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這篇小說是以什麼為線索來展開的
結構的方式是指小說總體是用何種結構形式組織全篇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
A.單線型結構
構成小說情節的線索只有一條。情節單純,線索明晰,小說白始至終圍繞中心人物展開有頭有尾的情節,使主題在完整的情節描寫和人物刻畫中表現出眾這是中國小說創作的傳統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其實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說創作中廣泛使用。特別在我國,不僅在短篇、中篇中廣泛使用,在長篇中也是主要結構形式之一。短篇小說《傷痕》寫曉華在突然變故的打擊之下,斷絕了和母親的關系,十六歲就下了鄉。可是「叛被母親的「黑鍋」一直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入不了團,連和另朋友好下去的勇氣也沒有了。打倒「四人幫」後,她在母親病危的情況下趕回上海,可是母親已經病逝。整個故事只有一條線索,就是曉華的遭遇。
美國丈夫里•科爾曼的社會問題小說《克萊默夫婦》(大中篇)提出了西方社會存在的「家庭崩潰」的社會問題,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成為暢銷書,共主要情節線索只有一條,即將德和喬安職的關系及兒子的撫養問題,結構形式也是單線型的。
這種結構有兩個特點: 、
第一,多是圍繞一兩個主要人物展開情節描寫。《喬廠長上任記入《小鎮上的將軍》、《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埔下的紅玉蘭》、《蒲柳人家》、《張鐵匠的羅曼蟲b1《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說就是這樣安排情節的。長篇小說,圍繞一兩個人物單線型地組織情節也有不少,如《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磋蛇歲月》(人物略多,主要情節線索仍然是單線型的)、《英蓉短》等。
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條線索。上面是從人物安排上說的,這里則是從情節線索安排上進行分析。這條單線要貫穿始終,沒有第二線索干擾,更沒有兩條以上線索穿插。中國古典小說,如「三言」、「二掐」中記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這種結構方式。小說的情節內發端——展開——結局直至尾聲,次第展開,環環相扣,所以它的結構形式也可以說是「鏈條式」的。
B.復線型結構
小說安排的線索有兩個,就構成復線式結構。《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線索就有兩條:一條以涅倫斯基和安娜•卡列尼綳為主;一條以列文為主。長篇中的線索往往在兩條以上 (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兩條以上的線京,如《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的線索就有兩條——存妮一條、荒抹一條。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在長篇中,這種復線型結構,出於兩條線索同時展開,使得小說反映的生活內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會刻畫得更豐滿、更充分。
C.輻射型結構
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作者的「透視點」很集中,整篇小說的情節線索都從這一點救射出去。王蒙和湛容的一些作品格這種方式運用得很嫻熟。典型的文例是《人到中年》。小說
的復雜內存是從陸文鎔躺在床上的朦朧追憶中散射出去的。 意識流小說常用這種結構方式。
D.蛛網型結構
三條以上線素互相交又,盤根錯食象一個蛛網。《水滸傳》的每個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線索,其中的很多線索是交織在一起的,使得結構有氣魄,生活內容復雜豐民《戰爭與和平》也是如此。象《紅樓夢入情節線索繁多,互相交叉,把生活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用蛛網形式組織起來。又如柳青的《創業史》有四條線索同時展開:一條是以梁生寶為代表的堅決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貧下中農的活動線索,一條是以郭振山為代表的黨內的反對派的話動線索;一條是以姚世瘸、郭世富為代表酌堅決反對合作化妄圖恢復舊秩序的復辟勢力的活動線氯一條是以梁三老漢為代表的「中間人物」的活動線索。這四柬線索,互相沖突,互棉交叉,織成了一個有機的網,組織了這部長篇小說的巨大結構架式。
蛛網型結構在推理小說中往往表現丸同時寫幾條表面上看不出來聯系的線索——把情節的網撤出去,隨後收網,使各條線索的必然聯系浙瀝顯露出免把各條線索集中在案件的結局上。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如《藍寶石》、《英犬》、《恐怖谷》就慣用此法。當代日本推理小說家仁水悅子的《貓知道》(江戶川亂步獎獲獎作品)把這種結構形式用得很到家。
E.回環型結構
這種方式的作用在於使情節線索之間能「咬得很緊,前後融為一體。張弦的《扯不斷的紅絲線》可作為典型文例。楊玉潔參加了文工團,組織股長馬秀花把她介紹給齊副師長,她不同意,她的女友汪婉芬取代了她;她則和蘇駿結了婚。蘇被打成右派,思想、性格發生很大變化,他們離了婚。而齊副師長的妻子汪腕芬也病故了。二十六七年後,馬秀花又來把博再介紹給齊;傅終於沒有扯斷這根紅絲線。博轉了一大圈,終於轉回來了。在結構上,人物關系形成一種迴文式的回環:博齊——蘇博——齊傅。情節的發展沿著倒轉回環的方式展開。王朝聞曾在成都的一次講演中,把結構的辯證聯系概括如下(省略)
F.情特型結構
有的小說,在結構上,看不出情節線象故事性不強,或根本無故事性可言,只寫一些事,全篇側重於作者情緒的抒寫。組成小說結構的主要部分就是館結朗描寫。它用以吸引讀者的並不是生動的信節,而是流動的意識,對細節的精彩描繪和對感情的細致生動的抒寫。意識流小說常用這種結構形式。所謂無情節小說,採用的也是這種結構形式。
近年國內小說創作中,不少作者在作品中,或局部或整體地運用這種結構形式,不注重情節,不講故事,如王蒙的《春之聲》、《夜的眼》竿。又如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使情緒貫徹全篇,成為組織小說材料的無形線索。
G.板塊型結構
現代小說的結構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不少作者已不道扼以上的情爺結構形式,使小說結構有很大的「隨意性」。作者在小說中『隨意」地寫出一個人物,並對他進行描寫,然後放在一邊;或「隨意」描寫某種心別、景物,又放在一邊,這種胡寫白成一統,有一定獨立性,有它白己特定的內容,形成一個穩定的板塊。這些板坎有時互相靠攏、碰撞,發生聯結,仍能使人了解整個情節的過程;也有的板塊在表面上根本無任何聯系,更談不到聯結,但是讀完全篇,卻可以由讀者自己把它們聯結起來,或者說,作品表現出來的思想線索,無形地把它們串聯了起來,然後作用於讀者的意識,使讀者意識到板塊之間的關系。各個部分自成板塊,這是與以上方式不同的地方。這種結構形式顯然已經丟棄了「過渡段」、「過渡句」等常聞的過渡方法,甚至丟棄了有過渡作用的標點;如冒號、則節號等,而直接把前後完全不相乾的板坎「前言不接後語」地聯在一起。這種結構形式,可能有貫串情書,也可能沒有。
