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信王的封地在哪有没有就蕃
信王是崇祯帝朱由检吧。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朱由校封他的弟弟朱由检为信王,信王府在北京,没有指定封地,官方上没记载他的封地,野史上说河南信阳附近。被封为信王时朱由检12岁,明朝的亲王须成年结婚后去封地,他一直没有就藩。因为其兄天启帝比较喜欢他,迟迟不叫唯一的弟弟离开自己去封地,而且天启帝一直没有子嗣,需要有近亲留在身边以备不测。1627年明熹宗死后,信王朱由检继承帝位,年号崇祯,这年他17岁。
⑵ 明思宗在位时的历史事件
你好 那么我就从崇祯九年开始吧 崇祯九年一年里以及崇祯十年一年里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在下面了
滁州之战
崇祯九年(1636)正月,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率部东围庐州,取含山、和州。初六日,连营数十里攻滁州。初八日,总理卢象升率总兵祖宽、游击罗岱等诸道兵驰援滁州,与农民军大战于城东五里桥。农民军战不利,连营俱溃,北退五十里,被斩一千二百余级,从朱龙关至关山,积尸埴沟委堑,滁水为不流。农民军失利后,北渡逼泗州、徐州,复转入河南。月末,部分起义军自南山还商、雒。二月十一日,卢象升奏捷,斩六百七十六级,夺马骡四百余匹。
宁夏兵变
崇祯九年(1636)二月初十日,明驻守宁夏(今宁夏银川)士兵,因兵饷无措,发生兵变。饥兵群起围攻官署。巡抚右佥都御史王楫因不能措饷,饥兵索饷无着,乃鼓噪而杀之。兵备副使丁启睿率军镇压,捕获为首者七人,立即处斩,兵变才被抚定。
山西大饥荒
崇祯九年(1636)二月,山西在遭受连年的旱灾、虫灾后,三月,又发生大饥荒。时饥民无粮,只得食树皮、草叶。树皮、草叶尽,乃人相食。临近山西的河南南阳,也发生饥荒。唐王聿键奏河南南阳饥,甚有母烹其女以食者。崇祯帝乃下诏发三千五百金赈济山西、南阳,并免山西被灾州县新旧二饷。
皇太极称帝
崇祯九年(1636)四月十一日,后金国汗皇太极称帝,改元崇德,以是年为崇德元年;改国号金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定都沈阳。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次日,清太宗率百官祭太庙,尊奉父努尔哈赤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庙号太祖;祖父到始祖都尊奉为王。十天后,清太宗大封其臣属。其诸兄弟子侄、诸外藩蒙古贝勒,及明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封为王。清太宗即位之典持续约二十余天,礼仪多仿汉制。
崇祯帝诏令天下
崇祯九年(1636)五月初十日,崇祯帝诏告天下:朕仰承天道,俯御万方,念此军民,谁非赤子,只因官贪吏狡,年岁凶荒,致饥寒所迫,甘作非为。一二无知,渐至胁从遂众。数年来亡辜被僇,不知其几。朕痛心恻念,寝令靡宁。目今在豫者已困饥深山,在陕者零星窜伏。行将大兵加剿,必定玉石难分,虽指示生路,犹恐各官举行未善,若辈猜惧多端,或疑将领计诱杀降,或疑有司分别看待,或虑日后奸棍诈害,或虑目下生业销亡。种种深情,良可矜悯,为此再颁赦书,遣官驰谕,各抚按大书榜示,从俗开导。如在悔罪投诚,弃邪归正,即称救回难民,逐一查明籍贯,本地编入保甲。在各省分起护归,各安井里之乐,永消反侧之心。道府有司,即以难民收复多寡安插得所为殿最,违者指参重治。其或才力出众,愿向督理军前奏用者,听其图功自见。一体叙录;如怙终不悛,即合国夹剿,务尽绝根株,无滋余孽。抚顺剿逆,朝廷法实无私;出死入生,若等不可失算。诏布遐迩,咸使闻知。
清兵入喜峰口
崇祯九年(1636)五月三十日,请太宗派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统八旗兵十万攻明。六月二十七日,阿济格兵分三路入喜峰口(今河北迁西县境内)、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县北)。明巡关御史王肇坤拒战,兵败而死,明军退保昌平(今北京昌平),清兵再侵居庸、昌平北路。大同总兵王朴驰援,击斩一千一百零四人,俘获一百四十三人。
清兵入昌平
崇祯九年(1636)七月初,京师戒严。崇祯帝急令内臣李国辅守紫荆关、许进忠守倒马关、张元亨守龙泉关、崔良用守固关。几天后,又命成国公朱纯臣巡视边关。五日,清兵会于京畿延庆入居庸关,十七日,清兵自天寿山后突现昌平城下,攻昌平城。降人内应,清兵陷昌平,明总兵巢丕昌降,户部主事王桂、赵悦,判官王禹佐、胡惟弘等被杀。
清兵攻顺义
崇祯九年(1636)七月,清兵入京畿,攻陷昌平后,又相继攻下良乡(今北京房山)、围攻顺义(今属北京)。明顺义知县上官荩与游击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等拒城守。城陷,荩与国器、时雨等皆死之。清军乘势,又攻下宝坻(今属天津)、定兴、安肃(今河北徐水)、大城、雄县、安州等近畿州县。
