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阅读 » 北京题材小说全文阅读
扩展阅读
小说免费下txt全文下载 2021-09-14 12:13:28
小说重生追美记百度云 2021-09-14 12:11:58

北京题材小说全文阅读

发布时间: 2021-09-05 20:31:11

A. 以北京为背景的高干、军婚小说。。。不要穿越的!!

时光若有张不老的脸》

男主:贺泓勋 女主:牧可
她一生渴望被爱,同时满心惊惶。
直到遇见这样一个男子,
被锁定,被宠爱,被细细品味,悉心珍藏……
当傲骨天成的侦察兵少校遇见热爱脱线的大学辅导员……

《何以笙箫默》后,都市暖爱系唯一经典。
他是个极有军人气质的男人,连吵架时掷出的话都如发口令般短促而有力:“不许大喊大叫!给你十秒钟时间调整自己,现在倒计时,十,九……”
她气愤:“有没有点儿时间观念?需要调整十秒钟那么久?”
他是个很血性霸道的男人,对她裙子长度引来的较高回头率颇有微词:“你可真给我长脸!”见她呲牙笑得没心没肺,他板起来脸训她:“下次再穿这么短看我不关你禁闭。”
她撇嘴:“我是满足你的虚荣心,搞得像是有损安定团结扰乱军心一样。”
……
一场军民协同作战的“战事”,一桩围绕幸福靶心打转的温暖情事!
世上唯一的心锁,遇到了世上唯一的钥匙,最好的爱情,不过如斯。
《城池营垒》

男主:邢克垒 女主:米佧
那些为爱的付出,不是他应该的,却心甘情愿。正如他所言:“好男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媳妇儿忠诚就像对党!”那些对爱的期翼,不是她本意,却在无意间滋生。如同她所说:“当我们遇上的时候,没有陌生感。”为爱建一座城池,自此不让你的心——流落他方
另外折纸蚂蚁的书京味很浓。

B. 关于老北京文化的小说

《吆喝》
一、整体感知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在结构安排上,本文也颇有独到之处。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

文章第4段实际上是个总领段落:“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按“一年四季”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经过作者如此一梳理,纷纭杂乱的各种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显得十分清晰了。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没个停”的叫卖声。因为,只要看看“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一句就可知要一一列举这种种叫卖声几乎没有可能。于是,作者只有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这实际上就是对材料的加工剪裁的功夫。

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写实的成分较多。因为上文已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

当然,作者在文中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也许,当初这一声“哟”在儿童内心确实是一种惊恐,引来一阵颤栗,但事过多年后,作为成人的作者回忆起来,便只剩下有趣和怀念。

有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惟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二、相声《卖布头》中的吆喝

旧社会绸缎棉布商店的大老板为了倾销积压的布匹,将整匹布扯成零块,假称是削价的布头,雇一些小贩临时叫卖。小贩则施展吆喝、叫卖的生意经,夸大布头的成色,以招揽顾客。这段相声从仿学卖货声开始,最后模拟卖布头小贩的各种声腔神态,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景象。

卖 布 头(对口相声)

甲 过去在北京啊,做小买卖的吆喝最多。比如说卖糖葫芦的,东西南北城还都不一味儿。
乙 对,讲究九腔十八调,您说到北城怎么吆喝?
甲 “蜜来哎冰糖葫芦哎——”
乙 到西城哪?
甲 “葫芦儿冰糖的。”
乙 这省点儿事,到了南城?
甲 “葫芦儿。”
乙 这更省事了!
甲 到了东安市场摆摊儿的,吆喝起来新鲜:“刚蘸得的!”
乙 连葫芦俩字都没有啦!
甲 北京叫冰糖葫芦儿,到天津叫糖墩儿,吆喝起来最省事,就一个字儿:“墩儿哎——”
乙 对。
甲 这是卖糖葫芦儿的。还有卖果子的:“香果来!闻香果啊哎!”
乙 真好听。
甲 这跟唱民歌似的,你如果会记谱,你给记下来,唱出来非常好听。
乙 这还能谱下来?
甲 我就谱过,不信哼一个你听听。
乙 好,你哼哼。
甲 卖什么的?
乙 这……不知道!
甲 这是卖豌豆的。
乙 我记得卖豌豆是这么吆喝:“牛筋儿来豌豆噢!”

