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典小說 » 閱讀武俠小說的時代
擴展閱讀
小說免費下txt全文下載 2021-09-14 12:13:28
小說重生追美記百度雲 2021-09-14 12:11:58

閱讀武俠小說的時代

發布時間: 2021-09-09 19:17:51

㈠ 金庸武俠小說是時代的標志嗎

顯然是,有人曾把古龍金庸和梁羽生並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領頭人,其中金庸和古龍的小說迷最多。本人認為金庸的影響力最大,無論從文學功底,情節設置還是藝術高度都可以說是上做。作為一個時代的標志來說可以從以下兩點來看:1、由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最多,而且翻拍的次數最多2、金庸小說的讀者在當時最多,在現在仍有不少金迷

㈡ 武俠小說在如今的時代,真的已經沒落了嗎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講,武俠小說已經徹底的沒落了,要想看到曾經經典一般的武俠新作,已經不太可能。

武俠小說作為電視劇的一個種類,曾經深受大家的歡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喜好發生變化,慢慢的武俠小說也就沒落了。

除了這兩點以外,現在的人們對於電視的偏好,也在不斷的變化。以前的人們因為娛樂項目太少,所以對於電視劇特別的喜歡;而現在的人們,可以娛樂的項目太多,也就使得武俠小說不再是人們的唯一。

㈢ 寫武俠小說該怎麼選時代

從金大大選擇看,宋朝最好,不管是南宋還是北宋,五代十國或者南北朝改朝換代都太快,很多朝代都是一個皇帝一個朝代的,對歷史功底要求太大。或者你可以試試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情況下還有多個國家的朝廷。或者還可以考慮東晉晉,這個朝代目前很少有相關的小說,這個朝代的世家大族盛行,還有五胡亂華可以寫。冉天王很值得一書

㈣ 新武俠小說的歷史發展

新武俠文學,又稱新派武俠文學,這是指發軔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香港,以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這一文學流派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後來有人又將台灣武俠文學作家古龍也歸入此一派別,為了區別於三、四十年代的舊派武俠文學,俗稱新武俠。
發展階段
編輯
自《史記》列《游俠列傳》以來,俠士在社會中就成為一個特殊社會基層的代表人物。但「武俠」一詞並不見於中國古籍之中,反而最早出現在與中國同文同種的日本近代文學中。明治時代的小說家押川春浪(1876-1914)曾以冠以武俠之名的三部小說風行日本文壇。當時的中日之間,文化信息傳播較快,「武俠」之詞遂傳入中國。而有些中國人則也以文言文武俠小說為始作俑者,據樽本照雄等編撰的《中國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所收書目,可以看出已有以武俠小說面目出現,林琴南、錢基博均以文言文寫作武俠小說,錢氏更與惲鐵樵於一九一六年合編《武俠叢談》。在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學未登場前,文壇為鴛鴦蝴蝶派、黑幕小說等霸踞,武俠小說也入於其中。
新武俠小說
現代白話武俠小說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當推一九二○年代出現的向愷然(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等作家為代表。向愷然《江湖奇俠傳》更與剛傳入中國不久的電影藝術相結合,在數十年時間內拍成十八集的《火燒紅蓮寺》而風靡全中國。這其實是當今流行的武俠長篇電視連續劇的濫觴。武俠小說也因此鷹揚於中國現代社會,造就出一代又代的作家和讀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學風景線。
二十年代是武俠文學由文言走向白話的嬗變的時期,從文白夾雜到漸以白話文為敘事語言,從以短篇為主轉向長篇,在內容上仍以古代傳奇為主體,以俠士為主角,可說是與宣揚新思想、新文化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分庭抗禮。二十年代武俠文學有了職業創作的傾向,向愷然、趙煥亭、顧明道、姚民哀、楊塵因等都為武俠文學界一時之選,其出版物又以綉像武俠小說為其特徵,這是襲自明清小說的舊衣缽。三十年代則是舊派武俠文學蔚成氣候的年代,出現了一代以專職寫作武俠小說的作家,可謂群雄並起,將中國武俠文學推到一個高峰,這與中國新文學在三十年代中的大發展幾乎是同步進行。這一代的武俠作家構成了舊武俠文學的主力,尤以北派五大家:宮白羽、鄭證恩、還珠樓主、王度廬、朱貞木為其中的佼佼者。白羽的《錢鏢》系列,還珠樓主的《蜀山》系列、鄭證恩的《鷹爪王》系列、王度廬的《鶴劍珠龍瓶》五部曲、朱貞木的《神龍》三部曲及《邊塞風雲》等,各呈異彩,擁有大量的讀者群。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政治熱情的高漲左右了文化界的動向,嚴峻的意識形態更蛻化為嚴厲的思想管制運動。在台灣,敗退到台澎金馬的國民黨政府也以反攻大陸為總動員,一切的文宣都要為此服務,武俠文學難逃其厄運,在海峽兩岸都被視為毒草或不良讀物,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留在大陸的武俠作家紛紛輟筆。