卢象升会诸将于凤阳
崇祯九年(1636)正月初一日,兵部侍郎总理川陕七省军务卢象升大会诸将于凤阳。卢象升上言崇祯帝,提出围剿农民起义的方略。其一:总督、总理宜有专兵专饷。批评事急而后调兵,情危而后增兵;兵至、兵集而后议饷、清饷,要求加重督、理之权。其二,请调咸宁、甘、固之兵属总督,蓟、辽、关、宁之兵属总理,以增其力。其三,各省抚臣,俱要担起封疆重任,不得一有警,即求援求调。其四,台谏诸臣不能不问难易、死生,求全责备,使督抚大臣虽有长材,无从展布。象升言切中机宜。
张献忠攻襄阳
崇祯九年(1636)秋十月,张献忠自均州(今均县西)、老回回自新野、蝎于块自唐县(今唐河)拥众二十万,同时出兵。十三日,攻襄阳。农民军大败总兵秦翼明。湖广震动。献忠佯攻襄阳,转而与罗汝才、老回回、闯塌天等沿江东下。
唐世济下狱
唐世济,生卒年不详,浙江乌程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累官至大理寺丞。天启元年(1621)二月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天启三年五月乞休归。天启五年三月起迁南京刑部右侍郎,六月改添设兵部右侍郎,十一月迁兵部左侍郎,不久即削籍夺诰。崇祯元年(1628)十月起复原官,二年三月再罢。崇祯五年六月复改南京右都御史。崇祯七年八月擢左都御史。崇祯九年十一月以荐原兵部尚书霍维华下狱。崇祯十年闰四月戍边。弘光元年(1645)正月起攻南京左都御史管右都御史事。
候恂下狱
候恂,生卒年不详,字若谷,河南商丘人。万历时中进士,天启、崇祯时历官御史、贵州巡抚、户部尚书、兵部侍郎等职。曾督军昌平。崇祯六年(1633)五月任户部尚书,为温体仁所排斥,崇祯九年十二月初三日被免职,后又于崇祯十五年起用为督师,围剿农民军。及开封被李自成攻破,罢官。
洪承畴败李自成于陇州
崇祯九年(1636)五月,李自成从米脂率部向西南,渡泾河,过渭水,深入汉中。总督洪承畴闻警,调兵围堵。七月,李自成攻徽州,破两当,逼阶州。九月,农民军攻凤翔。十月初,李自成与蝎子块、过天星合营驻于陇州。十二月,总督洪承畴率军与李自成等战于陇州(今陕西陇县西南)。李自成兵败,率部退走庆阳、凤翔。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二日,浙江、江西、湖广左布政使姚永济、朱之臣、曾道唯,苏州知府陈洪谧,扬州知府韩文镜,淮安知府周光夏,各逋赋,夺官视事,勒限完复。
加派输纳事例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六日,工部尚书刘遵宪,为了加强对清兵的防御而培筑京城,上加派输纳事例。
朝鲜降于清朝
崇祯十年(1637)正月,清太宗皇太极亲征朝鲜,责其渝盟助明之罪。清军势如破竹连克义州、安州,直逼都城平壤。朝鲜国王李宗惧,率长子及百官遁南汉山,令次子携眷属避于江华岛,向明求援。明命总兵陈洪范调各镇舟师赴援。清军渡汉江,直抵南汉城西驻营。清太宗遣使谕降。未几,李倧知江华岛陷,援兵皆败,二月乃献上敕印,降于清。三月,明军出海。越数日,才知属国朝鲜已降清。
明军兵败鄷家店
崇祯十年(1637)三月,张献忠率军自潜山出,连破太湖、蕲州(今蕲春南)、黄州(今黄岗)等地。二十五日,献忠率军与明军大战于太湖之鄷家店。献忠以数万兵围明军数重。又遣将统军阻击史可法等援军。时天雨,农民军从四面进攻,短兵相接,斩明将潘可大等四十余人。明军大败,损兵六千余。献忠率军乘胜东取和州、含山、六合等地。
清兵攻克皮岛
崇祯十年(1637)初,清太宗征朝鲜。朝鲜告急,明遣总兵陈洪范统舟师赴援。二月,明军始行,闻朝鲜降。四月初九日,清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攻铁山皮岛。山东巡抚告急于朝。帝令洪范及总兵沈世魁坚守皮岛。世魁败于清军,与洪范退守石城岛。副将金日观统将及士卒与清兵激战七昼夜,力不支,皆战死,皮岛遂陷。
张献忠罗汝才攻安庆
崇祯十年(1637)正月,张献忠、罗汝才等出湖广与号称革左王营的左金王、革里眼合。初六日,连营百里逼安庆,“烽火达淮扬”南京大震。明安庆巡抚张国维告警。别部攻滁州。崇祯帝诏左良玉、马爌、刘良佐合兵救援。张献忠等与明军大战于安庆城下,失利。献忠等退守潜山天王古寨。
张献忠军攻潜山
崇祯十年(1637)二月,张献忠军攻皖不克,退走庐江。二十七日,张献忠军攻潜山。明副使史可法与左良玉等将率兵在枫香驿击败献忠军。总兵马爌与刘良佐也连败农民军于庐江六安。献忠率军退守潜山之天堂寨。明安庆巡抚张国维檄总兵左良玉搜山,良玉不应,放兵掠妇女,屯兵月余,竟北去。
杨嗣昌建四正六隅策
崇祯十年(1637)三月,兵部尚书杨嗣昌至京师,帝召对。嗣昌博涉文史,多识先朝掌故,且工笔札,有口才。帝与语,大信爱之,每对必移时,所奏请无不听,说:恨用卿晚。嗣昌乃议大举征讨农民军。请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官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四正六隅合为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专事征讨。为实现四正六隅策,又议赠兵十二万,剿饷二百八十万。措饷之策有四:一为因粮,因旧额量加,额输六合,石折银八钱,份地不与,岁得银一百九十二万九千余两。二为溢地,土田溢原额者,核实输赋,岁得银四十万六千余两。三为事例,富民输资为监生。四为驿递,前此邮驿裁省之银以二十万两充饷。议上。思宗皆允,并改因粮为均输。布告天下。
