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主角 » 阿拉比小說中主人公的介紹
擴展閱讀
小說免費下txt全文下載 2021-09-14 12:13:28
小說重生追美記百度雲 2021-09-14 12:11:58

阿拉比小說中主人公的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9-03 10:53:32

㈠ 《阿拉比》

《洛麗塔》中有個觀點:愛情是有罪的!這是多麼美妙的見解。見到所愛的人我們感到恐懼,為了褻瀆的念頭而自卑,於是我們顫抖著向她表白,向她懺悔,以便能實現那種褻瀆。而一旦她同意讓我們褻瀆,那也就不再是褻瀆,我們的罪也就受到了寬恕,當然,她也就不再是女神了。

《阿拉比》的結尾:
「我感到自己就是一個被空虛所驅使和耍弄的傀儡,雙眼燃燒起懊惱和憤怒的火焰。」

按前文說:小男孩此時應該是感到高興,而他眼裡應該燃現出的是「淚水」,可是,這里壓根沒有提到「淚水」,小男孩沒有哭,而是「雙眼中燃燒著痛苦和憤怒」,我想說的是,他不是為了「青春沖突」「充滿了憂傷」而痛苦,而是為了充斥著「虔誠」、其實卻無可懺悔的世界而憤怒。他為了心中那萌動的愛情而輾轉來到了「阿拉比」,可是最終卻什麼也沒得到,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行程,只是為了內心的虛榮而作的行程。

㈡ Araby中的象徵意義

1、文章以一段北理齊蒙德街的描寫為開頭簡短的一小段文字包含了眾多意象「北里士滿北街是條死胡同,除了基督教兄弟學校的孩了們放學回家那段時間外平時很寂靜,一幢無人居住的兩層樓房矗立在街道封死的那頭,避鄰近的房了獨佔一方,街上的其他房子似乎都自以為是以到沉的臉色互相凝視著。」

「北理齊蒙德街」是一條死胡同暗示著男孩所處的現實的真實狀態沒有出路無法逃脫。

2、故事的結尾也有所呼應「我抬頭凝視著黑暗感到自己是一個受虛榮心驅使和嘲弄的可冷蟲於是眼睛裡燃燒著痛苦的怒火。」這里突出了一個視覺意象在無盡的黑暗中「我」終於醒悟自己在自我欺被虛榮沖昏了頭腦蒙蔽了雙眼。

3、「街上的其它房子似乎都自以為是以陰沉的臉色互,相凝視著」從房屋的描寫可以看出居民們的生活態度都很自鳴得意即使處於這樣一條沉寂、清冷、黑暗泥濘的胡同里房子個個保持冷靜面孔,暗示著房子里的居民們也是一樣對周圍的事物無動於衷麻木不仁。

作者用房子這個意象所表達的諷刺意味顯而易見。因為任何一個有知覺頭腦清醒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毫無疑問會感到壓抑。而居住於死氣沉沉毫無生氣的街道上的人們,以男孩的叔叔嬸嬸為代表,即沒有任何的危機感,相反虛假地虔誠著按時做禮拜,信奉天主機械地遵循教義謹慎,但又徹底地自我滿足。

當我請求在星期六晚上去集市一趟 「嬸嬸吃了一驚說希望那不是什麼共濟會的玩意」 以及描寫默瑟太太「她是個嘮嘮叨叨的老太太,當鋪老闆的寡婦為了很虔誠的目的收集些用過的郵票」這兩種描寫都很好地暗示了這一點,像征著男孩的叔叔嬸嬸以及所有街上的居民他們是善意的,但是目光短淺無法理解更高層次上的價值觀道德觀在精神上是癱瑛的思想停滯不前。

(2)阿拉比小說中主人公的介紹擴展閱讀:

《阿拉比》是「意識流大師」詹姆斯·喬伊斯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中的第3篇。小說中幾乎所有的情節都來源於喬伊斯童年的經歷和情緒。看完之後,會使人回想少年時期的懵懂單純的愛戀,以及成長的路上總離不開的孤寂。

在《阿拉比》中,沒有一句直接渲染情緒的句子。所有的情緒都是通過場景來感染的。構造這些情緒,是為了構造這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而構造這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是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時能「看到」自己。

