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结局 » 高考纪录片大结局
扩展阅读
小说免费下txt全文下载 2021-09-14 12:13:28
小说重生追美记百度云 2021-09-14 12:11:58

高考纪录片大结局

发布时间: 2021-09-10 10:10:07

A. 纪录片《高考》读后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补完了高考纪录片,有关毛坦厂,有关高三这一年。

这个纪录片给我的感觉是很亲切的,不管是熟悉的江北口音(我老爸家说的就是那个方言),还是那种氛围,屡屡让我回忆起高三的时候,这很不容易,从体制里出来了,实在不太愿意总是想体制里面的事情。

“离高考还有 xx 天”,在我的高中是下半学期才会出现的,而且也只在标示牌上占了一小块,每天从大门进,抬头瞟一眼,想想终于轮到我们面对这个数字了,呵呵。

作为县里最好的高中,我们学校也有一些乡镇来读书的学生,有些住校,有些陪读,只不过没有毛坦厂那么夸张。每天家长来送饭,高三的我也是这样的,爸妈高一高二都让我自力更生吃食堂,到了高三却是不怕麻烦天天送了。

每天六点起床,晚上12点多睡觉,我想是大多数普通高中的高中生的作息时间吧,晚自习是必备,高一高二有可能会被查,但对于高三那肯定都是不能少的。冬天曾经披着星光顶着寒风赶第一班公交车上学,然后就着月光做早操什么的也是有的。


的学校是很普通的一所高中,一个班六七十人,一个年级七八百人的样子,有不错的一本率,但出不了状元。每年高三8.8开学是雷打不动的潜规则,教育局那些
规矩,一说高三,全都当特例处理。一开学便是考试,然后月月考,周周考,天天考,到了下学期,每周周末成了一次模拟考试,考完马上评讲,一个星期讲完,继
续考。每个月全校组织一次正规月考,教室按高考布置,排位按成绩,后期年级前几十名要拉出来单独找个教室等等。整个高三,在基本的复习完了之后,就是充斥
着考试,讲试卷,江南十校,合肥168联考,一次四张试卷,语文数学英语理综,做试卷,几乎成了每天必做的任务,是真的麻木,枯燥,但是又不得不做。


不想评价纪录片中的那些孩子,不过很喜欢何飞的笑容,还有那打死不说话的风格颇有些像我。我的班级是年级最好的三个班之一,分布着各个成绩段的学生,我也
眼见着我的好朋友因为考试失利而伤心流泪,而那时候我是愤怒的,是的,愤怒的,我觉得这不值得,就是一个分数而已,它凭什么让我的朋友不开心。

很奇怪是吗,但是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对教育体制的反感让我整个人不可能投入进去,虽然我也在跟着学,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但是我做不到用力去拼。高三,
我更多的像是一个旁观者,应付着考试,享受着在学校的生活。也许有人会说有什么好享受的,ummmm,大概就是那种可以和好朋友朝夕相处的感觉吧,其实大
家都很擅长忙里偷闲,看小说,写文章,晚自习传纸条,趁着晚读唱歌,下课一群人在走廊人神侃,趁着下午吃饭时间不在跑去开多媒体放电影,这些都是我做过的
事情,也是大部分人做过的事,这和好好学习不矛盾,压力那么大,总要放松下,在摄像头下面顶风作案什么的最刺激了。曾经有一次考英语的时候,不想写卷子,
和几个好朋友商量好了,一人写一不分,然后答案拼一拼,反正大家英语都不差,省下时间自己玩。最印象深刻的,是在每天晚上回家的公交车上,趁着路上的十几
分钟,来一场公交ktv,就是和开车的叔叔阿姨搞好关系用自己的U盘放歌,那感觉真的超爽。

如果问我我的高三苦吗,我可以说生理上是的,睡眠不足早上起不来真的很难受,但是心理上毫无压力,甚至是享受的,如果没有那么多试卷的话就更好了。


中和衡中,一直是在我心中挂在黑名单的学校,如果是高三的我给一个评价,那就是两个字,变态。如果是高三的我看这部纪录片,大概是义愤填膺,绝逼不会这么
平静吧。现在来说,也许能比较理客中一点,脑子里清楚无比这些问题,口头上再多的批判又有什么用呢,只要高考还在,高考决定命运的现实不改变,毛中和衡中
这些超级中学就依然有存在的土壤,不管是变态,还是压榨,泯灭人性,谁都看得出来,还是有人愿意为了多考几分而自愿“献身”,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毛中,和
毛坦厂镇,不过是整个社会在高考指挥棒下的缩影和集中体现而已。
啊呀,我们的路,还有很远的样子呢。