產生
編輯
新派武俠文學為何在香港誕生,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說其偶然,確是因為一場武術界的打擂台引起的。五十年代初,香港武術界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的門派之爭愈演愈烈,遂依武林之舊俗,上擂台比賽。比賽之前,香港報刊大做文章,賽後人們余興未減,依然眾口喧騰,當時的《新晚報》總編羅孚遂「忽發奇想」,要他的廣西老鄉、平時喜歡填詞作詩的陳文統馬上寫一篇武俠小說。一月二十日,以「梁羽生」之名寫作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就開始在《新晚報》上連載,至八月初,該部長篇連載完畢。這個恍如急就章形式趕出來的武俠作品立即成為流行小說,《新晚報》因此銷量猛增,而《龍虎鬥京華》馬上成為街談巷議、人人爭讀的流行小說。同時,國外的中文報紙也爭相轉載,首先是泰國,其後是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最重要的是,在香港吹起了「武俠文學之風」。許多大報馬上跟風增加武俠小說,參與寫作的人越來越多。一年多之後,金庸終在羅孚、梁羽生的動員之下初試啼聲,結果一炮而紅。《書劍恩仇錄》為他的成名奠定了第一塊堅實的基石。從1954年到1957年,可視為新武俠小說的早期。
新武俠小說
如果從新派武俠文學的整體而言,或可將中期定為1958至六十年代末(1969)。這一段時間,也是台灣武俠小說家開始活躍的時代。卧龍生從1958年起撰《飛燕驚龍》、《鐵笛神劍》等;司馬翎亦於1958年涉足武俠文學界,他以「神劍」系列出道,與卧龍生、諸葛青雲等並立,有「台灣三劍客」之稱。諸葛青雲為還珠樓主的私塾弟子,以所謂「才子型」武俠文學而聞名。三人均在1958年從事武俠文學,但在寫作風格上基本還是沿襲了舊武俠文學一路。古龍的出現卻是另闢新徑,他以「新派」在台灣武俠文學界獨樹一幟。雖然他的「新」法與金、梁有所區別(尤其是在忠實歷史、細節描寫、文字風格方面),但一般人仍將之歸入「新派」。因之,六十年代可謂新武俠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也是港台二地興起的武俠文學之大觀。相對而言,大陸這一段時間正是反右運動至文革初的亢奮、激動時期,政治運動壓倒一切,文壇萬籟俱寂。
回頭再來看看新武俠文學大師的作品在兩岸的遭遇,就可以印證新武俠文學在香港的出現,既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也是一種文學的必然。梁羽生的作品雖然在香港左派報紙上連載,但卻進不了大陸,也進不了台灣。金庸亦是如此。梁羽生是在改革開放後的1978年才正式進入中國大陸的,金庸在1978年訪問北京,鄧小平接見他之後才漸為改觀的。從兩岸對其二人的態度,可以看出新武俠文學勃興於香港,盛行於海外,卻因應政治局勢的變化而遲至其發端二十多年後才能登陸二地,這是一條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但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上卻是具有意義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特點
編輯
A、有清晰的歷史背景,有新的、強烈的個人歷史觀。
新武俠小說
B、重視中國武俠小說的寫實傳統,亦向西方小說吸收新手法。
C、比舊武俠小說更注重「文學」內涵,在寫作時對文學形象的塑造、語言的提煉、文字的把握、結構的嚴謹等方面更為在意。
D、注重人物的思想道德、品味,招式從寫實到寫意發展,同時,把「俠」的形象提升了,認為「俠」比武更重要。
新武俠小說是以中國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章回小說)為軀殼,敘事重在「時、地、人」三方面,時間大都選擇在「外族入侵」、「民族矛盾深化」、「官逼民反」(《水滸》的傳統),地點——以「邊疆」(沙漠、天山、塞外),內陸則以「北京」、「江南」為主。人物——「俠士VS美女」。語言——新武俠小說有其語言特色,金、梁是文白相間,制詩填詞,偏重文學知識。古龍雖以白話語言為主,但也別有其一種獨到而鮮明的風格。
新武俠文學誕生已有五十一年了,這一大型小說作品群的出現,可謂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觀。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在梁羽生、金庸的改造下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這是香港作家對中國新文學的貢獻。新武俠三大家相繼謝幕之後,其文學作品一版再版。同時在香港寫作武俠小說的還有倪匡、蹄風、張夢還、高峰等,以及後起的溫瑞安等,台灣有上官鼎、高庸、易容等。在改編為其他文化產品上,新武俠文學比起其他文學作品似乎更具生命力。尤其是自九十年代後半以來,中央電視台開拍金庸的《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以來,更掀起一股熱潮。二十一世紀以來,文化創造性產業勃興,影視、流行音樂之外,加上手機、電子游戲、網路游戲、數碼娛樂藝術等成為年青人追求的時尚。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可以預見,新武俠文學將較其他純文學或流行文學更易於被改造為文化產品及具創意的藝術作品,這是新武俠文學的一個天然優勢。

