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明王朝有多少皇帝皇叔叫啥名字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国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⑵ 那个像个伟大的男人明朝王爷是朱元璋的第几个儿子
第1代秦王朱(木+爽)(公元1356--1395年),在太祖的24个亲王中居长,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 年)任宗人府宗人令。两年后,因建造王宫太过奢华和其他过失,被召还京师受责,两年后才回到西安藩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因率兵镇压兆州(今甘肃临潭)少数民族叛乱有功,受到朱元璋赏赐。同年,因病去世,谥为愍,故史称秦愍王。
朱元璋为二房秦愍王朱(木+爽)后裔制订的20个派字是:“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坚心旁+享)。”
晋王家族:
皇族第3房是晋藩家族,大概是诸藩之中繁衍最盛的一支
明皇族第3房始祖朱(木+冈)(公元1358--1398年),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第3个儿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晋王,建藩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十一年(公元1378年)就藩。史书记载,这位第一任晋王,自小跟大学者宋濂学文,又从杜环学习书法,长得“修目美髯,顾盼有威”,而且智慧极高。封王之后,镇守北方重镇,与燕王朱棣一起成为明初最有势力的藩王,多次参预明初军国大事。如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60年)受命与燕王朱棣一超率师远征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当时大将颍国公傅友德等都听他节制。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又受命同周王朱(木+肃)一同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筑城屯田,以巩固边防。可见朱(木+冈)对明初的朱氏政权和国家民族,作出过较大贡献。但朱(木+冈)这个人的性格,颇有些骄纵,在晋王任上,也做过许多不法妄违的事,甚至一度阴谋造反,因被人告发不遂,从此受到朱元璋的责怪和疏远,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因忧怨而死,年仅41岁,在位 28年,谥为恭,史称晋恭王。
晋王朱(木+冈)后裔,以“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20字为派语。
燕王家族:
朱棣(公元1360年--1424年),史称明成祖,又被称为永乐皇帝。朱棣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初被封为燕王,统兵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今北京市)。靖难政变,篡侄为皇。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辛卯,朱棣因积劳成疾,于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经榆木川时,忽然病逝,享年 65岁,归葬于北京天寿山长陵,初谥“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明嘉靖时改谥为“启天宏(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改为成祖。明成祖朱棣娶开国元勋徐达长女为妻,就是徐皇后,又有宠幸的昭献贵妃王氏、恭献贤妃朝鲜人权氏等众多妃嫔,共生四子:高炽、高煦、高燧、高(火+羲)。朱高炽(公元1378--1425年),明洪武时立为燕王世子,明永乐时立为皇太子。明成祖北伐亲征时,他多次受命监国,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十五日继为帝,改明年为明洪熙元年,这就是朱棣长子明仁宗继位。成祖次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三子朱高燧,被封为赵王;四子朱高(火+羲)早年夭折,未被封王。
周王家族:
在大明朝众多的封藩中,第5支周藩王家族是较杰出和优秀的一支。这个家族的发派始祖,便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
周藩发派祖也即第一代周王朱(木+肃)(公元1361--14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第五个儿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封为吴王,建国于钱塘(今浙江钱塘)。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封为周王,建国于北宋故都河南开封,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国。史书上记载说,周王朱(木+肃)为人好学,喜读书,能填词赋诗,又写得一手好字,曾根据元朝宫中遗事,写有《元宫词》100章。又针对当时中原饥荒,著《救荒本草》一书,考核可食的野生草本植物四百余种,并配绘图说明,对后来农学家徐光启写《农政全书》起过较大的参考作用。但朱(木+肃)也有明初大多数藩王的通病,即野心勃勃,阴谋篡位做皇帝。当建文年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周王朱(木+肃)也不听属下和家人的劝谏,蠢蠢欲动,阴谋造反。而建文帝认为朱(木 +肃)是朱棣的同母弟,早就想要除去他,这时便趁势派兵突袭开封,将周王朱(木+肃)逮捕,押回南京禁锢,并将他的儿子们迁徙到别处。明成祖政变成功后,释放朱(木+肃),恢复周王爵位,让他回到开封。永乐初期,传闻他又想造反,被成祖责令反省,并夺去他的三支护卫军,他才“顿首谢死罪”,从此老实地做起周王来。朱(木+肃)在位长达56年,直到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去世,享寿65岁,谥为定,史称周定王。
朱元璋生前亲自为周王朱(木+肃)后裔制定了20字的派语:“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族:
明藩第6支是楚王朱桢家族,大多是些平庸无才之辈
楚藩开派祖朱桢,是朱元璋与胡充妃生的儿子,属庶出,排行第六,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始封为第一代楚王,建国武昌(今湖北武昌市),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到国就任。在位54年,曾镇压铜鼓、思州少数民族起义,永乐初任宗人府宗正,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去世,谥昭,史称楚昭王。
楚王朱桢后裔,以“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等20字为本族派语。
齐王家族:
明宗室第7支是齐王朱(傅亻改为木)后裔,子孙被废为庶人
齐王朱(傅亻改为木)(公元1364--1428年),是朱元璋与达定妃所生的庶七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为齐王,建藩青州,十五年(公元1382年)就国。曾多次受命率兵从燕王北征蒙古有功。后以武功自喜,性凶暴。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因谋反被召至京,废为庶人。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复位,但更加骄纵不法。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因罪被禁锢京师,不久即被正式废为庶人,取消齐王封爵,藩国也被废除。子孙也被废为庶人,徙迁至南京。朱后裔以“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等20字为派语。
鲁王家族:
明宗室第十支是鲁王朱檀家族,势力较小,地位较低,家族平庸
始祖朱檀(公元1370--1389年),是朱元璋与郭宁妃所生的庶十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出生后两个月封为鲁王,建藩兖州(今山东兖州县),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到国。
鲁藩朱檀后裔以“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兼达,康庄遇本宁”等20字为派语。
蜀王家族:
明藩第11支,蜀王朱椿家族,是明朝宗室各藩系中最著名和优秀的一支
蜀藩开派始祖朱椿(公元1370--1423年),是朱元璋与郭惠妃(郭子兴之女)生的庶十一子,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为蜀王,建国成都,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就国。史书上记载,这位第一代蜀王朱椿,为人孝友慈祥,笃诚宽厚,性格与朱元璋的众多儿子大不相同,不好战争兵事,而独喜欢博览群书,气质容止温文典雅,被朱元璋称为“蜀秀才”。他还广交文学者,尊重知识与人才,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他曾邀明初著名学者李叔荆、苏伯衡一同讨论经史。又特聘一代名儒方孝孺任蜀世子的老师,并在方的居室题“正学”二字,以示尊重。又从自己的禄米中每月分给成都各位群学博士一石,后成为定制。当时各藩王大多扩张护卫、操练士卒,甚至以武力谋反,而朱椿驻守西南边陲的四川,却以礼教治国,,又注意与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在他的治理下,四川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史称“蜀人由此安业,日益殷富”,并使“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朱椿于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去世,享寿54岁,谥为献,文献上因此称他为蜀献王。所著有《献园集》。
