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主角 » 小说女主人公形象塑造
扩展阅读
小说免费下txt全文下载 2021-09-14 12:13:28
小说重生追美记百度云 2021-09-14 12:11:58

小说女主人公形象塑造

发布时间: 2021-09-05 06:50:57

㈠ 王朔笔下的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分析什么女主人公啊
先帮你分析分析王朔这个人吧!
他就是一个王八犊子,虽然中学时候读过他的文,但是我还要说他是一个王八犊子!
是个很贱的人!

㈡ 《静女》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1、《静女》塑造了一个美丽温柔而有大方活泼的女主人公形象。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美好。

2、《国风·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3、此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2)小说女主人公形象塑造扩展阅读:

1、《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

2、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㈢ 茹志娟百合花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重点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通过他们之间平常交往所引起得细微隐蔽的情感波澜,层层揭开了他们优美的内心世界。十九岁的小通讯员腼腆、纯朴,过门三天的新媳妇羞涩、真诚。当通讯员知道借来的新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颇费踌躇,要将这来之不易的珍贵的被子“送回去”;当新媳妇明白了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后,为了自己第一次没有把被子借给小通讯员而深感内疚。小通讯员越是体贴群众的困难,越是感到借来人家唯一的新嫁妆“不合适”,就越是反衬了新媳妇支持革命战争,关心子弟兵的情谊深长;而新媳妇越觉得自己刚才不该“气”,越是想拿针线为小通讯员慌慌张张挂破了的衣服缝补,越是烘托出了小通讯员对人民群众的一腔质朴热爱之真切。小说以小通讯员为掩护担架队员而负伤身亡,新媳妇用自己唯一的嫁妆——洒满百合花的新被子为小通讯员入殓的情节,完成对人物的最终刻画。

㈣ 诗经郑风子衿中塑造了怎样一个女主人公形象

矛盾的热恋女子

其形象分析为: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青青子佩⑷,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两句都是前半句爱慕之意满满,后半句思念之中又带孤寂惆怅与幽怨之感,其中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
表现了该女子包含深情的思念、急切等待恋人来到,又暗含对恋人让自己孤寂等待的幽怨,想见恋人却又自我矜持的矛盾的热恋中女子形象

最后一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则将上诉等待、焦急、爱慕、幽怨、孤寂、惆怅、矜持等情感加倍放大。
将既急切又自我矜持的矛盾恋爱女子更加形象勾画出来,如在眼前。

形象总结:
简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一个包含着焦急与矜持、爱慕与幽怨、将相会却更孤寂等多重矛盾情感的恋爱女子形象

㈤ 《乱世佳人》里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姿色迷人、聪明能干的大庄园主女儿郝思嘉是一个争强好胜、贪婪冷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不屈不挠进行奋争的女性形象

平常爱说些粗俗话的白瑞德只要一面对媚兰就变得很有绅士风度起来。他说,媚兰是他这一生惟一尊敬、惟一欣赏的女性。
媚兰娇小的身体总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再加上她那一脸的文静更增加逆来顺受的柔顺,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她会是那么的勇敢坚强,丝毫不亚于思嘉。
媚兰是完美的,她不仅对思嘉抱有一种自始至终的信任与宽容,同时她的身上具备了她们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一个好女人应当具备的所有品质,娴静、善良、温柔、贤惠……可以说她是南方人所信奉的主义的化身……

逝去的"永恒"
初读《飘》,喜欢的是思嘉,想做的也是思嘉。我为思嘉的勇气与自信所折服,崇拜她那乱世中求生的无畏精神。后来再读《飘》,爱的仍是思嘉,然而,却又对另一个高洁的女子--媚兰深深地向往。
媚兰是勇敢的,虽然没有思嘉那种向前冲的劲头,但上流社会的完美女性所具有的勇敢在她身上完全体现出来。在医院里,她无私地照顾伤员,在义卖上勇敢地捐出结婚戒指,在梅太太责怪她不该让瑞德上门时,愤怒地批评梅太太。这些时候她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甚至超过了思嘉。
但"媚兰精神"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善良--单纯的善良,完全投入的善良,不指望回报,也没有怀疑的至善。因为至善,也就达到了至刚的地步,怎样的伤害都是不可能的。当思嘉在众人谴责的目光注视下走进卫家时,她旁若无人地奔上来,拥抱思嘉,"媚兰精神"也就在此时得到了最高的体现与升华。