B. CCTV9记录片《高考》有人看么

1、《高考》这部纪录片是最近不可多得的优秀纪录片,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它跳出了高考的思维和框架来拍这部纪录片的,以另一种角度来审视高考,每一集都非常的深刻。

2、在上一代人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错过了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应有的才智没有得到发挥,可能本身家境一般,但是儿女有机会将较好地智力发挥出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也是一种补偿与幸运。

C. 如何评价CCTV9纪录片《高考》

看了这部央视的新纪录片,会让你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所在的,是假的中国。历时一年,涉及到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生态各不相同的 6 个省级行政区域,上海、新疆、黑龙江、江西、陕西、海南,在央视新纪录片《航拍中国》的每一帧里,中国每一寸山川河流都美到让人窒息。随随便便一截图,就是一张绝美的壁纸。

D. 有关高考的纪录片推荐一下

高考1977,不错的,我看过,很鼓舞人心的,强烈推荐!再或者就是《高考》,有好几集,慢慢看吧,会有很多体会

E. 高考央视纪录片读后感

8月19日,我在微信当中看了六集的《高考》视频,看过后深有感触。
一、二集是讲述毛坦厂中学的日与夜
安徽毛坦厂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高中,学校位于安徽省的一个小镇上,每年都会有上万名学生参加高考,他们中的三分之二是高考复读生,这里常年租住着数万名陪读家长,她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和西部城镇,小镇和学校形成了一个高考镇 ,孩子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全部。
2014年1月10日,星期六,距离考试还有140天,中午,陪读家长把饭送到校门外,学生的吃饭时间约为10分钟。
吴俊是毛坦厂中学的保安队长,他说:从他爷爷到他这一辈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所以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大学,孩子几乎成了所有家长最后的希望。校外陪读家长等待午时才能放学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高考才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才可以改变现有的生活。
程老师说:拯救一个孩子就等于拯救一个家庭,只希望她们这一代可以比他们的父母过的好一些!2014年高考这天,孩子们迎来了他们一生当中的巨大考验,考场外挤满了家长,门外的家长似乎比孩子更加紧张,这一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了,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代表着一次考试,更意味着孩子和家长的梦想和三年来的艰辛努力。
20天后,高考成绩出来了,家长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感动的流泪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了孩子实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了,孩子终于不负众望的完成了他们共同的梦想,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孩子和家长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我非常喜欢视频中老师的一段话:
很多人怎么讲呢,受了毛中的惠,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就是刚才有人说,毛中灭杀人性,但是大部分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没有苦难,这样人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他禁不住风吹雨打,你将来到社会上,谁能把你当公主,谁能把你当王子,你在家是公主啊?你在家是王子啊?你到社会上,社会很残酷,社会是残酷的!今天不是人,明天人上人,我就觉得,人生必须要经历一些苦难,毛中就是给你提供了一个苦难的课堂,高考成功了,家长乐了,孩子找上好工作了,成立一个好家庭了,有什么不好呢?毛中何罪之有?谁请你到毛中来的,在你没来毛中之前,你就知道毛中很恐怖,为什么还把孩子往恐怖的学校带?磨出雪亮的钢刀,冲向隐形的战场。金榜题名,舍我其谁。(第二集20分钟之后讲话)
比起他们,我们是不是轻松了很多、幸福了很多呢?
第三集久牵的孩子
是回到家乡参加高考还是留在从小生活的城市,留与不留成了孩子们最大的难题, 在纪录片中一部分的人选择了留下,一旦选择了留下来就要接受没有大学文凭的待遇,想要改变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但无论怎么选择都无法逃避高考的压力,只是大城市多了一些我们想要的机遇和更好的生活,他们努力的寻找着共同的出路,背负着自己的梦想和父母的期望 ,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第四集讲述了大山里的孩子
中国有太多太多像她一样在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才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才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走出大山才是改变现有生活的唯一方式,纪录片中的她,是个懂事的孩子,而她的叔叔婶婶则是善良,朴实的人,为了侄女儿的学费,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只为了他的侄女将来能够过上好的生活,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即便是亲生父母所做的也不过如此吧。
片尾,奶奶没能等到孙女的寒假便因病去世了,老人家用自己的信念强撑到了最后,只是为了听到孙女考上大学的消息,当大学考上了,又还有什么可以支撑她活下去呢!我所感动的是生活的苦难,艰难的等候,令人震撼的亲情。
第五集留学大潮
2014年中国有45万人选择出国留学,人们俗称留学考试为洋高考,俨然这又是另外一种高考同样是奋斗和追求潮流汹涌,我们关注高考,也把目光投注在那些转身离去的身影,自费留学欧美。
4年的经济成本大约需要150万人民币,可是文化和心理上的准备却无法衡量,很多人早早选择了国际学校,期待为将来的国外生活做好准备,在这些国际学校里,中文课渐渐边缘化。
这一集我没有仔细看,因为这个成本就是我现在不可企及的天文数字。
最后一集论述了校长的选择
或许是记录片的重点,教育的改革,这里采用了两个高中做对比,一个是河北精中,一个是北大附中,精中代表了像毛坦厂这样的二三线城市,他面对的教育资源有限,只能按照现在现有的模式去改革,而北大附中则是代表了那些教育资源优越的高中,他们能做到的则是更多的选择,在各个方面做出改革。但最主要的应该是对两所学校教育的认可。
看完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拼命!也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更懂得对于我们普通家庭,只有学习才是改变现有生活的唯一方式,也只有学习才可以给予你以后更好的生活。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或许明天是美好的,但很多人已经倒在今天。
在学习的这条道路上并不拥挤,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让我们用今日的努力拼搏,换取明日的惊涛骇浪,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吧!