蜀王朱椿后裔以“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20字为派语。
代王家族:
明藩第13支,代王朱桂家族,生活荒淫腐败,为人奸佞不法
开基始祖朱桂(约公元1372--1446年),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后的庶十三子,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封为代王,建国太原,同年就国。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去世,谥为简,称代简王。
代王朱桂后裔,以“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等20字为派语。
肃王家族:
明藩第14支――肃王朱(木+英)家族
肃藩王府是明朝分封在西北要道兰州上的一支宗室。其开基始祖第一代肃王朱(木+英),是明太祖与一个没有名号的妃子郜氏所生的庶十四子。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为汉王,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封为肃王,第二年就国。初建藩于平凉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就藩甘州,兼管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又内迁,建藩于兰州(今甘肃兰州市)。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去世,谥为庄,史称肃庄王。
肃王朱(木英)后裔,以“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等20字为派语。
辽王家族:
宗弱支昌的辽藩朱植家族,开拓台湾数十年
在明代众藩系中,辽藩家族是第15支。辽藩开基始祖第一代辽王朱植,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韩妃所生的庶十五子。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植被封为卫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封为辽王,建藩于辽东半岛的广宁(今辽宁北镇县),随即就国。朱植是个能征善战、深谙兵事的亲王,当年镇守辽东边疆,屡建军功。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靖难”战争爆发时,他被建文帝命令率军渡海南下勤王。朱棣篡位后,嫌朱植曾对自己有二心,便削除了他的护卫军,并将辽王府改建于荆州。从此,辽王家族便从辽东半岛徙迁到内陆的今湖北江陵市,并从此由一个军事强藩转变成一个普通王藩。朱植于1424年去世,谥为简。
辽王朱植后裔,以“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而龙舆”等20字为派语。
庆王家族:
第16支庆藩家族,是明王朝安排在西北边陲要地上的一支宗室力量
庆藩的开基始祖朱(木+旃),是明太祖朱元璋与余妃所生的庶十六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为庆王,建国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到国。
庆王朱(木+旃)后裔,以“秩邃(宀+真)台(才头+鼎),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行的中间+干),骘眷发需昆”等20字为本支派语,以分昭穆。
岷王家族:
第18支是岷藩家族,大都平庸
岷藩开基始祖朱(木+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改派朱(木+便)南镇新收服的云南。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木+便)因被西平侯沐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洲。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朱(木+便)在云南与沐家不和,又多次非法胡为,擅收地方官印信,暴虐杀人,屡教不改,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四月,令朱(木+便)自云南北迁至武冈(今湖南武冈县)。从此,岷藩一支,自甘肃经云南,最后定藩于武冈。1450年朱(木+便)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朱元璋亲自为岷藩家族一系制定的20字派语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个(礻+西头+土)雍,崇理原谘访,宽(钅+容)喜贲从。”
谷王家族:
第19支――谷王朱(木+惠)族
开基始祖朱(木惠),是明太祖与郭惠妃所生的庶十九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谷王,初建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当年朱棣起兵“靖难”,他奉建文帝令回南京守金川站,后开门迎降于成祖。永乐初改建藩国于长沙(今湖南长沙)。后阴谋政变,事发失败,被诏至京师,废庶人。不久与两子朱赋灼、朱赋(火+仑)自焚而死,独第三子朱赋(火+欣)有后,但藩国被削除。
朱(木+惠)裔以“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怪豫,扩霁昱祯祥”等20字为派语。
韩王家族:
在明王朝众多藩系中,第20支韩藩家族是非常重要,也非常著名的一支
它的开基始祖第一代韩王朱松,是明太祖与周妃所生的庶二十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为韩王,建藩开源,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 年)还未就国便去世。后他的儿子朱冲(火+或)嗣封,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改封国于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从此定居在平凉。
韩王朱松后裔,以“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王+景)逵,(颤不要页旁)韶愉灏(忄造),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沈王家族:
第21支是沈王朱模家族
沈藩开基始祖是第一代沈王朱模,是明太祖朱元璋与赵贵妃所生的庶二十一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为沈王,建藩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到国。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去世,谥为简,史称沈简王。
沈王朱模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佶幼诠勋胤,恬(王+呈)效回(王+皇),(氵+是)源(言+西头+土)皙(日韦) ,圭璧澈澄昂”等20字为本系派语。
在明朝诸藩系中,沈王家族是最普通平实的一支,无大过,无大功,后人评价用“恭良”二字,可说绝妙。明朝灭亡后,国除,后裔不详。
唐王家族:
第23支――唐藩朱(经纟改为木)家族
唐藩开基始祖是朱(经纟改为木),是明太祖朱元璋与李贤妃所生的庶二十三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被封为唐王,建国河南南阳,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到国就任。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去世,谥为定,史称唐定王。
唐王朱(经纟改为木)的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等20字为本系派语。
伊王家族:
明宗室幺房――伊藩朱(木+彝)家族
伊藩开基始祖朱(木+彝),是明太祖朱元璋与葛丽妃所生的庶廿五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为伊王,建国于洛阳,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就藩。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病死,谥为厉,史称伊厉王。
伊王朱(木+彝)的后裔,以太祖所定的“(禺+页)勉(讠+是)(讠+于)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等20字为本系派语。
