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结局 » 走向共和大结局观后感
扩展阅读
小说免费下txt全文下载 2021-09-14 12:13:28
小说重生追美记百度云 2021-09-14 12:11:58

走向共和大结局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6-18 12:56:31

① 走向共和观后感,要非常非常冷门的,最好原创,急,在线等,500字左右。

走向共和所表述的历史离我们真的不很遥远,这部历史剧的深意不仅仅是为我们讲述那段屈辱、艰难的历史。它更是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识,如果没有开放、公正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个国家永远无法给人民带来幸福,永远没有光明的前途!让我们深深地缅怀孙中山先生!

② 走向共和观后感600字

观后感一
最近,我终于看完了海外版68集电视剧《走向共和》,这是我读研时就牵挂的一部电视,20XX年首映时,我正在读研二,可惜没等看完,中央一套就停播了(原因存在争议),以后忙于工作,一拖再拖,直至这两年教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彭平一主编的内部参考资料里多次提到此片,我想我该好好地完成这个心愿了。虽如此,由于这段工作太忙,我只能利用晚上稍有的空闲,每天看个一两集,直至两个月后,才终于看完。现在的感受,已不是当年读书时的那种激动而又挑剔的心情,而是有了较多的沉思与理解。
此片有三个地方让我特别感动,记忆深刻。一是李鸿章(王冰饰演)去世,慈禧太后(吕中饰演)接到急电后伤心无比的悲情流露,伴随着深沉的音乐响起,李鸿章临终遗言也一字一字蹦出,那种坚毅果敢、鞠躬尽瘁、实心任事而毫不顾身后名的忠肝沥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王冰演得太好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李鸿章的本来面目,希望不会有太多的人再对他诟病不已。
第二个场景是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后静坐家中从容被捕的情节,还有之前他诀别梁启超时说的那一席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唤后人;各国变法,无不流血,流血方能唤醒国人。死有何难,活着继续我们的事业,那才是真难。卓如,我为其易,君为其难,拜托了。”伴随着激荡凄婉的音乐,他的绝命诗也慢慢道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虽然梁启超后来将此诗改为:“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经有些学者论证)似乎更为大气,更有影响力,但我对电视能尽可能地还原真相的情节更加欣赏,其魄人心魂的力量丝毫不减,而我的眼泪也喷涌而出。
场景之三是宋教仁遇刺的情节。他一直不相信有人会暗杀他,可实实在在有这样的人,他为推进民国议会选举、缔造共和而付出的满腔热血只剩下无尽遗憾。黄兴愤怒地一遍又一遍说着:“钝初,我要杀了他们,我要为你报仇……”孙中山(马少骅饰演)刚到日本,听到噩耗立即回国,并要求克强不要把灵堂撤了,他在钝初的灵堂前守了几天几夜,反复看钝初留下的《临时约法》修订稿,不停地痛哭自责:“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你……”他以为革命成功了,袁世凯接受了共和理念,是个新人了,就放手让钝初组建国民党参加国会竞选。他错了,宋教仁用他的生命再一次唤醒了孙中山,也再一次唤醒了我们的革命党,唤醒了我们的民众。孙中山清楚地意识到要进行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不把专制主义完全推翻决不罢休的继续革命的重要性。宋教仁惨烈的逝去,黄兴眼睁睁瞅着革命挚友离去的满腔愤怒,孙中山的反省与痛悟,又一次让我泪流不止。
此剧还有很多地方触人心弦,如徐锡麟起义后的慷慨陈词,孙中山剪辫时的血肉模糊,黄一欧告诉孙中山其父黄兴去世的消息时,孙中山与宋庆龄的悲痛欲绝的哀伤之情,最后一集孙中山身穿中山装作的意味深重的演讲……很多很多的情节,我真想反复咀嚼。每一集都拍得很精彩,虽然并非完全忠于历史,但它拍出了一部真正的历史剧应具有的那种深厚的历史感、时代感和荡人心魄的人文情感。我很庆幸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么优秀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③ 走向共和的观后感,谢谢 1000字左右 要快 急急急!!! 回答好的还可以加10分