F. 高考,一场影响亿万中国人命运的考试,如何评价CCTV9纪录片《高考》

这部片子被认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关于高考的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8.9。

整部纪录片分为六集,每集五十分钟,选取了中国社会不同的高考人群,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在高考面前不同群体的不同表现。

他们经历过一次失败,选择复读,就一个字,拼。去年拼不过,来这里再拼一年。这里的学生,时刻紧绷着神经,压力太大了,情绪一不小心就彻底崩溃。比如,复读班的女孩何飞,因为成绩不好心情焦虑,几度失控哭泣。难,难受、困难。放弃高考吗?当然不,得继续。

如果喜欢小编的话记得点赞留言哦。

G. 纪录片《高三》影评

曾经年少:《高三》

同样是这样的季节,一年前,我跟风去看了《高考1977》,现在情节已经基本遗忘,只记得那里面有一个女生考上了北大。我还记得,那时我在日记里写道:能通过某种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是一件多么幸福和可贵的事情。

同样是这样的季节,四年前,离高考还有20多天的时候,窗外的法国梧桐的叶子已经绿得很鲜艳,天气已经非常燥热,没有空调的教室里,时常听到扇扇子的声音,还有班主任的教导声,还有课间同桌的欢声笑语……

偏偏是在面临毕业的时候,心怀着很多压抑和感伤,我遇到了这部纪录片,和那里面的老师、家长和同学们,遇到了自己的回忆,遇到了当年的自己。

影片里讲述的是,福建西部一个山区小县城中学文科班的高三故事,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涵盖了太多的内容:父母的殷殷期盼,老师的谆谆教诲,青春的希望与叛逆,清醒与懵懂,挫折与勇气、理想与追求……还有高三一年可能经历的很多事情:党会、班会、家长会、早读、早操、晚自习、体检、照毕业照、早恋、泡网吧……

片中的班主任老师,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他除了具备众多高三班主任必备的责任心之外,还真实地了解每一个同学的想法,与每一个同学真诚地交流,他不仅仅是一个鞭策者,而更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送走了一批有一批的学生,他年复一年地驻守在这个岗位上。