⑶ 明朝王爷列表!!!!!!还有对应的皇帝!!!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要快~~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朱元璋的第四子,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明成祖长子。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仁宗长子。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宣宗长子。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宣宗次子,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英宗长子,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宪宗三子。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孝宗长子。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宪宗孙,父兴献王。
穆宗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世宗第三子。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穆宗第三子。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神宗长子。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光宗长子。
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光宗第五子。
秦愍王 朱樉 太祖嫡二子 1370~1395
秦隐王 朱尚炳 愍嫡一子 1395~1412
秦僖王 朱志堩 隐嫡一子 1412~1424
秦怀王 朱志均 隐庶二子 1424~1426
秦康王 朱志[土挈] 隐庶三子 1428~1455
秦惠王 朱公锡 康嫡一子 1458~1486
秦简王 朱诚泳 惠庶一子 1488~1498
秦安王 朱公铭 追封
秦庄王 朱诚澯 追封
秦昭王 朱秉欆 安庶一子 1500~1501
秦定王 朱惟焯 昭庶一子 1509~1544
秦恭王 朱诚润 追封
秦顺王 朱秉柎 追封
秦端王 朱惟燫 追封
秦宣王 朱怀埢 惟燫之子 1548~1566
秦靖王 朱敬镕 宣庶一子 1569~1576
秦敬王 朱谊澏 靖嫡一子 1581~1586
秦王 朱谊漶 靖嫡三子 1587~1617
秦王 朱存枢 谊漶子 1618~1643
***************晋***************
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府
晋恭王 朱棡 太祖嫡三子 1370~1398
晋定王 朱济熺 恭嫡一子 1398~1414
晋王 朱济熿 恭庶三子 1414~1427
晋宪王 朱美圭 定嫡一子 1435~1441
晋庄王 朱锺铉 宪庶一子 1442~1502
晋靖王 朱奇源 庄嫡一子 追封
晋怀王 朱表荣 靖嫡一子 追封
晋端王 朱知烊 怀庶二子 1503~1533
晋安王 朱表槏 追封
晋康王 朱知[火节] 追封
晋简王 朱新[土典] 知[火节]庶一子 1536~1575
晋敬王 朱慎镜 新墧嫡一子 追封
晋惠王 朱慎鋷 新墧嫡三子 1579
晋穆王 朱敏淳 惠嫡一子 1585~1610
晋王 朱求桂 穆庶一子 1613~1643
***************燕***************
洪武十一年就藩北平府
燕王 朱棣 太祖嫡四子 1370~1402
***************周***************
洪武三年封吴 十一年改封周 十四年就藩开封府
周定王 朱橚 太祖嫡五子 1370~1425
周宪王 朱有炖 定嫡一子 1436~1439
周简王 朱有爝 定庶四子 1439~1452
周靖王 朱子垕 简庶一子 1455~1456
周懿王 朱子埅 简庶二子 1457~1485
周惠王 朱同镳 懿庶一子 1487~1498
周悼王 朱安[氵横] 惠庶二子 追封
周恭王 朱睦[木审] 悼庶一子 1501~1538
周康王 朱勤熄 恭嫡一子 追封
周庄王 朱朝堈 康嫡一子 1540~1551
周敬王 朱在铤 庄嫡一子 1552~1583
周端王 朱肃溱 敬嫡一子 1586
周王 朱恭枵 端嫡一子 1589~1641
***************楚***************
洪武十四年就藩武昌府
楚昭王 朱桢 太祖庶六子 1370~1424
楚庄王 朱孟烷 昭嫡三子 1424~1439
楚宪王 朱季堄 庄庶一子 1442~1443
楚康王 朱季埱 庄庶二子 1444~1462
楚靖王 朱均鈋 东安恭定王庶一子 1465~1510
楚端王 朱荣氵戒] 靖嫡一子 1512~1534
楚愍王 朱显榕 端庶一子 1536~1545
楚恭王 朱英[火佥] 愍庶三子 1551~1571
楚王 朱华奎 恭子 580~1643
***************齐***************
洪武十五年就藩青州府
齐王 朱榑 太祖庶七子 1370~1406
***************潭***************
洪武十八年就藩长沙府
潭王 朱梓 太祖庶八子 1370~1390
***************赵***************
赵王 朱[木巳] 太祖庶九子 1370~1371
***************鲁***************
洪武十八年就藩兖州府
鲁荒王 朱檀 太祖庶十子 1370~1389
鲁靖王 朱肇辉 荒庶一子 1403~1466
鲁惠王 朱泰堪 靖嫡一子 1467~1473
鲁庄王 朱阳铸 惠嫡一子 1476~1523
鲁怀王 朱当漎 庄嫡一子 追封
鲁悼王 朱健杙 怀嫡一子 追封
鲁端王 朱观[火定] 悼嫡一子 1528~1549
鲁恭王 朱颐坦 端一子 1551~1594
鲁敬王 朱寿鏳 恭庶六子 1596~1600
鲁宪王 朱寿鋐 恭庶七子 1601~1636
鲁肃王 朱寿镛 恭庶九子 1636~1639
鲁王 朱以派 肃嫡一子 1640~1642
鲁王 朱以海 肃五子 1644~1654
***************蜀***************
洪武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
蜀献王 朱椿 太祖庶十一子 1378~1423
蜀庄王 朱悦熑 献嫡一子 追封
蜀靖王 朱友堉 悼庄嫡一子 1424~1431
蜀僖王 朱友[土党] 悼庄嫡三子 1432~1434
蜀和王 朱悦X 献庶五子 1435~1461
蜀定王 朱友垓 和嫡一子 1462
蜀怀王 朱申鈘 定嫡一子 1464~1471
蜀惠王 朱申凿 定庶三子 1472~1493
蜀昭王 朱宾瀚 惠嫡一子 1494~1508
蜀成王 朱让栩 昭嫡一子 1510~1547
蜀康王 朱承爚 成庶三子 1549~1558
蜀端王 朱宣圻 康庶一子 1561~1612
蜀恭王 朱奉铨 端嫡一子 1615
蜀王 朱至澍 恭嫡一子 1616~1643
2007-12-9 21:17 回复
思文皇帝
1位粉丝
2楼
***************湘***************
洪武十八年就藩荆州府
湘献王 朱柏 太祖庶十二子 1378~1399 初谥戾
***************代***************
洪武十一年封豫 二十五年改封代 是年就藩大同府
代简王 朱桂 太祖庶十三子 1378~1446
代戾王 朱逊煓 简嫡一子 追封
代隐王 朱仕[土廛] 戾庶一子 1448~1463
代惠王 朱成炼 隐嫡一子 1466~1489
代思王 朱聪沬 惠庶一子 追封
代懿王 朱俊杖 思庶一子 1499~1527
代昭王 朱充耀 懿庶一子 1530~1547
代恭王 朱廷崎 昭庶一子 1549~1573
代定王 朱鼐铉 恭庶一子 1581~1594
代王 朱鼐钧 恭庶三子 万历二十四年进封。
代康王 朱鼎渭 鼐钧嫡一子 ?年袭封 崇祯二年薨。
代王 朱彝X 康嫡一子 崇祯间袭封 薨。
代王 朱传[火齐] 彝嫡一子 崇祯间袭封。十七年遇害。
***************肃***************
洪武十一年封汉 二十五年改封肃 就藩甘州 后移兰州
肃庄王 朱楧 太祖庶十四子 1378~1419
肃康王 朱瞻焰 庄庶一子 1424~1464。
肃简王 朱禄埤 康庶一子 1468~1479
肃恭王 朱贡錝 简庶一子 1487~1536
肃靖王 朱真淤 恭嫡一子 追封
肃定王 朱弼桄 靖嫡二子 1539~1562
肃昭王 朱缙炯 定嫡一子 追封
肃怀王 朱绅堵 昭庶一子 1563~1564
肃安王 朱弼柿 靖庶四子 追封
肃懿王 朱缙[火贵] 安庶一子 1571~1588
肃宪王 朱绅尧 懿庶一子 1601~1618
肃王 朱识鋐 宪嫡一子 1621~1643
***************辽***************
洪武十一年封卫 二十五年改封辽 就藩广宁州 永乐二年迁荆州府
辽简王 朱植 太祖庶十五子 1378~1424
辽王 朱贵烚 简庶二子 1425~1439
辽肃王 朱贵[火受] 简庶四子 1439~1471
辽靖王 朱豪墭 肃嫡一子 1473~1478
辽惠王 朱恩鑙 靖嫡二子 1480~1495
辽恭王 朱宠涭 惠嫡一子 1497~1521
辽庄王 朱致格 恭嫡二子 1524~1537
辽王 朱宪[火节] 庄庶一子 1540~1568
***************庆***************
洪武二十四年封 二十六年就藩韦州 建文三年迁宁夏
庆靖王 朱[木旖] 太祖庶十六子 1391~1439
庆康王 朱秩煃 靖庶一子 1439~1469
庆怀王 朱邃X
⑷ 多尔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 从孤儿弱主到和硕睿亲王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降生
在赫图阿拉,生母阿巴亥,姓乌拉纳喇氏。这时,努尔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
微的小部落头领,而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的“聪睿恭敬汗”,并且正在进一步
发展统一事业,为建立清朝奠定基础。当多尔衮诞生未满百日,努尔哈赤就
率大军进攻乌拉,最终灭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国,多尔衮母子面临着被打入
