
魯端王 朱觀[火定] 悼嫡一子 1528~1549
魯恭王 朱頤坦 端一子 1551~1594
魯敬王 朱壽鏳 恭庶六子 1596~1600
魯憲王 朱壽鋐 恭庶七子 1601~1636
魯肅王 朱壽鏞 恭庶九子 1636~1639
魯王 朱以派 肅嫡一子 1640~1642
魯王 朱以海 肅五子 1644~1654

***************蜀***************
洪武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

蜀獻王 朱椿 太祖庶十一子 1378~1423
蜀庄王 朱悅熑 獻嫡一子 追封
蜀靖王 朱友堉 悼庄嫡一子 1424~1431
蜀僖王 朱友[土黨] 悼庄嫡三子 1432~1434
蜀和王 朱悅X 獻庶五子 1435~1461
蜀定王 朱友垓 和嫡一子 1462
蜀懷王 朱申鈘 定嫡一子 1464~1471
蜀惠王 朱申鑿 定庶三子 1472~1493
蜀昭王 朱賓瀚 惠嫡一子 1494~1508
蜀成王 朱讓栩 昭嫡一子 1510~1547
蜀康王 朱承爚 成庶三子 1549~1558
蜀端王 朱宣圻 康庶一子 1561~1612
蜀恭王 朱奉銓 端嫡一子 1615
蜀王 朱至澍 恭嫡一子 1616~1643

2007-12-9 21:17 回復

思文皇帝
1位粉絲
2樓

***************湘***************
洪武十八年就藩荊州府

湘獻王 朱柏 太祖庶十二子 1378~1399 初謚戾

***************代***************
洪武十一年封豫 二十五年改封代 是年就藩大同府

代簡王 朱桂 太祖庶十三子 1378~1446
代戾王 朱遜煓 簡嫡一子 追封
代隱王 朱仕[土廛] 戾庶一子 1448~1463
代惠王 朱成煉 隱嫡一子 1466~1489
代思王 朱聰沬 惠庶一子 追封
代懿王 朱俊杖 思庶一子 1499~1527
代昭王 朱充耀 懿庶一子 1530~1547
代恭王 朱廷崎 昭庶一子 1549~1573
代定王 朱鼐鉉 恭庶一子 1581~1594
代王 朱鼐鈞 恭庶三子 萬曆二十四年進封。
代康王 朱鼎渭 鼐鈞嫡一子 ?年襲封 崇禎二年薨。
代王 朱彝X 康嫡一子 崇禎間襲封 薨。
代王 朱傳[火齊] 彝嫡一子 崇禎間襲封。十七年遇害。

***************肅***************
洪武十一年封漢 二十五年改封肅 就藩甘州 後移蘭州

肅庄王 朱楧 太祖庶十四子 1378~1419
肅康王 朱瞻焰 庄庶一子 1424~1464。
肅簡王 朱祿埤 康庶一子 1468~1479
肅恭王 朱貢錝 簡庶一子 1487~1536
肅靖王 朱真淤 恭嫡一子 追封
肅定王 朱弼桄 靖嫡二子 1539~1562
肅昭王 朱縉炯 定嫡一子 追封
肅懷王 朱紳堵 昭庶一子 1563~1564
肅安王 朱弼柿 靖庶四子 追封
肅懿王 朱縉[火貴] 安庶一子 1571~1588
肅憲王 朱紳堯 懿庶一子 1601~1618
肅王 朱識鋐 憲嫡一子 1621~1643

***************遼***************
洪武十一年封衛 二十五年改封遼 就藩廣寧州 永樂二年遷荊州府

遼簡王 朱植 太祖庶十五子 1378~1424
遼王 朱貴烚 簡庶二子 1425~1439
遼肅王 朱貴[火受] 簡庶四子 1439~1471
遼靖王 朱豪墭 肅嫡一子 1473~1478
遼惠王 朱恩鑙 靖嫡二子 1480~1495
遼恭王 朱寵涭 惠嫡一子 1497~1521
遼庄王 朱致格 恭嫡二子 1524~1537
遼王 朱憲[火節] 庄庶一子 1540~1568