片中的学生们,有积极上进非常努力的,也有顽皮、偏执与迷茫的。他们生活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有一点大抵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在这一年都经历了真正的成长。那个成绩好的女孩子,在距离高考还有100多天的时候,把北大校歌《燕园情》抄写在日记本上,这个细节让我非常感动,心中有梦想和执念,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那个父亲早逝的男孩,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喝得烂醉,在距离高考还有14天的时候离校出走,最后在与自我斗争的过程中重新回到学校,奔赴考场,追求理想,这也让我非常感动,经历过挫折又能爬起来的人生,是值得敬佩的。

对于本片,又可能会有另一种思考,譬如,关于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向的冷静思考,那么多的年轻人,为了走出大山,肩负着让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班主任老师每一年都重复着几乎同样的劳动,对这样的教育制度以及它带来的种种辛酸和压抑,他早已适应,早已麻木。

但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未必全部是这种比较沉重的思考,甚至可以说,更多的是关于自己成长的回忆和思考。

中学的那几年,可能是我成长最快的几年。毫不夸张地讲,高三那年给我带来的幸福感,是一辈子都难以超越和忘怀的。

那个时候,生活非常纯粹,一个明确和清晰的目标引领着我每一天的生活,我把从北大带回来的未名湖图案的挂历放在一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地方,每次看到它平静的水面,我的心就会安静下来。

那个时候,每天晚上爸爸10点准时来我房间熄灯,所以我每天抓紧时间快速地把作业做好,以至于数学作业的证明题我确定我会做的时候就直接在上面写上“即得证”三个字了事,然后迅速地完成当天计划的复习任务,省下的时间我就用来读书剪报,每天10点的时候都会恋恋不舍地合上喜欢的闲书,我睡觉以后妈妈会帮我做课外阅读的读书笔记,为的是给我积累好的写作素材。

那个时候,我每天6点02分起床,这是爸妈精心给我计算的时间,每天我会在优美的英语散文朗诵中醒来,然后吃完早饭精神饱满地去学校,晨读的时候我不会浪费一分钟的时间,上课的时候我会在老师讲笑话的时候我会忽略之,自己复习做过的习题。

那个时候,我不上网,没有qq,没有博客,没有豆瓣,但是每天都有最知心的朋友与我交流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我也会经常写日记,每次班主任让交周记我都会交特别长的一篇,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的感悟,班主任老师会在我的周记之后给我很多的鼓励。

高三那年的春天,阳光经常是温暖的,南方的雨也不那么多,几次模拟考的天气都非常好,澄澈的阳光洒在考卷上,我考试用的圆珠笔颤抖的光影,像是有一个生命在试卷上跳舞。那是我目前为止见过的家乡的最后一次春天,让自己对家乡春天的记忆定格在那一年,也没有什么需要叹息和遗憾的了。

高三那年就是那样过来了,像是一支班得瑞式的轻音乐,最后是渐渐回归到安静,偶尔还伴有听得见的鸟语和听不见的花香。高考结束之后,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顾城的诗》。拿到北大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比自己想象得要平静得多,过了一整个夏天,我来到现在置身的这个园子,开始如同我现在的生活,如今,这样的生活,已经走到尽头了。时光真疯狂。

我对自己的现状基本还算满意,但是,我没有像高三时那样的纯粹、那样的激情了,我经常会莫名地犯困,经常会一天上了几节课、写了几篇劣质的论文还觉得乏力得很委屈,偶尔写的小文章,很多大抵也都是对生活的抱怨,我估计现在遇到的一些烦心事,或许是高三那时候的我完全可以忍受的。我本以为我会在清晨经常去静园读书,但是这四年来我似乎几乎没有读过英语。我高中的时候,老师讲笑话我就不听,专看书复习,现在,在国际贸易的课堂上,老师讲笑话我才会想认真听,讲正事儿我反而想逃避。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变化可能是永恒和必然的,但是这样的一种变化的方式,可能是一种悲哀。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突然想起一句我在考完高考当天晚上看到的一句话,“高考是中国学生的成人礼”,记得当时我冷笑了一下,然后觉得很凄凉。现在的我还是觉得这句话给人一种很残酷的感觉。但是我不得不承认,高三那年,赐予我们的成长,是不可替代的。