有貫申館節的,如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形成一塊獨立的板塊,但情節人物又是貫串前後的,這種結構形式叫「冰糖葫蘆式的結構」。沒有貫穿情節的板塊結構,如意識流的某些小說——象法國作家普魯斯持的意識流小說《斯萬的愛情》即其一例。在國內小說中,很少完全沒有貫串線索的這種結構形式。現代西方的這種結構形式的作品,往往寫了較多的下意識的活動,甚至是夢境、「魔幻」以及施催眠術後的「無意識」幻覺等。也正因此,自成一塊的具體內容,不僅可以與主體毫無關系,而見在小說中,某些板塊毫無可取和必要。在一些現代派小說家中,這種結構形式已成為純粹的形式主義,究竟能有多少讀者,究竟又
有多少讀者能加以卒讀,是很難說的。人們已經越來越看不懂這種現代派小說了。
順便說一下,現代國外最引入注目和受讀者歡迎的小說,大多是有貫串線索的或有貫串情節的,得諾貝爾獎金的大多數作品都屆此類。板拍成電影,產生巨大影響的也是此類作用,如科爾曼的《克萊默夫婦》的同名影片在1980年美國電影藝術科學院第五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中獲得五個最佳獎。
在國內,由於長期存在的民族形式相傳統的影響,一般來說,讀者喜歡該的小說(即擁有最多讀者的)是有貫串線索和有比較精彩的情節的小說。我國的作家們必須考慮到讀者的這種欣賞和閱讀習慣。國內有貫串線索的扳塊結構作品,如西西的《四等艙》寫得就比較好。這篇小說在形式上有一定獨創性,它以「我」這個業余文學作者為貫串線索,把小說分成許多塊,各不相關:
a.四等艙的旅客們去飯廳里買飯,都買的是八角一份的。
b.飯後吃什麼茶,是否吃紅茶菌最好,大家議論紛紛。
c. 大家閑聊:小孩說「我爸爸是連長」; 司機說老太太福氣好。於是,大家又談到孝與不孝。大學生大談代溝,批判「懷疑一切」的「難道」論。
d.大學生等談對文學作品及電視的看法。
此外,還談到在外國人面前的態度,老太大想給兩個青年男女做媒;小孩忽然肚疼,大家著急;寫萍水相逢又馬上分別的離別,表現了友好和高尚。
試看這些板塊之間有何矛盾沖突、有何情節、有何聯系可言?但是通過「我」這個貫穿線索,把這些板塊聯結在一起,說明「四等艙確實比我原來想像酌要好很多」。他們互相關心、愛護,開城布公,爽朗直率;有時表現出較高的道德情操,有時又流露出低級庸俗的思想感情。
這種板塊型的結構,其實並不好寫,它要求有較高的文學筆法。取材看起來是零亂的,但又是精選過的,表面上是想寫什麼便寫什麼,似乎可以無休止地寫下去,但又使人覺得作者及時打住,恰到好處。
曉風飛翔:這個是轉貼吧?其實結構這東西,學問無窮。比起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來說,更為復雜。這文章,似乎只是單純的分類,實際的指導性不大,還不如大胖頭魚來說呢。 他的《君與臣》,寫了兩百萬字都不散,是非常難得的。「結構是對人物、事件的組織安排,是謀篇布局、構成藝術形象的重要藝術手段」[注1]。結構通常與情節並稱為「情節結構」,但事實上,結構並不等同於情節,結構大於情節,涵括了小說中的情節與非情節因素,「結構的任務除了對情節的因素進行組織安排外,還要對非情節的因素進行組織安排」[注2]。一般而言,中國古典小說十分重視情節的作用,「小說結構是以情節的發展構成的,強調故事情節的離奇曲折」[注3],「其結構基本上就是情節的結構,結構的基本任務就是組織情節」[注4],遵循著以情節為結構中心的創作模式。
參考資料:
2. 小說的基本結構是什麼
小說的情節是由特定的情節單元或敘事單元構成的。不同的小說篇章,其情節單元的構成方式是不同的,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有不同的敘述特點和審美功能。從對中外小說創作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小說情節結構的基本類型有6種,即線狀結構、網狀結構、畫面結構、象徵結構、寫實結構、散文結構。下面,讓我們對這6種情節結構的敘述特點和審美特點進行分析。
線狀結構
線狀結構,就是各個情節組成部分按時間的自然順序、事件的因果關系順序連接起來,呈線狀延展,由始而終,由頭至尾,由開端到結局,一步步向前發展,雖然有時倒敘、插敘和補敘,但並不改變整個情節的線式格局。線狀結構有單線式和復線式之分。復線式結構根據情節線之間的關系又可分為三種:一是主副線式,即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分主次,交叉共進。二是交叉式,即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難分主次,交叉共進。三是平行式,即有兩條難分主次的情節線索,但並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狀態,並通過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兩條線索之間的聯系。情節的線狀結構,在西方小說中一般呈現為直線運動,其情節結局往往是毀滅性的。
但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大多呈現為一種潛隱的圓形,結局是大團圓式的,或是回歸性的。例如破鏡重圓、夫妻團圓,歷經艱險、親人團聚,受盡磨難、終成正果,金榜題名、美夢成真,或者是散而聚、聚而散,合而分、分而合,盛而衰、衰而盛。不僅如此,一些長篇小說還構成了潛隱的多層性圓形,例如《三國演義》中由東漢一分為三——魏、蜀、吳,又三合為一——西晉,在這一分為三,三合為一的敘事大圓中,又包含著魏、蜀、吳三家由創業到滅亡的相互對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個中等圓,以及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劉表等來去匆匆的小圓,在這種圓圓相續相套之間波瀾壯闊地展示了我國3世紀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謀略和戰爭傳奇。可以說,中國古典小說的深層,大多運行著這個周行不殆的「圓」。這是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在對宇宙和生命的感悟和體驗中,形成了所謂圓形思維,即傾向於認為宇宙、社會、歷史、人生呈現著一種圓形的運行機制,傾向於追求天地交泰、天人合德和人與自然宇宙和諧相融,而與之相契合的敘事作品的審美理想是那種超拔而圓融的藝術境界。
3網狀結構
以人物的心靈為中心點,以人物的意識、心理活動為輻射線構成情節,其結構如蛛網般,就是網狀結構。這是西方意識流小說所採用的基本情節結構形式,我國新時期文學創作中被稱為「心理小說」的作品也採用這種形式。意識流小說和「心理小說」的網狀情節結構的基本特點是:1. 小說所敘述的對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流動過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識、回憶、聯想、想像、感覺、直覺、印象、夢境等。2 .作家打破傳統小說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邏輯,憑借人物的意識流動來組接素材。3. 作者採用了心理分析、獨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覺、夢境等表現手法展開敘述。
4畫面結構
