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主角 » 哪部小說的主人公叫蕭紅
擴展閱讀
小說免費下txt全文下載 2021-09-14 12:13:28
小說重生追美記百度雲 2021-09-14 12:11:58

哪部小說的主人公叫蕭紅

發布時間: 2021-09-08 20:54:09

『壹』 蕭紅的主要作品

蕭紅(1911-1942),原名張西(加走字)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蕭紅完成長篇《生死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
這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有著寫作天才的女性命運悲涼,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時,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宇慧)

簡歷與書目:

蕭紅(1911.6.2—1942.1.22),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
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
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l940年與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歷盡坎坷之後在香港病故,時年31歲。

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 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淌薪幀?散文集)1936,文生
《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散文》 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 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 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遜 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 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貳』 下列屬於蕭紅作品中的人物是

下列 不 屬於蕭紅作品中的人物
A. 翠姨 B. 二伯 C. 馮歪嘴子 D. 陳劍雲 答案:D

屬於蕭紅作品的人物A. 翠姨 B. 二伯 C. 馮歪嘴子

『叄』 蕭紅1935年以自己筆名出版的長篇小說是什麼

《生死場》
《生死場》是蕭紅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這部作品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別是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後記,都使《生死場》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
作品介紹
《生死場》是蕭紅一部傳世的經典名篇,寫於1934年9月。是魯迅所編「奴隸叢書」之一。它對人性、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邃的詮釋。這種對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時代的絕大部分作家。不過,它在藝術表現上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有人稱之為文本的斷裂。換言之,小說的後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問題而轉向了革命前途問題。魯迅在為《生死場》作的序中,稱它是「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一幅「力透紙背」的圖畫。《生死場》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前後,哈爾濱近郊的一個偏僻村莊發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間描摹著中國人於生的堅強與死的掙扎。 為《生死場》創作的封面,蕭紅設計了半黑與半紅的圖案。在經典的男性批評家看來,觸目的紅色是人民的鮮血。而在女性批評家看來,那是女人生產時流的血。 在解讀《生死場》的近七十年歷史中,民族大義的話語佔到了長期的主導。 東北的淪陷使得幾乎所有的閱讀者都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抗日題材作品。但是,這樣的角度卻無法解釋年輕的蕭紅為什麼如此迷戀描述女性的生育、死亡以及病痛。當然,激進的女性主義為這一文本的解讀提供了一個角度。但是,這亦並不能解釋抗日題材在這里的比重。而話劇《生死場》的解讀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另一種解讀的版本:即民族國家的話語與女性身體的交結。即在民族國家話語的掩藏之下,關心的是女性身體本身。 對身體闡釋由成業與金枝之間的私會開始。在不名譽的男女關系中,女性的身體開始變化,同時連帶著羞恥、辱罵、焦慮以及恐懼。她的相好成業,在得知她有了身孕時是詛咒的――你的肚子真不好使,真不爭氣!