冷宫的危险。但是,由于努尔哈赤优待降顺者的政策,以及阿巴亥富于心计,
善为周旋,使他们母子安然度过难关,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尔衮也步入了台
吉的行列。
公元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
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
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
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
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①。
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
这样一个改变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从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体弃滚代皇
后富察氏开始的。当时虽然给大福晋富察氏头上加了四条罪状,但是都缺乏
足够的根据,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②,实际上,是有
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弃之后,取代她作为大福晋的正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样,
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代善由于处处计较而失去乃父的欢心,又听信后妻的谗言而虐待已子
硕讬,这就为觊觎其地位的人们带来了反对他的口实,造成了前面所说的其
“太子”地位的被黜。这样,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
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尔衮此时还不是旗主贝勒,而仅与其弟多铎各领十五牛录,他毕竟还
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济格,甚至不如多铎。在天命年间许
多重大活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踪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贺典
礼中,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列第六、第七
位,而多尔衮则不允许参与其中③。尽管如此,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
多尔衮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在
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一位台吉了。
但是,好景不长。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临
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
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
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这时候,多尔衮三兄弟的处境最为艰难,
他们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分的攘夺,谁知道今后
又会有什么灾祸降临?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
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
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
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胁皇权的三大贝勒的
权力,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
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
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①。这时候,多尔衮刚满十五岁。
少年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他一
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
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天聪二年
(1628)二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
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①。半个月后,他就继任了
固山贝勒。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
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
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三兄
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
取台堡、杀人民更多⋯⋯俘获生畜无数”②。
当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
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六年皇太
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
于是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肃清残敌。结果他首遇林丹
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使
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费一刀一枪,出色地完
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
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
后金得之,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果然,皇太极闻讯大
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
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也在行伍之中。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
臣所居之江华岛,一方面竭力劝降,一方面“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对投
降的朝鲜国王“嫔宫以下,颇极礼待”①。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
了双方的杀戮。
这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对付明
朝。他在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与明朝已处
在对等地位。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所立的战功,也使他的地位继续上升。
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
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
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他
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
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
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还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
王,杀五郡王等,给明朝以沉重打击。班师之后,多尔衮得到了马五匹、银
二万两的赏赐②。崇德五年到六年,多尔衮又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一走上战
场。起初,他由于违背皇太极的部署,私遣军士探家而遭到急于破城的皇太
极的责罚③,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一方面屡次上奏提出作战方
略④,一方面率领四旗的护军在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杀,并在攻破松山后率
军围困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至多尔衮军前投降。松锦之战后,明朝
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
多尔衮并不是一介武夫,这点连皇太极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更定官