以景物、場面為主體的畫面式情節單元的組合,即為畫面結構。這種情節結構,在傳統小說和現代小說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創作旨向、畫面特點和組合的具體方式卻有很大差異。傳統畫面結構,就其創作旨向而言,作家著意於通過畫面創造而抒情寫意。就其畫面構成而言,是在如畫的自然環境和自然風景之中鑲嵌著人物故事,作家的寫作興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賴以發生的空間和環境;寫人物動作不求戲劇舞台表演那樣的戲劇化,而求富有靜感的神韻。例如我國現代小說史上著名的作家凌叔華的創作,正如朱光潛所評論的那樣:「以一隻善於調理丹青的手,調理她所需要的文字份量。」「作者寫小說像她寫畫一樣,著墨不多,而傳出來的意味很雋永。」①傳統畫面結構,其畫面之間的連接,是畫簿式的,正如朱光潛對廢名的小說《橋》所作的分析那樣:「《橋》里充滿的是詩境、是畫境、是禪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離開前後所寫境界而獨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與章之間無顯然的聯絡貫穿』。全書是一種風景畫簿,翻開一頁又是一頁②。也正如沈從文曾經對自己的小說《斷虹》所作的說明一樣:「我這個故事給人的印象,也將不免近於一種風景畫集成。」③當然,在大多數傳統畫面式小說中,仍然會有一個簡單的前後貫通的故事作為「粘合劑」把各個畫頁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亂倒錯。現代畫面結構小說,主要指的是20世紀50、60年代誕生於法國的「新小說」派作品。
就創作旨向而言,「新小說」派認為,人不應是小說的中心,小說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態,而「人物」只是「臨時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識支配的,作家不應該從主觀感情出發來描繪事物,而應該用冷靜的語言如實記錄客觀世界和現代人的活動。就畫面的構成而言,新小說只是用語言文字將景物轉化為繪畫一樣的視覺形象,以期收到觀畫一樣的視覺效果;寫到人,思想感情也被過濾了,僅剩下一些圖景。畫面之間的連接基本上採用的是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這當然使得畫面之間實現了意義的銜接,但又使得畫面之間的關系有了多義性,敘述的整體意向有了不確定性。因此,在這類作品中,讀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確定」、「測不準」的事物畫面。
5象徵結構
象徵性情節結構,即全部情節單元緊緊圍繞著某個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識、觀點、思想、感覺而展開和進行,理念是情節的內核,是情節片斷之間的連接線索。加繆的《局外人》、卡夫卡的《變形記》《城堡》、美國海勒的《出了毛病》、我國新時期張抗抗的《北極光》、鄧剛的《迷人的海》、王安憶的《牆基》、高曉聲的《魚釣》等都是典型的象徵結構作品。象徵性情節結構小說的藝術特點如下:
1.象徵涵義凝聚著所有的情節單元,貫穿著整個形象體系。當然,其中大部分小說外觀上還有情節的時間線索,但是就小說的審美價值而言,如果僅僅從線式情節的角度去理解,那麼這些小說的意蘊將黯然失神,甚至盪然無存。
2. 象徵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動性。從創作過程來看,是象徵涵義凝聚和貫穿了形象和情節,但從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節暗示和表現著象徵涵義。所以,作家在賦以小說象徵涵義時,仍然致力於形象完整性和生動性的描寫。
3. 情節過程簡明、清晰。因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節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盡管整體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動性的特徵,故事情節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節過程卻必然是簡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過程的傳奇性、戲劇性和緊湊性,省略了事件的來龍去脈,放棄了各種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甚至於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來歷和事件的時間地點,以便讓象徵涵義不被情節枝蔓所遮蔽而突現出來。
4. 象徵形象具有大幅變形的特點。象徵情節結構中的形象一般是經過了大幅度變形處理的,因為只有高度誇張極度變形的形象,其象徵性質才更為強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於傳達。
6寫實結構
寫實結構是「新寫實」小說所採用的情節結構。「新寫實」小說不像傳統現實主義小說那樣去營構因果相扣的嚴密精緻的情節和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現代主義小說那樣徹底打碎時間情節而完全依據人的意識的流動和閃回組織敘述。它注重於展示客體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現象)的原初狀態和本來面目,通過人生中平凡、瑣碎的細節,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質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體悟,而相對淡化社會歷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義,甚至作者的主觀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謂「以零度感情介入」。例如池莉的《煩惱人生》,按時間順序把從凌晨4點到晚上11點這一時間內的生活如實的展示出來,就像用藝術手法把生活還原到「一絲不掛」的狀態。通過這種原生態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麼煩惱,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是何等可憐和可悲。小說從人們生活中那些自發性和隨機性的平常事件中,展示了人們生存中的需求和行為方式。由於注重展示生活的原生態,故「新寫實」小說的情節結構體現為:故事情節不是精緻嚴密的、封閉自恰的因果邏輯情節,而是鬆散的、開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現實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實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惡丑的現象……都會在敘述過程中浮現出來,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寫實」小說是絕對的寫實化了。盡管梁曉聲說他的寫實小說《父親》「沒有一點虛構的成份在內」④,寫實小說《信從彼岸來》的作者王毅捷亦鄭重宣布此作是「絕無虛構之處,研究歷史的大量事實,這是我的信條」⑤。但事實上任何寫實之作都有虛構成份在內,不會是絕對的寫實,絕對的寫實是不可能的。
7散文結構
散文化情節結構的特點:一是故事情節呈現為散文的片斷,就如同散文的敘事是片段事件的連綴,而不是有頭有尾的連貫故事一樣。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過片斷事件的敘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會風情的描繪,創造出生動的意境,表達特定的主體情思。這似乎同於散文了,其實不然,散文所敘之事之人多是真實的,而「散文」結構所敘之事之人之境,卻是虛構的。「散文」結構實際上就是採用了散文的情節形式而創造了一個虛構的世界。何立偉的《小城無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結構。「散文」結構,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許多小說,大多用倒敘回憶的方式,往事片斷汨汨而來,或長或短,或濃或淡,隨思緒而定,無刻意修飾的痕跡。汪曾祺曾經說過,一篇小說未產生前,即已有此小說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說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說是不能隨意伸長或縮短的。汪先生所強調的正是那種行雲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鑿和雕飾的情節結構。