傳統武俠時期
一、港台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武俠」時期或者大武俠時代。20世紀50年代,武俠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指新文化運動後,武俠小說在新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白話創作後新一種的文學樣式。這個時代名家輩出,梁羽生為開端,金庸為高潮,溫瑞安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龍、梁羽生還並稱為「新武俠三大家」。
關於此時武俠中「俠」的定義,梁羽生講「舊武俠小說中的俠,多屬統治階級的鷹犬,新武俠小說中的俠,是為社會除害的英雄;俠指的是正義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就是俠的行為,所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此時武俠大多突破了民國武俠小說的劍仙鬥法、門派紛爭、鏢師與綠林仇殺的題材范圍,較多表現人民群眾的斗爭。著重人物性格描寫,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舊武俠小說的窠臼,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要求故事中的奇跡嚴格限制在「人體潛能」的范圍內。新武俠的缺陷在於俠客英雄超人化,他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現實主義的深度,屈從於商業需要,稗出贅附,故事套路化。
1.第一時期,梁金時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2年生,廣西蒙山人)在1954年發表的《龍虎鬥京華》,以口語寫作,所述史實,所繪山川,均經嚴格考據,人生性格與心理活動刻劃入微,文筆細膩而有文采,舊武俠小說難以與其比肩,從此奠定聲名,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動之作。梁羽生國學根底深厚,他的武俠小說帶有許多自己作的詩詞,每每傳誦一時。他的小說每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1956年,梁羽生開始寫《七劍下天山》。梁羽生一直寫作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武當一劍》初刊於1980年5月9日的《大公報》上,完結於1983年8月2日。代表作《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塞外奇俠傳》、《龍虎鬥京華》、《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生,原籍浙江海寧)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作於1955年中。《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至1958年之間,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射鵰」奠定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認的經典名著。金庸用十七年寫完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又用十年把這十五部小說全部重新修訂了一遍。金庸寫作至1972年文革未結束封筆。
2.第二時期,古龍時期
古龍1960年開始嘗試寫武俠小說,初期的《蒼穹神劍》等都十分幼稚,及至1964年才以《浣花洗劍錄》等聲名鵲起。1965至1966年間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他寫作了《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1967年創作的《鐵血傳奇》(即楚留香系列)及以後一直寫了六十一部共計28冊。古龍其人才華橫溢但用心不專,從他的小說就可以看出來。但他妙在有急智,每在關節處突出奇兵。早年古龍並沒有自己特出的風格,在台灣的武俠圈子裡不算太耀眼;至於他在七十年代的晚期作品,那已明顯是江郎才盡、力不從心了。
3.第三時期,溫黃時期