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他统摄。根据他的举荐,皇太极将希福、范
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分别升迁,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①。根据他的建议,
皇太极又对政府机构作了重大改革,确定了八衙官制②。此外,文臣武将的袭
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③。在统辖六部的过程
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更需注意的是,多尔衮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极意旨,对加强中央集权发挥
了重大作用。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极两度打击岳讬,意在压制其父代善正
红旗的势力,多尔衮等人揣摸帝意,故意加重议罪④。崇德三年遣人捉拿叛逃
之新满洲,代善略有不平,便被多尔衮抓住大做文章,上报皇太极,欲加罪
罚⑤。这些举动,正合皇太极心意,他一方面对忠君的兄弟表示赞赏,另一方
面又减轻被议者的处罚,以冀感恩于他。通过这一打一拉,来稳固自己的独
尊地位。
但是,皇太极并没有料到,多尔衮正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渐削弱昔日曾
打击他与母亲之人的势力,等待时机,觊觎权柄。
二、 立幼帝大战山海关
不久,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
“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
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
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
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
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
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
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
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
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
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
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
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
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另一个竞争
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
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
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
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
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
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
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
哈朗,谋求他的支持①。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
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②。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
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③。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
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
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
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
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
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
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
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
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
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
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
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
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
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
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
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
着巨大影响。①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
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
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
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
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
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
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
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
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
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
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
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
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
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
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
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
有极广阔的胸襟。
就在八旗贵族因为内部矛盾争吵不休的时候,明朝后院起火。这年十一
月,李自成农民军攻破潼关,占领了西安,然后分兵攻打汉中、榆林、甘肃,
在年底以前已据有西北全境,以及河南中、西部和湖广的数十府县。另一支
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转战湘赣鄂数省,亦给明廷以重创。而在关外,多
尔衮一待政权稳固,并于九月派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等率军出征,攻克明朝关
外据点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割断宁远与山海关的联系。明朝内外交困,
已经无力抵御。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军一南一北,都距
明朝政治中心北京数百里之遥,究竟谁能逐鹿得手呢?
公元1644 年春,历史的天平开始向农民军倾斜。三月中,农民军便包围
了北京城。多尔衮虽然试图与农民军协同作战,但并没有什么结果,直到明
朝崇祯帝急诏宁远守将吴三桂回师勤王,才知道一块肥肉已落入他人之口。
但是,历史的偶然性使吴三桂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在山海关首先
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由唐通接管了山海关,然后率兵朝见李自成。但他走
到玉田时,得知自己的私人利益遭到损害,便“翻然复走山海关”,击走唐
通,背叛了李自成①。至此,历史的天平又开始向清方偏倒。