㈢ 怎麼鑒賞喬伊斯的小說《阿拉比》

讓他跟你講閏土股份就如同

㈣ 阿拉比是誰呢

阿拉比,1987年2月3日生於卡昂,是摩洛哥移民的後裔,因為在8天時間內「雙殺」兩大國門曼丹達和洛里而聲名鵲起。其實阿拉比只是一位草根出身的普通球員,因為在街頭足球領域踢出名氣,甚至入選過法國五人制U21國家隊,成為五人制國腳。
姓名:約瑟夫·艾爾·阿拉比
英文名:Youssef El Arabi
生日:1987-02-03
場上位置:前腰
合同到期:2012-06-30
身高:183厘米
體重:70公斤
慣用腳:右腳
出生地:卡昂(法國)
國籍:法國
代表國家隊:出場0次,進0球
歐洲三大杯:出場0次,進0球
歐洲冠軍聯賽:出場0次,進0球
效力球隊:卡昂足球俱樂部

㈤ 《阿拉比》全文

詹姆斯•喬伊斯:阿拉比

里士滿北街是條死胡同,很寂靜,只有基督教兄弟學校的男生們放學的時候除外。一幢無人居住的兩層樓房矗立在街道封死的那頭,避開鄰近的房子,獨佔一方。街上的其他房子意識到各自房中人們的體面生活,便彼此凝視著,個個是一副冷靜沉著的棕色面孔。
我們家原先的房客是個司鐸,他死在後屋的起居室里。封閉得太久,空氣變得又悶又潮,滯留在所有的房間里,廚房後面廢棄的房間滿地狼藉,都是寫無用的舊紙張。我在裡面發現了幾本平裝書,書頁已經卷了邊,潮乎乎的:沃爾特•司各特的《修道院院長》,《虔誠的教友》,還有《維多契回憶錄》。我最喜歡最後一本,因為它的紙是黃色的。房子後面有荒園子,中間栽種了蘋果樹,還有些胡亂蔓生的灌木,在一叢灌木下,我找到了司鐸留下的銹跡斑斑的自行車氣筒。他是個很有善心的司鐸;他在遺囑里把錢全留給了教會組織,把他房裡的傢具全留給了他妹妹。
冬季白天變短了,我們還有吃晚飯,黃昏就降臨了。我們在街上碰面時,房子顯得很肅穆。我們頭上那塊天空總是不斷變換著紫羅蘭色,街燈朝著那片天空舉起微弱的燈火。凜冽的空氣刺痛了我們,我們嬉鬧著,後來全身就熱乎乎的了。我們的叫喊聲在寂然的街道上回盪。沿著游戲的路線,我們先要穿過房子後面黑暗泥濘的胡同,在那裡會同破爛屋棚那邊來的野孩子交手,然後到黑乎乎濕漉漉的園子後面,園子里的灰坑冒出刺鼻的異味,最後到達陰暗的臭烘烘的馬廄,馬夫撫弄梳理著馬毛,或是搖動著緊扣的馬具丁冬作響。我們回到街上的時候,廚房窗里透出的燈光已經撒滿街區。倘若瞧見我叔父正從街角走來,我們就躲在陰影里,看他走進宅子才算平安無事。或者曼根的姐姐出來到門階上,叫她弟弟回屋吃晚茶,我們就從陰影處看著她沿街東瞅西瞅。我們會等一會兒,看她是否留在那裡還是進屋去,如果她留在那兒,我們就離開藏身的黑影,垂頭喪氣地走上曼根家的門階。她在等我們,門半開著,透出燈光,勾勒出她的身材。她動身子的時候裙子會擺來擺去,柔軟的發梢甩到這邊有甩到那邊。
每天早晨我都躺在前廳的地板上看她的房門。百葉窗拉下來,離窗格只有不到一英寸的空隙,別人不見我。當她出來走到台階上,我的心就歡跳起來。我跑到客廳,抓過自己的書本就跟到她身後。我總讓自己眼中有她棕褐的背影,快走到我們得分開的地方時,我便加快步伐超過她。一個又一個的早晨,都是這樣的。我除了幾句日常客氣話,再沒有對她說過什麼,可她的名字卻像一聲傳喚,會調動我全身的血液噴發愚蠢的激情。