溫瑞安(出生於馬來西亞),1973年作《四大名捕會京師》,1981年作《神州奇俠》、《血河車》等重要作品。八十年代初金庸、梁羽生相繼封筆,1985年古龍去世之後,港台武俠小說一片凋零。出於「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心理,溫瑞安從1986年底開始大力倡行「超新派武俠」,或稱「現代派武俠」,把大量主流文學的東西引入了武俠小說。曹正文在1989年將其列為第三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而與第一代的金庸、梁羽生,第二代的古龍並稱。
黃易,本名黃祖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1989年黃易辭去高職厚薪,隱居離島深山、藏風聚水之地,專心從事創作。至90年代,旋即以獨樹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台兩地。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大唐雙龍傳等作品。黃易的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讓人嘆為觀止。只是在武打招式的描寫上顯得過於草率,說服力不足。另外,黃易作品往往直接融入一個歷史大時代,而不是將歷史作為背景。這是其優點,但也受到了歷史的限制。
港台武俠時期港台的其他作家於香港方面有:蹄風、金鋒、張夢還、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樓主、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台灣方面,有:郎紅浣、成鐵吾、海上擊築生、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即吳樓居士)、諸葛青雲、孫玉鑫、龍井天、墨餘生、天風樓主、醉仙樓主、獨抱樓主、蠱上九、陸魚、上官鼎、東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蕭逸、古如風、向夢葵、陳青雲、柳殘陽、司馬紫煙、獨孤紅、奇儒、秋夢痕、於東樓、東方英、雪雁、秦紅、墨餘生、丁情等。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武俠作家極少。
二、大陸武俠時期
1.第一時期,20世紀80年代大陸「武林小說」
武林(武林,與武俠有所不同,概念大一些)小說的內容十有八九還是表現歷史上的武俠劍客或從武俠的角度表現歷史上的義軍斗爭和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表現武術技擊為主要斗爭手段的近代、現代革命斗爭的,篇什不多。所以「武林小說」實際上是以武俠小說為主。
在80年代,由電影《少林寺》觸發的武俠小說浪潮在國內掀起,武俠小說的發行量大大超過了純文學作品。1981年,湖北曲藝協會的任清等創辦了《今古傳奇》,連載了歐陽學忠的《武當山傳奇》,聶雲的《玉嬌龍》。1982年,王占君作《白衣俠女》,是為80年代武俠的開山之作。1984年,武俠小說逐漸被武林小說一詞取代,並形成浪潮。
20世紀80年代武俠的精品極少,比較好的作品有:《白衣俠女》等率先災破了大陸俠義題材的禁區,為八十年代武林小說的崛起奏響了序曲。柳溪的《大盜『燕子』李三傳奇》,馮育楠的《津門大俠霍元甲》,馮驥才的《神鞭》,也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2.第二時期,20世紀90年代大陸武俠
即是大陸「新派武俠」,是大陸作家對港台武俠的模仿。從滄浪客的一系列的武俠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模仿痕跡。滄浪客,原名姚霏,雲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專攻古典文學的教授,在1990年出版了《一劍平江湖》,這可以看作是大陸新派武俠的第一部作品。這個時期的武俠,總體上缺乏文化提升的精品意識,主要沿著港台新武俠的路子講故事,作品的實際影響也非常有限。
同期的其他作家還有:青蓮子,在90年代初著有《威龍邪鳳記》及其續集《青猿白虎功》兩部。火梨,上海知識分子,1995年寫成一部《舞葉驚花》。張寶瑞,新華社記者,其代表作有《京都武林長卷》系列凡六部、《醉鬼張三爺》、《形意游俠錄》等。熊沐,北方人士,生性豪放,第一部作品為《骷髏人》。巍琦,代表作《金帖俠盜》。周郎,代表作《鴛鴦血》。