乙 “多给来豌豆赛过榛瓤。”

乙 “豌豆来多给。”

乙 嘿!真跟唱歌一样。
甲 最讲究吆喝的是卖布头儿的,天津有两种,北京也有两种。
乙 天津有哪两种?
甲 一种是背包袱串胡同的,一种是街上摆摊的。
乙 串胡同怎么吆喝?
甲 我给你学学:“买哎花条布哎,做里儿的,做面儿的,什锦白的,做裤褂去呗。”
乙 哎,都是这味儿,那种摆摊儿的哪?
甲 那不留神能吓你一跳。
乙 是啊?
甲 他吆喝起来一惊一乍的,神经衰弱的人不敢打他头里走!
乙 你学学。
甲 “瞧瞧这块哎,真正细毛月真色不掉,买到家里做裤褂儿去呗——”
乙 嚯!
甲 这是天津两种布头儿。
乙 北京的呢?
甲 也有两种,一种软调儿的,一种硬调儿的。
乙 您给学学这软调儿的。
甲 “这块吆喝,吆喝是贱了就是不打价哩吧,这块本色白呀,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怎么那么白呀,哎,你说怎么那么白?”
乙 我哪儿知道哇!
甲 “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气死头场雪,不让二路霜,亚赛过福兴的洋白面哩吧,买到你老家里就做被里去吧,是禁洗又禁晒,禁铺又禁盖,禁拉又禁拽,是禁蹬又禁踹!”
乙 这人什么毛病啊?
甲 吃饱了撑的。
乙 大概形容他这布结实。
甲 再给你换一块黑的,这块是德国青。
乙 对,过去说德国染料好。
甲 “这块德国青啊,它怎么那么黑呀,它怎么那么黑呀,哎,你说怎么那么黑?”
乙 啊……又来了!

甲 “怎么那么黑,气死张飞不让李逵,亚赛过唐朝的黑敬德哩吧,在东山送过炭,西山剜过煤,开过两天煤厂子卖过两天煤了,它又当过两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这块德国青,真正德国染儿,真正是德国人他制造的这种布儿的,外号叫三不怕,什么叫三不怕:不怕洗,它不怕淋,它不怕晒呀,任凭你怎么洗,它不掉色呀!”

C. 关于写在北京的小说,这生活的,北漂的,好玩的望亲们推荐几部

我就在北京。好玩的?木,辛苦的一堆

D. 北京北京小说txt全本

《北京北京》,是冯唐“万物生长三部曲”的第三部,情节与风格都一脉相承。由青春步入成熟,从萌动收获迷惘,浓重的男性荷尔蒙是冯唐作品一贯最大的特色。
主要内容
《北京北京》,是冯唐“万物生长三部曲”的第三部,情节与风格都一脉相承。由青春步入成熟,从萌动收获迷惘,浓重的男性荷尔蒙是冯唐作品一贯最大的特色。
这是冯唐作品中气势最猛烈,如草原野火般的一部。这位语言的魔术师,以汹涌澎湃、聪明灵动的语言,述说着自己的北京往事。他一边说笑着,一边使坏着,当你惊叹着渐渐沉迷时,却突然发现巨大的悲伤悄然而至,漫天火焰消失,然后,只有淡淡的缕缕清烟。
这是梦想中的书。嚣张,迅烈,胆大妄为。

http://vdisk.weibo.com/s/t5bAE2x8_VhPW

E. 求老北京为题材的小说

老舍的《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当代作家刘心武的《钟鼓楼》等都是以老北京为为题材的作品。

F. 关于北京的小说

我与地坛

G. 写北京的小说,有哪些不错的

推荐女作家林海音著作《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她的童年、少年、中年时期都是在北京城南度过的。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H. 关于老北京生活的小说

狼烟北平,荣宝斋,血色浪漫,北京爷这三部是都梁的,京味十足。还有刘一达的北京爷也很好。不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