8簡易結構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3. 讀什麼文學作品好呢
中國文學
一、 中國古代文學 1、 詩歌散文戲劇類 《詩經》 《楚辭》 《唐詩三百首》 《宋詞選》 《論語》 《古文觀止》 《竇娥冤》關漢卿 《西廂記》王實甫 《牡丹亭》湯顯祖 《長生殿》洪升 《桃花扇》孔尚任 2、 小說類 《三國演義》羅貫中 《水滸傳》施耐庵 《西遊記》吳承恩 《聊齋志異》蒲松齡 《儒林外史》吳敬梓 《紅樓夢》曹雪芹
二、 中國現代文學 1、 詩歌散文戲劇類 《女神》《屈原》郭沫若 《死水》聞一多 《望舒草》戴望舒 《大堰河》艾青 《寄小讀者》冰心 《背影》朱自清 《剪柳集》林語堂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 《雅舍小品》梁實秋 《雷雨》曹禺 《白毛女》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 2、 小說類 《沉淪》郁達夫 《吶喊》《彷徨》魯迅 《南行記》艾蕪 《子夜》茅盾 《家》巴金 《邊城》沈從文 《駱駝祥子》老舍 《小二黑結婚》趙樹理 《圍城》錢鍾書 《荷花澱》孫犁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丁玲
三、 中國當代文學 1、 詩歌散文戲劇類 《艾青詩選》艾青 《流沙河詩集》流沙河 《雙桅般》舒婷 《毛主席詩詞》毛澤東 《燕山夜話》鄧拓 《傅雷家書》傅雷 《隨想錄》巴金 《月跡》賈平凹 《文化苦旅》余秋雨 《茶館》老舍 《陳毅市長》沙葉新 2、 小說類 《百合花》茹志鵑 《班主任》劉心武 《人到中年》湛容 《北方的河》張承志 《紅日》吳強 《紅旗譜》梁斌 《青春之歌》楊沫 《紅岩》羅廣斌 楊益言 《活動變人形》王蒙 《白鹿原》陳忠實
外國文學
1、 詩歌散文戲劇類 《荷馬史詩》(古希臘) 《神曲》但丁 《吉檀迦利》泰戈爾 《荒原》艾略特 《哈姆萊特》《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亞 《玩偶之家》易卜生 《等待戈多》貝克特
2、小說類 《堂吉訶德》賽萬提斯 《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雨果 《紅與黑》司湯達 《高老頭》巴爾扎克 《德泊家的苔絲》哈代 《死魂靈》果戈理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爾斯泰 《復活》列夫.托爾斯泰 《變色龍》契訶夫 《母親》高爾基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變形記》卡夫卡 《老人與海》海明威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 《雪國》川端康成 《約翰。克利斯朵夫》羅曼.羅
4. 小說結構主要是
結構的方式是指小說總體是用何種結構形式組織全篇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
A.單線型結構
構成小說情節的線索只有一條。情節單純,線索明晰,小說白始至終圍繞中心人物展開有頭有尾的情節,使主題在完整的情節描寫和人物刻畫中表現出眾這是中國小說創作的傳統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其實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說創作中廣泛使用。特別在我國,不僅在短篇、中篇中廣泛使用,在長篇中也是主要結構形式之一。短篇小說《傷痕》寫曉華在突然變故的打擊之下,斷絕了和母親的關系,十六歲就下了鄉。可是「叛被母親的「黑鍋」一直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入不了團,連和另朋友好下去的勇氣也沒有了。打倒「四人幫」後,她在母親病危的情況下趕回上海,可是母親已經病逝。整個故事只有一條線索,就是曉華的遭遇。
美國丈夫里•科爾曼的社會問題小說《克萊默夫婦》(大中篇)提出了西方社會存在的「家庭崩潰」的社會問題,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成為暢銷書,共主要情節線索只有一條,即將德和喬安職的關系及兒子的撫養問題,結構形式也是單線型的。
這種結構有兩個特點: 、
第一,多是圍繞一兩個主要人物展開情節描寫。《喬廠長上任記入《小鎮上的將軍》、《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埔下的紅玉蘭》、《蒲柳人家》、《張鐵匠的羅曼蟲b1《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說就是這樣安排情節的。長篇小說,圍繞一兩個人物單線型地組織情節也有不少,如《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磋蛇歲月》(人物略多,主要情節線索仍然是單線型的)、《英蓉短》等。
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條線索。上面是從人物安排上說的,這里則是從情節線索安排上進行分析。這條單線要貫穿始終,沒有第二線索干擾,更沒有兩條以上線索穿插。中國古典小說,如「三言」、「二掐」中記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這種結構方式。小說的情節內發端——展開——結局直至尾聲,次第展開,環環相扣,所以它的結構形式也可以說是「鏈條式」的。
B.復線型結構
小說安排的線索有兩個,就構成復線式結構。《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線索就有兩條:一條以涅倫斯基和安娜•卡列尼綳為主;一條以列文為主。長篇中的線索往往在兩條以上 (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兩條以上的線京,如《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的線索就有兩條——存妮一條、荒抹一條。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在長篇中,這種復線型結構,出於兩條線索同時展開,使得小說反映的生活內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會刻畫得更豐滿、更充分。
C.輻射型結構
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作者的「透視點」很集中,整篇小說的情節線索都從這一點救射出去。王蒙和湛容的一些作品格這種方式運用得很嫻熟。典型的文例是《人到中年》。小說
的復雜內存是從陸文鎔躺在床上的朦朧追憶中散射出去的。 意識流小說常用這種結構方式。
D.蛛網型結構
三條以上線素互相交又,盤根錯食象一個蛛網。《水滸傳》的每個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線索,其中的很多線索是交織在一起的,使得結構有氣魄,生活內容復雜豐民《戰爭與和平》也是如此。象《紅樓夢入情節線索繁多,互相交叉,把生活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用蛛網形式組織起來。又如柳青的《創業史》有四條線索同時展開:一條是以梁生寶為代表的堅決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貧下中農的活動線索,一條是以郭振山為代表的黨內的反對派的話動線索;一條是以姚世瘸、郭世富為代表酌堅決反對合作化妄圖恢復舊秩序的復辟勢力的活動線氯一條是以梁三老漢為代表的「中間人物」的活動線索。這四柬線索,互相沖突,互棉交叉,織成了一個有機的網,組織了這部長篇小說的巨大結構架式。