这时候,清廷已经意识到实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遗志的时机到了。四月
初四日,即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之时,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
为“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
出兵进取中原。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
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②。
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
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四月初十日,“吴三桂移檄至京,近京一路尽传”③。李自成此时方知事
态的严重,于十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吴,但仍带有招降他的侥幸心理,
行军速度亦颇迟缓,十九日前后才兵临关城之下。在此期间,吴三桂已派出
使者向清军求援,使者于十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
表示如清兵支援,则“将裂土以酬”④。还不是投降的意思。多尔衮知道这是
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非常谨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谋士们商议,一方面
派人回沈阳调兵,再一方面故意延缓进军速度,逼迫吴三桂以降清的条件就
范①。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只得答应多尔衮的要求,清清军尽快入关,因为
二十一日清军还距关十里,而关内炮声隆隆,喊杀阵阵,农民军已经开始攻
城了。
多尔衮非常了解吴三桂的窘境,因此长时间地作壁上观,在李自成即将
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吴三桂几次派人又亲自杀出重围向他求救的情况
下,估计双方实力已大损,这才发兵进入山海关。在与农民军的决战中,他
又使吴军首先上阵,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再令八旗军冲击,结果农民军战败,
迅速退回北京。可以说,在山海关以西发生的这次著名战役前后,多尔衮充
分利用了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挟制了吴三桂,使他不得不充当清军入主中
原的马前卒。
山海关战役后,李自成慌忙退出北京,撤到山陕一带休整力量,以图再
举。多尔衮则乘胜占领了北京,接受明朝遗老们的拥戴。从此,历史又翻开
了新的一页。
三、 九洲干戈开国定制
在不到一年里,多尔衮为清朝立下了两件大功:一是拥戴福临,巩固了
新的统治秩序;二是山海关之战中运筹帷幄,击败了农民军,占领了北京城,
开启了清皇朝入主中原的历史一页。特别是他占领北京之后,严禁抢掠,停
止剃发,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然后迎请顺治小
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这些功绩,在顺治元年开国大
典上均得到表彰,不仅给他树碑立传,还赐他大量金银牲畜和衣物,并封他
为叔父摄政王,确立了他不同于其他任何王公贵族的显赫地位。
李自成退入山陕之后,原明朝降官降将纷纷反水,但他在顺治元年
(1644)六月仍积极准备反攻,坐镇平阳(今山西临汾),分兵三路北伐①。
另一支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已建大西国于成都,统一了全川,而多尔衮对
此尚不了解②。其他小规模的农民军则更是活动频繁,使近畿地区常常飞章告
急。除此之外,残明势力已于五月中拥戴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于南京,改
年号为弘光。虽然其政权君昏臣暗,但毕竟尚拥有中国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
兵多粮足,构成清朝统一中国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农民军的主要力量坚决消灭,其中
对地方小股起义、“土贼”则剿抚并用;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
在此方针领导下,多尔衮先后派叶臣、石廷柱、巴哈纳、马国柱、吴惟华等
进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进而包围陕西。同时,多尔衮派出大量降清的明
官对南明君臣招抚,并写信给南明阁臣史可法,提出“削号归藩,永绥福禄”
③。在南明派出左懋第使团来北京谈判过程中,他将其软禁起来,并不给予明
确的答复。此时,清军已于九月占领山东,十月进据苏北,与史可法的军队
沿河相峙。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认为全面进攻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时机已
经成熟,便于十月先后命阿济格和多铎率军出征,向农民军和南明福王政权
发起了战略总攻。①
就当时双方力量对比而言,多尔衮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由于他双
管齐下,本来不多的兵力却分兵作战,兵分则势弱,容易被分别吃掉;况且
此举很容易引起汉民族的同仇敌忾,使他们暂释前嫌,有可能携手作战。就
在这年十月,大顺农民军二万余人进攻河南怀庆,获得大胜。败报传来,给
多尔衮猛然敲了警钟。他立即令多铎暂停南下,由山东入河南,与北面的阿
济格军对陕西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历史的偶然性再一次救了多尔衮,使他得
以在战略上改变两个拳头打人的方针,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②。很快,
多铎于十二月底破潼关,李自成放弃西安转移。多尔衮下令由阿济格追击农
民军余部,而多铎则继续南下。至顺治二年(1645)二月,农民军连战失利,
五月,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之九宫山。这时多铎军已克扬州,史可法殉难。
接着,清军渡长江,南京不战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这一连串的胜利不禁使多尔衮喜出望外,他以为天下就此平定,江山已
归一统。五月底,他已对大学士们表示要重行剃发之制,六月初,正式向全
国发布剃发令③。这好像是一根导火索,一下点燃了各地的抗清烽火。本来清
军南下就打破了南明官绅“联清抗闯”的迷梦,鲁王政权、唐王政权已纷纷
建立起来,这一下则更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各阶级各阶层的汉族人民纷纷起
来抗争,其愤怒的情绪,如火山爆发,正如一首诗写道:“满洲衣帽满洲头,
满面威风满面羞。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忠愤满腔愁。”①鲁王朱以海政权曾
在十月给清军以重创,被时人评论为“真三十年来未有之事”②。唐王朱聿键
政权也颇想有所作为,在仙霞岭一线设防备战③,但终因这两个政权的腐朽,
内讧不断,而被清军各个击破。
抗清力量的主体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余部和自发起义的广大人
民。大顺农民军余部李过、高一功、郝摇旗等与南明何腾蛟、堵胤锡部联合
抗清,在湖南等地连获大捷。张献忠牺牲后,大西农民军在李定国等人率领
下,与永历政权联合,也接连掀起抗清高潮。其他如山东揄园军、山西吕梁
山义军等亦在北方暴动,搞得多尔衮防不胜防。根据《清世祖实录》的不完
全统计,从顺治二年七月起到五年七月止的三年中,关于反清斗争及清兵攻
击农民军的记录就达一百二十条左右,而官书未载的小规模斗争更是不计其
数。此外,还有明降将金声桓、李成栋、姜镶等人各怀着不同的目的在江西、
广东和山西宣告反清,也使多尔衮一时手忙脚乱。虽然各地起义由于各种各
样的原因先后为清军镇压下去,但直到多尔衮离开人世,他也没能看到一个
他所希望的“太平”天下。尽管多尔衮在战争中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但由于他制定的某些政策失当,而引起连年战乱,并招致政治、经济等一系
列社会恶果。
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多尔衮也开动了整个国家机器,力图使其正常
运转。在政治体制上,他无法完全采用在关外时期的一套来治理如今这样庞
大的国家,而是接受了明皇朝的现成制度,并且任用所有明朝的叛将降臣,
因而十分得心应手。在中央机构中,仍以六部为最重要的国家权力机关,尚
书皆由满人担任,但王贝勒亲理部事的制度却在入关前夕废除掉了①。到顺治
五年,多尔衮于六部实行满汉分任制度,命陈名夏、谢启光等六汉人侍郎任
汉尚书,但其地位要低于满尚书,金之俊对此曾表示不胜感慨,更不胜恐惧②。
多尔衮力图表现得比较开明,因此除原有的都察院之外,六科十三道也保留
了下来,并一再鼓励官员犯颜直谏。总的来说,中央机构中虽承明制,但也
保留了某些满族特有的制度。除满官权重这一点外,还引进了议政王大臣会
议、理藩院等机构,其内院的权力比起明代的内阁要小得多,并对原明臣试
图增大内院权力的努力加以压抑③。地方机构不同一些,由于新朝急需用人,
所以普遍任用了降清的汉官。如多铎克南京后,把南下途中招降的明将吏三
百七十二人分别任命各级职务。洪承畴总督江南军务后,也一次推荐旧官一
百四十九名,这些都得到多尔衮的批准。多尔衮把明朝遗留下来的国家机器
全盘继承下来,乃是为适应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施行的明智之举,但