就算在最不適合想入非非的地方,她的形象也伴隨著我。每逢星期六傍晚,我的嬸嬸去市場的時候,我得去幫著提包裹。我們在花哨熱鬧的街上穿來走去,被醉漢和討價還價的女人們擠撞著,四周是工人們的咒罵聲,店鋪伙計守在成桶的豬頰肉旁尖著嗓子吆喝,街頭賣唱的用鼻音哼唱著,唱的是關於奧多若萬•羅薩的一首《大家都來吧》的曲子,或者是一首關於我們的祖國如何多災多難的歌謠。這些鬧聲匯集成我對生活的唯一感受:我想像中,自己正捧著聖杯在一大群仇敵中安然走過。我做著古怪的祈禱和贊美,她的名字常常沖口而出,我自己也不明白這些祈禱和贊美。我的雙眼常常熱淚盈眶(我卻不知道為何如此),有時候一陣狂潮從心底噴涌而出,像是要充溢我的胸膛。我很少想到將來。我不知道究竟會不會跟她講話,也不知道當真講話了,又能怎樣告訴她我這茫然的迷戀。但我的軀體就像一架豎琴,她的一言一笑、一舉手一投足就像在琴弦上劃過的手指。
有天晚上我走進了後屋司鐸去世的那間起居室。那晚上夜色很黑,下著雨,房子里既然無聲。透過一扇窗戶,我聽見雨水砸在地面上,細密而連續不斷的水像針尖一樣在浸潤透了的土床上戲耍。遠處某盞燈或亮著燈火的窗戶在我下面閃動。我很感激我幾乎看不到什麼。我所有的知覺好像都渴望把自己遮掩起來,我感到我所有的知覺都快要溜掉了,就緊緊合起雙掌,兩只手都顫抖了,我喃喃地說:哦,愛!哦,愛!說了好多次。
她終於對我說話了。她向我開口講最初幾個字時,我茫然得都不知怎麼回答她才好。她問我可是要去阿拉比。我忘了自己當時說的是去還是不去。她說,那可是個很棒的集市;她真想去啊。
——那你為什麼不能去呢?
她說話的時候,一圈又一圈地轉動著手腕上的一個銀手鏈。她說,她去不了,她那個星期要在修道院靜修。她的弟弟和另外兩個男孩子正在搶帽子,我獨自靠在門欄邊。她握住一根欄桿的尖頭,朝我低下頭。我們房門對面的路燈映照出她脖頸白皙的曲線,照亮了垂落在脖子上的秀發,又落下來,照亮了她擱在欄桿上的手。燈光灑落在她裙子的一邊,正照在襯裙的白色鑲邊上,她叉開腿站在那裡的時候剛好瞧得見。
——你倒是走運啊,她說。
——要是我去的話,我說,我給你帶回點好東西。
那個傍晚之後,數不清的蠢念頭便占據了我的思維,糟蹋了我多少的日思夜想!我巴望著能抹掉中間那寫單調無聊的日子。我焦躁地應付著學校的功課。深夜在卧房中,白天在教室里,她的形象都會來到我和我拚命想要讀下去的書頁之間。我的靈魂在靜默中感受到巨大的快感,阿拉比這個詞的每個音節都通過靜默在我周圍回盪著,把一種東方的魔力施加在我全身上下。我請求在星期六晚上得空到集市上走一趟。嬸嬸吃了一驚,說希望那不是什麼共濟會的玩意。我在課堂上幾乎回答不了什麼問題。我望著老師的臉色從溫和轉為嚴厲;他希望我不要荒廢時光。我沒辦法把散亂的思緒集中起來。我幾乎沒有耐心來嚴肅地生活,既然這正兒八經的生活擋在我和我的願望之間,那在我看來它就好像是兒戲,醜陋單調的兒戲。
到了星期六的早晨,我提醒叔父,我很盼望能在傍晚到集市去。他正翻弄著衣帽架找自己的帽子,就短促地回答我說:
——行啦,孩子,我知道啦。
他在大廳里,我就不能去前廳躺在窗下。我心情很糟地離開宅子,慢吞吞朝學校走去。空氣凜冽濕冷,我心中已然不安起來。
我回家吃晚飯的時候,叔父還沒有回來。時候還早。我坐在那裡,獃獃地瞪著時鍾,過了一會兒,滴答聲開始令我煩躁,我就離開了那房間。我爬上樓梯,走到房子的上半截。那些房間又高又冷,空盪盪陰慘慘的,卻放鬆了我的心情,我唱著歌一間屋一間屋地串著。我從前窗望去,看到夥伴們正在下面的街上玩。他們的叫喊聲傳到我這里時又微弱又不清楚,我把頭抵在涼絲絲的玻璃上,遙望著她居住的那所昏暗的宅院。我在那裡可能站了有一個小時,我什麼都看不到,滿眼全是我想像中刻畫的那個身著褐衫的身影,燈光小心翼翼地觸摸著那彎彎的脖頸,那擱在欄桿上的手,還有那裙服下的鑲邊。