媚兰是上流社会最理想的高贵女子的化身,可时代的风浪却摧毁了她所依靠的一切,她无法抵抗。只有思嘉能乘风破浪,扎根发芽,于是媚兰只能作为衬托的绿叶,悄然地绽放又消亡。媚兰的死,象征着旧时代的"永恒"与人们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将随她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慢慢被遗忘。
渴望媚兰,也许是人类心灵深处,对被放逐的伊甸的永恒的向往。(赵子涵)

㈥ 巴金名著《家》女主人公形象

《家》这部小说,发表的时候影响并不是很大。出了单行本之后,才慢慢赢得了青年人的喜欢。《家》的创作是在1931年,后来巴金又写了《春》《秋》,其实《家》《春》《秋》的写作时间是拉得很远的。这些后来统称为《激流三步曲》。
《家》这部小说,我们应该怎么读?它有没有来路?有。这部小说的样式,在西方文学中是比较多的,叫做“家族小说”。《家》写了一个大家庭的崩溃,也写到青年人的爱情、理想、追求。以前我们比较多地讲巴金的《家》揭露了旧家庭的罪恶,是反封建的书。但这只是一般的概括,概括出的东西都是比较共性化的。
那么《家》有没有自己的特点呢?我想是有的。它是现代文学中出现比较早的一部家族小说,就是写家族变迁,应该是受到法国左拉的影响,法国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特别喜欢写大家庭的变化。另外还受到《红楼梦》的影响。
《家》在当时为什么那么受欢迎?为什么年轻人那么喜欢呢?我想这是因为《家》是一部宣泄情绪、情感的小说,带有青春阅读的特点。
第一,《家》对封建家庭的批判。五四以来,反封建、反旧礼教的作品是很多的,但是《家》比它们写得好,主要是抓住了一个要害,就是反对家庭的专制主义,比其他小说别致得多。它怎么表达对旧家庭的批判呢?主要是通过刻画高老太爷这个人物形象。巴金在各种人物性格中特别刻画了高老太爷的专横、不讲理,他的话就是法律,把儿女仆人作为自己的私产,婚姻作为手段,比如把鸣凤送给别人,一句话就决定了鸣凤的命运。巴金认为这是非人道的,这并不是个人行为。旧家庭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所以巴金有意在小说里构建了这样一个封建旧家庭来进行揭露。他还写到中国文化某些方面的虚伪,灌注了对所谓的伦理道德的思考。比如小说写到老爷子和他的朋友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孔子,讨论伦理道德,其中最糟糕的就是孔教会的那个,这就带有讽刺意味。五四时期的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清醒思考的。
第二,爱情线索。这个爱情故事又不像一般的通俗小说的写法,它是有内涵、不落俗套、有时代特点的。小说里的大哥觉新和他的恋人梅,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门当户对,本来好好的,可以提亲了,但是他俩的母亲在打牌时发生了口角,结果这门亲事就毁了。梅小姐被迫嫁人,婚后生活非常悲惨。而觉新的婚姻靠父亲抓阄而定,抓到了瑞珏。瑞珏偏偏是很善良、端庄、温柔的小姐,结婚以后,觉新的心还在梅那里,对瑞珏也不太感冒,但慢慢地觉得她也很好,觉新一方面很怀恋梅,另一方面觉得新娘瑞珏又是很好的女子。瑞珏很理解丈夫,越理解越是悲剧,把三个人的善良、三个人的不幸遭遇都搅在一起来处理。可见这不是写一般的三角关系,也没有争风吃醋,而是在痛苦中揭示三个人灵魂中比较善良的东西,这样悲剧就出来了。《家》还写到其他爱情故事,都比较单纯,比较感人。
第三,《家》写出了当时年轻人的苦闷、追求与探索。小说里最重要一个人物形象就是弟弟觉慧,觉慧代表了一个反叛的形象,也是最受青年人欢迎的。因为十五六岁的青年人处在一个反叛的年龄段,这时候脱离家庭的追求是非常明显的,觉慧刚好就代表了这一年龄段的人;当然他有他的社会内涵,小说写到他对旧家庭的反叛,要破除等级观念,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参加社会上的反军阀活动,最后从家里跑了出去。这个人物写得不错,因为小说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完美的革命者,不是写他是革命时代的英雄,而是写到了他内心的矛盾,比如说他对鸣凤的态度的矛盾。他对鸣凤的态度的矛盾,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有旧思想的残留,他说:“鸣凤,如果你出生名门多好啊!”觉慧是个很真实、又很幼稚的叛徒,不是革命的叛徒,而是幼稚地背叛旧家庭的叛徒。现在的文学史都把觉慧看成一个理想主义革命的追求者,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按照我的理解,当时的读者喜欢觉慧,并不是因为他追求革命,主要是喜欢那种反叛的精神、勇气。所以,符合青年阅读心理,是这本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里的几类人物,应该说写得都比较成功,具有一种悲剧的力量。我们经常把《家》的特点看成巴金最突出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第一是青年生活。巴金最喜欢写青年生活,他的主角是青年人,他主要歌颂青春的美丽和成长,但是也揭露扼杀青春的事例,也表现青春的毁灭。总之,他多数取青春题材,是青春型作家。第二是宣泄情感。他的作品里许多都有抒情的成分,跟读者达成精神上的沟通。