急于补缺,宽于任人,难免把明皇朝的弊习带到新皇朝来。
对于吏治,可以说多尔衮是加意整饬的。明代胥吏之弊遗留入清,他曾
批示:“衙役害民,从来积弊。⋯⋯如果有巨奸,即加重治,严禁重蹈明朝
故辙。”④如,发现吏部中有四名小吏,为害甚多,他批示道:“三法司严审
追拟,毋得徇纵。”府、州、县守一级,贪劣者亦不乏其人。如牛金星之子
牛铨,降清后任黄州知府,他在任上贪污受贿,被人举劾。多尔衮批道:“牛
铨著革了职,并本内有名人员,该督抚按提问具奏,该部知道。”①最贪酷的
大员当属福建巡按周世科,其为非作歹,令人发指。被人参劾之后,多尔衮
批示革职,并令督抚按审问定罪,最后将其就地斩首②。此外,他还十分重视
传统的京察大计,对各级官员严格考核。顺治七年正月,大计全国官员,对
谢允复等八百一十六名官员分别加以革职、降调、致仕③。
除整顿旧官之外,多尔衮还注意选用新人。他自称:“别的聪明我不能,
这知人一事,我也颇用功夫。”④所以自入北京伊始,便多次下诏各地征聘“山
泽遗贤”。此外,在顺治元年十月的登极诏书中,还规定了重开科举的制度,
并于顺治三年、四年、六年举行了三次会试,共取进士一千一百人。首科之
中,出了四位大学士、八位尚书、十五位侍郎、三位督抚,还有都察院副都
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内院学士等六位高官,如傅以渐、魏裔介、魏
象枢、李霨、冯溥等均出自是科⑤。其他人也都充实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机构
中,成为新朝统治的骨干力量。
⑸ 明朝所有皇帝的称号和名字
明朝共16个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毅宗朱由检。
1、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汉族,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2、朱允炆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朱允炆改进了明太祖所实行的严厉的法律制度。洪武帝曾经颁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为全帝国的法律准则。他有时用“诰”的形式来给法典做补充,有时又用“榜文”的形式来发布典型的案例。
榜文第一次出现在《大诰》中;这种《大诰》在1385年和1387年之间曾经编纂、修订和扩充。它们出现在1397年版的《大明律》中;《大明律》把这些诰和榜文都收在它的附录中。
朱允炆认为他祖父的律令法典的某些部分过于苛严,特别是那些在诰和榜文中所定下的惩罚条款更是如此。据说,他在他祖父生前即已敦促洪武帝从他的法典中取消73条这样的条款。
在他即位以后,他禁止以诰文为根据来进行审理和判案,同时停止张贴榜文,这就使他用正式遵守律令的手法,巧妙地掩盖了他事实上对他祖父的指令的否定。
这些变革后来被永乐帝一扫而光;他恢复了太祖的所有严厉的诰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3、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
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4、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9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5月在位,年号洪熙。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
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最后,在他死前的一个月,朱高炽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
据说此举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
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朱高炽对朱棣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
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5、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或1399年2月9日-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和诚孝昭皇后张氏的长子,年号宣德,自号长春真人。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
在明代,朱瞻基是继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为大明朝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
朱瞻基是一位善于纳谏的皇帝,在军国大事上,能听取臣下的意见,比如在即位之初,他听从阁臣、大学士杨荣的建议,率兵亲征,平定了怀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乱, 维护了皇室内部的稳定。
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设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乱,朝廷数派大军征剿,均吃败仗,朱瞻基听从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等等。
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较为和谐、经济稳步发展、边防比较稳固的时期,基于此,所以史家把这段时期称为“仁宣之治”。
6、朱祁镇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7、朱祁钰
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8、朱见深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9、朱佑樘
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10、朱厚照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11、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
12、朱载垕
朱载坖(垕)(1537年-1572年),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
13、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
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4、朱常洛
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即明光宗(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号泰昌,因在位仅一个月,故又被称为“一月天子”。
15、朱由校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1620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16、朱由检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帝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帝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明朝君主
⑹ 良妃的备著哀荣
根据《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十九日记载:
“ 十九日癸酉未时上由德胜门进神武门,谒宁寿宫问安回宫。申时上由东华门出朝阳门至良妃灵前奠酒举哀毕回宫。……扈从起居注官揆叙、常寿”
根据《清圣祖实录》和《康熙皇帝起居注册》的记载,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皇帝前往皇考顺治皇帝孝陵谒陵。这期间良妃薨逝。康熙帝自孝陵回宫后当天先给皇太后请安,紧接着就前往祭奠良妃。 转录并断句:云含烟
初次祭文
礼重宫闱,内职恒嘉,夫赞助典崇,褒恤彝章,备著其哀荣,惟芬苾之是陈,斯轸怀之聿展。 尔良妃卫氏,禔躬婉顺,赋性柔嘉,矩薙无违,允表珩璜之□,敬恭自矢,克彰褕翟之休。 念久备乎嫔行,爰优加夫妃号,方期永绵福祉,何意遽告沦殂。载设几筵,用申醊奠。 于戏,穗帐徒悬,慨芳规之不再;恩纶丕焕,俾令问之长垂,灵其有知,尚克歆享。
二次祭文
肃雍著范,聿隆恩礼之施,
淑慎兴悲,式备哀荣之典。
尔妃卫氏,久侍后宫,协宣内职,
奄乎殂谢,痛惜良深,爰举旧章,
再申奠醊,惟灵不昧,尚克歆承。
良妃初满月祭祀举哀典礼系由康熙皇帝亲自主持,并记录于清朝官方文献康熙皇帝起居注册上,可说是极大的殊荣。
⑺ 商凉玥和帝聿的小说叫什么名字
皇叔宠妃悠着点
作者:竹九乐
简介:
传言十九皇叔冷情绝傲,不喜女色。
商凉玥瞪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
他不喜女色,那她现在肚子里的种是谁的?
传言十九皇叔有着天神一样的脸,王府里的门槛都被踏破了。
商凉玥呵呵,招蜂引蝶!
都说十九皇叔战功赫赫,是帝临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商凉玥看着给她洗脚的男人,“王爷,外面的人都说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我算老几啊?”
帝聿淡然的拿过毛巾给她擦脚,抬眸,“你说呢?”