一一点点想法 花了几天时间把争议颇大的《走向共和》看完了,59 集啊,除了四大名著外,我看过 最长的电视剧了。 看着看着就慢慢的自己也好像生活到那一段所有中国人都觉得耻辱的历史 中去了。悲其之悲,喜其之喜。但是回味之时,却又有很多的感触。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的感 受吧。 走向共和,是一群悲剧式的历史人物组成的一段让人深思的历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第一位值得评论和争议的人物恐怕就是李鸿章了。以往的教科书中, 对他的评价不提大家也都知道,那会在学历史教科书时我就在想,如果他真是一个卖国贼, 他还能做到那么大的官吗?如果他真的出卖主权, 皇帝为什么还会让他去出卖呢?这样没道 理啊。这个怀疑直的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得到了解释,也证明了我当初的怀疑是正确 的,教科书上的历史并不客观。在这一部电影中,这一点得到了很大的纠正,我个人觉得拍 的很客观真实,也把李鸿章的内心真实的展示出来。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轻之时就 曾经做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觅封侯。 ”如此 豪迈的诗。后面执掌北洋,直隶总督,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其对中国当时国情的把握不可谓 不深,只是身不逢时。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片段,伊藤博文与五大臣之一的载泽关于自己 与李鸿章对比的对话,是借用梁启超的书中语了:"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 地,此乃立宪国之地,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此乃绝对 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且举国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一言道破了李鸿章的时 代悲剧。 第二位要说的人物就是慈禧太后。以往书中也说,她是如何如何的仅为自己私欲,不惜 卖国,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以前我也有怀疑。作为一国之主,她就真的这 样愿意让自己脸面无存, 愿意让别人把自己家里的东西都拿走吗?这一电视剧也算真实反映 了其痛苦的内心挣扎。一方面她让光绪维新自强,顺应时代,以保大清王朝万世不易,另一 方面她又维护其权力不被剥夺。 她的所有决策都在这一矛盾中挣扎而得, 因此她这一世也是 悲剧的。是旧时代与新时代斗争的一个缩影。 走向共和,是一群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寻找不同出路的试验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在不同的历史人物带领下,中华民族尝试了不同的自强出路。总的来 说也就三条道路吧。 第一条就是在李鸿章带领下的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要通过学习西方技艺来自 强。在鸦片战争之后,开明的清朝官僚在于洋人交涉的过程中,认清了西方的工业革命所带 来的技术飞跃, 使得其炮利船坚。 因此期望学习西方的工艺技术。 李鸿章是其中代表。 但是, 在这样的过程中, 李鸿章难道真的就没有发现其他的东西值得学吗?答案是否定的, 他还发 现了西方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他为什么不学呢,在电视剧中,我觉得有一句话道出了他的心 声: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其他的事,留给后人吧。听得我心酸,多么无奈的心声。 正是因为其看到了所处的时代环境还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理智的决定先易后难, 此乃 大智慧。 第二条就是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历史描述就不需要我赘言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 败,日本胜。泱泱大国居然被撮尔小国打败,其对清朝举国上下之震撼可想而知。君主立宪 的潮流就形成了。康有为作为呼吁君主立宪的领袖,要求进行变法维新,其心虽好,但是后 面的发展就走样了,因为他介入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其结果注定要失败。以国 家之发展参与皇家家事之争,大不智之举。真正明白此理的李鸿章、荣禄每当遇到此事要不 不发表看法,要不就躲得远远地,方为上策。只可惜康有为一介书生,不懂朝政,书生意气 用事,最终换来一个流亡海外,弄了个奉衣带诏鼓吹救光绪,杀慈禧。其理想最终还是变质 了。 第三条就是革命了。代表人物就是孙中山。革命未胜 20 年前,便立志推翻封建专制, 穷其一生精力追寻共和,其信仰之坚定,天下为公之心,无出其右者。孙中山坚信,在清王 朝的基石上,不可能立起共和制大厦,君主立宪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在这种认识下,他 坚持鼓吹革命论,强调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并为之奔波。最终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结 束了两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政体。但是其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这只能说是他在 国外呆的太久了, 对国内的情况不太熟悉。 虽然他也说旧制度下的官僚都非常会玩政治手段, 但是却没能够成功阻止。 根源是当时的共和也仅仅是新瓶装旧酒, 除了那些有西方教育背景 的知识分子知道什么是共和、什么是民主之外,那些普通大众谁懂这些,他们关心的是谁能 让其穿暖吃饱,谁能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虽然他们不懂,但是却知道不能回复到帝 制, 这也是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很快就走向灭亡的原因。 孙中山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帝制推 翻了,宣传了共和,虽然懂得不多,但是最起码知道共和比帝制好。 走向共和,还有很多其他的解读,还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和细节。自己写上面这些的 时候还是比较激动,思绪比较乱,没有多少条理。所以很多的看法还是初步的,而且还有很 多的感受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语来表达, 只是意会。 上面的文字就当做是这几天看电视 剧的一点成果吧,聊以自慰,不至于说是浪费时间。

④ 走向共和的300字观后感

走向共和最能打动我的,是剧集末尾国父的演讲,也是全剧的灵魂所在。国父所言,虽然针对的是那个时代,但是今天依然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国父所期望建立的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离我们依旧遥遥无期。

孙中山先生逝世已经86年了,我们也没有达到孙先生毕生追求的目标,我们还差的好远好远,远得我几乎失去希望和信心,也许我么们还生活在孙先生的时代,生活在孙先生演讲中描述的时代!每看一次,它都激励着我。这一刻,你不会觉得演员是在表演,这一刻他就是孙中山……所有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我不会放弃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我就是为世界和平,为我的人民获得这些权利而生的。我们一定会实现真正的共和,而不是名称上的共和,不是家天下。”