再下樓時,我發現默瑟太太坐在爐火邊。她是個嘮嘮叨叨的老太太,當鋪老闆的寡婦,為了很虔誠的目的收集些用過的郵票。我不得不忍受著茶桌上的東家長西家短。飯拖拖拉拉吃了一個多小時,叔父卻還沒回來。默瑟太太起身要走:她很遺憾不能再等了,已經過了八點鍾,她不願意在外面呆得很晚,因為晚上的空氣對她有害。她走了後,我開始在屋裡走來走去,緊握著拳頭。嬸嬸說:
——恐怕這個禮拜六晚上你去不了集市了。
九點鍾時我聽到叔父用彈簧鑰匙開門廳。我聽到他自言自語,聽到他把外套搭在衣帽架上,衣帽架搖晃的聲音。我很明白這些跡象。他晚飯吃到一半,我就求他給我錢好去集市。他全忘了。
——這時候了,人們在床上都睡醒了頭一覺啦,他說。
我沒有笑。嬸嬸很激動地對他說:
——你就不能給他錢讓他去嗎?事實上你耽擱得他已經夠遲的啦。
叔父說他很抱歉自己全忘了。他說他很相信那句老話:只工作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他問我想去哪裡,我又跟他說了一回,他便問我是否知道那首《阿拉伯人告別坐騎》。我走出廚房的時候,他正要給嬸嬸背誦開篇的幾句詩行。
我緊緊攥著一個佛羅林,大步沿著白金漢大街朝車站走去。看見條條大街上熙熙攘攘的購物者和耀眼閃亮的汽燈,我想起了這次旅行的目的。我登上一輛乘客稀少的列車,在三等車廂的座位上坐下。列車好一會兒都沒有開動,真叫人受不了,然後列車緩緩駛出車站。它向前爬行,經過了破爛廢棄的房屋,又跨過了波光粼粼的大河。在韋斯特蘭•羅車站,人群擁向車廂門口;可是乘務員卻讓他們退後,說這是去集市的專列。空寥的車廂里,我始終是獨自一人。幾分鍾後,列車在臨時搭建的木質月台前緩緩停下。我走出車廂來到路上,看到亮著燈的大鍾盤上已經是差十分鍾十點了。我的前面是一幢巨大的建築物,上面顯示著那個具有魔力的名字。
我找不到票價是六便士的入口,又擔心集市快要散了,就快步從一個旋轉柵門進去了,把1先令遞給一個滿面倦色的人。我發覺自己進了一間大廳,廳內半高處有一圈樓廊。幾乎所有的攤位都收攤了,廳里大部分地方都在昏暗中。我意識到一種靜默,就像禮拜結束後教堂里充溢的那種靜默。我怯怯地走到集市中間。有幾個人聚在仍然在營業的那些攤位前。有個掛簾上用彩燈勾出了Cafe Chantant的字樣,兩個男人正在簾前數著托盤上的錢。我聽著硬幣掉落的聲音。
我勉強記起了自己為什麼到這兒來,便朝一間攤位走過去,細細地瞧著陶瓷花瓶和雕花的茶具。攤位門口有位年輕女士在跟兩位年輕紳士說笑。我留心到他們有英格蘭口音,就含含混混地聽他們談話。
——哦,我從沒說過那樣的話!
——哦,可是你說過的啊!
——哦,可是我就是沒有說過!
——她難道不是說過的嗎?
——說過的。我聽她說過。
——哦,這是……瞎說!
年輕女士看到我,便走過來問我可想要買點東西。她的語調並不很殷勤;好像就是為了盡義務才對我說話。我謙卑地看著在攤位昏暗的入口處像東方衛士一樣挺立兩邊的大罐子,咕噥著說:
——不,謝謝。
年輕女士挪動了一個花瓶的位置,又回到兩個年輕男人那裡。他們又談起了同一個話題。年輕女士回頭斜眼瞧了我一兩回。
盡管我明白自己滯留不去也無濟於事,卻在她的攤位前流連著,想讓我對她那些瓶瓶罐罐的興趣看上去更像回事。然後我慢慢轉身離去,朝里走到集市的中間。我讓兩個便士在口袋裡跟六便士的硬幣撞擊著。我聽到樓廊一頭有個聲音在喊要滅燈了。大廳的上層現在全黑了。
我抬頭凝視著黑暗,發覺自己是受虛榮驅動又受虛榮愚弄的可憐蟲;我的雙眼中燃燒著痛苦和憤怒。