蛛網型結構在推理小說中往往表現丸同時寫幾條表面上看不出來聯系的線索——把情節的網撤出去,隨後收網,使各條線索的必然聯系浙瀝顯露出免把各條線索集中在案件的結局上。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如《藍寶石》、《英犬》、《恐怖谷》就慣用此法。當代日本推理小說家仁水悅子的《貓知道》(江戶川亂步獎獲獎作品)把這種結構形式用得很到家。
E.回環型結構
這種方式的作用在於使情節線索之間能「咬得很緊,前後融為一體。張弦的《扯不斷的紅絲線》可作為典型文例。楊玉潔參加了文工團,組織股長馬秀花把她介紹給齊副師長,她不同意,她的女友汪婉芬取代了她;她則和蘇駿結了婚。蘇被打成右派,思想、性格發生很大變化,他們離了婚。而齊副師長的妻子汪腕芬也病故了。二十六七年後,馬秀花又來把博再介紹給齊;傅終於沒有扯斷這根紅絲線。博轉了一大圈,終於轉回來了。在結構上,人物關系形成一種迴文式的回環:博齊——蘇博——齊傅。情節的發展沿著倒轉回環的方式展開。王朝聞曾在成都的一次講演中,把結構的辯證聯系概括如下(省略)
F.情特型結構
有的小說,在結構上,看不出情節線象故事性不強,或根本無故事性可言,只寫一些事,全篇側重於作者情緒的抒寫。組成小說結構的主要部分就是館結朗描寫。它用以吸引讀者的並不是生動的信節,而是流動的意識,對細節的精彩描繪和對感情的細致生動的抒寫。意識流小說常用這種結構形式。所謂無情節小說,採用的也是這種結構形式。
近年國內小說創作中,不少作者在作品中,或局部或整體地運用這種結構形式,不注重情節,不講故事,如王蒙的《春之聲》、《夜的眼》竿。又如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使情緒貫徹全篇,成為組織小說材料的無形線索。
G.板塊型結構
現代小說的結構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不少作者已不道扼以上的情爺結構形式,使小說結構有很大的「隨意性」。作者在小說中『隨意」地寫出一個人物,並對他進行描寫,然後放在一邊;或「隨意」描寫某種心別、景物,又放在一邊,這種胡寫白成一統,有一定獨立性,有它白己特定的內容,形成一個穩定的板塊。這些板坎有時互相靠攏、碰撞,發生聯結,仍能使人了解整個情節的過程;也有的板塊在表面上根本無任何聯系,更談不到聯結,但是讀完全篇,卻可以由讀者自己把它們聯結起來,或者說,作品表現出來的思想線索,無形地把它們串聯了起來,然後作用於讀者的意識,使讀者意識到板塊之間的關系。各個部分自成板塊,這是與以上方式不同的地方。這種結構形式顯然已經丟棄了「過渡段」、「過渡句」等常聞的過渡方法,甚至丟棄了有過渡作用的標點;如冒號、則節號等,而直接把前後完全不相乾的板坎「前言不接後語」地聯在一起。這種結構形式,可能有貫串情書,也可能沒有。
有貫申館節的,如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形成一塊獨立的板塊,但情節人物又是貫串前後的,這種結構形式叫「冰糖葫蘆式的結構」。沒有貫穿情節的板塊結構,如意識流的某些小說——象法國作家普魯斯持的意識流小說《斯萬的愛情》即其一例。在國內小說中,很少完全沒有貫串線索的這種結構形式。現代西方的這種結構形式的作品,往往寫了較多的下意識的活動,甚至是夢境、「魔幻」以及施催眠術後的「無意識」幻覺等。也正因此,自成一塊的具體內容,不僅可以與主體毫無關系,而見在小說中,某些板塊毫無可取和必要。在一些現代派小說家中,這種結構形式已成為純粹的形式主義,究竟能有多少讀者,究竟又
有多少讀者能加以卒讀,是很難說的。人們已經越來越看不懂這種現代派小說了。
順便說一下,現代國外最引入注目和受讀者歡迎的小說,大多是有貫串線索的或有貫串情節的,得諾貝爾獎金的大多數作品都屆此類。板拍成電影,產生巨大影響的也是此類作用,如科爾曼的《克萊默夫婦》的同名影片在1980年美國電影藝術科學院第五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中獲得五個最佳獎。
在國內,由於長期存在的民族形式相傳統的影響,一般來說,讀者喜歡該的小說(即擁有最多讀者的)是有貫串線索和有比較精彩的情節的小說。我國的作家們必須考慮到讀者的這種欣賞和閱讀習慣。國內有貫串線索的扳塊結構作品,如西西的《四等艙》寫得就比較好。這篇小說在形式上有一定獨創性,它以「我」這個業余文學作者為貫串線索,把小說分成許多塊,各不相關:
a.四等艙的旅客們去飯廳里買飯,都買的是八角一份的。
b.飯後吃什麼茶,是否吃紅茶菌最好,大家議論紛紛。
c. 大家閑聊:小孩說「我爸爸是連長」; 司機說老太太福氣好。於是,大家又談到孝與不孝。大學生大談代溝,批判「懷疑一切」的「難道」論。
d.大學生等談對文學作品及電視的看法。
此外,還談到在外國人面前的態度,老太大想給兩個青年男女做媒;小孩忽然肚疼,大家著急;寫萍水相逢又馬上分別的離別,表現了友好和高尚。
試看這些板塊之間有何矛盾沖突、有何情節、有何聯系可言?但是通過「我」這個貫穿線索,把這些板塊聯結在一起,說明「四等艙確實比我原來想像酌要好很多」。他們互相關心、愛護,開城布公,爽朗直率;有時表現出較高的道德情操,有時又流露出低級庸俗的思想感情。
這種板塊型的結構,其實並不好寫,它要求有較高的文學筆法。取材看起來是零亂的,但又是精選過的,表面上是想寫什麼便寫什麼,似乎可以無休止地寫下去,但又使人覺得作者及時打住,恰到好處。
曉風飛翔:這個是轉貼吧?其實結構這東西,學問無窮。比起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來說,更為復雜。這文章,似乎只是單純的分類,實際的指導性不大,還不如大胖頭魚來說呢。 他的《君與臣》,寫了兩百萬字都不散,是非常難得的。「結構是對人物、事件的組織安排,是謀篇布局、構成藝術形象的重要藝術手段」[注1]。結構通常與情節並稱為「情節結構」,但事實上,結構並不等同於情節,結構大於情節,涵括了小說中的情節與非情節因素,「結構的任務除了對情節的因素進行組織安排外,還要對非情節的因素進行組織安排」[注2]。一般而言,中國古典小說十分重視情節的作用,「小說結構是以情節的發展構成的,強調故事情節的離奇曲折」[注3],「其結構基本上就是情節的結構,結構的基本任務就是組織情節」[注4],遵循著以情節為結構中心的創作模式。
參考資料:http://huangyang.blog.hexun.com/1650916_d.html
5. 湛容怎麼死的
被前任男友放火燒死的。
湛蓉1993年去世。生前演過多部電視劇《輸人不輸陣》《京城四少》。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台灣地區流行一種泳裝模特進行對嘴的舞台秀錄影帶mv,台灣很多唱片公司順應潮流,拍攝了很多泳裝模特的舞台秀對嘴mv專輯。
(5)湛容的小說散淡的人免費閱讀擴展閱讀:
湛蓉在《十二大美女》中演唱了《干一杯》、《故鄉》和《愛情一陣風》3首歌。
1993年7月1號,台北市內湖區一棟大樓中的五樓小套房,凌晨六時多突然竄出濃煙,附近有民眾晨運時發現立刻報案,警消趕抵現場後迅速撲滅火勢,卻發現有一具焦屍仰卧在廚房與床鋪之間,上半身燒得焦黑,下半身未著衣物,死者經確認竟是當時走紅的女藝人湛蓉。
這起案子起初被以為是瓦斯外洩導致火警的單純意外,但檢警經查,死者衣衫不整、口塞方巾,頸部有勒痕,加上當時法醫楊日松發現,死者肺部無吸入濃煙,證明死後才被焚燒,案情轉為他殺,死者疑遭性侵後,再縱火故布疑陣。
6. 湛容是誰
湛容
中國當代女作家,以《人到中年》為代表作而馳名文壇
著名喜劇明星梁天的母親
7. 湛容結婚了嗎當時唱愛情一陣風多少歲
雖然要學會愛自己,但也要愛他人,可以的話不要不相信他說的話吧.!.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只要能換位思考就行,勇敢追尋屬於你的愛情哦!