現代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新武俠」、「新世紀武俠」、「網路武俠」、「大陸新武俠」時期。20世紀90年代末,黃易武俠高潮漸漸平息,隨著網路文學的興起,武俠寫手們在網路讀者閱讀選擇越來越多,閱讀口味越來越挑剔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向傳統作家的實力靠攏,出現了一些質量較高的武俠作品。1999年上海《大俠與名探》、2001年武漢《今古傳奇武俠版》、2002年鄭州《武俠故事》等雜志的創刊,促進了武俠的發展。
2004年,《今古傳奇武俠版》半月刊創刊,主編鄭保純提出了「21世紀大陸新武俠」的概念,簡稱為「大陸新武俠」,主要總結了大陸上一些武俠寫手的創作。6月,《新武俠》由長江文藝出版社白樺林雜志社推出。同時期,港台地區特別是台灣島的創作亦不容忽視。大陸新武俠具備明確的智性氛圍和主體意識。鄭保純講,「我覺得新武俠這個概念,不應拘泥於雜志與圖書出版,而應指一種文化潮流!」。
這些武俠被分成四類:青春武俠(搞笑和無厘頭),如《游俠秀秀》。奇幻武俠,如《誅仙》、《搜神記》。女性武俠(類言情),如《血薇》、《鏡·雙城》。類傳統武俠,如《昆侖》、《江山如此多嬌》。
此時的大陸作家有:小椴,原名段銀,1976年生,湖北隨州人氏。著有《杯雪》、《青絲井的傳說》等。時未寒,男,四川人,著有《碎空刀》、《偷天換日》等。江南,籍貫安徽,著有《春風柳上原》、《瀚海龍吟》、《烈火焚琴》、《此間的少年》等。步非煙,原名辛曉娟,1981年出生於四川成都。著有《劍俠情緣》、華音系列:《紫詔天音》、《風月連城》、《彼岸天都》、《海之妖》(附外傳《蜀道聞鈴》)、《曼荼羅》(附步非煙COS寫真集)、《天劍倫》《雪嫁衣》《梵花墜影》(2008年9月修訂再版後將不再收錄外傳《鳳儀》)等。滄月,原名王洋,1979生於浙江台州,著有《幻世》、《聽雪樓·血薇》等。小非,閩南人,著有《游俠秀秀》等。鳳歌,本名向麒鋼,重慶奉節人氏,大陸武俠著名作家,今古傳奇暨黃易武俠文學一等獎得主。代表作品《昆侖前傳》、《昆侖》、《滄海》。沈瓔瓔,南方人,著有《琉璃變》等。泥人,著有《江山如此多嬌》等。王展飛,1972年4月生於山東省平度市,13歲遷居新疆阿勒泰市。著有《劍嘯西風》等。方白羽,九十年代初山東大學電子系畢業,著有《憨俠》、《俠之歪者》等。燕壘生,浙江餘杭人氏,著有《明月照山河》、《烈火之城》等。其中尤以鳳歌的《滄海》為最,其大膽的創新和對武俠世界的構造,有不失金庸武俠的厚重,將現代武俠帶到了一個新的廣闊平台。
進入二十一世紀,武俠小說逐漸被人們冷落,在這段時間,還有大量作品出手的只有寥寥幾人,最引人注目的是步非煙和平平凡凡,他們分別在短短的幾年內,寫出了幾十部武俠作品。步非煙以其作品大氣磅礴,汪洋恣肆,想像力神奇詭譎,筆風變化萬端,極大突破了女性寫作的局限,開啟武俠界中性主張的風氣,得到了「百變天後」的美譽,人稱新武俠宗師。而平平凡凡,雖然他寫的武俠小說極多,但大多數作品實際上很不入流。他的前期作品顯得非常幼稚,雖然構思新穎,但文筆較差,內容甚至有些不倫不類,這種情況一直到《成功之後再來求愛》才有所改進。2011年,一度退出文壇的平平凡凡重新執筆發表新作《武俠演義》,這部小說構思構思奇特,想像力豐富,文筆老練,加入許多現代元素,發表之後,一時洛陽紙貴,大受讀者歡迎,許多人都驚呼新的武俠宗師終於出現!不過,此書還未完結,以平平凡凡並不嚴肅的寫作態度,只怕會虎頭蛇尾。不管如何,若論二十一世紀武俠小說產量最多的作家,步非煙和平平凡凡二人將以數十部作品位居前列!
在此期間,出現了一部讓無數挑剔的武俠迷們交口稱贊的傳統武俠小說《英雄志》,該書目前未完結. 作者孫曉,現年三十七歲,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公共政策碩士,現於企業界任職,2000年與以人合資創辦「講武堂」,旨在出版最好的武俠小說和教授人們寫武俠小說,並發表第一部長篇作品《英雄志》 ,現仍持續於武俠小說的創作與發表。
網上盛傳: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惟有英雄志!
雖然金庸、古龍等大師不再有新作問世,但他們的作品對後輩有著深厚的影響,許多年輕作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對他們進行模仿,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前輩們的尊敬。例如《武當宋青書》、《大俠風清揚》,其中以《梁金古溫訣》達到最高點。在《梁金古溫訣》一書中,作者對武俠宗師們的欽佩之情貫穿整部小說。可見金庸等人對後輩影響之巨!