㈥ 阿拉比的介紹

阿拉比,1987年2月3日生於卡昂,是摩洛哥移民的後裔,因為在8天時間內「雙殺」兩大國門曼丹達和洛里而聲名鵲起。其實阿拉比只是一位草根出身的普通球員,因為在街頭足球領域踢出名氣,甚至入選過法國五人制U21國家隊,成為五人制國腳。這段經歷對於他形成今天的技術風格很有幫助。在法甲打出名氣後,阿拉比夢想加入摩洛哥國家隊,實現兒時的理想。而他所效力的卡昂隊,也因為青年軍的集體爆發而成為新賽季法甲聯賽的一大看點。貴為上賽季法乙聯賽的冠軍,缺錢少人的卡昂隊在法甲前兩輪分別斬掉馬賽和里昂隊,令人大跌眼鏡,這與球隊幾位20歲出頭的小將例如23歲的阿拉比表現神勇關系不小。

㈦ araby作品中都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啊

論《阿拉比》的寫作手法

「恐怕我不懂詹姆斯·喬伊斯」,這是讀者帶著微笑所常有的報怨。其實,凡是不能理解《尤利西斯》或不能從《室內樂》讀起的人,應從他的第一部書《都柏林人》讀起,因為它比其他兩本書的語言更簡潔、凝練和生動。① 《都柏林人》是由十五個短篇小說組成的一部短篇小說集。雖然這十五個故事是在喬伊斯22至25歲之間寫成的,卻充分顯示了喬伊斯出色的寫作才華。這時的喬伊斯還是以現實主義手法寫作為主,但他已經開始將他的創作視線投向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在這部小說集中,他尚未採用意識流技巧來描繪人物飄忽不定的思緒和奔騰不息的意識,但他的一些寫作技巧已經表現出了意識流的前兆。② 這部小說集從頭到尾表現出出眾的連續性,其主旨和象徵意義甚至《都柏林人》中的一些人物,都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出現。小說集以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為背景,生動地描繪了本世紀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的生活經歷與種種心態,並深刻地揭示了彌漫於社會中的一種麻木不仁,死氣沉沉的狀態。作者以對事物的細微觀察,按四個方面來創作了這部小說集:童年期、青春期、壯年期和社會生活。小說中幾乎所有的情節都來源於作者的親身經歷。③《阿拉比》是集子中的第三篇作品。是喬伊斯童年的經歷和情緒的寫照。作品中的「我」是一個天真無邪,正在成熟的孩子,住在一條名叫「北理奇蒙得」的「死胡同」里。出於對朦朧愛情和對理想本能的追求,他渴望在「阿拉比」市場為自己心目中的姑娘「曼根的姐姐」買件禮物。當他左思右盼的星期六終於來到時,早先答應給他錢的姑父卻遲遲不歸。隨後又因火車耽誤了時間…… 最後,他好不容易進了集市,此刻,大廳里已是黑燈瞎火,一片昏暗醜陋,和他想像的完全不同,他的美好理想受到了無情的嘲弄,他感到了深深的痛苦。這篇小說是喬伊斯早期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一篇,但卻充分顯示出喬伊斯對其他寫作手法的大膽嘗試以及他在寫作技巧方面的非凡才華。

下面就這篇小說中的一些寫作手法加以簡單的論述:

一:作品的客觀性:

傳統小說的作者對所描寫的人物和敘述事件的態度鮮明,愛憎之情溢於言表。作品的思想傾向十分明顯。而現代作家反對這種作法,他們反對作家在作品中直抒胸臆,反對作家對作品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加以任何評論。他們主張客觀地描寫人物的思想和行動。作家對作品中的人物應保持一定的距離。作家在描寫故事中的人物時,應讓人物自己去思想和行動,而作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客觀的呈現出來,不由作家說明,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同作者一起參與創作活動。對現代小說的這一藝術特徵,有人稱之為作品的客觀性。

喬伊斯的《阿拉比》中,我們找不到任何一處對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的評論,但作者依然告訴了讀者他想要讀者知道的。這些都是通過看似平淡的對微小事物的客觀描寫完成的,例如,在小說的開頭,有這樣的描寫:

「The former tenant of our house, a priest, had died in the back drawing-room. Air, musty from having been long enclosed, hung in all the rooms, and the waste room behind the kitchen was littered with old useless papers. Among these I found a few paper-covered books, the pages of which were curled and damp: The Abbot, by Walter Scott, The Devout Communicant and The Memoirs of Vidocq. I like the last best because its leaves were yellow. 」

在這里,喬伊斯沒有給我們直接定義出主人公的性格。然而,我們卻從字里行間看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男孩兒。他喜歡翻一些沒有人要的舊紙堆,並在裡面找到了一些書頁已經發黃的舊書。而事實上,他喜歡這些書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這些發黃了的書頁。可見,主人公是一個有懷舊情緒的男孩。雖然我們從文章的第一段已經感覺到了他生活在一個絲毫沒有浪漫氣氛的環境里,但是他並沒有認識到社會的冷酷,仍然對生活懷有浪漫的理想,並希望在現實生活中通過點點滴滴找到他的理想。喬伊斯通過男孩的敘述,十分自然地只交待了主人公的一部分個性,而這部分個性也正是對文章起決定性作用的個性。決定了整個故事的發展。