“你不听话,我就收买你。你不服从,我就逮捕你,甚至暗杀你!”先生所言,也是现实之写照,让人不由得想起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⑤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走向共和观后感刚把《走向共和》看完,走向共和观后感。
心中感慨万千!闲来无事,试着把这些感慨记下来,也算是观后感吧。
洋洋六十集,虽是加了几分演义的东西在里面,但至少把自光绪朝后,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交待了个大概齐。而这段历史,每个中国人但凡提及,大概都会加上”中华民族耻辱史“这个考语吧。
这些已有定论,我也不打算再说些什么,只想说说对清王朝终究一朝倾覆,以及这段历史对于今日之中国有何参考意义的一点陋见。
这想经历这段历史的人,内心的痛苦最刻骨铭心的,必定是清朝的最后两个皇帝——光宣二帝了。
一个大志未酬,终究死于非命。三十八年的人生,虽是贵为天子,却实同囚徒。另一个生来富贵,三岁为帝,虽有复国大志,却终其一生都在被各种各样的势力利用,身背无数罪名,最后以一个“被无 产 阶 级 专 政成功改造成为社 会 主 义 新人”的名份死去,连个皇帝的谥号都没落着。一本自传《我的前半生》数百页,字里行间写满了自我忏悔表衷心,可谁能知道心底里又有多少龙游浅涧时不我济的失落与神伤不敢流露支言片语呢?
或者站在局外,换个远远的角度来说,若爱新觉罗的一姓江山倒了,换来的真是当初振臂一呼者所宣称的民 主倒也罢了,至少还可以说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多少也有个说词安慰一下受伤的心。
可旧的王朝倒下了,站上来的是什么东西呢?
只能说清失其鹿,群雄共逐之。各路总统,督军,委员长,主席······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观后感《走向共和观后感》。
老百姓要承受的,是同晚清一样甚至要更甚于晚清的兵匪为祸,烈强欺压,污吏横行,苦不堪言····最重要的是,虽无封建,专 制依旧。
民 主?旧瓶子里装些新酒罢了~~哪来的那么多A理想B主义!
恐怕连为天下计的孙大-炮,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局吧····
你说,爱新觉罗家的,心里怎么可能释然得了?
现在来看,当初清王朝应该至少有两次机会避免一朝倾覆的结局的,若这两次机会当初抓住了,恐怕不止是他们的命运能被改写,整个中国的命运也装被改写了。
一次是光绪的戊戌变法。当时他若能不那么急于求成,行事更加周全,最终能战胜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变法成功的话。那爱新罗的天下搞不好真能万世不易,他的功业绝对是至少盖过他的祖宗康乾的,而中国很有可能早已实现在无数人用枪炮都没能实现的民 主。国人也会避免半个世纪的战乱不已。
这个双赢的局面终究还是没有出现,与其说光绪是输给了慈禧,不如说他是在败给了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空有大志,却权谋不足,任用康梁一帮书生,一味急于求成,以为如此关乎生死的政治斗争是几道诏书就能解决的事情。最后嗅到慈禧有政变的企图时束手无策,而康梁更是病急乱投医,把全部家当都压到了一个根本就不了解的袁世凯身上,最终致皇帝于绝境,身陷囫囵,幽死瀛台。岂不是书生误国?而光绪焉能不败??
在这场斗争中,慈禧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是旧势力,是属于既得利益集团的,但另一方面她也是这个王朝的统治者,她是不可能只考虚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清江山的。所以开始的时候,对于变化她是支持的,只是她以为的变化跟光绪心中的变会是完全不同的,她以为这变的只是行政上的,是技术层面的,跟之前曾李之辈的洋物运动没有本质的区别。随你怎么变,只要大清江山不变,不乱,我这个太后的地位不动摇,而国家又能强盛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而光绪却不这么认为,他要变的是根本的东西,是体制上的。所以当光绪的变法触及到了既得一大群旧势力的利益,导致他们站出来闹-事时,慈禧就无法会视不管了。她的确想强国,但首先是不能乱,乱起来了就会葬送大清江山。在她的想法中,大清绝对是乱不得的,她不在乎既得其它既得势力的得失,但她绝不能不管江山的得失,因为这江山毕竟也是她的,是她的既得利益。
所以,当她终于认为光绪的变会不但不能让大清强盛起来,反而会葬送了大清江山时,她的支持就变成反对了。而反对的意见不能说服光绪时,她就只能选择政变了。