8. 求6篇有關人生哲思的文章
人與書之間
周國平
弄了一陣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問我:"尼采對你的影響很大吧?"有一回 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響嘛,我對尼採的影響更大。"其實,任何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 和接受,同時也是投入和創造。這就的確存在人與他所讀的書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我眼中 的尼采形象摻入了我自己的體驗,這些體驗在我接觸尼采著作以前就已產生了。
近些年來,我在哲學上的努力似乎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就是要突破學院化、概念化狀
態, 使哲學關心人生根本,把哲學和詩溝通起來。尼采研究無非為我的追求提供了一種方便的學 術表達方式而已。當然,我不否認,閱讀尼采著作使我的一些想法更清晰了,但同時起作用 的還有我的氣質、性格、經歷等因素,其中包括我過去的讀書經歷。
有的書改變了世界歷史,有的書改變了個人命運。回想起來,書在我的生活中並無此類戲劇 性效果,它們的作用是日積月累的。我說不出對我影響最大的書是什麼,也不太相信形形色 色的"世界之最"。我只能說,有一些書,它們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在我的心 靈歷程中留下了痕跡。
中學畢業時,我報考北大哲學系,當時在我就學的上海中學算爆了個冷門,因為該校素有重 理輕文傳統,全班獨我一人報考文科,而我一直是班裡數學課代表,理科底子並不差。同學 和老師差不多用一種憐憫的眼光看我,惋惜我誤入了歧途。我不以為然,心想我反正不能一 輩子生活在與人生無關的某個專業小角落裡。懷著囊括人類全部知識的可笑的貪欲,我選擇 哲學這門"凌駕於一切科學的科學",這門不是專業的專業。
然而,哲學系並不如我想像的那般有意思,刻板枯燥的哲學課程很快就使我厭煩了。我成了 最不用功的學生之一,"不務正業",耽於課外書的閱讀。上課時,課桌上擺著艾思奇編的 教科書,課桌下卻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等,讀得入迷。老師 課堂提問點到我,我站起來問他有什麼事,引得同學們鬨堂大笑。說來慚愧,讀了幾年哲學 系,哲學書沒讀幾本,讀得多的卻是小說和詩。我還醉心於寫詩,寫日記,積累感受。現在 看來,當年我在文學方面的這些閱讀和習作並非徒勞,它們使我的精神趨向發生了一個大轉 變,不再以知識為最高目標,而是更加珍視生活本身,珍視人生的體悟。這一點認識,對於 我後來的哲學追求是重要的。
我上北大正值青春期,一個人在青春期讀些什麼書可不是件小事,書籍、友誼、自然環境三 者構成了心靈發育的特殊氛圍,其影響畢生不可磨滅。幸運的是,我在這三方面遭遇俱佳, 卓越的外國文學名著、才華橫溢的摯友和優美的燕園風光陪伴著我,啟迪了我的求真愛美之 心,使我愈發厭棄空洞醜陋的哲學教條。如果說我學了這么多年哲學而仍未被哲學敗壞,則 應當感謝文學。
我在哲學上的趣味大約是受文學熏陶而形成的。文學與人生有不解之緣,看重人的命運、個 性和主觀心境,我就在哲學中尋找類似的東西。最早使我領悟哲學之真諦的書是古希臘哲學 家的一本著作殘篇集,赫拉克利特的"我尋找過自己",普羅塔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的"未經首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猶如抽象概念迷霧中聳立的三座燈塔,照亮 了久被遮蔽的哲學古老航道。我還偏愛具有懷疑論傾向的哲學家,例如笛卡兒、休謨,因為 他們教我對一切貌似客觀的絕對真理體系懷著戒心。可惜的是,哲學家們在批判早於自己的 哲學體系時往往充滿懷疑精神,一旦構築自己的體系卻又容易陷入獨斷論。相比之下,文學 藝術作品就更能保持多義性、不確定性、開放性,並不孜孜於給宇宙和人生之謎一個終極答 案。
長期的文化禁錮使得我這個哲學系學生竟也無緣讀到尼采或其他現代西方人的著作。上學時 ,只偶爾翻看過蕭贛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因為是用文言翻譯,譯文艱澀,未留下 深刻印象。直到大學畢業以後很久,才有機會系統閱讀尼採的作品。我的確感覺到一種發現 的喜悅,因為我對人生的思考、對詩的愛好以及對學院哲學的懷疑都在其中找到了呼應。一 時興發,我搞起了尼采作品的翻譯和研究,而今已三年有餘。現在,我正准備同尼采告別。
讀書猶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塊耽得太久也會膩味的。書是人生的益友,但也僅 止於此,人生的路還得自己走。在這路途上,人與書之間會有邂逅,離散,重逢,訣別,眷 戀,反目,共鳴,誤解,其關系之微妙,不亞於人與人之間,給人生添上了如許情趣。也許 有的人對一本書或一位作家一見傾心,愛之彌篤,乃至白頭偕老。我在讀書上卻沒有如此堅 貞專一的愛情。倘若臨終時刻到來,我相信使我含恨難舍的不僅有親朋好友,還一定有若干 冊知己好書。但盡管如此,我仍不願同我所喜愛的任何一本書或一位作家廝守太久,受染太 深,喪失了我自己對書對人的影響力。
平淡的境界 周國平
一
很想寫好的散文,一篇篇寫,有一天突然發現竟積了厚厚一摞。這樣過日子,倒是很愜意的 。至於散文怎麼算好,想來想去,還是歸於"平淡"二字。
以平淡為散文的極境,這當然不是什麼新鮮的見解。蘇東坡早就說過"寄至味於淡泊"一
類 的話。今人的散文,我喜歡梁實秋的,讀起來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絢爛之極歸於 平淡"的境界。不過,要達到這境界談何容易。"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之所以難, 我想除了在文字上要下千錘百煉的功夫外,還因為這不是單單文字功夫能奏效的。平淡不但 是一種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種胸懷,一種人生的境界。
仍是蘇東坡說的:"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所謂老 熟,想來不光指文字,也包含年齡閱歷。人年輕時很難平淡,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 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絕頂,領略過了天地的蒼茫和人生的限度,才會生出一種散淡的心 境,不想再匆匆趕往某個目標,也不必再擔心錯過什麼,下山就從容多了。所以,好的散文 大抵出在中年之後,無非是散淡人寫的散淡文。
當然,年齡不能擔保平淡,多少人一輩子蠅營狗苟,死不覺悟。說到文人,最難戒的卻是賣 弄,包括我自己在內。寫文章一點不賣弄殊不容易,而一有賣弄之心,這顆心就已經不平淡 了。舉凡名聲、地位、學問、經歷,還有那一副多愁善感的心腸,都可以拿來賣弄。不知哪 里吹來一股風,散文中開出了許多顧影自憐的小花朵。讀有的作品,你可以活脫看到作者多 么知道自己多愁善感,並且被自己的多愁善感所感動,於是愈發多愁善感了。戲演得愈真誠 ,愈需要觀眾。他確實在想像中看到了讀者的眼淚,自己禁不住也流淚,淚眼朦朧地在稿子 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實記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觸。這境遇也許很平凡,這感觸也 許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捨不得丟失。他寫時沒有想到讀者,更沒有想到流傳千古。 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過他不在乎。這個世界已經有太多的文化 ,用不著他再來添加點什麼。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質的東西終歸是單純的,因而不 會永遠消失。他今天所揀到的貝殼,在他之前一定有許多人揀到過,在他之後一定還會有許 多人揀到。想到這一點,他感到很放心。
有一年我到雲南大理,坐在洱海的岸上,看白雲在藍天緩緩移動,白帆在藍湖緩緩移動,心 中異常寧靜。這景色和這感覺千古如斯,毫不獨特,卻很好。那時就想,刻意求獨特,其實 也是一種文人的做作。
活到今天,我覺得自己已經基本上(不是完全)看淡了功名富貴,如果再放下那一份"語不驚 人死不休"的虛榮心,我想我一定會活得更自在,那麼也許就具備了寫散文的初步條件。
二
當然,要寫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養,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
散文最講究味。一個人寫散文,是因為他品嘗到了某種人生滋味,想把它說出來。散文無論 敘事、抒情、議論,或記游、寫景、詠物,目的都是說出這個味來。說不出一個味,就不配 叫散文。譬如說,游記寫得無味,就只好算導游指南。再也沒有比無味的散文和有學問的詩 更讓我厭煩的了。
平淡而要有味,這就難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作料。平淡之為味,是以原味取勝,前提是東 西本身要好。林語堂有一妙比:只有鮮魚才可清蒸。袁中郎雲:"凡物釀之得甘,炙之得苦 ,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靈也。"平淡是真性靈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現, 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談禪,與平淡沾不上邊兒。
說到這里,似乎說的都是內容問題,其實,文字功夫的道理已經蘊含在其中了。
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心中無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無病呻吟,不要附庸風雅 ,不要敷衍文債,不要沒話找話。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騙人騙己,乃是學好文字功夫的第一 步。
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了,目標只有一個,即保持原味。但怎樣才能保持原味,卻 是說不清的,要說也只能從反面來說,就是千萬不要用不必要的作料損壞了原味。作文也是 如此。林語堂說行文要"來得輕松自然,發自天籟,宛如天地間本有此一句話,只是被你說 出而已"。話說得極漂亮,可惜做起來只有會心者知道,硬學是學不來的。我們能做到的是 謹防自然的反面,即不要做作,不要著意雕琢,不要堆積辭藻,不要故弄玄虛,不要故作高 深,等等,由此也許可以逐漸接近一種自然的文風了。愛護文字,保持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 天然健康,不讓它被印刷物上的流行疾患侵染和扭曲,乃是文字上的養身功夫。
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湯,沖淡了原味。文字貴在凝練,不但在一篇文 章中要盡量少說和不說廢話,而且在一個句子里也要盡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無的字。文字的 平淡得力於自然質朴,有味則得力於凝聚和簡練了。因為是原味,所以淡,因為水分少,密 度大,所以又是很濃的原味。事實上,所謂文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種刪除廢話廢字的功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談到普希金的詩作時說:"這些小詩之所以看起來好像是一氣呵成的, 正是因為普希金把它們修改得太久了的緣故。"梁實秋也是一個極知道割愛的人,所以他的 散文具有一種簡練之美。世上有一揮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沒有未曾下過錘煉功夫的文豪。靈 感是石頭中的美,不知要鑿去多少廢料,才能最終把它捕捉住。
如此看來,散文的藝術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這倒不奇怪,因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 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損壞和沖淡。換一種比方,有了真性靈和真體驗,就像是有了良種和肥 土,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謂文字功夫無非就是對長出的花木施以防蟲和剪枝的護理 罷了。
習慣於失去 周國平
出門時發現,擱在樓道里的那輛新自行車不翼而飛了。兩年之中,這已是第三輛 。我一面為世風搖頭,一面又感到內心比前兩次失竊時要平靜得多。
莫非是習慣了?
