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生阅读答案
①我十六岁了,苦涩的十六岁。
②那年我读中学。课余时间,我就把自己埋在图书馆里,疯狂地阅读各种文学作品。书看多了,思想也多起来。我常常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那时父亲在师大教书之余,又开始演讲著述,忙得不得了。母亲教书又忙家务,深夜还要帮父亲校对,也没有时间来过问我的心路历程。我觉得寂寞极了,满心满怀的热情无处发泄,满脑子的疑问没有人解答。有一天,学校发给我一张“通知书”,要我拿回去给父母“盖章”,通知书的内容是:我的数学考了二十分,要家长“严加督导”。
③我回到家里,却发现我的小妹正在痛哭,父母一边一个,正在想尽办法安慰她。我慌忙问妹妹发生了什么大事,怎么哭得这么厉害?母亲叹口气,用充满怜爱与骄傲的语气说:“她实在太要强了。她哭,是因为得了九十八分,没考到一百分!”我目瞪口呆,揣在口袋里的通知书简直无法拿出来。但是,老师命令明天一定要盖好章交回。我终于拿了通知书去找母亲,她整个脸色都阴暗了下去,抬头对我说:“你要我们做父母的拿你怎么办?为什么你一点都不像你妹妹?”我的心中一阵痛,冲出房间,冲到夜色深沉的街头,伏在围墙上疯狂地掉眼泪。
④当天晚上,我写了一封长信给母亲,这是我第一次这样坦率地向母亲“告白”。如今,我已不能完全记起信中的内容,只依稀记得有这么一段话:
⑤“亲爱的母亲,我抱歉来到了这个世界,不能带给你骄傲。但是,我却无力改善我自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今天这个‘不够好’的‘我’,是由先天后天的许多因素,加上童年的点点滴滴堆积而成。我无法将这个‘我’拆散,重新拼凑,变成一个完美的‘我’。因而我充满挫败感,充满绝望。所以,让这个‘不够好’的‘我’从此消失吧!”
⑥写完信,我找到一瓶安眠药,整瓶都吞了下去。当我醒来时,已经是一星期之后了。我躺在医院里,手腕上吊着点滴瓶。母亲坐在我的床边,紧紧握着我的手,睁着一对红肿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我立即明白了,痛喊了一声:“妈妈啊!”
⑦母亲顿时抱着我的头哭了,我也哭了,我们紧拥着哭成一团。母亲哽咽地说:“孩子,一切都过去了。现在,让我们一起重生吧!”我哭着点头,抱紧了母亲。
⑧我出院回家时,父亲买了一个古筝送给我。我很少收到父亲的礼物,觉得特别珍贵。虽然始终没学会弹古筝,我却常常抱着那古筝随意地拨弄。古筝的声音清脆,带着颤音袅袅不绝,似乎是在庆祝我的重生。
1.本文写了一个“苦涩”的故事,请概括相关情节,填写在空格内(每格四个字)。(3分)
回家“盖章”□□□□□□□□□□□□
2.散文题为“重生”,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重生”有哪两层含义。(4分)
3.第三段写父母安慰妹妹的情节,能否删去?这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4.亲子之间需要交流,青春少年需要勉励。请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你的见解。(80—100字,6分)
答案1.遭母责备 写信诀别 母女重生(1处1分,共3分。不要求表述完全一致,超过字数不得分。)
2.一是我从青春期的寂寞、压抑,与父母冲突乃至寻死的成长绝境中走出来,展开新的生活;一是父母从漠视孩子的心理,以至于差一点失去孩子的家庭危机中走出来,展开新的生活。(答出“重新获得生命”即可得2分。正确归纳两个层面的内涵即可得分,不要求表述完全一致。)
3.不能删去,这里运用对比手法,(1分)突出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1分)也为下文“我”的行为做了铺垫(1分)。
4.示例:亲子之间需要确实交流,如文中所呈现的,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孤独、抑郁、偏激等心理问题,如果孩子和父母缺少必要的交流,产生逃避、冲突等现象,就可能出现家庭危机,乃至酿成家庭悲剧。交流、倾诉、关爱,才会让家更温馨、美好。(“见解”正确,来自文本,2分;联系文章或现实具体阐述,3分;条理清晰、语句通顺,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因为“我”考试特别差,老师让家长在成绩单上盖章;母亲知道了我的成绩后,我遭到母亲的责备;怀着伤心失望的心情,我给家里写了信诀别;因为这件事,我得到了父母的关爱,母女重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点评:不同的文章,遵循着不同的规律,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从不同份体裁入手,阅读小说,可以依据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阅读记叙文可以依据事件的发展过程。阅读散文,可以依据“神“与”形“的联系。