作者: °CLASSIFIED° 2006-10-28 11:29 回復此發言

--------------------------------------------------------------------------------

2 【評論】「Araby」—寫作手法: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精神頓悟」

讓我們再來看下面一段話:

「Every morning I lay on the floor in the front parlour watching her door. The blind was pulled down to within an inch of the sash so that I could not be seen. When she came out on the doorstep my heart leaped. I ran to the hall, seized my books and followed her. I keep her brown figure always diverged, I quickened my pace and passed her. This happened morning after morning. I had never spoken to her, except for a few casual words, and yet her name was like a summons to all my foolish blood. 」

喬伊斯在描述男孩兒對「曼根的姐姐」產生的愛慕之情時,也同樣沒有採用任何描述性的語言,甚至沒有讓主人公進行最常用的心靈獨白。只是敘述了男孩兒的一些表現,如:望著曼根姐姐家門,或跟在她身後上學等這樣的舉動。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明白,男孩兒的這種種表現正是出於他內心對浪漫愛情抱有的幻想和渴望。一個正在成長,還不完全成熟的男孩形象悅然紙上。另外,通過他睡在地坂上這一細節,讀者還能發現,男孩的生活條件並不好。而男孩不經意的口氣使我們感到了他對此已感覺麻木,習以為常。這一點,我們在後面的文章里也得到了證實——他盼望他的叔叔給他去「阿拉比」的錢以及叔叔對他漫不經心的態度,說明他並非和父母住在一起。從這些樸素的文字中,作者不僅很自然的使讀者了解到了男孩兒心理及生活境況,而且也使讀者產生了對主人公,這個身於困境,卻一心嚮往美好的純真少年的憐憫之情。

二、作品的象徵主義手法:

做為一個大膽創新,善於實驗的現代作家,喬伊斯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④ 在他的作品中,許多對環境和前景的的描寫都包含著深刻的象徵含義。讓我們回到《阿拉比》的開頭:

「North Richmond Street, being blind, was a quiet street except hour when the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 set the boys free, An uninhabited house of two stores stood at the blind end, detached from its neithbours in square ground. The other houses of the street, conscious of decent lives within them, gazed at one another with brown imperturbable faces」

小說的第一段便以象徵的手法表現了幻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北理奇蒙德街」的「死胡同」象徵著主人公在這樣的環境里沒有出路可以選擇。而街上一幢幢陰森可怕虎視眈眈的房屋和一個個幽暗潮濕,散發著難聞氣味的花園則象徵了都柏林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同時也暗示了「我」的浪漫追求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的必然失敗。

文章的標題「阿拉比」更加體現了喬伊斯對象徵手法的運用。這個集市的名稱具有阿拉伯的異域風情和東方世界的無限魅力。象徵了主人公探索與追求的目標,也是他為自己構築的一個理想境界。喬伊斯著力的渲染主人公對「阿拉比」的渴望,並讓他最後終於來到了這個市場:

「I found myself in a big hall girdled at half its height by a gallery. Nearly all the stalls were closed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hall was in darkness. I recognised a silence like that which pervades a church after a service. I walked in to the centre of the bazaar timidly. 」

在這里,現實中的「阿拉比」又一次象徵了當時死氣沉沉的愛爾蘭社會,正和主人公心目中美好的浪漫理想成為強烈的對比。當主人公發現自己夢想渴望的「阿拉比」只不過是一個昏暗簡陋的集市時,實際上是說明他的浪漫理想被冷酷的現實無情的粉碎了。

三、作品中的印象主義色彩:

喬伊斯是一個十分善長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作家,他的作品通常具有十分濃郁的印象主義色彩。印象主義,即通過對人物瞬間的感觀印象,特別是對視覺上對光、影、色的感受,形象地表現個人精神領域中朦朧的感性活動。在《阿拉比》中,喬伊斯在描述主人公的愛情心理時,並沒有直接描述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而是通過主人公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帶領讀者一起去體會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例如,作品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

作者: °CLASSIFIED° 2006-10-28 11:29 回復此發言

--------------------------------------------------------------------------------

3 【評論】「Araby」—寫作手法: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精神頓悟」

「While she spoke she turned a silver bracelet round and round her wrist. She could not go, she said, because there would be a retreat that week in her convent. Her brother and two other boys were fighting for their caps and I was alone at the railing. She held one of the spikes, bowing her head towards me. The light from the lamp opposite our door caught the white curve of her neck, lit up her hair that rested there and, falling, lit up the hand upon the railing. It fell over one side of her dress and caught the white border of a petticoat, just visible as she stood at ease.」