⑥ 请问走向共和一至六集读后感怎么写

1.时间: 2.文章名或书名: 3.作者 4.名言: 5.名句: 6.名段: 7.感悟: 可根据你自己情况或多或少

⑦ 走向共和2003观后感500

长达五十九集的《走向共和》昨天终于看完了,我能欣赏到这样好的电视剧首先要感谢三哥鸿德的推荐,这段时间因为既要熟悉新车又打羽毛球,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虽然我非常爱看这部连戏剧,有时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应该讲我的欣赏效果不是很好,但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非常好的电视作品。
如果说到《走向共和》后我最大的反应是什么。我会毫不犹疑的回答就是“气愤”。坦率的讲我从慈禧“辛丑事件”之后要“立宪”开始我气愤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不下来,我在这里也不和谁去争论慈禧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我生气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太后在二十世纪初都能要立宪,都能废除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有些人在说“议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可以想一想从二十世纪初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由此可以看到真正让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感到震撼和耻辱的不是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而是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后的满清皇朝的慈禧和光绪实事求是分析出是日本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战胜了自己的封建专制制度,应该讲慈禧和光绪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就非常的不简单。这部连续剧也就由此展开了“专制”“立宪”和“共和”三股势力相互争斗的大舞台。
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我忘了是谁讲的:“英国的君主立宪是国家拿钱给这些旧官僚,让他们同意了国家立宪的主张,而日本是全体国民都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同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所以这两个国家能够顺利的从封建君主制过渡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度。”(我在这里插一句话,我觉得日本这个民族在民族的危机感,责任感,荣誉感,在工作中的务实和进取精神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在从《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从甲午战争到今天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我们的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共和或者立宪不知道要他们艰难多少倍,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中国的民主之路的确是困难重重,但有困难我们就是我们不实行民主的理由了吗?在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孙中山和宋教仁去乡下拉选票时和一个私塾老先生的对话给我印象很深,一开始这个私塾老先生对于在中国搞民选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国人现在根本不懂什么是民主。
孙中山对老先生说:“小孩不识字就可以是不让他们上学的理由了吗”老先生说:“不对不对,正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他们更应当上学”孙中山说:“同理,中国人民主意识差,所以就更要实行民主”应该讲这段对话是这部连续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如果中国实现了民主,就把民主视同洪水猛兽,他们老成持重的认为中国真要给了民主肯定社会大乱。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纵向的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国都可以实现全体国民民选国会议员。
为什么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却连敢提都不敢提,我们再横向的想一想现在世界上除了几个富的流油的中东国家以及朝鲜,越南,古巴外所有的国家都可以民选国会议员或者总统。连爆炸不断地伊拉克和阿富汗都可以搞民选。我们要民选真的就这么难。我想在这里向这些视民选为洪水猛兽的人问一下,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中国不能搞民选。难道是我们中国人的素质就这样差吗。我想答案肯定不会在这里。
《走向共和》给我的第二个感触是从戊戌变法到现在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都是军人和枪杆子在左右着历史的进程,这也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悲哀。从《走向共和》这部连续剧可以看到袁世凯为什么在历史发生巨变过程中可以“翻手云,复手雨”就是他牢牢地掌握着北洋军。
在这个历史剧变的大舞台上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的变革路线但他们都由于没有军队而功亏于溃。首先是满清王朝,我们可以讲满清王朝经过了太平天国以后已经没有了自己掌握的军队,之所以它还能延续几十年就是此时出了个慈禧这样铁腕人物,所以慈禧一死满清就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武昌起义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三国时期魏蜀吴再一次出现在我们中华大地,袁世凯代表曹操占据着北方,黎元洪代表刘备占据着湖广,孙中山代表孙权占据着江东。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在这三派势力里最先退出历史舞台的是孙中山,为什么那,就是他没有自己的军队。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我们就不说了,黎元洪这个从床底下拉出来的“武昌起义的英雄”为什么能长时间站在历史舞台上就是他有一支由香帅张之洞创建的“南洋军”。我们仔细回顾一下从满清到今天我们国家的历史就被这些军人肆意的蹂躏着。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只有发展到“军队只有属于国家”才算真正的进步了。
《走向共和》给我的第三个感触是一个社会的新闻舆论的自由程度是反映这个社会进步的晴雨表,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里,田沫这个新闻记者占了很大的份额,这也是这部电视剧非常成功的一个方面,在这部电视剧里是报纸把袁世凯的心腹赵炳坤弹劾下了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的进步。现今社会让我感到满意的就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这让新闻舆论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当权者他们不得不有所收敛。

⑧ 走向共和大结局是什么,大结局,人物最终结局

康有为陪张勋去见溥仪,声称如果复辟成功,他要当一回直隶总督。 孙 中 山让裁缝按自己的设计,做出了"中山"装。 张勋复辟。 孙 中 山再次深情地讲述"平等、自由、博爱","民族、民权、民生",他依然坚信,中华民族一定会有实现共和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