H. 如何评价CCTV9纪录片《高考》的第四集

我只能说毛中所主要呈现的,是一个炼狱。这种环境对思维的禁锢和封锁,足以令人震撼。许多学业失败的学子汇聚,以未来为名义,想借助高考让自己走得更远,于是,高考在他们眼中成了战场,硝烟滚滚,而他们却疲于应付对试卷的战争,此外种种心,生理问题也会到来。高考是命运的转折,却不是终点,他们,正被强行灌输着错误的观念。高考是块踏板,但谁又能肯定分数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我想问问那些父母,在他们眼中是不是孩子成才只与成绩有关。许多人到此复读,本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I. 高考纪录片的观后感,谢谢各位

其实相对于第四集宏志班的孩子来说,毛坦厂的孩子幸运多了。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至少不用为钱发愁。即使是片中的那个相对贫困的女生,也是可以靠自己家庭的力量解决在外租房子所需要额外付出的几千元。而家长们要求孩子高考的唯一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善贫困,而是为了改善生活地位——不得不说,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缺少的不是钱,而是一种受人尊敬的地方。他们向往上层人的生活,于是他们得不到的,便把希望压在了孩子身上,而实现这一希望唯一可能的途径便是——高考,考上好学校,找份有地位的工作。
只是家长们的想法是否太单纯了点呢?或者说他们或许也知道如今的大学毕业即失业,但是他们的心结依旧紧紧的系在了高考上。
相对于毛坦厂扭曲的高考心理来说,我倒是更能理解宏志班的孩子。因为这里的土地实在太过于贫瘠了。这里的孩子如果要摆脱贫困的生活,甚至仅仅为了吃饱饭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们也不得不通过高考来实现。
但是高考也只是第一步。这里的孩子和家长甚至在高考前就要去面临考上后的经济压力。“因教而贫”—— 一 方面读书是唯一改变贫困面貌的途径,另一方面读书却让一个家庭雪上加霜,穷上加穷。但即使如此,这里的人们还是愿意让孩子们放手一搏,这是几乎带有赌博性质的一搏,形式便是高考!
虽然高考对于宏志班的孩子来说是关乎生存和毁灭,但这里的备考氛围却还是充满着温情和人性(只是片子中所呈现出来的)。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高考,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我庆幸,我已经过了高考的年龄,我也庆幸,我的高考过得非常的平坦甚至安逸。

J. 介绍一下纪录片《高三》中的几个主角现在的情况和去向.

1992年,一个叫方三文的高三学生通过高考走出了这座县城。2004年,方三文把一个叫周浩的朋友带回武平。周浩用一年的时间,在这里拍了一部纪录片——《高三》。《高三》的主角是武平一中高三(7)班的班主任王锦春和他的学生。王锦春38岁,在他22岁从师范大学毕业那年,他成为方三文的班主任。方三文后来以这座学校至今为止的最好成绩:全省文科第二,考取了北京大学。
如今方三文任职某网站新闻总监,周浩本是职业图片摄影师,只是现在已经很少见他背相机了。拍纪录片去了。21世纪报系有个影像工作室,周浩是这个工作室的唯一成员。办公室很小,他陆陆续续在这里完成着一些纪录片。《高三》是工作室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刚刚获得第三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人道奖纪录片奖”。
钟生明。这个男孩无疑是片子里最出彩的一个学生角色,让人欢喜让人愁。我们单独说说他的状况。
钟生明在偏远的山区学校,通过网络游戏以及跟邻校做生意,赚了10000块钱,这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情。钟生明的父亲是典型的农民,他曾经很以儿子为骄傲,因为钟生明非常聪明,并且一度成绩优秀——他们的学号是按照入学成绩高低排的,钟生明的学号是7。可是后来钟生明的成绩很不好。有个镜头没有在片子里出现:钟生明在父亲面前痛哭:“我做的一切都是想减少你的负担……”钟生明正在复读。《高三》的播出使钟生明成了学校里的名人,他因而选择了另一个学校。周浩建议钟生明再摔打几年,他对钟生明说:“你可以不信老师,不信你爸爸,但你要信我一句话,门槛很重要。你一定要好好考大学。”又一年高考快到了,只是钟生明的模拟成绩还是不太理想。

这也是我最后一次了解到的他们的情况!至此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过!希望你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