㈤ 金庸寫的武俠小說都是在什麼時代什麼皇帝時期

在回答問題前我要先說明一點,就是金大俠寫的小說,都喜歡在裡面插入事是而非的歷史事件,比方說天地會是出現在乾隆中晚期的的一幫會,可在他的小說里是安排到了清康熙前期甚至更早的一個時間里出現了,所以我會以小說中的人物出現來說明所處的一個皇帝時代

《書劍恩仇錄》清乾隆早期,故事開始是清康熙晚期,各皇子在爭奪皇位,便有了野史上最出名的乾隆生身之說,到了金大俠處寫得更是精彩。而故事是發生在乾隆登基之後不久,具體內容我想不需要在這里繼續說了

《飛狐外傳》 清亁隆中期,理由是胡斐從福康安府中帶出已中毒的馬春花和她的雙胞台兒子後,遇到了回中原祭拜香香公主的陳家洛(人已到中年)。同時小說中說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可按福康安大約的年紀來推斷時間。

《雪山飛狐》 清乾隆中期,雖然雪山飛狐寫在《飛狐外傳》之前,但是《飛狐》是前傳,按故事的發展《雪山飛狐》的故事是結局,時間肯定稍晚些

《鹿鼎記》 清康熙年間,只要看過的都知道。

《碧血劍》開始是在明崇禎,同時也是當是北方滿清皇太極時代,雖著時間的發展,明亡,崇禎自殺,李自成進入北京自立稱帝國號大順(歷經百日而亡),不久南明小王朝出現了(從這里可以引出鹿鼎記里的天地會,)。袁承志進入滿清皇宮,親見皇太極死,父死子立,便到了順治皇帝,再後滿清入關,大順王朝結束,李自成下落不明(雪山飛狐的開始,及核心闖王寶藏)。清朝在中原問鼎開始。