李自成奔秦州
崇祯九年(1636)夏,李自成败明延绥总兵俞冲霄,攻取米脂、延安、绥德。自成衣锦昼游,往拜父老乡亲,从者益众。崇祯十年正月,李自成率军从凤翔渡渭河,在宝鸡击败明军,进至泾阳、三原,过天星、蝎子块皆来会。未几,陕抚孙传庭、总兵曹变蛟来攻,连战七日,自成军败。蝎子块降于明;过天星走河南;自成率其余十七部集渭南。五月十一日,自成避孙传庭和洪承畴的夹击,率师奔秦州。
李自成入四川
崇祯十年(1637)九月二十七日,李自成、过天星等围攻汉中府城(今南郑县)。会洪承畴来救,撤围向西南走。二十八日,闯将自成等攻克宁羌州(今陕西宁强县)。十月初二日,自成与过天星、混天王等九部分三路,分别由七盘关、阳平关、梨树口入川。初四日,自成等入关。初八日,破昭化。十二日,攻剑州。十四日,自成等又三分其军,分别往攻绵州(今绵阳)、盐亭、江油。十六日,自成等兵围成都,七日不下乃去,连下川中三十余州县。
⑶ 明朝皇帝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 明朝帝系图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燳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⑷ 朱由检为何没到外地就蕃
朱由检被封为信王,实际上并没有就藩(明代亲王是年幼时先封王,等长大结婚后再离开京城去封地,成为就藩),而是一直留在北京(因为其兄天启帝比较喜欢他,迟迟不叫唯一的弟弟离开自己去封地,而且天启帝一直没有子嗣,需要有近亲留在身边以备不测),朱由检当上皇帝时还不满17周岁,没到一般的就藩年龄。
⑸ 为什么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关系这么好,而朱祁镇和朱祁钰为何却反目成仇
在“土木堡之变”前,朱祁镇和朱祁钰关系实际上远比朱由检和朱由校这对兄弟的关系好。
作为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钰由于母亲吴氏是朱瞻基在皇太孙时的婢女,所以庶出的身份,决定了他根本没有任何资格去考虑又权力有关的东西。
所以朱祁镇恨朱祁钰背信弃义,朱祁钰恨朱祁镇为什么不死,让自己背信弃义。最终两人在土木堡之变后,兄弟再未见面、纵谈情深。
而朱由校很遗憾自己要走了,自己认个儿子回来继承自己的江山,似乎也可以满足自己一个有嗣的愿望,但是那样大明姓不姓朱都未必了,还是交给自己弟弟踏实一些。还留下一段佳话这不好么?
⑹ 明朝王爷列表!!!!!!还有对应的皇帝!!!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要快~~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朱元璋的第四子,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明成祖长子。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仁宗长子。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宣宗长子。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宣宗次子,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英宗长子,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宪宗三子。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孝宗长子。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宪宗孙,父兴献王。
穆宗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世宗第三子。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穆宗第三子。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神宗长子。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光宗长子。
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光宗第五子。
秦愍王 朱樉 太祖嫡二子 1370~1395
秦隐王 朱尚炳 愍嫡一子 1395~1412
秦僖王 朱志堩 隐嫡一子 1412~1424
秦怀王 朱志均 隐庶二子 1424~1426
秦康王 朱志[土挈] 隐庶三子 1428~1455
秦惠王 朱公锡 康嫡一子 1458~1486