㈦ 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可以怎样塑造他们的性格成为恋人之前的过程应是怎样的

个性和是否能够相爱其实有很大的关系

举个例子,一个很有正气的男生肯定不会喜欢一个太妹。一个喜欢艺术和文学的男生也不会关注运动型女生。

但是现在的世界很奇妙,女生倒追,“NICE BOAT”这类的事情屡见不鲜,楼主要想好什么样的男生和女生成为恋人是可能的,什么样的男生和女生是不可能有牵连的。

同时,既然是小说就不能太过真实,太贴近真实反而会让人觉得无味。我们在生活中都不会去仿照电视剧、书本里的人行事,正因为他们是通过不同的塑造手法创造出的非常规特例,因此故事才有趣。

以下是供参考的配对
1.举止优雅、艺术类很有天赋的学长 £ 努力学习艺术的学妹
成为恋人前的过程:表演厅、画室等处的邂逅,学妹最初产生了仰慕之情

2.两个运动型的家伙
过程:这两个人肯定不可能有什么柔情蜜意,多半是从竞争开始产生羁绊

3.时尚少女 £ 有些木讷的少年
过程:男生的某个闪光点打动了平时对诸多男人不假辞色的女生,有主见的她决定改变男生的形象,然后渐渐地……

4.不良少年 £ 乖乖女
过程:女生被流氓纠缠,然后被这个爱好街舞、嘻哈,打架又很厉害的家伙救了

以上特例都是被写滥的故事了,要想写好言情小说,创意和感情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

友情提醒:在网络知道提这种问题,最好多加些悬赏分,不然没几个人会认真回答的

㈧ 秀穗马金章 小说女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秀穗》马金章 小说女主人公具有以下4个形象特点:
1、社会地位低。家人重男轻女,她从小没有正经的名字;成家后,她就是丈夫的仆人,被丈夫统治;她死后只能埋在丈夫的下首。
2、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有一定的抗争意识。住院期间的经历使她认识到自己获得太憋屈,她在丈夫坟头尿尿咒骂;她为自己有“秀穗”这个名字激动不已,她交出了自己的名字,并认为叫自己的名字没有什么可怕的。
3、情感质朴。清明节生病了,她让侄儿为丈夫捎去纸钱;病愈后,她又去了丈夫的坟头跟他说话。
4、没有文化,有一些迷信思想。她相信有阴曹地府,想着死后去阴间陪丈夫,想着让丈夫叫自己的名字“秀穗”。

《秀穗》初发在《飞天》2004年第7期,同年《小小说选刊》第17期转载,并被收入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004 中国年度小小说》。