《倚天屠龍記》在《神鵰》結束的時候,說元可汗蒙哥死於楊過之手,蒙哥汗位的繼承者是他的弟弟忽必烈。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只有八十多年,金大俠以張三豐這個百歲老人的歷經,將時間一下子就拉到了元朝末期群雄並起的時代。張無忌遇到常遇春(此人十分有名,在江蘇很多地方的街道都因此人命名),時代便與朱元璋分不開了,小說結束的時候,雖然沒有明確交待朱元璋已經稱帝,但事情的發展歷史上是很清楚了。

《神鵰俠侶》南宋末年,在《倚天》中我已經介紹過他結束時所處的時代

《射鵰英雄傳》時代都是南宋,小說中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滅金。說一下,從史實記載,成吉思汗從來沒有徵戰到中原,還有一點,成吉思汗與丘處機是同年同月相繼死亡,小說把丘處機虛構得實在過了很多。

《天龍八部》北宋的皇帝是,宋哲宗趙煦(是宋徽宋的老子),遼國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年登基,做了47年的皇帝。蕭峰在長白山遇到完顏阿骨打,金國的開國皇帝

《趙女劍》有了美女西施,自是吳越爭霸的春秋時代,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笑傲江湖》《連城訣》《白馬嘨西風》《鴛鴦刀》金庸寫小說明沒有加入歷史的因素在裡面,我也就是猜不到了

㈥ 時代小說的時代小說在中國

日本時代小說也中國的武俠小說一樣,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是否能夠為異文化的讀者所接受,是個很大的課題。國內現在翻譯引進了一部分此類題材的小說了,但是還只是這個寶藏開挖的冰山一角,而且都只集中在一兩個大家的作品上。
曾經想過,時代小說引進中國,訴求點在哪裡。最簡單的,當然是日本歷史愛好者,從動漫和游戲里培養起來的這個群體是不容忽視的。這個市場需求其實是個意外,日方也很難能預料到這種文化滲透造成的市場。很多OTAKU,對這些時代小說中的名著也早就耳熟能詳了,根本不需要宣傳,只要知道這書出了就肯定就要去抱一套回來。這個群體集中在20歲到30歲的年齡段,購買力是足夠的。不過相對來說,還只是小眾,而且就算在動漫的群體中也只是少數人,雖然有絕對有市場,但市場還是不很大,商業利潤也不足以支撐其發展。
第二個是日本文化興趣者。這里的心態比較復雜,就像眼下出的很多日本文化研究的相關書籍的訴求點一樣,基於對這個民族有興趣,不管是出於「知己知彼」還是僅僅出於對異國文化的好奇心態,亦或是學術研究方向的興趣。像之前《織田信長》出版時,就用了「菊與刀」做副標題(雖然在我看來是不倫不類的),這就是盯准了這一部分群體的需求。時代小說無疑是了解日本國民性的一個很通俗也很精確的切入點。
第三類是小說閱讀的愛好者,這就是完全出於故事性、趣味性閱讀的需求。日本的時代小說其實類似於中國的武俠小說的地位,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很多日本國民也完全是出於娛樂性才去閱讀的。故事本身就非常吸引人,情節跌宕起伏,讀起來一點也不累,拿起來看幾個小時過去了完全不覺得(除了太長的篇幅,看著有點嚇人)。所以當小說看也是很好的。也許有少許的文化隔閡,不過相對於西方譯作,日本這種源自中國的東方文化思想體系還是比較好讓人接受的。從本質上講,這個群體的數量與潛力是最龐大的。但是這個群體需要宣傳挖掘,普通人肯定會被那麼長的篇幅嚇跑的。
最後一個是最商業化的宣傳噱頭,就是從商業文化角度。時代小說除了趣味性,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勵志。不少書商在宣傳上就強化突出了這一點,比如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德川家康》系列就是瞄準了這個訴求點。