秦简王 朱诚泳 惠庶一子 1488~1498
秦安王 朱公铭 追封
秦庄王 朱诚澯 追封
秦昭王 朱秉欆 安庶一子 1500~1501
秦定王 朱惟焯 昭庶一子 1509~1544
秦恭王 朱诚润 追封
秦顺王 朱秉柎 追封
秦端王 朱惟燫 追封
秦宣王 朱怀埢 惟燫之子 1548~1566
秦靖王 朱敬镕 宣庶一子 1569~1576
秦敬王 朱谊澏 靖嫡一子 1581~1586
秦王 朱谊漶 靖嫡三子 1587~1617
秦王 朱存枢 谊漶子 1618~1643
***************晋***************
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府
晋恭王 朱棡 太祖嫡三子 1370~1398
晋定王 朱济熺 恭嫡一子 1398~1414
晋王 朱济熿 恭庶三子 1414~1427
晋宪王 朱美圭 定嫡一子 1435~1441
晋庄王 朱锺铉 宪庶一子 1442~1502
晋靖王 朱奇源 庄嫡一子 追封
晋怀王 朱表荣 靖嫡一子 追封
晋端王 朱知烊 怀庶二子 1503~1533
晋安王 朱表槏 追封
晋康王 朱知[火节] 追封
晋简王 朱新[土典] 知[火节]庶一子 1536~1575
晋敬王 朱慎镜 新墧嫡一子 追封
晋惠王 朱慎鋷 新墧嫡三子 1579
晋穆王 朱敏淳 惠嫡一子 1585~1610
晋王 朱求桂 穆庶一子 1613~1643
***************燕***************
洪武十一年就藩北平府
燕王 朱棣 太祖嫡四子 1370~1402
***************周***************
洪武三年封吴 十一年改封周 十四年就藩开封府
周定王 朱橚 太祖嫡五子 1370~1425
周宪王 朱有炖 定嫡一子 1436~1439
周简王 朱有爝 定庶四子 1439~1452
周靖王 朱子垕 简庶一子 1455~1456
周懿王 朱子埅 简庶二子 1457~1485
周惠王 朱同镳 懿庶一子 1487~1498
周悼王 朱安[氵横] 惠庶二子 追封
周恭王 朱睦[木审] 悼庶一子 1501~1538
周康王 朱勤熄 恭嫡一子 追封
周庄王 朱朝堈 康嫡一子 1540~1551
周敬王 朱在铤 庄嫡一子 1552~1583
周端王 朱肃溱 敬嫡一子 1586
周王 朱恭枵 端嫡一子 1589~1641
***************楚***************
洪武十四年就藩武昌府
楚昭王 朱桢 太祖庶六子 1370~1424
楚庄王 朱孟烷 昭嫡三子 1424~1439
楚宪王 朱季堄 庄庶一子 1442~1443
楚康王 朱季埱 庄庶二子 1444~1462
楚靖王 朱均鈋 东安恭定王庶一子 1465~1510
楚端王 朱荣氵戒] 靖嫡一子 1512~1534
楚愍王 朱显榕 端庶一子 1536~1545
楚恭王 朱英[火佥] 愍庶三子 1551~1571
楚王 朱华奎 恭子 580~1643
***************齐***************
洪武十五年就藩青州府
齐王 朱榑 太祖庶七子 1370~1406
***************潭***************
洪武十八年就藩长沙府
潭王 朱梓 太祖庶八子 1370~1390
***************赵***************
赵王 朱[木巳] 太祖庶九子 1370~1371
***************鲁***************
洪武十八年就藩兖州府
鲁荒王 朱檀 太祖庶十子 1370~1389
鲁靖王 朱肇辉 荒庶一子 1403~1466
鲁惠王 朱泰堪 靖嫡一子 1467~1473
鲁庄王 朱阳铸 惠嫡一子 1476~1523
鲁怀王 朱当漎 庄嫡一子 追封
鲁悼王 朱健杙 怀嫡一子 追封
鲁端王 朱观[火定] 悼嫡一子 1528~1549
鲁恭王 朱颐坦 端一子 1551~1594
鲁敬王 朱寿鏳 恭庶六子 1596~1600
鲁宪王 朱寿鋐 恭庶七子 1601~1636
鲁肃王 朱寿镛 恭庶九子 1636~1639
鲁王 朱以派 肃嫡一子 1640~1642
鲁王 朱以海 肃五子 1644~1654
***************蜀***************
洪武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
蜀献王 朱椿 太祖庶十一子 1378~1423
蜀庄王 朱悦熑 献嫡一子 追封
蜀靖王 朱友堉 悼庄嫡一子 1424~1431
蜀僖王 朱友[土党] 悼庄嫡三子 1432~1434
蜀和王 朱悦X 献庶五子 1435~1461
蜀定王 朱友垓 和嫡一子 1462
蜀怀王 朱申鈘 定嫡一子 1464~1471
蜀惠王 朱申凿 定庶三子 1472~1493
蜀昭王 朱宾瀚 惠嫡一子 1494~1508
蜀成王 朱让栩 昭嫡一子 1510~1547
蜀康王 朱承爚 成庶三子 1549~1558
蜀端王 朱宣圻 康庶一子 1561~1612
蜀恭王 朱奉铨 端嫡一子 1615
蜀王 朱至澍 恭嫡一子 1616~1643
2007-12-9 21:17 回复
思文皇帝
1位粉丝
2楼
***************湘***************
洪武十八年就藩荆州府