《秀穗》内容:一阵小风吹过,地里的麦苗泛起一道道银亮的光波,光波刺得刘旺家的流出了眼泪。她用衣袖粘了眼泪,昏花的老眼仔细在麦海绿浪中寻索。啊,看到了,看到那死鬼的坟头了。
谷雨时节的阳光真好,好得像小娃娃细嫩温柔的小手,细嫩温柔的小手抚在脸上,让人从心里往外舒坦。身上的棉祅被晒出一股好闻的太阳味儿,太阳味儿刺激得她打了一个喷嚏。她看着坟头说:是你来迎我吧?清明节,我没来上坟,那时,我病了,我让侄儿给你捎来了钱。
她说着走到坟前。坟头的野草中有几片白色的冥钱腐在坟头上。
刘旺家的目光停留在坟头右侧;左为上,右为下。她死后,这个位置便是她的了。女人是男人的仆人,死了也要男人掌管着,统治着。想想,就有点冤屈。这辈子甭说大福大贵,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混上。
前段她病时,儿子在外打工,是妹妹将她送进了医院;由于是急诊,没挂号进的妇科,医生问她叫什么名字。她摇头。医生将询问的目光转向陪同她的妹妹,妹妹眼中透出一种茫然,她自小管姐姐叫姐,在妹妹的印象中,姐姐好像从来都没有名字。
她的确没有名字,或说她的名字都是从别人身上派生出来的,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听说,哥哥是碰的名儿。碰名儿是当地古老的习俗,娇养的孩子由父亲为儿子碰名儿,碰见谁了,就请这人为儿子取名。如碰不上人,仅碰见什么动物,便给儿子取这动物的名字。哥降生那天,是个飘大雪的冬日,父亲踏着半尺深的积雪走了三四里地,不要说碰上人,连牲畜都没有碰上。正在爹灰心丧气的当儿,在邻村的村头碰上了一头猪,爹如释重负地给这猪磕了个头就回家了。哥哥的名儿叫小猪。小猪哥没活到两岁便夭折了,之后,娘生下她,爹一看是个女孩,不要说去给她碰名儿,连给她取名儿的兴趣都没有,便喊她小妮儿。她有了妹妹后,爹娘将她的名儿升了一级叫大妮,爹娘就这样一直喊到她出嫁。不,一直叫到他们死去的时候。她嫁了刘旺后,街坊邻居叫她刘旺家的。待她有了儿子小栓,也有人喊她小栓娘。
刘旺家的感到这辈子活得实在太憋屈、太没出息,七十岁了,连个名字都没有混上。在医院那天,她碰到一个长得妖气、打扮洋气的女娃。这女娃竟有好几个名字,医生叫的一个名字,先后几个男人又叫她小翠、小芬什么的。地挺羡慕这女娃。这女娃要能匀给自个儿一个名字多好呀。刘旺家的自言自语地将这想法说出了口,医生待那女娃离开诊室,神色怪怪地对她说,干那活的,名儿不多行么?她没琢磨透医生的话,她只羡慕那女娃的几个名字。
听说城里人家养的狗、猫都有好听的名字。可自己呢?她悲哀得连病都不想看了。可想死没死成,没死成们还得叫她刘旺家的。活着,跟他受苦遭罪。死了,还得埋在他的下首。想到这里,她心一横,松了腰带,褪下大裤腰棉裤;她要在刘旺的坟头尿一泡。尿水一边哗哗响,她一边狠狠骂:我就在你头上拉屎拉尿,在你头上拉屎拉尿。尿过提裤子时,坟头上的棘棘牵着了她的裤腰。她摘下棘棘,将几个绿色圆球棘棘甩在坟头上说:你这骚鬼,拉我做啥?我跟你受了一辈子苦,这会儿还拉扯我,嫌我死得慢是不是?
或许他在阴间很孤单。她心里又可怜起他来,说,你在那边孤单,我活着也孤单。要不我咋来看你?你甭等不上,说不定,我今晚脱鞋,明早就穿不上了,就来陪你了。
想到这里,她一阵心酸,身上一点劲头都没有了,便干脆坐在了身下的麦棵子上。麦棵子在屁股下一阵咯啪啪脆响。看到被自己坐倒的一片麦子,她突然想起另一番麦苗在她身下脆响的情景:那年成立人民公社。有个男工作队员,穿蓝色中山装,干净利索,让她心动,她叫不上他的名字,可心里却爱上了他。他也看上了她。也是这个时节,两人中午相约在一块凹地的麦田里。他问她叫什么名字,她摇头。当知道她没名儿时,他看着正孕穗的麦苗说:你叫秀穗吧。后来,他们两人忘情地翻滚在麦田里。身下麦棵子便咯啪啪一阵脆响。他一边与她亲热,一边连连喊她秀穗、秀穗……
想到这里,她心里一阵激动:我有名字啊,我有名字。她轻轻地叫了声:秀穗。叫过,环顾一下四周。四周除了孕穗的麦海什么也没有。
她恨自己:怕啥,我叫自个的名儿,怕啥?
她对着丈夫的坟头数叨:刘旺,你听着,我叫秀穗。明儿个,我死后,在阴曹地府见了面,你得叫我的名儿秀穗。你不叫我秀穗,我就不理你。真的,不理你。
说过,她鼻子一酸,禁不住哭出声来。