也許是。近年來,我的生活中接連遭到慘重的失去,相比之下,丟輛把自行車真是不足
掛齒 。生活的劫難似乎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人生在世,必須習慣於失去。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習慣於失去的。呱呱墜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 自此以後,我們不斷地得到:從父母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的訓練和 文化的培養。長大成人以後,我們靠著自然的傾向和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得到愛情、配偶 和孩子,得到金錢、財產、名譽、地位,得到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如此等等。
當然,有得必有失,我們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失去。但是,我們比較容 易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 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們暗暗下決心要重新獲得,以補償所失。在我 們心中的藍圖上,人生之路彷彿是由一系列的獲得勾畫出來的,而失去則是必須塗抹掉的筆 誤。總之,不管失去是一種多麼頻繁的現象,我們對它反正不習慣。
道理本來很簡單: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失的過程, 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 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災人禍造成的意外損失 ,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人有旦夕禍福",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 旦夕禍福的精神准備和勇氣。至於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由 此可見,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 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
為了習慣於失去,有時不妨主動地失去。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 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由不執著於財物,進而不執著於一切身外之物,乃至於這塵世的生 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為"六度"之首,即從迷惑的此岸渡向覺悟的彼岸的 第一座橋梁。俗眾借布施積善圖報,寺廟靠布施斂財致富,實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經 。我始終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徹的人生哲學,對它後來不倫不類的演變深不以為然。佛 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了。無物屬於自己,連自 己也不屬於自己,何況財物。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麼得失之患呢?
當然,佛教畢竟是一種太悲觀的哲學,不宜提倡。只是對於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 的清醒劑。我們在社會上盡可以積極進取,但是,內心深處一定要為自己保留一份超脫。有 了這一份超脫,我們就能更加從容地品嘗人生的各種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由丟車引發這么多議論,可見還不是太不在乎。如果有人嘲笑我阿Q精神,我樂意承認。試 想,對於人生中種種不可避免的失去,小至破財,大至死亡,沒有一點阿Q精神行嗎?由社會 的眼光看,盜竊是一種不義,我們理應與之作力所能及的斗爭,而不該擺出一副哲人的姿態 容忍姑息。可是,倘若社會上有更多的人了悟人生根本道理,世風是否會好一些呢?那麼, 這也許正是我對不義所作的一種力所能及的斗爭罷。
生命中的無奈
周國平
這是妞妞六周年的忌日,天色陰郁,我打電話問候雨兒。她說,她記得六年前 的今天是晴天。她還說,妞妞現在該在上小學了。她只能說這些,也許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多 么無奈。這些天,我曾經回到我們共同養育妞妞的屋子,那裡已經面目全非,只在一個被遺 忘的頂櫃里塞滿了妞妞的玩具,仍是當年我存放的原樣,我一件件取出和摩挲,彷彿能夠感 覺到妞妞小手的余溫。毋需太久,妞妞生活過的痕跡將在這所屋子裡消失殆盡,而即使我們 能夠把這所屋子布置成永久的博物館,我們也仍然不能從中找到往事的意義。
在把《妞妞》一書交付出版以後,我自以為完成了一個告別的姿態--與妞妞告別,與雨兒 告別,與我生命中一段心碎的日子告別。我不去讀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它不是一本書,而 是一座墳,我壘築它是為了離開它,從那裡出發走向新的生活。然而,我未嘗想到,在讀者 眼裡,它仍然是一本書。我無法阻擋它常常出現在暢銷書的排行榜上,無法阻擋湧向書攤書 店的大量盜印本,無法阻擋報刊上許多令人感動的評論。那麼,也許我不應該把如此私密的 經歷公之於眾,使之成為又一個社會故事?或者相反,正因為它不只是一個私人事件,還蘊 含著人類精神的某種相同境遇,我便應該和讀者一起繼續勇敢地面對它?
可是我知道,問題並不在於是否勇敢。我相信我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生活中已經發生的一切, 我甚至敢於深入到悲劇的核心,在純粹的荒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並不會因此出現奇跡般 的變化。人們常常期望一個經歷了重大苦難的人生活得與眾不同,人們認為他應該比別人有 更積極或者更超脫的人生境界。然而,實際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舊只能是芸芸眾生中 的一員,我依然會被捲入世俗生活的旋渦。譬如說,許多讀者對於我和雨兒的終於離異感到 震驚和不解,他們希望得到一個比一般離異事件遠為崇高的解釋。事實卻是我和雨兒與別人 沒有什麼不同,苦難和覺悟都不能使我們免除人性的弱點。即使我們沒有離異,我們仍會過 著與別人一樣的普通的日子。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體驗必定也是最無奈的,它們缺乏世俗的 對應物,因而不可避免地會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沒。當然,淹沒並不等於不存在了,它們仍 然存在於日常生活所觸及不到的深處,成為每一個人既無法面對、也無法逃避的心靈暗流。
我的確相信,每一個人的心靈中都有這樣的暗流,無論你怎樣逃避,它們都依然存在,無論 你怎樣面對,它們都不會浮現到生活的表面上來。當生活中的小挫折彼此爭奪意義之時,大 苦難永遠藏在找不到意義的沉默的深淵里。認識到生命中的這種無奈,我看自己、看別人的 眼光便寬容多了,不會再被喧鬧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在評論《妞妞》的文章中,有一位作者 告訴我,陪著我的寂寞坐著的,另外還有很多寂寞;另一位作者告訴我,真正的痛點是無從 超越,沒有意義能夠引渡我們。我感謝這兩位有慧心的作者。我想,《妞妞》一書之所以引 人心動,原因一定就在這人人都擺脫不了的無奈。
提醒幸福 畢淑敏
我們從小就習慣了在提醒中過日子。天氣剛有一絲風吹草動,媽媽就說,別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識了一個朋友,爸爸就說,小心他是個騙子。你取得了一點成功,還沒容得樂出聲來,所有關切著你的人一起說,別驕傲!你沉浸在歡快中的時候,自己不停地對自己說:「千萬不可太高興,苦難也許馬上就要降臨……」我們已經習慣了在提醒中過日子。看得見的恐懼和看不見的恐懼始終像烏鴉盤旋在頭頂。
在皓月當空的良宵,提醒會走出來對你說:注意風暴。於是我們忽略了皎潔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風暴來臨前的一切准備。當我們大睜著眼睛枕戈待旦之時,風暴卻像遲歸的羊群,不知在哪裡徘徊。當我們實在忍受不了等待災難的煎熬時,我們甚至會惡意地祈盼風暴早些到來。
風暴終於姍姍地來了。我們悵然發現,所做的准備多半是沒有用的。事先能夠抵禦的風險畢竟有限,世上無法預計的災難卻是無限的。戰勝災難靠的更多的是臨門一腳,先前的惴惴不安幫不上忙。
當風暴的尾巴終於遠去,我們守住零亂的家園。氣還沒有喘勻,新的提醒又智慧地響起來,我們又開始對未來充滿恐懼的期待。
人生總是有災難。其實大多數人早已練就了對災難的從容,我們只是還沒有學會災難間隙的快活。我們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覺苦難,我們太忽視提醒幸福。請從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嗎?