***************慶***************
洪武二十四年封 二十六年就藩韋州 建文三年遷寧夏

慶靖王 朱[木旖] 太祖庶十六子 1391~1439
慶康王 朱秩煃 靖庶一子 1439~1469
慶懷王 朱邃X

⑺ 明朝歷代皇帝列表

明朝帝王世系:

明德祖朱百六:漢族,元代人,泗州盱眙(今江蘇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朱仲八之子,朱四九之父,朱初一的祖父,朱世珍的曾祖,朱元璋追贈德祖。

明懿祖朱四九:漢族,元朝泗州盱眙人,朱初一的父親,朱世珍的祖父,明太祖朱元璋的曾祖父,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他被尊為皇帝。

明熙祖朱初一:漢族,宋朝末年句容(今江蘇句容)人,後遷居泗州盱眙(今江蘇盱眙)。他是朱世珍的父親,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父。朱元璋稱帝之後,追封朱初一為明熙祖。

明仁祖朱世珍:本名朱五四,妻子陳氏。句容(今江蘇句容)人,父親朱初一遷居泗州盱眙(今江蘇盱眙),朱世珍又遷居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南昌王朱興隆、盱眙王朱興盛、臨淮王朱興祖、曹國長公主(李文忠的母親)、明太祖朱元璋的父親。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世珍、陳氏、朱興隆先後去世。

明太祖朱元璋: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明興宗朱標: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孝慈高皇後馬氏,《南京太常寺志》記載生母為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異母兄。

明惠宗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 、永樂皇帝等。

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在位年號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明代宗朱祁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1449年―1457年,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

明憲宗朱見深: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後周氏。

明孝宗朱祐樘: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太後。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後的長子,在位期間年號正德。

明睿宗朱祐杬:明憲宗第四子、明世宗之父、明孝宗異母弟。母親是邵宸妃,妻為蔣氏。初謚「獻」,世宗追謚: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廟號睿宗。

明世宗朱厚熜:出生地湖廣布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

明穆宗朱載垕: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後繼位。少年因其母緣故而不得父皇寵愛,因其母親杜康妃失寵,又非長子,所以很少得到父愛。

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後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明神宗朱翊鈞長子,母親孝靖皇後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號泰昌,因在位僅一個月,故又被稱為「一月天子」。

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生母選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檢異母兄。16歲即位,在位七年。

明毅宗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明悼皇帝朱慈烺:明思宗長子、母庄烈愍皇後周氏。崇禎二年(1629年)出生,崇禎三年封為皇太子。

明恭宗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鈞第三子,母親鄭貴妃,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生於萬曆十四年(1586年)正月初五,祖籍南直隸鳳陽府,萬曆二十九年封福王。

明安宗朱由崧: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明末清初歷史上曇花一現的人物。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長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號弘光,後世稱為弘光帝。

明紹宗朱聿鍵:南明第二位君主,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祖父是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端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後毛氏

明文宗朱聿鐭:明朝第十九位皇帝,南明第三位皇帝,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孫,唐裕王朱器墭之子,南明紹宗朱聿鍵之弟。

明禮宗朱常瀛:明神宗第七子,明光宗異母弟,母孝敬李太皇太後。明朝宗室、藩王。封衡州(今衡陽),於天啟七年九月廿六就藩。

明昭宗朱由榔: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桂端王朱常瀛之子。1646年至1662年在位。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

(7)重生朱由檢在開封就藩的小說擴展閱讀:

1、太子朱標原謚號「懿文」,其子朱允炆即位後為其尊上皇帝之廟號、謚號、陵號(均已不可考)。靖難之役後各項尊號被成祖一應廢除,復稱「懿文太子」,並對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詆毀。後,明安宗、清高宗先後為懿文太子平反,追復其皇帝尊號。

2、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後否定建文帝的正統性,廢除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三十五年」,預定改次年為永樂元年,對其大加詆毀。