㈦ 靖哥哥老去,是否意味告別老版武俠小說的時代

還記得TVB的83版《射鵰英雄傳》是被引進到內地的第一部古裝武俠劇。最經典的主題曲《鐵血丹心》在當時就家喻戶曉。當時飾演郭靖的黃日華也是成為了一代男神,

翁美玲他們用精湛的演技來詮釋江湖的感覺。這部《射鵰》分為「鐵血丹心」「東邪西毒」「華山論劍」三個分部,無論是那一部分單獨拿出來都是可以翻拍成經典的劇集。

斯人已逝,我們就抱著懷念的和敬畏的心,經常去回味經典吧。

㈧ 網路文學的時代,為什麼武俠小說科幻小說日漸式微

武俠、科幻小說是男生的閱讀標配,女生只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會喜歡這類的小說,絕大多數是喜歡霸道總裁、穿越重生、校園都市愛情類書籍。況且現在手游太受年輕一代的追捧,男生基本轉都去打手遊了。再者沉浸書海多年,每個人都有那麼幾本書是心頭好,男生更是如此,也就懶得花費那麼多時間去尋找適合自己口味的書了,基本都會有自己固定的書單,一追到底,女生則大多會用很短的時間追完自己喜歡的書。在臨近書荒時又不斷發掘符合自己閱讀口味的書。

㈨ 武俠小說時代是不是已經過了

武俠小說從民國時期正式成了體系,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的時代是武俠小說最巔峰的時期。可惜在那之後,再沒有可以與其比肩的武俠小說出現。直到蕭鼎的誅仙,結合了武俠仙俠言情等元素,一舉成名之後,自成一派。再加上社會不斷變化,人們壓力增大,讀者的需求也就有了變化,大家需要快餐文,小白文,爽文來釋放壓力,於是慢熱的傳統武俠相比現在的網路小說,就缺少了競爭力,所以玄幻,仙俠,都市異能等等帶著一定武俠情節的小說不斷出現,取代了以前武俠的地位,相對應的,武俠小說本身也慢慢褪色,換了一種方式繼續存在。同時,這也主要是因為仙俠玄幻等作者的想像可以天馬行空不受限制,主角最後基本上都會變成超人般的存在,而傳統武俠則必須受到約束,所以比較難寫,也很難寫好。番茄的九鼎記雖然號稱武俠,但帶了太多的玄幻色彩,乍一看根本算不上武俠,但是其中的師徒情義,以及滕青山和裴三激流勇進的毅力與誓死不悔的決心,不正是武俠精神的另類傳承嗎?
近幾年的傳統武俠小說精品不多,我看的也不多,其中昆侖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龍人的幾本網路武俠我也都有拜讀,比較喜歡滅秦,霸漢這兩本。黃易大師的諸多武俠作品已經有了向現代玄幻過渡的跡象,但大致上應也屬於傳統武俠的范疇,我只拜讀了大唐雙龍傳,非常喜歡雙主角的設定以及諸多配角的細膩刻畫。今年黃易大師也駕鶴西去,令人不慎唏噓。
扯得有些遠了。今年初時,起點武俠小說時代似有蘇醒跡象。在我看來,武俠從未沉寂過,武俠情節與武俠精神只是披上了更適合現在社會的玄幻,仙俠,都市等外皮而已,真正沉寂了的只有傳統武俠。傳統武俠難寫,難寫好,也因為讀者少支持少所以難堅持寫完,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但是只要有人克服這些困難,那傳統武俠又何嘗不能再放異彩?
胡言亂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