這段描寫是主人公第一次聽到「阿拉比」這個名字那一瞬間,也是他第一次和心目中的姑娘談話時,所看到的情景。喬伊通過「我」對光、影、色的自我感觀印象,為讀者描述了一幅只有通過主人公的眼睛才能看到的美麗圖畫。我們甚至能夠從中讀出主人公視線的移動,這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真實的反映了他的浪漫心理和對愛情的渴望。雖然他沒有心靈獨白,但是他的心理活動卻象一副畫一樣直觀清淅。我們已經明白,只有戀愛中的人看他的戀人時,也只有懷有浪漫情懷的人,才能留有這種印象。喬伊斯通過人物瞬間的美好感受,並選擇這一時刻作為「阿拉比」的首次出現,恰當又生動的揭示了一個少年的初戀情懷。這樣,主人公把「阿拉比」當成浪漫與理想之地也顯得十分有說服力。沒有激情或感嘆的語言,沒有任何比喻,只有光、影、色,一切是這樣的平淡與真實。喬伊斯通過對主人公瞬間印象的描寫,把讀者領入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四、作品中的「精神頓悟」:

值得注意的是,在《都柏林人》中雖然喬伊斯尚未用意識流技巧來描繪人物流動的意識,但他運用了一種新穎獨特的創作技巧——「精神頓悟」 來展示人物錯綜復雜的感情——每每在小說的結尾處,文中的主人公不禁豁然開朗,頓時看清了自已的窘境,並從中悟出了人生的本質。這一人物覺醒的時刻被喬伊斯稱為「精神頓悟」。⑤ 它不僅具有象徵意義,而且往往構成小說的高潮。而這種「精神頓悟」在短篇小說「阿拉比」中得到最充分的證實。 當主人公歷經許多困難來到了他渴望已久的「阿拉比」,來到一個即將打烊的攤子前,剛巧聽到一個輕浮女郎正在與兩個青年男子打情罵俏:

「—Oh, I never said such a thing!
—O, but you did!
—O, but I didn『t.
—Didn』t she say that?
—Yes, I heard her.
—O, There』s a …… fib.」

盡管這段庸俗的對話只是青年男女之間調情的玩笑而已,但它在孩子心中卻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作者在文中的最後有這樣的一段描寫:

『I lingered before her stall, though I knew my stay was useless, to make my interest in her wares seem the more real. Then I turned away slowly and walked down the middle of the bazaar. I allowed the two pennies to fall against the six pence in my pocket. I heard a voice call from one end of the gallery that the light was out. The upper part of the hall was now completely dark.』

這和主人公在文章前部興沖沖的趕赴「阿拉比」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他緩慢的動作,任憑硬幣在口袋裡叮當作響也不理會等一系列表現,喬伊斯再一次通過對主人公動作及感觀的客觀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了男孩兒的心理是十分沮喪失望的,而這一切的表現則是因為主人公在剎那間看清了自己的困境。在這之前,他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缺乏認識,一心只想追求浪漫理想。正是這一刻,主人公對「阿拉比」抱有的幻想徹底破滅。他所聽到的這段無聊的對話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使其產生一種猝然的心領神會。他突然感到自己渴望的「阿拉比」只不過是個昏暗簡陋的集市,而這個庸俗的女郎彷彿是對他浪漫主義理想的無情的嘲弄。至使他開始重新認識他所生存的世界,從而產生了「精神頓悟」——這是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他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自已的理想。主人公對浪漫愛情的追求,實際上使他經歷了一次達到自我認識的心靈旅程。喬伊斯採用「精神頓悟」的手法不僅生動地展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變化,而且也表明了這樣一個嚴酷的事實,即在死氣沉沉的都柏林社會中,甚至連天真無邪的孩子也無法擺脫癱瘓的陰影。

作者: °CLASSIFIED° 2006-10-28 11:29 回復此發言

--------------------------------------------------------------------------------

4 【評論】「Araby」—寫作手法: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精神頓悟」

下面就這篇小說中關於「精神頓悟」的特點進行簡單的闡述:

在這篇小說中,主人公的「精神頓悟」並不是一種出人意料的感悟,而是人物本身逐漸經歷逐漸引發的,《阿拉比》的主人公正是從一開始聽到「阿拉比」這個名字,就對它抱有許多美好設想,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主人公的叔叔又忘記了給他錢,接著他搭錯了火車,最後又因為尋找一個六便士的入口而耽擱了時間,而這一切卻並沒有動搖男孩兒的決心。直到最後,當他發現「阿拉比」不過是個簡陋的集市時,他的心情一下從興奮的頂峰跌落至失望的谷底,因失望而受到十分沉重的打擊,使他突然領悟到了自己的處境。作者在主人公獲得「精神頓悟」前,使主人公有意無意的經歷了一個心理上的准備過程,因此讀者讀起來並不感覺突然。