建文帝的姑父,寧國公主之夫,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為其發喪,謚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未被永樂帝採納。之後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追復建文帝的帝號。後,明神宗恢復「建文」年號。安宗為其平反,上廟號、謚號。清高宗再為其平反改謚。

3、朱棣原廟號是「太宗」,以後世宗改為「成祖」,原廟號不再使用。

4、景泰七年,太上皇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復辟為帝,廢景泰帝朱祁鈺為郕王,死後謚號「戾」。後,憲宗追復其皇帝謚號並改其王陵為皇陵,安宗追復廟號並改謚,清朝後多用憲宗所定謚號。

5、明睿宗為世宗生父,本為興王,謚號「獻」。世宗即位後,通過長達三年的「大禮議」之爭,成功為生父爭得皇帝尊號,為其尊上廟號、謚號,改其王陵為皇陵。

6、清朝對明思宗多不稱廟號,只稱謚號。

7、甲申之變後,皇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所獲,封為宋王,李自成兵敗後吳三桂奉其還京,請求清攝政王多爾袞立其為明朝皇帝,年號「義興」,不允,攜慈烺逃走,後無記載,或曰死於陝西。安宗為其上謚號,監國魯王朱以海更追謚其為皇帝。另有說法,南都太子案中被處死的「假太子」其實正是朱慈烺本人,但多數史書不認同這種說法。

⑻ 信王朱由檢如果之國的話,他的封地在哪兒啊

歷史上沒記錄啊。猜測一下,不在湖廣就在山東,因為當時兩地比較穩定富裕。

⑼ 歷史上朱由檢的封地在哪裡

崇禎當信王時封地在開封

以下是我在網上替你找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摘自《明帝》。

這個問題,我在寫之前也查了不少資料,歷史上信王是有過封地,而且還在封地待過一年,據我所知道的,信王的封地又可能就是開封,但是大家懷疑的是,開封不是周王的封地嗎?我的解釋是:開封曾經被朱元璋定為開國都城,曾經命名為北京,朱元璋正式定都南京之後,將開封封給了自己的第五個兒子朱肅,但是靖難之變之後,燕王朱棣當上了皇帝,自然不想以後再有藩王造反奪了自己的皇位,所以將諸位藩王的軍政大權都給奪了回來,各地的藩王也不得干預地方軍政,國家每年撥給錢糧給他們,他們大都也有自己的土地,所以生活也比較滿意,明朝也鮮有藩王造反的例子,而朱由檢也是老五,可能是湊巧,開封本是明朝第一個都城,天啟帝可能的用意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是封地並不等於把開封就交給了他,以後什麼都不管了,這種名義上的封地已經名存實亡了,所以信王被封在開封,不過是將開封的一部分土地給了他,並不是把開封就給了他,這個希望廣大讀者要理解。

⑽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一共16個皇帝,依次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一、在位列表(姓名/年號/在位時間)

1、

2、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呂妃,父親懿文太子朱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因削藩,導致叔父燕王發動「靖難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國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謚恭閔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為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

3、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享年64歲。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明世宗時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廟號成祖。

4、朱高熾

明仁宗(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後。徐達外孫。明太祖也挺欣賞其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冊封為燕世子。明成祖即位後立為皇太子。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即位,次年改元為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隨父征戰多年,知道創業很難,重用戶部尚書夏元吉,採取了一系列減少國家開支的措施,對國力的恢復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間,他褒獎直言,虛懷納諫,減輕刑法,對開封、山東等地賑災免糧。用人,行政均得後人稱善。

他一即位,即決定將首都遷回南京,以免漕運的巨大花費。體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後從政僅8個月,就一病不起,於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臟病駕崩於欽安殿,廟號明仁宗。

葬於明獻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熾雖廟號「明仁宗」,但是依然延續了明太祖、明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時生殉七名妃嬪。

5、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為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漢族,生母誠孝昭皇後張氏,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駕崩於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

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宣德十年(1435年)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於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後於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終年38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瞻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元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允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高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