㈨ 王朔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的文献

王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进行分析:才貌双全的少女;处于边缘的浪女;送上祭坛的圣母。通过对王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探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女性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这些女性形象是作者主体心灵中潜存的神话原型作用的结果,是在人类由来已久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心理积淀上的一种阐发。因此,一向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也不可能割断传统,相反他是有着民族心理积淀的,那些照搬西方文艺理论的批评无疑是对王朔的误读。但是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王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是一些没有女性主体真实自我生存价值与生命意志的能指符码,她们以模式化、类型化的方式进入小说世界,成为某些意念的化身,缺少应有的人性深度与复杂性。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觉察到王朔创作中浸透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男权意识对女性角色的价值规范和内在欲求。可以说在通过女性描写达到对人性的深入地挖掘方面,王朔不但没有向前跨越一步,而是在进一步重复陈旧的模式。

㈩ 小说《项链》人物形象分析

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阐释很多。有一种意见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看法很明显是改革开放前那个时代中存在的“安贫乐道”观点的反映,至今认同者已越来越少。于是,近来出现以下几种意见:

(一)认为小说告诉读者:人的命运是由意料不到的“造化”安排的。2

(二)认为玛蒂尔德悲剧形象指明了妇女在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惟一的出路只能是饰物。③

(三)认为小说是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④

(四)认为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形象告诉读者,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5

这些说法虽然试图从小说文本出发、从主人公形象解读人手去阐释主题,但是没有抓着主人公形象的主体内涵,因而仍然未能到位。那么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包孕哪些内涵呢?

一是爱美

小说是从“妇女天性爱美”的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这由开端六个自然段为证。开端分三层。第一层为一至二自然段,写了出生在小职员家庭的她又嫁给了小职员,因而不能够讲究打扮,“她觉得很不幸”,为什么呢?“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在妇女”云云表明了小说从妇女的天性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所以第二层(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说:“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所谓“生来”不即是“天生”、“天性”吗?显然,“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在语境中只能读作“美的生活”。小说接着用三、四、五这三个自然段写了她对住、吃、穿的美的生活的狂热的梦想,表达了她对美的强烈的渴求。最后的第六自然段为第三层,写了她从有钱的女朋友家里回来后的痛苦,以反衬上一层意思。开端为读者解读女主人公预设了一把钥匙,那就是《项链》刻画的女主人公具有妇女爱美的天性。

小说进入情节之后全面地展现了玛蒂尔德是个爱美的女性。做新衣、借项链不就是她爱美的具体表现么?把玛蒂尔德爱美的特性描写得淋漓尽致的是她挑选首饰。面对着一个眼花缭乱的美的世界,她“先看”“又看”“随后又看”的“犹豫不决”的心态,她看到钻石项链时“心也跳起来”的高兴,她戴上项链照镜子的出神,以及借到项链后的“跳”、“搂”、“亲”、“跑”等一系列狂热动作,把一个爱美女性刻画得惟妙惟肖。晚会跳舞时的兴奋、陶醉把她的爱美推至高潮。回家后她在卸妆前“趁这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端详一下自己”,爱美达到恋恋不舍的境地。即使因为自己贪恋美而酿成悲剧陷入困境,她“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玛蒂尔德爱美爱到无怨无悔!

二是单纯

玛蒂尔德又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她从一个小职员的女性成为另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其生存环境局限于小职员家庭,因而她见识狭窄,处世缺乏经验,教养浅薄,不谙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爱美是天性,不需要后天训导:如何爱美,比如如何辨别真假首饰,则需要后天教育。玛蒂尔德显然缺少这一课,小职员的生存环境不太可能给她上这一课。另外,玛蒂尔德从未经受过世间纷繁复杂的风风雨雨,她虽然成了路瓦栽夫人,但她依然像少女一样单纯。要做一件新衣服只能用眼泪去求得丈夫的同意;没有首饰又想得到,她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苦恼样子。在丈夫出了借的点子后,“她发出了惊喜的叫声。‘真的!我倒没有想到这个!’ ” “没有想到” 四个字不是把她思维之单纯照得一清二楚么?在借到项链后又是跳又是搂又是亲又是跑,活脱脱地写出了一个单纯女子形象,宛若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当她买了真项链归还女友时她担心女友把她当做贼,女主人公的单纯几乎达到了“迂”的地步。十年后,她把失项链的真相告诉女友,小说写道:“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天真的笑容岂不镂刻出“单纯”两字么?