⑻ 我想问一下,历史上有几位皇帝,是皇叔做过来的
在侄子先做皇帝的情况下
1、与侄子父亲为同父兄弟的皇帝有
西汉 汉文帝刘恒
十六国·前凉 前凉威王张祚
十六国·前凉 前凉末王张天赐
十六国·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
十六国·后燕 昭文帝慕容熙
十六国·南燕 献武帝慕容德
南朝·宋朝 宋明帝刘彧
南朝·陈朝 陈文帝陈顼
唐朝 唐睿宗李旦
唐朝 唐宣宗李忱
十国·闽国 闽景宗王延羲
十国·闽国 恭毅帝王延政
十国·北汉 北汉世祖刘旻
金朝 卫绍王完颜允济
明朝 明成祖朱棣
2、除上述内容外论辈分为叔叔的皇帝有
玄汉 更始帝刘玄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 汉明帝刘庄
东汉 汉桓帝刘志
东汉 汉灵帝刘宏
三国·魏国 魏元帝曹奂
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东晋 晋简文帝司马昱
十六国·成汉 昭文帝李寿
十六国·南燕 末帝慕容超
西燕 燕王慕容泓
西燕 威帝慕容冲
西燕 河东王慕容永
南朝·梁朝 梁武帝萧衍
西梁 梁宣帝萧詧
金朝 金末帝完颜承麟
元朝 泰定帝也孙铁木尔
南明 明绍宗朱聿键
3、被封为皇叔且后来做皇帝的
三国·蜀国 昭烈帝刘备 实际上刘备比汉献帝小好几辈
如有疑问,请补充说明
⑼ 顺治帝在位期间大事年历表
顺治十三年(1656)董鄂妃进宫
顺治十七年(1660)董鄂妃过世
顺治十三年
正月 修《通鉴全书》、《孝经演义》。
三月 初幸瀛台。
闰五月 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及景仁宫、永寿宫、承乾宫、钟粹宫、储秀宫、翊坤宫修缮完成。
六月 谕善待满洲包衣家人。
七月 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逝。顺治帝开始移居乾清宫。
八月 承皇太后训示,编《内则衍义》书成,顺治帝亲写序言。
九月 追封和硕肃亲王豪格为和硕武肃亲王。谕礼部,晋内大臣鄂硕之女贤妃董鄂氏为皇贵妃。 十一月 兴京陵成。
十二月 册内大臣鄂硕女董鄂氏为皇贵妃,颁恩赦。加上皇太后尊号为昭圣慈康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命礼部筹建奉先殿。准开玉牒馆纂修《玉牒》,每十年一开馆。定三年举行一次大阅礼。
顺治十四年
正月 祈谷于上帝,以太祖武皇帝配享。谕令停止八旗举行乡会两试。 二月 祭社稷。 三月 奉太宗文皇帝配享圜丘及祈谷坛。以太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配享方泽。以配享礼成,大赦天下。顺天、江南等地发生科场舞弊案。 四月 设置盛京奉天府。 九月 初御经筵。 十月 以开日讲祭告先师孔子于弘德殿。幸南苑。始行阅武。修孔子庙。昭事殿、奉先殿成。召见海会寺僧憨璞聪。 十一月 奉先殿修成,奉列朝帝后神位,定元旦、冬至、万寿、册封、月朔望,奉帝位于前殿,帝亲行礼。 十二月 以皇太后疾愈,赉旗兵,赈贫民。 是年 编制《赋役全书》
顺治十五年
正月 因皇后于皇太后病中有失定省之仪,命停其笺奏,只存皇后之号,册宝照旧。顺治帝亲试丁酉科顺天举人,考场设在太和门,以满兵监视。因皇太后病愈,下诏大赦。停祭祀堂子。因皇太后病愈,祀圜丘,祀方泽,祀太庙社稷。
二月 因内监交接外廷,命内大臣严讯。
三月 提审内监吴良辅交结外官,受贿钻营,拟斩。追封科尔沁巴图鲁王女为悼妃。追封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建坟园如制。
五月 裁撤詹事府。
六月 停诸王以下孀居福金岁给俸禄银米,照八旗孀居命妇例各半俸一年。
七月 改内三院大学士为殿阁大学士。设翰林院及掌院学士官。
九月 以内院大学士觉罗巴哈纳、金之俊为中和殿大学士,额色黑、成克巩为保和殿大学士,蒋赫德、刘正宗为文华殿大学士,洪承畴、傅以渐、胡世安为武英殿大学士,卫周祚为文渊阁大学士,李霨为东阁大学士。
十一月 定宫中女官员额品级。
顺治十六年
二月 以云贵荡平,命今秋举行会试。
五月 发内帑银三十万,以其半赈济云贵贫民,一半当作兵饷。
九月 尊兴京祖陵为永陵。
十一月 顺治帝猎于近郊,先后次汤泉、三营屯。遣官祭祀明帝诸陵,并增陵户,加以修葺,禁止樵采。
十二月 定世职承袭例。加公主封号。
顺治十七年
正月 京师文庙成。以御极十七年以来,天下未治,下诏,本年正月祭告天地、太庙、社稷,抒忱引责,自今而后,元旦、冬至、寿令节庆停止所上表章,并颁恩赦。
二月 定每年孟春合祭天地日月及诸神于大享殿。谕礼部:“向来孟春祈谷礼于大享殿举行,今既行合祭天地日月于大享殿,以后祈谷于圜丘举行”。
三月 谕礼部:“朕载稽旧制,岁终祫祭之外,有奉先殿合祭之礼。自后元旦、皇太后万寿及朕寿节,合祭于奉先殿。其详议礼仪以闻”。定王、贝勒、贝子、公妻女封号。更定王公、侯、伯以下,章京以上盔缨制。
六月 始命翰林官于景运门入值。增祀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于历代帝王庙。罢辽太祖庙祀及宋臣潘美、张浚从祀。以祈雨步至南郊斋宿。祀天于圜丘。命修举天下名山大川、帝王圣贤祀典。以顺治帝之兄承泽亲王硕塞之女抚养宫中,封为和硕顺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第七子尚之隆。
八月 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辍朝五日,以宫女多人殉葬,丧礼逾制。二十一日,追封董鄂氏为皇后。
九月 十日,火化董鄂妃。幸昌平,观故明诸陵。
十月 大觉禅师玉林琇劝阻顺治帝削发为僧。
⑽ 海贼王有没有1000集 百度贴吧说有1000多集 也有人说996集就大结局了 到底出了
目前还没完结呢,具体多少集都是网友们自己的猜测和推断,到底是多少集的话,恐怕除了尾田,没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