阅读议论文,可以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阅读说明文,可以依据说明事物的顺序来理清文章的思路。小说、散文、记叙文一般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条线索往往就折射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2.试题分析:一是我因为青春的压抑、寂寞,以及与父母发生了冲突,甚至选择了轻生,但是,最后从中走了出来,获得了重生,开始了新的生活;二是父母通过我轻生这件事后,从漠视孩子的心理,以至于差一点失去孩子的家庭危机中走出来,展开新的生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
点评: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通常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抄照搬,需要根据文章实际灵活运用)
3.试题分析:妹妹因为没能考100分而哭泣,父母在旁边安慰,这个故事情节与“我”考20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也为下文“我”做出过激的行为做了铺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能力。
点评: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
4.试题分析:这篇文章对我们的父母还有孩子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作为父母,应该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多给他一些鼓励,作为孩子,要能把自己的心声及时地向父母吐露,不能撇在心里,更不能做出过激的行为来伤害自己,进而也伤害父母。解答本题时,既要结合本文内容,也要联系实际来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联系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B. 求起点一本重生清末的小说名字,详情如下!
铁汉子,起点上就有
C. 现代文小说阅读训练(有答案)
父亲的救援
张铭书
⑴1992年,我在地区高师读书,父母亲在老家种田。父亲为贴补家用,不顾多年腰疼的老毛病,农忙之余帮人跑起了长途货运。这年父亲已46岁。
⑵正是这年,出了一件大事,父亲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所有的细节。
⑶那天正好是寒露,阴历的八月二十九。天黑且下着雨的时候,父亲从外地跑车回来。刚一进村,就看见村支书迎头挡在车灯前面,朝父亲一个劲儿地摆手。父亲赶紧刹车。支书一脸焦急地说:“快!你娃出事了!”原来他刚刚从电视里插播的紧急通告里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在本市遭遇车祸,被紧急送往市一院,司机已逃逸,小伙身上只找出一些零钱,另有一本学生证,望家人紧急联系。学生证上写着我的名字,所以支书便急吼吼地来找我父亲。
⑷父亲的脸迅速变得煞白,他蹲在车下先抽了两分钟烟,然后抬头问支书:“你家里还有多少钱?”支书说:“也不太多。”父亲说:“有多少拿多少吧。”幸好父亲身上还装着代收的几千元货款。
⑸父亲不敢让我母亲知道,家也没回,当即发动车,准备直奔市一院。车开到镇子上,不敢再开了,因为手抖得太厉害。就从街上找到他的一名老战友,帮忙驾车直扑市里。从小镇到市区仅八十公里,一个小时后就到了。
(6)主治医生马上催他火速往住院部缴钱:“伤情非常严重,需立即手术,如果再晚几个小时联系不到家人,双腿将很难保住。”
⑺父亲再也隐忍不住,眼泪哗一下倾倒了满脸。他跌跌撞撞地赶紧往缴费处跑。【示例:“再也”、“眼泪哗一下倾倒”、“跌跌撞撞地赶紧”、“跑”等词,写出父亲在得知“我”伤势如此严重后的巨大悲痛,再刚强的父亲也承受不了如此的打击。】
⑻从缴费处回来,父亲不顾护士的拦阻,硬闯进急诊室。
⑼父亲看到的是一张清秀的面容。人已昏迷过去。父亲的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他发现这个小伙并非他儿子——也就是说,并不是我。父亲从里面退出来,反复端详从小伙身上找出的那张学生证,学生证上的照片和名字都是我的,没有错呀。父亲迷惑了。
⑽这时来了几名警察,警察告诉父亲,这个小伙的身份刚刚弄清了,原来是一名小偷,之前在公交车上偷了几个学生的东西,被人发觉后就跳车狂奔,他做贼心虚,已经把所有追赶的人都甩掉了,还是不停地飞跑,结果就跑到了一个车轮下了。
⑾【A】父亲这才松了一口气。整个人虚脱得一身大汗,瘫坐在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再也站不起来。
⑿这时,父亲的战友提醒道:“病人不是你儿子,你缴的住院押金怎么办?”