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騙上當……提醒榮辱不驚……先哲們提醒了我們一萬零一次,卻不提醒我們幸福。
也許他們認為幸福不提醒也跑不了的。也許他們以為好的東西你自會珍惜,犯不上諄諄告誡。也許他們太崇尚血與火,覺得幸福無足掛齒。他們總是站在危崖上,指點我們逃離未來的苦難。但避去苦難之後的時間是什麼?
那就是幸福啊!
享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當幸福即將來臨的時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感官的享樂,人卻無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韻律。靈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適像一對孿生兄弟,時而相傍相依,時而南轅北轍。
幸福是一種心靈的振顫。它像會傾聽音樂的耳朵一樣,需要不斷地訓練。
簡言之,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它出現的頻率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少。
人們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馬車已經駛過去很遠,撿起地上的金鬃毛說,原來我見過它。
人們喜愛回味幸福的標本,卻忽略幸福披著露水散發清香的時刻。那時候我們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顧後不知在忙著什麼。
世上有預報台風的,有預報蝗蟲的,有預報瘟疫的,有預報地震的。沒有人預報幸福。其實幸福和世界萬物一樣,有它的徵兆。
幸福常常是朦朧的,很有節制地向我們噴灑甘霖。你不要總希冀轟轟烈烈的幸福,它多半隻是悄悄地撲面而來。你也不要企圖把水龍頭擰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而需靜靜地以平和之心,體驗幸福的真諦。
幸福絕大多數是樸素的。它不會像信號彈似的,在很高的天際閃爍紅色的光芒。它披著本色外衣,親切溫暖地包裹起我們。
幸福不喜歡喧囂浮華,常常在暗淡中降臨。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父親一次粗糙的撫摸,女友一個溫馨的字條……這都是千金難買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綴在舊綢子上的紅寶石,在凄涼中愈發熠熠奪目。
幸福有時會同我們開一個玩笑,喬裝打扮而來。機遇、友情、成功、團圓……
它們都酷似幸福,但它們並不等同於幸福。幸福會借了它們的衣裙,裊裊婷婷而來,走得近了,揭去幃幔,才發覺它有鋼鐵般的內核。幸福有時會很短暫,不像苦難似的籠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難和幸福分置天平兩端,苦難體積龐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塊小小的礦石。但指針一定要向幸福這一側傾斜,因為它有生命的黃金。
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我們要提高對於幸福的警惕,當它到來的時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鍾。據科學家研究,有意注意的結果比無意要好得多。
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說,這是春天啦!心裡就會泛起茸茸的綠意。
幸福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說,請記住這一刻!幸福就會長久地伴隨我們。那我們豈不是擁有了更多的幸福!
所以,豐收的季節,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災年,我們還有漫長的冬季來得及考慮這件事。我們要和朋友們跳舞唱歌,渲染喜悅。既然種子已經回報了汗水,我們就有權沉浸幸福。不要管以後的風霜雨雪,讓我們先把麥子磨成麵粉,烘一個香噴噴的麵包。
所以,當我們從天涯海角相聚在一起的時候,請不要躊躇片刻後的別離。在今後漫長的歲月里,有無數孤寂的夜晚可以獨自品嘗愁緒。現在的每一分鍾,都讓它像純凈的酒精,燃燒成幸福的淡藍色火焰,不留一絲渣滓。讓我們一起舉杯,說:我們幸福。
所以,當我們守候在年邁的父母膝下時,哪怕他們鬢發蒼蒼,哪怕他們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很幸福。因為天地無常,總有一天你會失去他們,會無限追悔此刻的時光。
幸福並不與財富地位聲望婚姻同步,這只是你心靈的感覺。
所以,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夠說:我很幸福。因為我們還有健康的身體。當我們不再享有健康的時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著說:我很幸福。因為我還有一顆健康的心。甚至當我們連心也不再存在的時候,那些人類最優秀的分子仍舊可以對宇宙大聲說:我很幸福。因為我曾經生活過。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裡經常看看太陽,心就不知不覺暖洋洋亮光光。
生命的意義 林清玄
坐計程車,司機正好是我的讀者。在疾駛的車上,他問我:「林先生,請問你,生
命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第一位問我關於生命意義的計程車司機,一時之間使我怔住了。
我的腦海浮現出我讀中學時,學校大禮堂門口的對聯。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在一生中都沒有開展,沒有對世界有益,那麼他就白活了吧?
我對計程車司機說:「生命的意義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靈與智慧的增長,
每一天都對世界有一些奉獻與利益。」
當我這樣說著,車於正好穿過有美麗行道樹的仁愛路,我看到春天的木棉花是多麼
美呀!
我們增長自己的智慧,是為自己開一朵花;我們奉獻世界的心,是為世界開一朵花。
9. 文學就是人學
錢谷融
1957年,華東師范大學召開了一次大規模的學術討論會,錢老於那年2月初寫成了《論「文學是人學」》一文。之後,錢谷融受到批判。如今,這已經成為當代文學的一個事件。
錢谷融(1919/9--?)著名文藝理論家。江蘇武進人。1942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國文系。歷任重慶市立中學教師,交通大學講師,華東師范大學講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研究所秘長,《文藝理論研究》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全國名譽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上海市第六、七屆政協委員。1957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建國後,歷任長期從事文學理論和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和教學。著有《論「文學是人學」》、《文學的魅力》、《散淡人生》、《〈雷雨〉人物談》等。《〈雷雨〉人物談》獲上海市1979年-1985年社科優秀著作獎,《藝術·人·真誠》獲上海市第四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
1987年獲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終身成就獎。錢谷融先生從1942年起在大學任教,他所培養的學生,遍布在全國各地。錢谷融先生在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領域有提出文學是人學,強調文藝批評要建立在對文學作品的鑒賞上,曹禹戲劇語言藝術的研究的三大成就。
10. 男主叫月斯冷女主叫張湛容的穿越小說
才女穿越遇冷清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