湘献王 朱柏 太祖庶十二子 1378~1399 初谥戾
***************代***************
洪武十一年封豫 二十五年改封代 是年就藩大同府
代简王 朱桂 太祖庶十三子 1378~1446
代戾王 朱逊煓 简嫡一子 追封
代隐王 朱仕[土廛] 戾庶一子 1448~1463
代惠王 朱成炼 隐嫡一子 1466~1489
代思王 朱聪沬 惠庶一子 追封
代懿王 朱俊杖 思庶一子 1499~1527
代昭王 朱充耀 懿庶一子 1530~1547
代恭王 朱廷崎 昭庶一子 1549~1573
代定王 朱鼐铉 恭庶一子 1581~1594
代王 朱鼐钧 恭庶三子 万历二十四年进封。
代康王 朱鼎渭 鼐钧嫡一子 ?年袭封 崇祯二年薨。
代王 朱彝X 康嫡一子 崇祯间袭封 薨。
代王 朱传[火齐] 彝嫡一子 崇祯间袭封。十七年遇害。
***************肃***************
洪武十一年封汉 二十五年改封肃 就藩甘州 后移兰州
肃庄王 朱楧 太祖庶十四子 1378~1419
肃康王 朱瞻焰 庄庶一子 1424~1464。
肃简王 朱禄埤 康庶一子 1468~1479
肃恭王 朱贡錝 简庶一子 1487~1536
肃靖王 朱真淤 恭嫡一子 追封
肃定王 朱弼桄 靖嫡二子 1539~1562
肃昭王 朱缙炯 定嫡一子 追封
肃怀王 朱绅堵 昭庶一子 1563~1564
肃安王 朱弼柿 靖庶四子 追封
肃懿王 朱缙[火贵] 安庶一子 1571~1588
肃宪王 朱绅尧 懿庶一子 1601~1618
肃王 朱识鋐 宪嫡一子 1621~1643
***************辽***************
洪武十一年封卫 二十五年改封辽 就藩广宁州 永乐二年迁荆州府
辽简王 朱植 太祖庶十五子 1378~1424
辽王 朱贵烚 简庶二子 1425~1439
辽肃王 朱贵[火受] 简庶四子 1439~1471
辽靖王 朱豪墭 肃嫡一子 1473~1478
辽惠王 朱恩鑙 靖嫡二子 1480~1495
辽恭王 朱宠涭 惠嫡一子 1497~1521
辽庄王 朱致格 恭嫡二子 1524~1537
辽王 朱宪[火节] 庄庶一子 1540~1568
***************庆***************
洪武二十四年封 二十六年就藩韦州 建文三年迁宁夏
庆靖王 朱[木旖] 太祖庶十六子 1391~1439
庆康王 朱秩煃 靖庶一子 1439~1469
庆怀王 朱邃X
⑺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
明朝帝王世系:
明德祖朱百六:汉族,元代人,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朱仲八之子,朱四九之父,朱初一的祖父,朱世珍的曾祖,朱元璋追赠德祖。
明懿祖朱四九:汉族,元朝泗州盱眙人,朱初一的父亲,朱世珍的祖父,明太祖朱元璋的曾祖父,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他被尊为皇帝。
明熙祖朱初一:汉族,宋朝末年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后迁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他是朱世珍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父。朱元璋称帝之后,追封朱初一为明熙祖。
明仁祖朱世珍:本名朱五四,妻子陈氏。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父亲朱初一迁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朱世珍又迁居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母亲)、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世珍、陈氏、朱兴隆先后去世。
明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明兴宗朱标: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生母为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异母兄。
明惠宗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永乐皇帝等。
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明代宗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明宪宗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明睿宗朱祐杬:明宪宗第四子、明世宗之父、明孝宗异母弟。母亲是邵宸妃,妻为蒋氏。初谥“献”,世宗追谥: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