正因为单纯,所以她不知道外部世界的纷繁斑驳、鱼龙混杂,所以她的思想中丝毫没有“假”的概念,更不用说去辨别真假首饰了。不然,她无力购买真首饰为什么想不到去买价廉物美的仿真首饰呢?她在挑选女友的首饰时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想到会有惯首饰呢?她在珠宝商老板有所暗示时为什么丝毫不去想失落的项链可能是假货呢?其实,只要从下面一点足以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在赔项链时丈夫拿出了“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在小职员家庭这是一笔不少的财产,然而玛蒂尔德作为家庭主妇却对此一无所知,这岂不是单纯的绝好证据么?玛蒂尔德在还债务之前如山中的溪水,清澈却不免浅显;如暖房中的花朵,美丽却显得嫩弱。

三是勇毅

失项链、赔项链之后,玛蒂尔德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变,在她性格层面上进发出了新的特性——勇毅。为了还清债务,面对着残酷的困境,她不气馁,不悲观,不走歪门邪道,更不出卖自己美丽动人的容貌(美女容貌是商品社会中一笔无价财产)。她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精神和力量,依靠自己的一双手,“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她“打定主意”,毫不动摇,信心十足地“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果然成功了。无怪乎连冷静地潜在小说纸背后的作家也冒出来公开赞叹:“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十年还债,锤炼了女主人公,使她成熟、坚强,使她成为一个勇毅的女性。

爱美、单纯和勇毅,构成了玛蒂尔德形象的三个层面。爱美,是她作为女性的一种天性;单纯,是她出身、教养、经历和个人气质等形成的个性;勇毅,是爱美和单纯向善发展的深层的品质。



解读了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之后,我们还要解读另一个与女主人公发生纠葛造成矛盾冲突构建情节链的角色。这是“谁”呢?是路瓦栽,还是佛来思节夫人?都不是,这两人在小说中与女主人公并不构成冲突。小说主要写了玛蒂尔德、路瓦栽和佛莱思节夫人,哪还有其他角色?是的,小说还写了一个极有助于主题阐释的十分重要的“角色”,与玛蒂尔德发生冲突构成了小说的情节链,却被我们忽视了。这就是“项链”(那挂钻石项链)。在小说,“项链”已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首饰,不是一个纯客体的物体,它融注了作家的“意”,使它成为小说中的一个意象。那么,“项链”作为小说中的一个意象“角色”,它具有哪些涵义呢?

一是外美

请读一下它的出场:“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从玛蒂尔德“心跳”、“手抖”和“出神”的描写中强烈地烘托出“项链”具有无比的出众之美——其美任由读者去构想。(这种艺术手法用中国古典诗艺的说法叫“众宾拱主”,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便用此法)

二是内假

项链的外表具有卓然超群无与伦比之美,而它的内质却是假的。小说在结尾处暴露了项链内假的涵义。

外美内假,是作家赋予“项链”的意象内涵。外美,是项链的表层义,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内假,是项链的内层义,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项链”是内外不一、表里相左的“角色”。

三 现在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小说的情节是由玛蒂尔德和项链的矛盾冲突构建而成;爱美而单纯的玛蒂尔德与外美内假的项链发生冲撞形成了小说的情节链:结合——分离——别后。玛蒂尔德千挑百拣选中项链,是爱美与外美相吸的结果,这是“结合”。“结合”先让玛蒂尔德在舞会上获得陶醉,而后项链不辞而别悄然消失,这是“分离”。“分离”酿成了悲剧。在外美内假的项链离去后,玛蒂尔德从痛苦中振作精神,与厄运作勇毅的斗争,终于还清债务,这是“别后”。