⒀父亲说:“当然要退了,他偷了我儿子,还害得差点吓死我,哪能再给他白扔钱?”
⒁父亲就到收费处去退钱。收费处让父亲找主治医生开退费说明。主治医生刷刷几笔就开好了。
⒂父亲却犹豫起来,说,算了,这钱我不退了,你们接着给他治吧,长得那么漂亮的小伙子,要是少了两条腿多可惜呀,他家里应该也有父母,他的父母也一定会疼得心慌。
⒃小伙的手术顺利进行。
⒄此时已是深夜,雨也停了,父亲想来学校找我,又怕打搅我睡觉,就和战友在车里胡乱挤了一宿。【B】第二日早上才来学校,看见我后,冲上来就紧紧抱了我一下。父亲一贯性格刚强,平时很少流露感情,这次拥抱,还是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
⒅那小伙在医院的精心治疗下,恢复得很好。小伙出院那天,阳光灿烂。他寻到我家,给我父亲磕了仨响头,非要认我父亲为干爹。
⒆我父亲担心他再学坏,就让他跟自己学开车。
⒇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他已成为本市运输业非常叫得响的一位老板,去年,还被市里评为“年度最具爱心十大人物”之一。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1期)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内容。(3分)
▲
11.文章第15段说“父亲却犹豫起来”,结合上下文,说说父亲犹豫的原因。(3分)
▲
12.仿照对文章第7段画线句的评注,从文中另外两处画线的句子中选择一处,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评注。(3分)
我选( ▲ )处,评注: ▲
13.文中的父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人?(3分)
▲
14.联系全文,小说标题“父亲的救援”有什么含义?(4分)
答案: ▲
10.(3分)父亲决然救援一个偷了自己儿子钱出车祸的小偷,并使他走上正途。(大意对即可。)
11.(3分)父亲想到了小伙子如果得不到及时医治就得失去两条腿,他的未来要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想到小伙子的父母如果知道小伙子的遭遇也会疼得心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相近即可,引用原文亦可。)
12.(3分)示例:我选【A】句,评注:“才”、“虚脱”、“瘫坐”、“再也”等词写出了真相大白后,父亲紧绷的心弦一下子松开了,惊人的狂喜和惊人的打击给父亲带来的情感变化是如此巨大。
我选【B】句,评注:“才”、“冲上来”、“就”、“紧紧”等词写出父亲见到安然无恙的“我”内心的狂喜,这劫后重生的巨大幸福感使一向刚强的父亲不禁真情流露。(评注角度不限,理解正确即可。)
13.(3分)勤劳、宽容(有爱心、善良)、爱家人。(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4.(4分)一指父亲用借来的钱救了小伙子的生命;二指父亲用他的宽容和爱心拯救了小伙子的灵魂(精神)。(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D. 关于《曾国藩》小说里的两个问题
歧黄是中药名,黄老学派是道家的一个支派,主张清静无为。
敬胜怠就是勤勤恳恳战胜懈怠,义胜欲就是正道战胜欲望。
E. 有本重生小说我忘记了,希望能给予答案
是不是男主角是个御医,帮皇后还是太后治病,结果被皇帝杀了,穿越到了现代。
F. 求一本小说。主角穿越到晚清太平天国时期 穿越成为曾国藩之子,好像是后来把曾国藩推到皇帝位上。
书名:一八六一 比较早的一本书了,09.10年的时候写的!还算不错的书!
如果喜欢晚清的书! 篡清,新中华1911都不错,天使奥斯卡写的!
"北洋"和现在更新的,辛亥大英雄,都不错!
G. 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H. 求一篇小说阅读试题的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