明世宗朱厚熜: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明穆宗朱载垕: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后继位。少年因其母缘故而不得父皇宠爱,因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
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号泰昌,因在位仅一个月,故又被称为“一月天子”。
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明毅宗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明悼皇帝朱慈烺:明思宗长子、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二年(1629年)出生,崇祯三年封为皇太子。
明恭宗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母亲郑贵妃,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初五,祖籍南直隶凤阳府,万历二十九年封福王。
明安宗朱由崧: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明末清初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人物。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号弘光,后世称为弘光帝。
明绍宗朱聿键:南明第二位君主,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祖父是唐端王朱硕熿,父为唐端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
明文宗朱聿鐭:明朝第十九位皇帝,南明第三位皇帝,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南明绍宗朱聿键之弟。
明礼宗朱常瀛:明神宗第七子,明光宗异母弟,母孝敬李太皇太后。明朝宗室、藩王。封衡州(今衡阳),于天启七年九月廿六就藩。
明昭宗朱由榔: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1646年至1662年在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7)重生朱由检在开封就藩的小说扩展阅读:
1、太子朱标原谥号“懿文”,其子朱允炆即位后为其尊上皇帝之庙号、谥号、陵号(均已不可考)。靖难之役后各项尊号被成祖一应废除,复称“懿文太子”,并对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诋毁。后,明安宗、清高宗先后为懿文太子平反,追复其皇帝尊号。
2、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后否定建文帝的正统性,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预定改次年为永乐元年,对其大加诋毁。
建文帝的姑父,宁国公主之夫,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为其发丧,谥号“孝愍皇帝”,庙号“神宗”,但未被永乐帝采纳。之后明朝历代皇帝都拒绝追复建文帝的帝号。后,明神宗恢复“建文”年号。安宗为其平反,上庙号、谥号。清高宗再为其平反改谥。
3、朱棣原庙号是“太宗”,以后世宗改为“成祖”,原庙号不再使用。
4、景泰七年,太上皇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为帝,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死后谥号“戾”。后,宪宗追复其皇帝谥号并改其王陵为皇陵,安宗追复庙号并改谥,清朝后多用宪宗所定谥号。
5、明睿宗为世宗生父,本为兴王,谥号“献”。世宗即位后,通过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之争,成功为生父争得皇帝尊号,为其尊上庙号、谥号,改其王陵为皇陵。
6、清朝对明思宗多不称庙号,只称谥号。
7、甲申之变后,皇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所获,封为宋王,李自成兵败后吴三桂奉其还京,请求清摄政王多尔衮立其为明朝皇帝,年号“义兴”,不允,携慈烺逃走,后无记载,或曰死于陕西。安宗为其上谥号,监国鲁王朱以海更追谥其为皇帝。另有说法,南都太子案中被处死的“假太子”其实正是朱慈烺本人,但多数史书不认同这种说法。
⑻ 信王朱由检如果之国的话,他的封地在哪儿啊
历史上没记录啊。猜测一下,不在湖广就在山东,因为当时两地比较稳定富裕。
⑼ 历史上朱由检的封地在哪里