另外,喬伊斯將主人公的精神頓悟精心安排在小說的最後一段,也是小說的高潮時刻。在主人公感受到人生的道理時,作品在這里嘎然而止,不僅恰到好處,而且寓意深刻,使主人公的「精神頓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主人公在發現他生存世界的本來面目後將怎樣繼續生活,他將變得和他周圍的人一樣,還是繼續尋找他心中的理想 … 這一切都要讀者自己思考,使人回味再三。

最後,「精神頓悟」往往需要客觀對應物的刺激與配合,即通過某種情境或某些事件來喚起人物的感情。在這里「阿拉比」正是所說的客觀對應物,想像中的「阿拉比」是「我」的理想境地,而現實的「阿拉比」卻刺激了主人公心靈。使他不僅對「阿拉比」而且是對整個他所生活的世界有了一個不同的認識。《阿拉比》中的「我」原本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覺十分麻木,正因為他經過了「阿拉比」事件,客觀的刺激把他從自己構築的理想境地里猛地拉了出來。在這個他一心以為神秘浪漫的地方卻聽到了庸俗的對話,使其茅塞頓開——這里沒有他心中的浪漫,這里和他住的地方一樣麻木不仁,死氣沉沉。

喬伊斯的「精神頓悟」並不是「意識流」技巧,但它卻象意識「流技巧」一樣成功地反映了人物瞬間的意識反應和心理變化。因此,它與「意識流」技巧在本質上是一質的。它無疑為作者後來的意識流小說奠定了基礎。

很難確定是誰首先發現了無聲的心聲,但可以確定的是,喬伊斯是觀注人們內心世界的偉大作家之一,也可能是最偉大的。⑥不論是他的早期的詩集,還是晚期的小說,不論是傳統的現實主義,還是現代的意識流,人類的內心世界始終是喬伊斯作品中永恆的主題。為了這個主題,喬伊斯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特別是他在寫作技巧方面的探索,更為世界文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阿拉比」只是喬伊斯青年時代的一篇短篇,我們卻可以看出喬伊斯多種寫作手法上的探索。首先,這篇文章中的總體基調就是作品的客觀性,作者以旁觀者的角度,對人物本身沒加任何評論,不露聲色的向讀者講述了一個男孩兒的一段成長經歷。其次,喬伊斯在文中對象徵主義和印象主義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形象,也使讀者感同身受。特別是他獨創的「精神頓悟」的寫作手法,向讀者展示了人物瞬間的意識活動和心理轉變,更是體現了喬伊斯非凡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喬伊斯在一部短篇小說中調動和運用了如此豐富的寫作手法,其功力令人嘆為觀止。

喬伊斯以其「平常之處見突兀」的藝術實踐,描寫的是普通都柏林人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卻深刻的展示了各種人物同僵死和癱瘓的社會之間激烈沖突以及他們失敗之後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正是喬伊斯以看似平常無奇的種種手法帶給我們對整個時期、整個社會深刻的認識,這正是喬伊斯的偉大之處。

引文:
①《都柏林人》序
②《英美意識流小說》 李維屏 著
③《喬伊斯》 〔愛爾蘭〕彼特 科斯特洛著
④《英國散文的流變》
⑤《英美意識流小說》
⑥《英國文學手法研究》

參考書目:
《英美意識流小說》 李維屏著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會性1996年
《喬伊斯文集》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5年
《英國文學名家》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會性 1984年
《意識流文學手法研究》[美]梅 弗里德曼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年
《英國散文的流變》 王佐良著 商務印書館 1994年
《喬伊斯》 [愛爾蘭]彼特 科斯特洛著
《Dubliners》 James Joyce A Division of the Collins Publishing Group

㈧ 關於喬伊斯的<阿拉比>的問題,答好有追加,謝謝

故事梗概:小男主人公青春萌動,對玩伴的姐姐心存愛意,想計好她並答應給她賣禮物。(玩伴的姐姐是個俗世的女子。)可是時間關系,當他趕到阿拉比市場時已經關門了,什麼都米有賣到,這時他聽見別人的嘲笑聲,看到可笑的自己。
小說結構是典型的成長小說。一開始為了心目中的女神,將阿拉比之行看得神聖無比。在希望幻滅後(集市關門),突然認清自己幼稚可笑的行為,心理上得到了升華。
不是愛情。
記住這個單詞epiphany,中文可譯為『頓悟』。就是小男主人公成長中的一個關鍵。
至於傳教士,作者James Joyce是個愛爾蘭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國度,宗教對其國家社會及日常生活的影響不言而喻。幾乎每一篇James Joyce的小說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