小说的主题就蕴寄在“结合——分离——别后”的情节链中。

从“结合”到“分离”演绎了玛蒂尔德的悲剧过程(小说用隔行形式自然分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造成悲剧的原因。毫无疑问,外美内假的项链是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试想,如果是货真价实的真钻石项链会贸然脱落悄然离去吗?正因为项链外美,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迷住了玛蒂尔德;又正因为项链内假,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所以它容易损坏脱落却不为人觉察,酿成了玛蒂尔德的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内因是玛蒂尔德性格中的单纯。单纯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在纷繁复杂、真假相混的世界中,仅凭单纯必然酿成悲剧。玛蒂尔德单纯的爱美,对外部芜杂斑驳的世界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辨别能力,怎么可能识破项链“内假”的真相呢?她被外美内假的项链所蒙骗迷住完全在于其自身的单纯。过于单纯,不谙世面,缺乏辨识真假的经验和能力,是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内在原因。

至此,小说主题意蕴已经浮出了水面。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借项链而失项链的悲剧,向爱美的女性发出了严肃的警示:仅凭单纯的爱美,缺乏经验,缺乏涉世能力,缺乏辨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眼光,只看外表不识本质,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莫泊桑以小说的艺术向爱美女性敲响了警钟。

《项链》主题意蕴还不止于警示意义。如果小说仅仅提供警示意义,那么小说中“别后”的情节(小说用隔行分为“还债务”)完全可以芟除,至少可以略写。显然,莫泊桑不想满足于小说的警示,他的人道主义关怀使他对女主人公的悲剧予以极大的同情之外,还要让她开放出绚丽的花朵。单纯中的浅薄酿成了悲剧,单纯中的真诚笃实也会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焕发出勇毅坚强、不屈不挠。莫泊桑在深切同情爱美女性的不幸中极希望她们在风雨中成熟起来,极希望她们在厄运面前不悲观不沉沦不堕落,极希望她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精神去征服困难去赢得新的胜利。因而,小说又包孕着对受过欺骗陷入困境中的爱美女性赋以极大勉励的意蕴。

对爱美女性的警示和勉励,构成了莫泊桑小说《项链》内蕴的主题。

四 上述主题阐释是基于我对《项链》小说独特的创作艺术的认识。向来的论者常常把这篇小说纳入批判现实主义框子加以阅读,因而给小说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贴上“小资产阶级”的标签,给小说主题刻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印记。其实,作家根本无意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在解读《项链》阐释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说淡化了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现实主义为了“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十分重视环境描写,总是从人物所处的、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的环境去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凡阅读过《项链》的读者却很难言说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环境,至少难以清晰地勾画出这一环境。从小说外在因素(比如小说创作的年代)去推理,女主人公生存于十九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但小说自身却没有为人物布设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大环境,也没有布设一个人物活动其中的透示着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小环境。小说显然淡化了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不想从某一社会制度体现了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环境(即文艺学中所谓“典型环境”)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二)小说设置的“开端”的特异性。一般而言,小说的开端是小说情节的开始。而《项链》的“开端”并非如此。小说情节起始于“有一天傍晚”她的丈夫回家拿来了一张教育部长签发的舞会请柬。显然“开端”与这一情节没有丝毫关联,完全是游离于情节之外的一个独立板块。这一特异结构的指向何在呢?我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已经指出过:“开端’’是解读女主人公的一把钥匙。小说先把钥匙交给读者,表明作家惟恐读者误读。然而粗心的读者还是辜负了作家的一番苦心,忽视了“开端’,的用意,没有抓着“妇女天性爱美’’这把钥匙。试想,遗弃了“开端”提供的解读小说的钥匙,对小说主题的阐释岂能到位?

(三)玛蒂尔德的悲剧是个人悲剧个性悲剧。立足于现实主义范式去解读《项链》、,总以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这不切合小说的实际。小说根本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而外美内假的项链也没有谁去强加于玛蒂尔德,完全是她主动挑选的。她所以挑中那挂钻石项链,是她爱美本性使然,是她单纯的性格和气质所决定。设若她具备辨识真假首饰的能力会酿成悲剧吗?所以玛蒂尔德纯粹是自酿苦酒、自讨苦吃,而其主因是单纯、缺乏辨识能力。

以上三点对我们解读《项链》,探寻小说的主题意蕴是十分有益的。当我们抓着“开端”提供的解读小说的钥匙,从“妇女天性爱美”去认识女主人公,因个人气质单纯而酿成悲剧,那么我们就不难懂得《项链》主题的恒久缘由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的人类岂不恒久地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吸取教训?《项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而又非常爱美的中学生,它的警示和勉励岂不是很有益处么?