崇祯当信王时封地在开封
以下是我在网上替你找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摘自《明帝》。
这个问题,我在写之前也查了不少资料,历史上信王是有过封地,而且还在封地待过一年,据我所知道的,信王的封地又可能就是开封,但是大家怀疑的是,开封不是周王的封地吗?我的解释是:开封曾经被朱元璋定为开国都城,曾经命名为北京,朱元璋正式定都南京之后,将开封封给了自己的第五个儿子朱肃,但是靖难之变之后,燕王朱棣当上了皇帝,自然不想以后再有藩王造反夺了自己的皇位,所以将诸位藩王的军政大权都给夺了回来,各地的藩王也不得干预地方军政,国家每年拨给钱粮给他们,他们大都也有自己的土地,所以生活也比较满意,明朝也鲜有藩王造反的例子,而朱由检也是老五,可能是凑巧,开封本是明朝第一个都城,天启帝可能的用意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封地并不等于把开封就交给了他,以后什么都不管了,这种名义上的封地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信王被封在开封,不过是将开封的一部分土地给了他,并不是把开封就给了他,这个希望广大读者要理解。
⑽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一共16个皇帝,依次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一、在位列表(姓名/年号/在位时间)
1、
2、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3、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64岁。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明世宗时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庙号成祖。
4、朱高炽
明仁宗(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孙。明太祖也挺欣赏其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册封为燕世子。明成祖即位后立为皇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即位,次年改元为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随父征战多年,知道创业很难,重用户部尚书夏元吉,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间,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对开封、山东等地赈灾免粮。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称善。
他一即位,即决定将首都迁回南京,以免漕运的巨大花费。体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后从政仅8个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脏病驾崩于钦安殿,庙号明仁宗。
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炽虽庙号“明仁宗”,但是依然延续了明太祖、明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七名妃嫔。
5、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为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汉族,生母诚孝昭皇后张氏,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驾崩于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
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8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明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朱瞻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朱元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朱允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朱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