她的父母因此而感到的是羞辱,村民們則是恥笑。在逃離的過程中,因為她的想念母親,成業憤怒地撕咬的亦是她的身體。最終,當她在極度痛苦與屈辱中生下女嬰時,她的父親剝奪了這小生命的生存權。女性的身體在這里是被使用,被咒罵,被毀壞,以及被扼殺。原本屬於人與人之間最歡愉的關系――男女關系因這女性身體的變化及詛咒被籠罩上了巨大的陰影,而這一切的最直接的承受者,則是身體的主人――金枝。 趙三,戲中重要的男性角色,揚言要殺掉二爺(壓迫者)、被公認為村裡最膽大,最是「男人」的男人,其尊嚴與膽氣的獲得是經由那床上的女性的身體。在他與王婆關於男人的對話中,既是性行為中丈夫與妻子的對話,亦是習慣觀念中的強勢男性與弱勢女性的一個對白。田沁鑫顯然別有深意。王婆對趙三的多次肯定成就了他的狂妄與野心,一個原來怯懦的男人在性中――在對女性的征服中獲得了力量。因而一個經典的頗有意味的場景如雕塑般定格:瘦弱的王婆(女性)背起了強勢的趙三(男性)。女人的聲音也是那麼明亮而充滿期待:「她爹,你高高地!你高高地!」性別意味強烈的讓人無法忘懷。而這之後,趙三面對更為強勢的「二爺」時那種懦弱、善變、奴性也與此場景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監牢里的趙三對二爺感恩戴德,而充滿反抗意識的王婆則在痛苦、失望之中喝酒並吞下毒葯。一高一矮,一明一暗的換位後彰顯的是劇作的潛在用意――男人趙三的怯懦、苟且與女人王婆的堅韌與清醒。 於女性身體的關注之上,死亡是劇作的一個關鍵詞。每一次燈籠的點起就會喻示著有人死去。但死亡越來越變得有重量,當一片燈籠同時點起時,死亡開始變得悲壯。(在這死亡的人群中,女人佔到了大多數)。 男性趙三、成業以至二里半的覺醒與怒吼,是在金枝被殺害的那一刻。她是他們的女兒、相好,她的身體是他們的。但這身體要被外力所毀壞了。這外力如此蠻不講理,於是,他們不得不起來。換言之,他們――這些村民們的起來,不是因為要亡國、亡村,而在於他們連活下去的最起碼的條件都被剝奪了――他們女人與女兒被搶了。亡國奴的吼聲更意識形態了些,或者是知識分子的一廂情願。真正能讓象螞蟻一樣生活的人們站起來、重新要求獲得男性尊嚴的理由,是因為這女性身體的被殺害以及他們自我身體的死亡將至。 年輕而美麗的女性身體再一次成為符號。她剛烈,沒有受到外族男人凌辱,以及最後死在日本人(侵略者)的槍下的結局。在此基礎上,劇中人喊出了死也要有死的法子,要看是怎麼死的話。女人的死在這里被賦予神聖的意義:不當亡國奴。女性身體在此刻,亦即在民族大義之下獲得了完滿。這樣的結局,是一個討好大眾的結局。大眾樂見這樣的結局並為此付出眼淚,因為這樣的處理顯然是他們所能接受的層面。 但是,在小說中,蕭紅的金枝是活著。日本鬼子來之前,她為自己日益膨脹的身體與男人無休止的慾望困擾,而日本鬼子來之後,她的處境依然未變,依然要面對需要逃離男性慾望、騷擾以及侵害。無論是日本鬼子,還是成業,在民族國家之外,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男人。蕭紅從女性身體的角度表達了對生死、對男性以及民族國家的理解,同時也表達了對民眾真正覺醒的質疑。 在民族國家的話語中,田沁鑫在最後一刻讓金枝――那年輕的、痛苦的、焦慮的、不安的身體在敵人的刺刀下倒下,高昂且悲壯的情緒使整部話劇獲得完滿――台下唏噓、掌聲四起。煽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響應。劇中各種人物的復雜性在結局處戛然而止。這只屬於公眾意義的理解。換言之是對公眾理解的一種妥協,為民族情緒提供了一個宣洩。雖然戲劇不同於小說,但我依然對這樣的處理方式表示不解。雖然在劇作中田一直表達自己的質疑,但最後她又濃墨眾彩地把這種質疑自我消解,說實話,這樣的消解,與蕭紅原作的本義有著不小的距離。 還好,田沁鑫又有意識地讓劇作充滿多個聲音。在金枝死之前,她又言說了另一個女人――二里半老婆的死亡。這個被認為缺心眼,受到眾人嘲笑的女人,臨死前指著兩個日本兵對二里半說他們兩個操我一個,之後便屈辱得倒下。但意料之外的是,她死亡的身體因為失貞又挨了二里半――她活著的丈夫的一記耳光。不被認為是男人的男人二里半,在倒下的這個女性身體前面獲得了一種權力,耳光使他更象個男人。而倒下的女性身體,其屈辱則是雙重的:被兩個男人凌辱(個人的),被兩個日本男人凌辱(民族的)。同樣死在日本人的刀下,一個因為身體純潔受到褒揚,一個因為被凌辱而受村民詛咒。――並不是所有女性身體的被殺害都能象金枝一樣完成民族話語的解釋。二里半老婆之死其實是田沁鑫對這所謂民族尊嚴與男性尊嚴的的別一種註解。甚至不由不想到這里的處理是對蕭紅的一次遙遙響應:女性身體――生死場。「它」存在、孕育、死亡,不進入國家話語,也具有意義。 看話劇的感受是復雜的。一方面驚訝於文字在這舞台上的復現。而另一方面是感染力――這是電影院、碟片所無法給予的。在最後的十幾分鍾里,愈到後來愈會落淚。在不當亡國奴的雄性吼聲中無法不感動。 但是,必須坦言,真正讓我動容的是王婆死而復生後對著受人詬病的女兒金枝說:「你生下孩子,我來養。」而當趙三把襁褓的之中的女嬰摔死時,讓我淚水奪眶而出的不只是那被摔下的嬰兒,還有那舞台正中的金枝。剛剛生產後的金枝柔腸寸斷地親眼看著她自己的父親――趙三把孩子摔死。而她在生產中被捂住了嘴,失聲失語而陷入死寂的場景更是觸目驚心。這樣的震動,猶如柔軟而又堅韌的力量,疼痛地直擊你內心深處。

『肆』 《火燒雲》選自蕭紅的哪篇長篇小說

《火燒雲》選自蕭紅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全文以「我」的視角,描寫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小城的風土人情,融合了作者無法磨滅的童年記憶,通過追憶家鄉各色人物和生活畫面,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百姓平凡、卑瑣、愚昧的生活情狀,揭露了舊中國扭曲人性和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

該作品於1940年9月1日見載於香港《星島日報》,1940年12月12日,蕭紅於香港完成《呼蘭河傳》書稿創作,12月27日全稿連載完。

(4)哪部小說的主人公叫蕭紅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火燒雲》選擇蕭紅《呼蘭河傳》,寫作時間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而《呼蘭河傳》故事發生的時間應該是20世紀10年代中期前後,那時,日軍還未侵略中國。《呼蘭河傳》單本的創作,於1938年開始於武漢,1940年完成於香港。

二、賞析

《火燒雲》一文通過極富色彩性的書寫,賦予了空間獨特的魅力。蕭紅開篇後就給整個呼蘭河城賦予了一層奇異的紅色和金色:「晚飯過後,火燒雲上來了,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看,一切生物在晚霞的映照下改變了平日的樣子。

蕭紅對大自然的細膩觀察和熱愛,在作者筆下,一切天空物體的變化多端,似有似無,給了我們讀者極大的想像空間,而且這種空間不受約束,表現了無限的可能性。《火燒雲》確實是行走在奇特時空里的一篇美文!

『伍』 蕭紅小說的介紹

蕭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獨具風格的作家。她的作品尤其是小說蘊涵著一種深沉的悲劇意識。本書收入了她的多篇小說,有《腿上的綳帶》、《夜風》、《渺茫中》、《患難中》、《生死場》、《後花園》、《小城三月》等。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氣質的作家,她那極富個性的小說和散文,曾受到魯迅、茅盾等文學巨匠和其他重要作家的激賞,並且隨著歲月的流逝,愈來愈得到中外文學界有識之士的重視,為這位不幸早逝的女作家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她的小說之所以長期魅力不衰,除了內容上的獨特和思想上的深刻外,其與眾不同的藝術形式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本書收入了蕭紅的多篇小說,有長篇小說,也有短篇小說。

『陸』 蕭紅的原名是啥她的第一篇中篇小說是什麼

蕭紅原名張乃瑩,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

『柒』 蕭紅的長篇小說

《呼蘭河傳》
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於1940年9月1日見載於香港《星島日報》,1940年12月12日,蕭紅於香港完成《呼蘭河傳》書稿創作,12月27日全稿連載完。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話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文本中的「呼蘭河」,它不是《呼蘭府志》所記載的那條流動的呼蘭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蘭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捌』 蕭紅的長篇小說是什麼

《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40年寫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說共分7章,前有序後有尾聲,著名文學巨匠茅盾作序

『玖』 蕭紅有哪些作品

抵港初期,蕭紅參加了香港幾所女校聯合舉辦的「女學生與三八婦女節」座談討論。4月,她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員身份,登記成為「文協香港分會」會員。文協香港分會於8月3日舉行「魯迅先生六十誕辰記念」晚會,蕭紅應邀創作了啞劇《民族魂魯迅》。蕭紅說:「魯迅先生一生,所涉至廣,想用一個戲劇的形式來描寫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尤其不講話的啞劇。所以,這里我取的處理的態度,是用魯迅先生的冷靜、沉定,來和他周遭世界的鬼祟跳囂作個對比。」這部啞劇以象徵性的獨特構思,融匯了魯迅作品中的眾多形象,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及少年魯迅等,劇情以實際和幻想各自參半的形式展開,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這部啞劇的原著到了同年10月,才在楊剛主編的《大公報·文藝》和《學生界》發表,成為了中國現代戲劇文學史上的一個獨特性的作品。

蕭紅在香港的生活,既貧困又孤寂,並且重病纏身,然而她以驚人的毅力,寫作了短篇小說《後花園》、《北中國》、《小城三月》,以及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馬伯樂》第一、二部。

《後花園》連載於1940年4月10日至4月25日的《大公報·文藝》及《學生界》,作品主要描寫作家對她童年生活的回憶。《小城三月》發表於1941年7月《時代文學》第1卷第2期,是蕭紅生前創作的最後一個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再婚的寡婦翠姨愛上一個「不相干」的外甥,由於門戶不對戀情自然無法玉成。結果翠姨被許配給一個又丑又瘦小的男人,就在即將舉行婚禮之際,翠姨卻因抑鬱寡歡而香消玉殞。而那位外甥每逢提及翠姨時便會傷心落淚。「據蕭紅的堂弟妹說,《小城三月》中許多人和事都是真實的。蕭紅此時已體驗到絕望和悲慘,便十分留戀地回憶起自己的青春,那些已經逝去的生活場景居然對她產生一種感情上的誘惑,使她以往認為可憎的人物,也變得有些可愛了,那大家庭的生活也變得有情趣,她後期對故家對親人的懷念,同樣是真誠的,這也是人的一種天性吧。」事實上,在蕭紅以往的小說中所出現的那個異常冷酷,缺乏起碼的同情心和憐憫心的父親,以及兇狠、陰險的繼母、伯父等人,在《小城三月》里卻被抹上了一層脈脈溫情的色彩,這可能是蕭紅當時的一個良好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